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0日,我们6位摄痴租车同行"行摄红色歙北",响应县摄影家协会“歙县一日拍"活动,也是“痴心"群年终收官之旅。从许村启始,沿许村老街上箬岭古官道,拐上路窄弯大陡坡的西坑岭,途经上丰乡里外西坑,下坡到上丰溪头村,转向红色岩源村,找到岩源项老书记处烧饭,我们参观岩源革命游击队纪念馆和村容村貌后,12点半用餐。餐后动身返回,到达上丰乡杨家坦村,重走红色之路(因河道改直,杨家坦大弯道内河道已无水,改作田地,但高高的单孔古石桥"念旧桥"依存。走过杨家坦,前往上丰乡赵村,看了古村巷、古祠堂及新农村景象后,接着到达上丰村,丰源河畔古树民居倒影,古街商繁,生机盎然。看过上丰返程过霞江,到达跳石(正好绕行一圈)沿城许公路返回县城已五点半。平安顺利如愿地结束歙北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歙北千年古镇一一许村,早上8点多点到达许村第一站,这里是歙县北乡的重要集镇,是古代徽州府通往安庆府古官道的集散地,也是当年红军游击队筹备生活物资、搜集情报的重要领地,还是我们这次歙北红色之旅的起点。我们在许村楼下"嶶省坊"前下车,沿着1500米的许村老街上行到"五马坊",一路上"国宝"级古建筑、古民居、古牌坊、古祠堂、古廊桥、古井、古亭、古楼坊、古作坊及溪上靓影等行摄无余,定格瞬间。 </span></p> <p class="ql-block"> 许村,坐落在徽州府城西北21公里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隶属歙县。东南与歙县上丰乡、富堨镇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交界。是个以粮、林、茶为主的山区盆地远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溪源、任公村,南梁时,村名“昉溪”,唐末,许氏迁居此后,繁衍成大族,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明清时期,徽商兴盛,村落发达,豪杰辈出。至今仍存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200余座,其中有石牌坊8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石拱桥2座,祠堂古民居多处。2006年5月,许村现存古建筑群中,高阳廊桥、五马坊、许社林宅、薇省坊、大观亭、大邦伯祠、双寿承恩坊、大郡伯第门楼、大墓祠、大宅祠、三朝典翰坊、观察第、双节孝坊、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村拥有十五处“国宝”,还有历史上先后出过进士48人,可谓国内古村落之最。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之盛况,为共和国贡献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p> <p class="ql-block"> 薇省坊 是为明代嘉靖年间布政使许琯而立,“薇省”坊是沿袭旧称,准确称其叫牌楼。“薇省”即唐宋时期“中书省”的雅称,薇省坊主人许琯,最终荣登甲第,官至湖广参政。</p> <p class="ql-block"> 云溪堂,即“大宅门”,位于许村楼下。元代许克复始建,许克复号“云溪”,故名“云溪堂”。明嘉靖年间改为祠堂,因许克复捐资助边,朝廷嘉其义举,钦赐许克复为“大宅世家”,故名“大宅门”。大门上彩绘门神,至今保存完好。该祠最为珍贵的是云溪堂碑帖15方。碑帖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前后,歙人许世魁汇刻于吴郡,后运回老家,镶嵌在祠堂内。“大宅世家”四字为宋钦赐许克复,嘉其捐赀助边饷也。碑刻书写不乏著名书法家,如有大宋宰相王安石拜撰的碑文,董其昌的行书题跋,《云溪堂帖》是研究高阳许氏家族史的文献资料,其诗赋书艺亦有欣赏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宗族祭祖、议事、管理和进行其他宗族活动的场所,也是徽州族权的象征。联着一个家族文化的纽带,祖祖辈辈的人通过祠堂来祭拜先祖,传承家风。</p> <p class="ql-block"> 大郡伯第坊 明末年间所建,是皇赐进士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所立。“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了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这是许伯升留下的名联。此坊精美细腻的砖雕“百葵图”,是为极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阳廊桥 在高阳桥上建廊,人称高阳廊桥。元代处士许友山所建,原双孔石墩木桥,明朝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1557年间增建桥廊,成为现在的式样。