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鸽子

<p>卫岗小学的六位同学2020.10.4由南京出发,历时52天2020.11.24返回南京。</p><p>这几位都有当兵的历史,其父辈都是革命军人,陈队长的老父亲还是红军,开国少将。</p><p>这是他们重走长征路,对我触动非常大,跟着马克的美篇,我也“走”了一次长征路。深受教育,对红军长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几天又重新观看了电视剧“长征”,弄明白了许多细节。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我对毛主席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更加崇敬,红军实在是太不容易太难太难了!</p><p>只有对过去的了解才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数不清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到新中国,现在好多人不热爱她,甚至诋毁她,特别是穷苦人的后代,许多人忘了本,只追求享受,应该让他们好好学习学习红军长征,不是泛泛的学,而是要学习到细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体会的革命前辈的不易。</p><p>我就纳闷,咱们有这么好的教育题材,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好好的用一用,宣传阵地让什么人把持了?</p> <p>马克的美篇~万里长征万里歌</p><p>重走长征路完整篇<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aw1bbs7?first_share_to=timeline&amp;first_share_uid=18079961&amp;from=timeline&amp;share_depth=1&amp;share_from=others&amp;share_user_mpuuid=f96ca0af949d31dbe91b3d12f309678c&amp;user_id=18079961&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utm_source=timeline&amp;uuid=c935377b5e874e9e5ca4e19f153a1dc7"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万里长征万里歌</a></p> <p>真是怕忘记,我一定要把我这次学习的记下来。</p><p>尽量的简单,我只想记明白,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太详细我会记不住的。</p> <p>《一》红军为什么长征</p><p>红军长征是因为根据地缩小,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红军失利,具体是三次战役。</p><p>1933年9月~1934年9月国民党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1933年五月,蒋介石在南昌设行营,6月召开五省“剿匪”军事会议,7~9月在庐山举办3期军官训练团,集训7500余人。9月蒋调集100万人,蒋介石自任总司令,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p><p>左倾教条一味打“正规”阵地战,红军失利。</p><p>当时有个军事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军事上李德说了算。</p><p>毛主席那时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军事上没有权。</p> <p>陈毅因伤留下 他是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十大元帅</p><p>瞿秋白留下 后1935年被国民党杀害 埋长汀县</p><p>第一军团 林彪聂荣臻 左权 </p><p>第三军团 彭德怀 杨尚昆 邓萍</p><p>五军团 刘伯承</p><p>(这是我熟知的)</p><p>出发前派何长工、潘汉年为代表与陈济棠的代表达成协议,为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创造了条件。</p> <p>红军长征路线图</p> <p><b>《二》于都聚结 出发</b></p><p>9月30日共产国际正式批准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p><p>10.10开始朝于都集结,每天都是傍晚17、18时出发。</p><p><b>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南渡于都河,踏上长征路。</b></p><p>1934年红军长征突围前,打了三场狙击战。</p><p><b>石城阻击战 (江西石城县)1934.9.28~10.9 12天 </b> 瑞金北面 彭德怀、杨尚昆指挥 ,红三军团、红一军团15师(少共国际团)2万余人参战~阻敌于石城以北</p><p><b>兴国阻击战</b> 1934.9.20 红一军团 红五军团等部 在兴国县高兴地区阻击西线国民党阻击薛岳,造成红军试图北渡贡江与二、六军团回合假象,掩护中央纵队南渡贡江长征</p><p><b>长汀松毛岭阻击战</b> (中央苏区的东大门)1934.9.23 红九军团在长汀县南部松毛岭阻击规模大,以确保瑞金东线安全 这场战役有上万红军牺牲。</p><p>于都过贡江是搭的浮桥</p> <p>这张图可以看到兴国、石城、长汀县的位置</p> <p>三道封锁线</p><p><b>10.21~25突破第一道封锁线</b>~江西省信丰想古陂</p><p>与国民党陈济棠达成协议</p><p><b>1934年11月5日~8日</b>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p><p>湖南汝城和广东城口之间</p><p><b>1934年11月15日 </b>中央红军从湖南 县、良田、宜章、乐昌突破第三道封锁线。</p> <p>~~~~~~~~</p><p><b>《三》血染湘江</b></p> <p>蒋介石设四道封锁线,红军秘密通过了敌人的一、二、三,三道封锁线,</p><p>此时红六军团经过78天西征与红二兵团在湘西会师,博古、李德高估红军的军事力量,执意要过湘江。</p><p>前面有2条江,东面灌江 ,西面湘江。</p> <p>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示意图</p><p>南面桂军 东南粤军 东面北面中央军</p><p>中央军一直是薛岳指挥,这个混蛋一直追杀红军。</p><p>11月下旬蒋介石调30万大军进抵湘桂边境,步下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p> <p>湘江战役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p> <p><b>193年11月27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全州、灌县,于国民党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万人。</b></p><p><b>红军10.17于都出发,渡过湘江是12.1,于都到兴安的直线距离是1210里、45天,每天行进不足30里。</b></p><p>11月20日~27日本来有一空挡,白崇禧不想硬拼,借口兵力不够防红军南进广西(因为有一支红军占领湖南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21号忽然从兴安、全州、灌县撤兵。可红军11月25日(道县发布命令)才下达抢渡湘江命令。