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晨子

<p class="ql-block">  <b>【简介】:</b></p><h5> 《乙丙之际箸议》是龚自珍青年时代所写的一组杰出的政论文,《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是其中的一篇。“乙丙之际”是指清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和二十一年丙子两年间,“箸议”就是论述的意思。</h5><h5> 龚自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即将解体的前夕,看出了清王朝的腐朽和危机,极力主张把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进行社会批判,宣传社会改革。因此,他的政论文往往以经通史,援史论今,具有批判精神。梁启超说龚自珍“往往引《公羊》议识切时政,诋排专制”,主要就是指他的政论文而说的。</h5><h5>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以人才的升降作为衡量社会盛衰的主要标准,根据公羊学派(即文学派,以《公羊传》为中心学说)的三世说进行发挥,慨叹当时那个衰世,表面上似乎还和治世一样,但骨子里却已经腐朽不堪。其原因是缺乏人才,而一旦有“才士与才民出”,又要受到戕害。该文对当时社会扼杀一切聪明才智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作者清楚地看到,统治者的这种罪行必然要引起反抗,冷峻地提出了乱亦不远的警告。并且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对那个貌似稳定而行将解体的社会实质作了生动的描绘。</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原文】:</b></p><h5> 吾闻深于《春秋》者,其论史也,曰:书契[1]以降,世有三等[2],三等之世,皆观其才;才之差,治世为一等,乱世为一等,衰世别为一等。</h5><h5> 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3]淆[4]而五声[5]可铄[6]也,似治世之希声[7];道路荒而畔岸堕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8];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9]。左无才相,右无才史[10],阃[11]无才将,庠序[12]无才士[13],陇[14]无才民,廛[15]无才工,衢[16]无才商,抑巷无才偷[17],市无才驵[18],薮泽[19]无才盗,则非但尟[20]君子也,抑小人甚尟。</h5><h5> 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戮之权不告于君,不告于大夫,不宣于司市,君大夫亦不任受。其法亦不及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才者自度将见戮,则早夜号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则早夜号以求乱。夫悖且[21]悍,且睊[22]然眮[23]然以思世之一便己[24],才不可问矣[25],曏[26]之伦[27]聒有辞矣[28]。然而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h5><h5> 是故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忧不才而庸,如其忧才而悖;忧不才而众怜,如其忧才而众畏。履霜之屫[29],寒于坚冰,未雨之鸟,戚[30]于飘摇[31],痹[32]痨[33]之疾,殆于痈疽,将萎之华,惨于槁木。三代神圣,不忍薄[34]谲士[35]勇夫,而厚豢[36]驽[37]羸[38],探世变也,圣之至也。</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注释】:</b></p><h5> [1]书契(qì)以降:有文字记载以来。</h5><h5> [2]世有三等: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春秋》分十二世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东汉何休又以衰乱、升平(安定)、太平释三世,他的《公羊解诂》说:“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文中把“世有三等”分为治世、乱世、衰世,是龚自珍自己的发挥。</h5><h5> [3]宫羽:中国音乐传统五声调式(宫商角徴羽)的第一音级和最后一音级。</h5><h5> [4]淆(xiáo):混杂。</h5><h5> [5]五声:中国音乐传统五声调式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h5><h5> [6]铄(shuò):鎔化,消灭。</h5><h5> [7]希声:无声。《老子》:“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此用其文。</h5><h5> [8]荡荡便便(pián):即荡荡平平,平易的样子。《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用其文。这句的意思说:在衰世里,一切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都遭到破坏,统治阶级自由放纵,为所欲为,表面上就好像治世里的政治平易一样。</h5><h5> [9]不议:对政治无所非议。