它承载了太多故事,成为许村人的骄傲,见证了许村历史和亲人迎送时的悲欢离合。如今,高阳桥已成为许村的代名。</p> <p class="ql-block"> 双寿承恩坊 在高阳廊桥出口的大观亭旁有座双寿承恩坊,建于明朝隆庆1570年间。为当年许村徽商许世积夫妇俩乐善好施,大凡村中修路建亭之事,都会慷慨捐赠,从不吝惜钱财,赢得一片赞誉。两位老寿星分别活了101岁和103岁,朝廷因此旌表两位老人为“人瑞之侣”,赐建“双寿承恩坊”。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为百岁老人所建的寿牌坊。</p> <p class="ql-block"> 大观亭 又称“八角亭”,位于高阳廊桥与五马坊之间,明嘉靖年间所建,至今已400余年。许村既有士大夫文化的底蕴,又拥徽商赚来的财富,文风昌盛。当时,八角亭的二楼就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五马坊 位于大观亭上出口,骑坐在通往箬岭的古官道上。古明正德二年(1507),朝廷下旨为旌表知府许伯升而立,许友山之孙所建,是许村年代最久的功名坊。五马石坊檐上的“哺鸡兽”,是明朝初期建筑中的特有饰物。“五马”是古时对五品知府的最高尊称。天子乘坐八匹马车出行,知府可以乘五匹马驾车出行,故称“五马”坊。</p> <p class="ql-block"> “五马坊”的故事 据说,当年朱元璋行至许村,得到许伯升的鼎力相助。因许伯升有兄弟五人,除四弟许周安年幼外,全部投靠朱元璋,尽卖田产、倾其积蓄、充作军需,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明朝建国后,许伯升先在军机处任职,后调任福建汀州五品知府。三年内办了:活捉倭寇300多人,剿除大北山反明复元土匪,廉洁奉公、百姓安居、汀州涌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风等三件大事,汀州百姓称许伯升为“清天知府”,令朝廷更加器重。53岁的许伯升病故于福建汀州,将灵柩运回徽州时,百姓夹道数里,许村许氏族总祠,立即动员八方筹资,日夜赶建许伯升墓道石坊,从进入徽州地界至许村村头,共建有墓道石坊53座,仅十里许村地段就有5座石坊。后毁于文革。</p><p class="ql-block"> 许伯升终年53岁,死后建牌坊57座。福建汀州百姓为感许公恩德,先后于汀水傍建了许公庙,供人祭拜。13881949年560多年间,汀州每二年一次派人来许村许氏总祠,代表汀州百姓祭拜许知府在天之灵。明正德二年(1507),朝廷下旨在许村建五马石坊,福建汀州建木坊,以旌表许伯升于明开国和治理汀州府之功。明清时期,许村人又在高阳桥上下两地修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许伯升祠二座,即大邦伯、大郡伯两座砖石坊。在古代,人死后能建一座牌坊,已属皇恩浩荡,而许村的许伯升死后于徽州和福建汀州两地建有57座牌坊,乃世属罕见!尤其石坊檐上“哺鸡兽”,是明朝初期建筑中的特有饰物。</p> <p class="ql-block"> 许村老街街 从楼下上行至前溪约1500米,集明清建筑近200幢,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都具较高价值。许村传统民居、祠堂主要以砖墙木架结构,外墙多为空斗砖墙砌筑,牌坊、桥梁等建筑以石料为主。村中明代建筑数量多、品类齐全,保存了较多的宋元建筑做法,如梭柱、櫍、哺鸡兽、上昂式挑斡、插栱、彩绘等,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许村村落三面丘陵环抱,西溪和昉溪在高阳桥前汇成富资河,逶迤南向,流入县城练江。村落布局仍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形态。追溯起来,许村古村落的形成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三朝典翰坊 许村的牌坊神奇在不但有座为百岁老人所建的"双寿承恩"石牌坊,还有座为出生才三天的婴儿而建的"三朝典翰石坊,建于明朝崇祯1641年间。</p><p class="ql-block"> 三朝典翰坊的故事 此牌坊的主人是中国史上最小的翰林汪德章和许村奇人汪伯爵。汪伯爵就是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主人汪伦的后裔,他纳胡氏为妾,胡氏貌若天仙,身体散发出独特香味,人称"香姑"。香姑的奇闻美色传到了崇祯皇帝那里。崇祯急令督察院和徽州知府将香姑召京纳为贵妃。汪伯爵为避免满门之祸,只好忍痛割爱,和香姑以兄妹相称,送香姑进京。汪伯爵因此被授五品服俸。后汪又纳吴氏。崇祯十年,香妃病危,急召汪及吴氏进京。吴氏有孕在身,由于途中劳累,提前产一男。香妃召见侄儿,求崇祯取名。碍于明末布衣不得面君之嫌,崇祯亲点为典翰,赐名德章。三天的汪德章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典翰。香妃看见亲人,病也好了一半,又让崇祯下令建"三朝典翰坊"。