</p><p>11月27日红一军先头部队未经战斗就占领了界首渡口,并控制了界首以北60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离渡口不到80公里。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速度。</p><p>11月26日8公;27日6公里;28日28公里;29日32公里。4天才到了湘江岸边。</p><p>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p><p>12月1日是红军生死攸关一天,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湘江。激烈战斗在脚山铺进行。10多公里阻击线,红一军团林彪、左权丢下饭碗转移。</p><p>牺牲最多的是红五军团34师,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p><p>一仗下来,红军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p><p>湘江战役宣告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破产”</p> <p>湘江战役 主要3个战役、4个渡口。</p><p>光华阻击战(兴安界首镇光华铺)</p><p>1934.11.29~12.1 红军一个团对敌4个团</p><p>阻止南面桂军抢占界首渡口(界首渡口是军委纵队渡江处)</p><p>新圩阻击战 最先打响 (灌县新圩)</p><p>觉山铺阻击战(全州觉山)</p><p>4个渡口</p><p>界首渡口(兴安) 南距兴安15公里 ,北距全州45公里,位于湘桂交界处的古渡口,河面宽100多米,两岸有山林,渡河几公里就可以进入安全地段 架浮桥 界首渡口位于4个渡口最上游</p><p>凤凰嘴渡口 (全州)最惨</p><p>大坪渡口(全州)</p><p>屏山渡口</p> <p><b>四《通道转兵》及黎平、猴场会议</b></p><p>湘江受挫后的红军沿红六军团浴血开通的道路,兵分三路向湖南通道县挺进。</p><p>12月4日红军总部下的达向湖南通道挺近命令。</p><p>12月10,红军在湘桂边境翻山越岭时,数10万敌军已经抢先在通道以北进入阵地。还修了四道碉堡。</p><p><b>12.10梨子界战斗</b> 梨子界海拔1420米,是广西进入湖南的隘口 红1军团主力浴血奋战、斩关夺隘,占领通道县城。</p><p>与红二、红六军团回合道路被堵住了。</p><p>这种情况下,王明左倾冒险还要孤注一掷。毛主席得到王家祥、朱德、周恩来的赞同,12月12日中革委扩大会议在通道召开,改变了行军路线,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p><p><b>刘伯承说: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b>。</p><p>毛主席从这里开始重新崛起。</p><p><b>通道转兵,中国转运。</b></p><p><b>通道转兵是实现伟大转折的开端。</b></p><p>与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一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p><p>毛主席行军崇山峻岭的路上在马背上写了16字令。</p><p>通道会议虽然实现了转兵,就是由向北而转向西,但是战略问题没有解决,博古、李德与毛主席意见不统一。</p> <p>红色箭头是原定的行军路线,通道北上与红二红六回合,蓝色是国民党设的封锁线,敌军还修了那么密集的碉堡。而且是薛岳指挥的中央军8个师。</p><p>紫红箭头是改道的路线,兵分四路超黎平行进,那只有黔军一个团及民团。</p><p>看的出如果不改道,红军的命运休矣。</p> <p>红军战士探寻的路线</p> <p>十六字令 三首</p><p>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p><p>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尤酣</p><p>山 刺破青山鄂未残 天欲坠 赖以柱其间</p> <p>红军挺进通道县路线图,看得出一路上都是山。毛主席在马背上写了16字令,说那山离天三尺三。</p> <p>通道会议后中革军委发出“十万火急”电,转兵西进贵州。同时令一军团对贵州方向实施侦查以确定进军方向。(左权帅领)</p><p>12月13日中央各部开拔。打破了蒋介石在湘西消灭红军的计划,挽救了红军。</p><p>通道会议后在向贵州行军过程中军委还要求,寻求机会北上。</p> <p><b>黎平会议</b></p><p>1934年12月14人中央红军抵达贵州黎平,<b>18日党中央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b></p><p>会议彻底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肯定了毛泽东西进意见,确立了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p><p>会址位于黎平县城德凤镇二郎坡52号。</p><p>这是红军离开江西后召开大一次重要会议,变被动为主动,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p> <p><b>猴场会议</b></p><p>红军西进对于“西进、北上”一直争论不休,握有军权的李德、博古置黎平会议于不顾,坚持先去黔东再去湘西,散布到了乌江就该拐弯。</p><p>12月31日中央纵队抵达乌江南岸瓮安猴场,此时,乌江北岸有重兵,后有薛岳追兵,情况万分紧急:二条路,一是渡过乌江,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二是掉头东进去湘西与二、六红军会合。</p><p>到达当天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作出了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p><p>基本结束了左倾领导者的军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作好了准备。</p><p><b>被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b></p> <p><b>五《突破乌江》</b></p><p>1935你12月29日,红一军一军团一师和九军团,聂荣臻、罗炳辉帅军抵回龙场岩门渡口,拉开突破乌江序幕。12月31猴场会议开到元旦凌晨,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战斗打响。经回龙场、茶山关、江界河等战斗。</p><p>1月2日~6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张回龙场(余庆县)、江界河(瓮安县)、茶山关(开阳县)三个渡口突破黔军防守的乌江天险。红军主力以较小伤亡,取得利。</p><p>突破乌江旧址位于乌江中游的开阳县、遵义县、瓮安县、余庆县的乌江两岸。</p><p><b>回龙场率先突破</b>,黔军烧了所有木船,红军砍竹作伐夜袭渡口。用竹筏串成浮桥。(林彪 聂荣臻)<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8dESURwhw14oVt80ci_9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致敬红军 突破乌江天险</a><a href="https://m.sogou.com/web/id=60575a84-6a5d-4fc4-8a27-668be0d3bb50/keyword=%E7%AA%81%E7%A0%B4%E4%B9%8C%E6%B1%9F%E5%A4%A9%E9%99%A9%E8%BF%87%E7%A8%8B/sec=dTwT1CdFRaoL52noTjo4aQ../tc?clk=3&amp;url=http%3A%2F%2Fwww.yhcqw.com%2F81%2F10263.html&amp;pid=sogou-brse-db98dc0dbafde48e&amp;dp=1&amp;rcer=Q3BxkbYmR_LhdzkOn&amp;is_per=0&amp;pno=1&amp;vrid=30000000&amp;wml=0&amp;linkid=summary&amp;clickTime=1608092176091&amp;mcv=40&amp;pcl=332,743&amp;sed=0&amp;ml=0&amp;sct=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突破乌江天险</a></p><p><b>江界河最险</b>,<b>刘伯承</b>指挥红一团二师,首轮泅渡未果,夜间竹筏偷渡失利,次日决定,暗度陈仓工兵冒炮火架浮桥,而在上游敌人防御弱的老虎洞突击竹筏强渡。