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辰光听无线电的快乐时光(三)

影旅

<p class="ql-block"><b>听沪剧节目也是小辰光老欢喜的,印象最深的是1959年,上海沪剧界大会串,在人民大舞台公演几场曹禺原著改编的沪剧《雷雨》,荟萃当时上海各流派著名演员。由人民沪剧团的丁是娥饰繁漪,解洪元饰周朴园,邵滨孙饰鲁大海,筱爱琴和勤艺沪剧团的杨飞飞分饰四凤,石筱英和努力沪剧团的小筱月珍分饰鲁妈,艺华沪剧团的王盘声饰周萍,爱华沪剧团的袁滨忠饰周冲,长江沪剧团的赵云鸣饰鲁贵。照顾到上海各沪剧团的大合作,各流派争艳,盛况空前。那时还没有电视传媒,电台有一档《广播剧场》节目,开转播车到剧场,实况转播现场演出,电台《雷雨》实况转播了几次,四幕剧有三个多小时,全家人都围着收音机,全神贯注地收听,现场沪语播音员不时会介绍场景和演员在台上的动作,听众尽管不能身历其境,听戏毕竟隔了一层,但在那个年代,这种给戏迷带来的既有距离又很亲近的神秘感,也正是当时实况转播的魅力吧。《雷雨》剧中各角色都有不少的戏份,各流派演员能充分展示精彩的唱腔,这是沪剧界绝无仅有的一次盛会,至今沪剧戏迷还对此津津乐道。</b></p> <p class="ql-block"><b>当时国营的上海人民沪剧团的名角最多,影响最大,出了很多大戏,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还拍成了电影。还记得电台分别实况转播过《母亲》(石筱英饰母亲,筱爱琴饰女儿,邵滨孙饰特务陈东生)、《杨乃武与小白菜》(邵滨孙饰杨乃武,筱爱琴饰小白菜,石筱英饰杨淑英)《秋海棠》(邵滨孙饰秋海棠)等剧,都是守着收音机听得津津有味,电台也一直播送剧中的选段。</b></p> <p class="ql-block"><b>《阿必大回娘家》石筱英婆阿妈讲起自家尼子小倌人的一段独白笑煞人,许帼华童养媳“手弹棉花想想苦...”的哭腔,丁是娥婶娘与婆阿妈的一来一往的唇枪舌剑;《杨乃武与小白菜》邵滨孙和筱爱琴的“密室相会”,邵滨孙独特的高昂铿锵的拖腔,筱爱琴清丽动听的演唱,石筱英杨淑英滚钉板告状的大段演唱;《星星之火》中筱爱琴许帼华沈仁伟的隔墙对唱,刘大哥“上海工人有几十万...”的唱段;《芦荡火种》丁是娥、邵滨孙和俞麟童三人的“智斗”...都是沪剧的经典,小辰光也不知听了多少遍了。</b></p> <p class="ql-block"><b>其时电台里听得最多的沪剧是王盘声的演唱,其音色甜润飘逸,韵味十足。《白兔记》中的“刘志远敲更”、《碧绿黄泉》中的“志超读信”、《黄浦怒潮》中的“写遗书”,小辰光听了不算,还买了当时出版的沪剧小戏考,内有沪剧经典唱段的唱词,饶有兴趣象模象样地学唱。王盘声弟子无数,有“十生九王”之说,包括后来的张杏声等,但不少弟子的演唱总觉得少了些王盘声甜糯的韵味,实因为王盘声这上苍赋予的嗓子真是独一份啊。那时艺华沪剧团王盘声和王雅琴主演的《铁汉娇娃》,移植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台也直播过,红极一时,也跟着家里人一起听过,但不知怎么,一直不欢喜听王雅琴唱的,唱腔不好听。</b></p> <p class="ql-block"><b>小辰光有段时间,尤其是听了袁滨忠在沪剧大会串《雷雨》中的演唱后,对他的唱腔迷恋得不得了。《雷雨》中周冲的“飞向我们的新世界”,与韓玉敏《苗家儿女》中卡良和迈香的“话别”,《青年的一代》中林育生的“读遗书”,...一些唱段深得袁迷的喜爱。袁滨忠的音色清亮华丽,拖腔花哨,音域宽广,唱到高音区一点不吃力,唱腔潇洒飘逸,刚柔相济,实在是太好听了!</b></p><p class="ql-block"><b>爱华沪剧团袁滨忠和韓玉敏主演的时装戏《少奶奶的扇子》当时也红极一时,电台也经常播放。</b></p> <p class="ql-block"><b>当年爱华沪剧团袁滨忠、韓玉敏和凌爱珍主演的沪剧《红灯记》公演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之前好几年,京剧还是向沪剧学习的。演英雄人物,我们的规矩唱腔总是要高八度的,不然似乎不足以表现英雄。