一个三岁的小孩都能立牌坊,让人不难想象许村是一个怎样的官宦人家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 如今,许村尊师重教,勤于耕读,至今已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 箬岭古官道上的西坑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匆匆看过许村美景,接着乘车沿箬岭古关道,在箬岭村委会楼前一里许右拐上了农村水泥路翻上路窄急弯的西坑岭陡坡,难得姚师傅车技老练才如愿安祥的到达西坑岭岭头(山顶),我们下车看了四周风景,山峦起伏,青松叠翠,翠竹满山,梯田茶园,河溪如线,村道如带,蓝天白云,村居透亮,尽收眼底。我们在此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西坑岭下坡不远,到了上丰乡里西坑村,我们下车从村里巷道往下走,转个弯到达外西坑村村脚停车场上车。里外西坑村依山湾而建,村庄上下垂直落差百余米,村居整洁,村民勤劳质朴,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和少数带小孩的青年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丰乡里西坑村叶氏族祠堂一一槐荫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里西坑自然村步行到外西坑自然村,现在的村落民居是连着的,只是拐了一道弯之分,但姓氏不同。这是上丰乡外西坑宋氏族祠堂一一大宋光禄大夫宋貺公第。这祠堂主人在宋朝有一定的官衔,可惜仅存大门前廊,里面已经倒塌了。</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山里农村房顶在折小瓦盖瓷器大瓦施工现场。这在农村近年渐兴的换瓦趋势。</p> <p class="ql-block"> 从外西坑村下坡出口就是上丰乡溪源(溪头)村。上午11点多,我们溪头左拐上丰岩公路直达革命老区岩源。</p> <p class="ql-block"> 岩源村 位于歙县北部上丰乡黄进舍自然村,外与泾县、旌德县、黄山区三地交界,内与上丰乡霞江村、溪源村、丰源村、上丰村相邻。2005年,由原岩源乡所辖的黄进舍、王进坑、道溪、屋基、白蛇坑、吴家坦、吴家山和黄柏山等8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33.8平方公里,辖8个组,13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革命老区岩源,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皖南山区中心县委领导下的革命游击区。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游击队队长刘奎、指导员李建春及胡明等先后带领游击队深入岩源地区,传播革命真理,开展革命斗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刘奎到岩源来时仅五个人,后来发展到一千多人,并在岩源成立了皖南游击纵队和皖南革命根据地。如今,革命老区岩源人民积极开发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线,依托红色遗迹和绿色生态资源,打出了产业富口袋、环境提颜值、党建强筋骨等组合拳,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群众生产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岩源革命历史陈列馆,坐落在群山掩映之下的上丰乡岩源村黄进舍,村内干净整洁,一条条巷弄用石子与水泥砌成,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个占地200余平米的“岩源革命历史陈列馆”巍然矗立在村头广场后山脚,馆厅正中置铜质刘奎雕像,馆内陈列着新四军当年使用过的百余件器物。我们参观阅览了馆内革命事迹介绍,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革命游击队员与当地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革命先烈的战斗事迹,深受感触,深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牢记初心,不忘本色,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歙县人民政府于1979年正式确定岩源村为革命老区。1941年1月7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幸存的刘奎和他的战友们,象一颗革命火种重新点燃了皖南革命斗争烈火,他们来到歙北岩源地区的老屋基、道溪、黄柏山等地开辟根据地,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地下党员、筹建党支部。1942年2月,成立"中共道溪中心党支部"。1942年5月,中心县委机关从绩溪金坑移至上丰岩源的兰荫滩,开辟了老屋基、道溪、黄柏山、吴家坦、吴家山、白蛇坑、王进坑等大片游击根据地。