登岸后将竹筏连成浮桥。</p><p><b>茶山关,彭德怀、杨尚昆</b>帅红三军团将几十个竹筏连成长龙,一端固定在下游木桩上,另一端放在上游用缆绳拉住。总攻开始,砍断上游栓绳,“竹长龙”在水流作用下在江面展开,形成了一座蜈蚣状浮桥。</p><p>乌江战役击溃敌人3个团,摔掉国民党中央军追兵。</p><p>江面250米,水流急,岸边陡峭。</p><p>最先打过去22位勇士~红4团3连</p><p><b>突破乌江~偷渡与强渡结合、夜战与近战结合、佯攻与主攻结合,泅渡、竹排渡与浮桥结合。</b></p><p>过江后刘伯承帅队夜袭聚遵义15公里的外围据点深溪水山口,全歼敌一个营,得知遵义守军对红军行动未知晓,化妆成溃败黔军骗开城门。吹起冲锋号,守军睡梦中惊醒敌人弃城逃跑。7日凌晨占领遵义。</p><p>遵义是红军长征途中占领的最大城市。</p> <p>红军突破乌江作战图</p> <p><b>六《遵义会议》</b></p><p><b>1935年1月15~17在遵义 政治局会议 开了三天,每天都开到深夜。</b></p><p>  痛定思痛,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中走向成熟。</p><p>  会议作出了“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重要决定,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遵义会议,称之为“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p>遵义会议拟订的方针是与红四军回合。</p><p>  会址墙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标语仍然完好。这是老百姓用可清洗的石灰浆水将标语覆盖。解放后,经当地一名泥工指认,对墙壁进行清洗后,红军标语赫然重现。</p><p>遵义市桐梓县,当地群众100多人昼夜为红军碾米20多万斤,十多名缝纫工人和几十名辅助女工,自带缝纫机为红军赶制军衣3000多套。不少遵义群众还为红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有的为红军印刷文件、布告、宣传品,为红军抢修枪炮。</p><p><a href="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7/14/c_1124750993.ht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重回遵义会场</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22, 126, 251);">遵义会议后毛主席进政治局。</span></p> <p><b>七《四渡赤水》</b></p><p>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在赤水河上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是毛主席用兵之伟大杰作。四渡赤水后红军跳出了国民党包围圈。</p><p> 赤水河简称赤水,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因水色发黄而得名,它流淌在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的边界地带,从南向北穿过黔北,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全长444.<span style="color: rgb(1, 1, 1);">5公里。中下游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35年初,红军占领遵义并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后,制定了《渡江作战计划》,初步拟定中央红军各部从遵义西进到贵州的赤水、土城一带后,再进入四川,从四川宜宾和泸州之间北渡长江。</span></p><p>1935年1月蒋介石聚40万,红军只有3万。</p><p>蒋企图围歼红军于赤水河附近。</p><p>1935.1.19红军兵分三路由遵义出发 ,28日红3、5军团、红1部分在土城青杠坡与敌人陷入消耗战,当夜开会决定退出战斗。</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土城战役的失利(对手川军,我伤3000人)红军遂实行了向西渡过赤水。</span></p><p>四渡赤水从1935.1. 19遵义出发开始,到1935年 5月 9日 红军在皎平渡渡过金沙江结束,历时3个多月转战几千里,大小战役40余次 ,摆脱了国民党的围剿。蒋介石说:这是国军的奇耻大辱。毛主席说这次战役是最得意之作。</p><p><b>一渡赤水 遵义~扎西</b></p><p>1935.1.29红军是从贵州的土城和猿猴(今名元厚)西渡赤水向古蔺、叙永前进,寻机北渡长江。(习水县丙安古镇)朱德、刘伯承指挥,周恩来架桥。</p><p>北渡长江受阻,转向扎西集结。</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35.2.9~10在云南威信扎西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胜利的起点。</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2.3~5途径鸡鸣三省之地~石箱子 ,召开会议,张闻天取代博古</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p><b>二渡赤水 扎西~桐梓~娄山关~遵义</b></p><p>为摆脱川、滇军侧击,从扎西返回东渡赤水河。向敌人薄弱的黔北发动进攻。2.18,19日由古蔺<b>二郎滩、太平渡口东渡赤水</b></p><p>进入贵州后,红军向桐梓地区急行,并攻下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历时5天击敌2个师、8个团,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红军参谋长邓萍牺牲。</p><p>由于攻打鲁班场失利, 红军又一次西渡赤水。</p><p><b>三渡赤水 遵义\鸭溪~古蔺</b></p><p><b>这一次,是从贵州的茅台渡河,再次进入古蔺。</b></p><p>3月2日蒋介石由武汉飞抵重庆坐镇指挥,采取堡垒和重点进攻结合,企图南北夹击<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1935年3月在苟坝举行会议确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家祥三人军事团。</b><b>而后领导了3渡、4渡赤水。</b></p><p>红军转兵北进,3月16、17日在茅台镇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前进,摆出北渡长江态势。红军再次进入川南,蒋介石判定红军要北渡长江。</p><p><b>四渡赤水 古蔺~乌江~修文</b></p><p>红军主力转向东在赤水河动寻找战机。</p><p>红军一部佯攻古蔺,诱敌向西,主力突然折想东北,由<b>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口东渡赤水河。