《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老百姓)不议”,此用其文。</h5><h5> [10]史:史官,专事记录皇帝言行的人。</h5><h5> [11]阃(kǔn):本义是郭(外城)门的门限,这里借指阃外,泛指边疆。</h5><h5> [12]庠(xiáng)序:学校。</h5><h5> [13]士:读书人。</h5><h5> [14]陇:通垄,指务农。</h5><h5> [15]廛(chán):街市商屋,泛指城市。 </h5><h5> [16]衢(qú):大路。</h5><h5> [17]偷:盗贼。</h5><h5> [18]驵(zǎng):一指骏马,二指贩马的掮客,市场上买卖的中间介绍人。</h5><h5> [19]薮(sǒu)泽:水草丛生的源泊,泛指盗贼出没的地方。</h5><h5> [20]尟(xiǎn):鲜有,极少。</h5><h5> [21]且:副词,尚且。</h5><h5> [22]睊(juàn)然:侧目怒视的样子。</h5><h5> [23]眮(tóng)然:张目怒视的样子。</h5><h5> [24]便己:有利于自己。便,利。</h5><h5> [25]才不可问矣:这样一来,人才就不堪设想了。(指“才者”中的“悖悍者”,起而“求乱”。在作者看来,这既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致命威胁,又将毁灭人才自己,故云。)</h5><h5> [26]曏:(xiàng)向。</h5><h5> [27]曏之伦:刚才那一班人。指上文那些代表统治阶级残害人才的“百不才”者。曏:不久以前。伦:辈。</h5><h5> [28]聒(guō)有辞矣:噪音乱耳但振振有辞。</h5><h5> [29]履(lǚ)霜之屩(qiāo):踏霜的草鞋。 这句的意思说:当人们踩着霜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即将到来的坚冰,心理上不禁要感到更加寒冷。《易坤卦》:“履霜坚冰至。”此用其文。</h5><h5> [30]戚:忧愁。</h5><h5> [31]飘摇:即“漂摇”,指雨漂风摇。这句的意思说:虽然天还没有下雨,但是鸟儿已经忧愁将被风雨所倾荡。《诗经鸱鸮》描写一只母鸟诉说它的遭遇说:“予室翘翘(危险),风雨所漂摇。”此用其文。</h5><h5> [32]痹(bì):风湿病。</h5><h5> [33]痨:多指肺结核病。</h5><h5> [34]薄:鄙薄,瞧不起。</h5><h5> [35]谲(jué)士:诡诈的知识分子。</h5><h5> [36]豢(huàn):豢养。</h5><h5> [37]驽(nú]:劣马,指无能的人。</h5><h5> [38]羸(léi):懦弱。 </h5> <p class="ql-block"><b>【译文】:</b></p><h5> 我听说对于《春秋》有深入研究的人,他们这样谈论历史,说:有文字以来,社会分为三等;而三等的不同,都是从人才方面区分的。治世为一等,衰世为一等,乱世另为一等。</h5><h5> 所谓衰世,表现形式都像治世,言词也像治世,歌吟谈笑都像治世。</h5><h5> 单调的黑白相杂代替绚丽的五色,好像治世原始的朴素无华;音乐的声音混乱,五音的区分可以取消了,好像治世原初的无声;道路长满了杂草,田径河堤都崩坍了,好似治世原始的自然平旷田野;人们全都心地糊涂,到处听不到辨别是非的话,好像治世时的百姓不批评国事。在朝廷内,左侧见不到能干的宰相,右边见不到能干的史官;在城外,也见不到能干的将军;学校里没有能干的读书人,乡村里没有能干的老百姓,铺子里见不到能干的工匠,街道上见不到能干的商人;甚至里弄里也没有能干的小偷,市场上也没有能干的市侩,丛林沼泽中也没有能干的强盗。——就是说,此时不但君子少见,而且小人也少见。</h5><h5> 在那样的世道里,如果有能干的读书人或平民出现,那就必然有百倍的庸夫俗子冒出来,监视他们,束缚他 们,甚至于杀害他们。杀害他们,不是用刀锯,用水火,而是在文化上加以毒害,用名誉加以毒害,在日常谈笑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毒害。而取得杀害的权力,既不用向君主请示、向长官请示,也不用在法场当众布告。即使向君主和长官请示,他们也不会授权和负责。实行杀害的办法,用不着触及腰颈,只杀他们的心。杀他们会忧患的心,会愤怒的心,会思考的心,会干事的心,会发生廉耻的心,会消除杂念的心。杀害心灵的时候,又不是干脆集中于一天,而是采取慢慢杀害的手段。或者花三年工夫杀害,或者花十年工夫杀害,或者花百年工夫杀害。</h5><h5> 有才干的人预感自己将被杀害,就会从早到晚呼号,追求太平世道。追求太平,却无法得到,他们中间强悍的叛逆者,便会从早到晚呼号,以求造反。那些强悍的叛逆者,横眉怒目,只考虑这个世道对自己带来好处就行,人才不人才的谈不上了,以前那些人又有了说辞。可是到了这种程度,人们看出这样的世道,离开乱世也就不远了。</h5><h5> 所以熟知历史变幻的智者,会带着三千年历史的沉重来忧患天下。既忧患天下尽是庸才,又忧患才士得不到保护而最终走向叛逆;既忧患众人都叹息没有人才的情况,也忧患众人都害怕人才的情况。那么我们说,踩在薄霜上的双脚,应比踩在坚冰上更能意识到寒冷;大雨将至的鸟儿会比在风雨中飘摇还感到惨戚;风湿结核一类的慢性病比毒疮一类的急性重病更加危险;而面对将要萎谢的花朵,心中惨痛应该胜于面对已经枯槁的树木啊!上古的圣明君王不会刻薄那些谲谏之士、悍勇之夫,也不会厚待那些庸驽软弱之人,那是因为他们早懂得时世变化升沉道理的缘故。这般作法才是圣明之至、不可企及的啊!</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人物简介】:</b></p><h5>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生于1792(乾隆五十七年),卒于1841(道光二十一年)。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政治诉求。</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