汉献帝禅陵

岁月悠悠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23日,天气晴朗,我们一起去看看汉献帝的长眠之地——禅陵吧!</p> <p class="ql-block">焦作的别称山阳,名称的由来说法之一就与汉献帝有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汉书》记载:“魏黄初元年,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span>东汉汉献帝刘协被曹丕逼迫禅位后,受封于此,称“山阳公”。</p><p class="ql-block">2013年,汉献帝禅陵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汉献帝禅陵位于修武县七贤镇(原方庄镇)古汉村南,南距修武县城约23公里。禅陵北依太行山,其余三面皆为平原。陵东南400米处有一低矮山丘,因禅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汉山。北约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静凹区,曰百家岩,内有一高约10米的高台,当地群众相传,汉献帝常来此避暑游玩,高台上建有汉献帝庙。陵北500米处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汉村。</p> <p class="ql-block">刘协贬居山阳后,食邑山阳一万户。他抛弃帝王之尊,悬壶济世,涉足农桑,访贫问苦,百姓“敬之如父母”。</p><p class="ql-block">他与皇后曹节携手采药,施医救民。据说,他们夫妇经常在云台山一带采药。直到今天,百家岩的石壁上还留存有“山阳公行医图”。山阳百姓无不称颂感念,尊他们为“龙凤医家”。对于自采的中草药,他们从不收费,针灸、拔罐、刮痧等是无偿服务,只有采购来的药物,才收取一些成本费。这种行医方式在焦作一带一直流传至今。在农村,据说“中药不还价,针灸不要钱”等民俗,就是刘协流传下来的千年老规矩。</p><p class="ql-block">刘协在山阳公位14年,公元234年病逝,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献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国皇帝。</p><p class="ql-block">图中的大殿供奉的就是汉献帝和皇后。</p> <p class="ql-block">墓前的这块碑是清朝雍正九年所立,内容已经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墓前碑亭里的碑是清朝乾隆五十三年所立。</p> <p class="ql-block">后面就是汉献帝的长眠之地。</p> <p class="ql-block">一代帝王之墓杂草丛生,看着有点荒凉。真是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p> <p class="ql-block">汉献帝刘协死后,后人刘康、刘瑾、刘秋先后嗣袭山阳公。刘康、刘瑾的墓一南一北静静的陪着汉献帝。</p> <p class="ql-block">这位大妈已经义务守陵30多年了,为她的精神点赞,感谢她的热情接待和讲解。</p> <p class="ql-block">期待各级政府重视起来,把禅陵能修葺一新,让更多的人来凭吊这位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p><p class="ql-block">和守陵大妈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禅陵东面约100米的高台上有古汉村的 天齐庙,随便转转吧!</p> <p class="ql-block">顺着此路上去,南面是古汉村的文化娱乐中心,北面是天齐庙大殿。</p> <p class="ql-block">古汉村文化娱乐中心。</p> <p class="ql-block">天齐庙正殿,小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据庙里老者介绍:现在的天齐庙是新建的,原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所在的小山包也被开采为平地了,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后,所挖的土堆成高台,古汉山村就在土堆上集资重修了天齐庙,以保佑全村村民。</p> <p class="ql-block">天齐庙配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