</b></p><p>渡河后向南每日急行军120里。红军一部引敌向北,主力继续南进。</p><p> 3.28日突破鸭溪、白腊坎间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沙土、安底等地,31日经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p><p>4月2日 佯攻息烽,主力逼近贵阳。</p><p>至此,红军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把蒋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了乌江以北。</p> <p>四渡赤水,三个重要地理位置,最北的土城,中间的二郎滩和太平渡,南面的茅台;一渡在北,二渡中间,三渡在南,四渡中间;从图上看方向,四渡依次为:向左、向右、再向左、再向右。</p> <p>这四个地名很重要,四渡赤水围绕这四个地方展开。<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304q5lf?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amp;first_share_uid=18087937&amp;from=singlemessage&amp;idfa=092AEE5E-4613-486D-BA5F-65AD54A88B43&amp;isappinstalled=1&amp;share_depth=1&amp;share_from=others&amp;share_user_mpuuid=8202bf9655c10f445e3715f3098b94f9&amp;user_id=18087937&amp;utm_medium=meipian_ios&amp;utm_source=singlemessage&amp;uuid=2fd6b2880dfa4f2c8a60809f15474975&amp;v=6.1.2"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四渡赤水美篇</a></p> <p>遵义会议纪念馆关于四渡赤水的视频</p> <p><b>八《娄山关大捷》</b></p><p>娄山关有2次战役,第一次1935年1月,为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红军彭德怀指挥~黔军</span></p><p>第二次是红军2渡赤水返回贵州后攻桐梓、鏖战娄山关 、再占遵义。</p><p>1935年2月 25日 彭德怀指挥。</p><p><b style="color: rgb(1, 1, 1);">击溃敌人2个师8个团,取得娄山关大捷。这是红军长征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b></p> <p><a href="https://kandianshare.html5.qq.com/v2/news/7092021232764459330?cardmode=1&amp;docId=7092021232764459330&amp;from_app=qb_10&amp;sGuid=844f2be76a6f29e52428654a13b788cb&amp;sUserId=253b89382a5e460e&amp;sUserType=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红军第一次娄山关战役</a></p><p>第一次打遵义,林彪指挥 </p><p>娄山关杨成武、耿飚</p> <p>娄山关大捷.长征红军首胜<a href="http://news.ycwb.com/2019-07/12/content_30296513.ht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娄山关大捷</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指挥 彭德怀</span></p> <p>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p> <p>娄山关大捷后毛主席写下</p><p>《忆秦娥·娄山关》</p><p><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b></p><p><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b></p><p><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b></p><p><b>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b></p><p>《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达了红军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p> <p>娄山关大捷<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8hosjuv?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amp;first_share_uid=18087937&amp;from=singlemessage&amp;idfa=092AEE5E-4613-486D-BA5F-65AD54A88B43&amp;isappinstalled=1&amp;share_depth=1&amp;share_from=others&amp;share_user_mpuuid=8202bf9655c10f445e3715f3098b94f9&amp;user_id=18087937&amp;utm_medium=meipian_ios&amp;utm_source=singlemessage&amp;uuid=2fd6b2880dfa4f2c8a60809f15474975&amp;v=6.1.2"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娄山关大捷~网络美篇</a></p> <p><b>九《抢渡金沙》</b></p><p><b>渡河渡口~皎平渡</b></p><p><b>抢渡金沙江是四渡赤水的最后一战。</b></p><p>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国民党军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p><p>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b>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b>。</p><p>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p><p>皎平渡现在修水库水位升高,原来的渡口已经淹在水下。</p> <p><b>会理会议为扩大的政治局常委会</b>,(5月12日)发生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之后。四渡赤水是主席军事生涯中最得意之笔,但当时红军领导层并不领会。就在这一时期,林彪曾要彭德怀出来领导军事,理由是部队跑路太多,走弓背,不走弓弦。甚至军事三人组中王稼祥也倾向于这些红军将领。主席曾发脾气斥林彪个娃子懂什么。会理会议纠正了红军领导层中存在不满清绪的错误倾向,肯定了四渡赤水的军事指挥,进一步确定了主席的领导地位。另外,也确定原先战略方向不变,还是与四方面军会合,在川陕建立根据地。</p><p>  1935年5月12日,中共政治局在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城郊铁厂举行扩大会议,史称会理会议。会理会议是长征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它统一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延续。