农历未羊年(1943年)腊月二十六至次年正月十三,皖南中心县委胡民、刘奎等带领游击队200多人驻扎在老屋基休整。1947年9月下旬,皖南游击队500多人遵照中共华北局给皖南地委的《三八指示》和中共皖南地委太平龙门会议精神,决定由过“分散隐蔽的斗争"转为"大胆放手的游击斗争",加速扩大游击根据地,巩固老区扩大新区,密切配合解放区战场粉碎敌人"清剿"而进驻岩源游击区。在老屋基休整六天,处决了一名破坏游击队造成伤亡的伪保长。后由于特务告密,皖南"清剿"指挥部调集四县兵力向岩源地区进攻,对老屋基进行了七天七夜的烧杀掠夺,涌现出了潘济滨等革命乡儒。</p> <p class="ql-block"> 上丰乡岩源村黄进舍新貌。</p> <p class="ql-block"> 上丰乡杨川村,又名杨家坦。位于丰源河畔,古时河道绕村环流,如今河道已沿公路改直,并筑有栏河水坝以发电。原河道下段养殖冷水鱼,上段已改作旱地或水田。村中央建有叶氏祠堂,供村民开展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杨川村路旁的标志石,你看像啥?</p> <p class="ql-block">据家坦村一位92岁高龄的老兵说,这座石桥叫“念旧桥",桥东的小山坡上有几棵粗大的古树,古树旁有座尼姑庵,香火旺;“念旧桥"西头村下边的后山上有个庙。解放战争前夕,经常有岩源游击队从主里经过,它是一条红色线路。</p> <p class="ql-block"> 上丰乡赵村村,现有200余户,750余人,产业丰富、环境宜人,茶叶、贡菊、徽州雪梨、梅花等,四季有收入。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迄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2019年被列入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村内尚存古石板路、古井、古桥、古民居等。村中古祠堂----雍睦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古村落中央。它建于明末清初,为石、木、砖雕结构,三进五开间,有阁楼,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沈诸梁封叶而得叶姓,郡望南阳郡。叶公(沈诸梁)28世积(字懋之),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以行军都统守新安,遂家,是为新安叶氏始迁祖</p> <p class="ql-block"> 上丰乡赵村村中心存有叶氏古祠堂----雍睦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末清初,为石、木、砖雕结构,三进五开间,有阁楼,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这是祠堂内尚存的部分木雕构件。</p> <p class="ql-block"> 上丰乡赵村村中古民宅较多,在村中心叶氏宗祠一一雍睦堂左侧巷弄里有一幢清后期古民居中的栅门木雕保存较为完好。</p> <p class="ql-block"> 上丰村,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始祖宋贶,生于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殁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曾任南宋户部仕郎、吏部尙书、光禄大夫。因主战反和得罪秦桧,休至歙城。宋宗谱记载:“宋室南渡,国祚纷纭。太后摄政,权史部卿。劾奏奸相,休至歙城。紫阳院后,公配佳城。徒居歙北,乃公之孙。惠流奕世,派衍繁兴。”宋贶的孙子宋颖(官授丞务郎)到上丰定基创业,传至今已四十余世,有八百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上丰老街,店铺林立,鳞次栉比,店家全一,生活悠闲。上丰自古以来,就是周边20多个村庄以及绩溪县的金坑、东乡石门、仁里、丰口等村的农产品集散地。上丰老街中段宋氏总祠——施政堂。座西朝东,三进五开间,占地1160平方米。大门为五凤楼,飞檐翘角;祠内雕梁画栋,有一尺见方石柱,两人和抱木柱。后进享堂与中进相比,要高出2米,分三路石阶上去。施政堂,曾作为上丰小学,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 冬日,上丰村丰源河上河水平静如镜,古树村居倒映成靓影。河面上鸭鹅嬉戏成群,景色宜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临近下午5时,游览上丰之后回程,车行至跳石村正好绕歙北红色之旅一圈。沿着城许公路返回县城已5点半,平安、顺利、愉快的结束收官之旅。再见2020,期待2021再启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恭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年快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