袁滨忠饰演的李玉和,一改以前的儒雅抒情,几段唱腔高调激昂,恢宏磅礴,仍驾驭自如,也真不容易。</b></p> <p class="ql-block"><b>勤艺沪剧团的杨飞飞,我姆妈和姐姐老欢喜听她唱的戏的,我也跟着听了不少。一出悲苦剧《为奴隶的母亲》,根据柔石同名小说改编,真是为杨飞飞的哑壳,唱来哀婉的嗓子定做的,那段春宝娘租典期满回家途中的演唱,情真意切,凄苦感人,绝对是杨派经典。此外,夫妻档杨飞飞赵春芳的《卖红菱》也是一绝,小辰光在我的印象中,杨飞飞是专演苦戏的。后来在沪剧大会串《雷雨》中,四凤由杨飞飞和筱爱琴AB制分饰,我喜欢听筱爱琴的,可电台只播送杨飞飞演的,心中老耿耿于怀。看来年纪小时不太会喜欢杨飞飞的哭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更会体验出其特有唱腔演绎人物的可贵。</b></p> <p class="ql-block"><b>当年长江沪剧团演出的谍战剧《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红极一时,连演数月,场场爆满。电台也直播过,听过演出,好象还是在上小学时期了,总想去看,后来剧院在离家很近的大同戏院演出,经不住诱惑,用零用钱买了一张后排戏票去看过,现只记得是刘正道演主角地下工作者,自己打自己一枪迷惑敌人,长江的台柱演员汪秀英和丁国斌在戏中演谁了,以及剧情细节真是没什么印象了。</b></p> <p class="ql-block"><b>越剧也是上海流行的地方戏曲,大人都欢喜听的,我也被带着听了。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戚雅仙、毕春芳、尹桂芳...听多了,自然能一听广播,一一能分辨出是哪个演员唱的。其中戚雅仙一副哭腔,与唱沪剧的杨飞飞异曲同工,有得一比,小辰光不喜欢听的。当时越剧中最欢喜听的是吕瑞英,《西厢记》中的红娘,《打金枝》中的公主,她的唱腔绚丽多彩,雍容花俏,充满乐感,很好听!</b></p> <p class="ql-block"><b>其时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放映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红楼梦》《柳毅传书》,都是票房大卖,很受欢迎的,我都看过,不少还是全家出动一起去看的,电台戏曲栏目也一直播送越剧唱段。越剧唱词富于文学性,讲究修辞,不象沪剧的唱词都是大白话,在这点上,越剧比沪剧强多了。</b></p> <p class="ql-block"><b>京剧也听过一些,只是小生用假嗓唱的声音让人受不了,国粹京剧行当众多,内中学问很深。后来听的京剧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中后期的京剧“样板戏”了。</b></p><p class="ql-block"><b>当时有几档节目象滑稽戏曲,报节目都有用沪语的。大名鼎鼎万仰祖,老上海都晓得的。主持的《空中书场》,其亲切的播音风格,优美的音质,听了实在适意。另外主持播送的《阿富根谈生产》,不但在乡下,也深受城里人的喜爱。</b></p> <p class="ql-block"><b>再后来,高中二附中住宿在校,在学校里主要是听广播喇叭中郭颂、贾世骏和马玉涛等歌唱家的歌了。</b></p> <p class="ql-block"><b>到如今,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多元化,儿时钟爱的各剧种名家相继都离世了,我也很少听当今演员的戏曲曲艺节目了,海外影视成了我的最爱。只是下载了一些过去喜欢的名家名段、世界名曲和电影配乐。每天疾走锻炼时戴着耳机听听了。</b></p><p class="ql-block"><b>听无线电,伴我走过了我的童年少年,现在回想起全家围着收音机,收听各档戏曲曲艺节目的情景,仍是无比的温馨和快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