</p> <p><b>十《彝海结盟》</b></p><p>毛泽东心里十分清楚,红军渡过金沙江,暂时摆脱了蒋介石重兵的围追堵截,但是,还未能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必须迅速飞越天险大渡河。</p><p>从泸沽到大渡河在当时有两条路:</p><p>一条是当时的大路。可直逼雅安,威胁敌人在四川的心脏――成都。</p><p>另一条是小路,而且是崎岖难走的羊肠山路。从泸沽北面到冕宁县城,然后通过拖乌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p><p>当时,人们把经彝族区的小路视为畏途。</p><p>毛泽东知道,1863年5月,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曾率数万大军,到达大渡河的紫打地(今安顺场),就是被大渡河所阻。致使石达开及其部队进退无路,辎重全失,妻儿七人投入大渡河,全军覆没,石达开为四川总督骆秉章所获,被害于成都。</p><p><b>四渡赤水后的会理会议上决定了战略方向仍为去四川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组建先遣队,刘伯承任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走在前面。过彝族区,红军坚持民族政策,刘伯承与部落首领小叶丹在此结盟。红军和平通过彝族区,为下一步强渡大渡河争取了时间。</b></p><p><b>5.22进入彝区</b></p><p>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 ,还送刘伯承一匹黑骡子,刘伯承送小叶丹一把手枪。</p><p>1950年5月21日,西康省解放后,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郑重地把刘伯承赠送给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队旗亲手献给了政府。</p><p>至今,这面旗帜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p><p>彝海结盟,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p> <p><b>十一 《强渡大渡河》 </b></p><p><b> 《飞渡泸定桥》</b></p><p>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后,蒋介石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p><p>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p><p>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千米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p><p>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指挥 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冒枪林弹雨,分两批孤舟强渡大渡河。(神炮手赵章成仅有的三发打中川军)</p><p>强渡大渡河,实际十八勇士是一只船分两批强渡。</p><p>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先遣部队)</p><p>5月26毛主席来到安顺场,听取意见后才有了泸定桥渡江的决定。</p><p>5.26决定 兵分2路,左路林彪率领,沿河右岸行军,刘伯承率领右路军,沿河左岸行进。形成两岸夹击之势。</p><p>5月29日 左路军 一昼夜奔袭240里,凌晨出现在泸定桥,22名勇士,多数长征途中牺牲了。后来认定非常j困难。红一军团。</p><p><br></p> <p>红军飞夺泸定桥<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BA%A2%E5%86%9B%E9%A3%9E%E6%B8%A1%E6%B3%B8%E5%AE%9A%E6%A1%A5/4540694?baike_source=toutiao_shar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红军飞渡泸定桥</a></p> <p><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BA%A2%E5%86%9B%E9%A3%9E%E6%B8%A1%E6%B3%B8%E5%AE%9A%E6%A1%A5/4540694?baike_source=toutiao_share" target="_blank">百科~红军飞渡泸定桥</a></p> <p>头条百科<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BA%A2%E5%86%9B%E9%A3%9E%E6%B8%A1%E6%B3%B8%E5%AE%9A%E6%A1%A5/4540694?baike_source=toutiao_shar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红军飞渡泸定桥</a></p> <p>天全纪念馆 </p><p>红军两过天全 第一次是虹一方面军飞夺泸定桥后经天全、宝兴翻越夹金山。</p><p>第二次是红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回合后过了草地,后来在张国涛命令下又过草地、翻夹金山来到天全。</p> <p><b>十二 翻越夹金山</b></p><p><b>红军攻下天全、宝兴,突破敌人防线,开始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山。</b></p><p>陈云出川</p><p>196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团①军团4团(王开湘、杨成武)与红四方面军25师74团在夹金山山下的达维东小木桥意外相遇。</p><p>1935年6月13日,夹金山下的扎角坝召开誓师大会。</p><p><b>6月18日,历时7天7夜,中央红军全部翻过了夹金山,与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b></p><p>达维会师桥位于小金县达维乡政府以东300米处,东南至西北走向横卧在沃日河上,</p><p>桥全长13.80米,宽2.80米,伸臂式结构。</p> <p><b>两河口会议</b></p><p><b>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会议。会议的召开是为了统一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b></p><p>1、4方面军会合前后,在4方面军工作的中央代表张国焘对当时的政治形势的认识就同党中央存在着分歧。党中央认为两个方面军的会合为开创红军和革命发展的新局面,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p><p>1935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p> <p><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635025&amp;fromTitle=%E4%B8%A4%E6%B2%B3%E5%8F%A3%E4%BC%9A%E8%AE%AE&amp;rcer=u9PEmtytiU4SEAUUJ"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两河口会议</a></p><p><br></p> <p><b>十三《过草地》</b></p><p>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p><p>红军当时最起码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是东出四川,另一条是从理番出平武、青川、碧口,沿阴平,再出文县、武都,第三条就是过草地。</p><p>有三条路,红军为什么选择了最难走的草地呢?1935年6月29日,红军在两河口制定《松潘战役计划》</p><p>作战计划从6月底7月初开始正式执行,遗憾的是,当左路军抵达松潘时,张某人却命令红四方面军全部原地待命,如此,等待中路、右路合围松潘的左路军就成了孤军作战,难以在兵力上形成优势。</p><p>国民党针对红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并且在逐步缩小。如此一来,红军37个团就要面对胡宗南部、薛岳部和川军大约26个师又20多个团的,兵力悬殊如此之大,《松潘战役计划》流产。</p><p>毛儿盖一战,是中央红军与胡宗南所部的第一次较量,红军大体弄清了胡宗南的实力非一些地方军阀可比。7月31日,鉴于红军与胡宗南作战的最佳机会已经丧失,红军终于作出了撤销《松潘战役计划》的决定。</p><p>  红军决定改道草地北上。毛泽东认为与其打松潘,打胡宗南,用千万红军战士的生命到胡宗南的屠刀下去讨一条通道,不如向大自然闯出一条生路。</p><p>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没有公开点名),增补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p><p>会议之后,军委决定两方面军混合编组为左、右路军北上,左路军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地域,向阿坝地区开进,然后东进(朱德、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右路军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向班佑、巴西开进;两路军在班佑地区靠拢,然后向甘南并进。</p><p>  8月17日,毛泽东会见红1军先遣团政委杨成武时,要求必须从茫茫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p><p><b>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着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右翼行军路线。</b></p> <p><a href="https://www.zhihu.com/tardis/sogou/art/259883514" target="_blank">红军为什么要过草地</a></p> <p>红军为什么要过松潘大草原这个“死亡陷阱<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Z4TlSuhQ7iio_xMXxi4L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红军为什么要过松潘大草原</a>”</p><p><b>说白了就是要向大自然求生存</b></p> <p><b>翻雪山、过草地红军非战斗减员数量巨大,红军一、二、四个方面军牺牲人员在2万左右。</b></p> <p><b>巴西会议 </b>毛儿盖会议</p><p>1935年8月底,右路军(中央红军)穿过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与左路军会合。 但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后,违抗中央命令,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p><p><b>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举行的会议</b>,在会上,中央一些领导人与的分裂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b>挫败了分裂红军的企图。</b></p><p>中共中央于1935年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内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29日在巴西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着重研究教育与宣传问题,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李维汉、凯丰等出席会议。中央政治局于24日将毛儿盖会议决定电告张国焘。<b>中央政治局于9月2日在巴西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一方面军工作方针问题。</b></p> <p><b>俄界会议 1935.9.12</b></p><p>迭部县城东南68公里处的达拉乡高吉村。</p><p>俄界会议是<b>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俄界召开的扩大会议。</b></p><p>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一决定仅传达至中央委员,未向全党公布。</p><p>会议还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直属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的五人团,领导红军工作。</p><p><b>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b></p><p>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主席。同时红一方面军总部再次成立。陕甘支队完成使命。</p> <p>百科<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4%BF%84%E7%95%8C%E4%BC%9A%E8%AE%AE/899144?baike_source=toutiao_shar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俄界会议</a></p> <p><b>十三《突破腊子口》</b></p><p>腊子口是藏语的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天险门户”之称。</p><p>腊子看隘口两侧百丈悬崖如刀劈斧削,相峙对立,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周围群山耸列,急流咆哮的腊子河由北向南穿越隘口。</p><p>1935年9月12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到达腊子口。</p><p>9月14日晚,毛泽东向红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打通红军北上通道。9月16日下午4时,攻打腊子口的战斗打响,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浴血奋战,如同神兵天降。</p><p>腊子口战役,是红军将士用血肉之躯夺取的。它的胜利,对中央红军而言,如同打碎了阎罗殿、闯开了生死门,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此役也被当做经典战例载入长征史册。</p><p><b>攻克天险 挥师北上</b></p> <p><b>十四红军到达哈达铺 红军路上的加油站</b></p><p>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p><p>哈达铺镇位于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地处岷山山系和西秦岭延伸部分交错地带,属汉、回、藏等多民族地区。</p><p>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p><p>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b>。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b>。</p><p>1935年9月22日,党中央召开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b>明确提出“到陕北去”。</b></p><p>成立了陕甘支队。</p><p>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p><p>毛主席说:红军只剩了7000人,但是还是比1929年下井冈山时强。</p><p>哈达铺比较富裕,红军在这儿得到休整。</p><p>“到陕北去”成为全军最激动人心的议题:</p><p>一年多的苦苦追寻,红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宣传科长彭加伦还连夜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在哈达铺传唱至今。</p><p>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又进驻哈达铺,并在哈达铺开展了扩红建政工作。</p> <p><b>毛主席在哈达铺写下《七律•长征》</b></p><p>《七律·长征》</p><p>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p><p>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 <p>哈达铺<a href="https://m.toutiaocdn.com/i6759468981574173191/?app=news_article&amp;timestamp=1608272725&amp;use_new_style=1&amp;req_id=202012181425240100270240130F092C70&amp;group_id=6759468981574173191&amp;wxshare_count=1&amp;tt_from=weixin&amp;utm_source=weixin&amp;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amp;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哈达铺</a></p> <p><b>榜罗镇会议 1935•9.27</b></p><p>罗镇位于通源县西南方,距县城50公里,历史上是通渭县四大镇之一,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当时居住着几百户人家。</p><p>1935年9月25日夜,红一方面军即“陕甘支队”渡过渭水,进入陇西县界。26日到达榜罗镇,报纸上又得到消息。</p><p>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根据新的情况,彻底改变了12日俄界会议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既定方针,在哈达铺会议“到陕北去”的基础上,<b>正式作出: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b></p> <p><b>十六《翻越六盘山》</b></p><p>六盘山古名陇山、鹿盘山,主峰又称美高山,峰高川多,山道盘旋,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p><p>1935年,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经过六盘山地区。</p><p>1935年10月,红军进入宁夏西吉境内,为了阻截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国民党军在六盘山一带设置了包括国民党毛炳文两个师、东北军何柱国骑兵部队、门炳岳及西北马鸿宾部队等在内的重兵,形势相当严峻。</p><p>10月7日,红军队伍在青石嘴附近与敌军先后进行了两次战斗,歼敌400余人,缴获战马共计200余匹,还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了中央红军的第一支骑兵侦察连。</p><p><b>之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指挥下,翻越六盘山,</b>当日下午二时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军登临六盘山主峰,时值仲秋,云淡天高,毛泽东目穷千里,心潮逐浪,畅吟一阕:</p><p><b>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b></p><p><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b></p><p><b>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b></p><p><b>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b></p><p>这首气吞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成为他诗词中的得意之作。山以事名,名由人传,从而也使六盘山名扬四海。</p><p>到陕北后,毛泽东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p> <p>《念奴娇·昆仑》</p><p>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p><p>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p><p>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p><p>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p><p>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p><p>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p><p>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p><p>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p><p>《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的一首词。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p> <p><b>十七《吴起镇会师》</b></p><p>吴起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中部,据说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守,也因此而得名</p><p>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越过岷山草地,10月份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红军落脚未闻稳,东北军打来,吴起镇一场战斗,缴获800匹战马。</p><p>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p><p>吴起镇会师标志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但是从当时整个中国红军所面临的局势来讲,红军依旧没有摆脱移动作战的状态。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军事环境,中国工农红军依旧处在极其艰难的生存危机中。</p><p>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主席。同时红一方面军总部再次成立。陕甘支队完成使命。</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十八《会宁会师》</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0月9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四省,行程近万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十一个月,途经八省,行程一万 六千多里。</b></p> <p><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63403989&amp;ch=QQBrowserMobile&amp;jump_from=971&amp;entryScene=001&amp;entryTime=1608312143230&amp;entryStatus=001&amp;searchPageStatus=002&amp;entryContent=%E6%90%9C%E7%B4%A2%E6%88%96%E8%BE%93%E5%85%A5%E7%BD%91%E5%9D%80&amp;searchPageContent=%E6%90%9C%E7%B4%A2%E6%88%96%E8%BE%93%E5%85%A5%E7%BD%91%E5%9D%80" target="_blank">搜狗百科~会宁会师</a></p> <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FP-0rJQuRarLYd6QUtcz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红军会师为什么选会宁</a></p><p>1936 年,中共中央在陕北讨论三军会合地点,毛主席说,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地点一定要慎重考虑,要选择一个好地方。当时周恩来说,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建议在会宁会师。<b>主席听了兴奋地说: “会宁,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于是会师地点就定在了甘肃会宁。</b></p> <p><a href="http://www.81.cn/201481/2014-07/30/content_6071082.ht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三大主力会师</a></p><p><br></p> <p><a href="https://m.toutiaocdn.com/i6896383339423482380/?app=news_article&amp;timestamp=1608275333&amp;use_new_style=1&amp;req_id=202012181508530100260770812F0D0F2A&amp;group_id=6896383339423482380&amp;wxshare_count=1&amp;tt_from=weixin&amp;utm_source=weixin&amp;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amp;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target="_blank">中央红军为什么最终落脚延安</a></p> <p><b>历史的决策:长征重要会议</b></p><p>通道会议:战略进军方向的公开争论</p><p>黎平会议:伟大转折的开端</p><p>猴场会议:解除李德的军事决策权和指挥权</p><p>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p><p>青杠坡会议:战场上唯一召开的政治局会议</p><p>扎西会议:遵义会议的继续</p><p>苟坝会议: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p><p>丹桂会议:确定巧渡金沙江的计划</p><p>会理会议:平息遵义会议的余波</p><p>泸定会议:确定北上路线和恢复国际联系</p><p>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p><p>卓克基会议: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p><p>芦花会议:总结红四方面军的历史经验</p><p>沙窝会议:重申党的北上战略方针</p><p>毛儿盖会议:继续坚持党的北上方针</p><p>巴西会议:当机立断先行北上</p><p>俄界会议:揭露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p><p>哈达铺会议:把陕甘苏区作为落脚点</p><p>榜罗镇会议:确定长征的最终落脚点</p><p>吴起镇会议:巩固扩大陕甘根据地</p><p>下寺湾会议:奠基西北革命大本营</p><p>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p><p>晋西会议:确认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p><p>太相寺会议:总结东征经验,部署西征战役</p><p>第一次保安会议:研究红军三大主力会师</p><p>第二次保安会议:明确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任务</p> <p>红军长征行程中总共有五次会师:</p><p>包括红军长征行程中的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p><p>红25军与陕北红军的永坪会师、</p><p>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p><p>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的大会师等五次著名的长征会师。</p><p>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只是长征的红军一部分会师,最后才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的大会师,结束长征!</p> <p>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p> <p>红军在长征途中究竟翻越过多少座雪山?</p><p> <b>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b>川康边地区翻越了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大雪山——<b>夹金山</b>。<b>7月上旬</b>,红一方面军又相继翻越了<b>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等雪山。雪山地区的行程约31天,1350公里。</b></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36年4月至7月,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翻越了雅哈雪山、磊雪山、小雪山、茨布腊山、扎拉牙卡山、藏巴拉雪山、东隆山、米拉山、玉龙等雪山。</span> 雅哈雪山是红二、六军团从云南渡金沙江后北上西康甘孜途中,于1936年4月底中翻越的一座大雪山。<b>雅哈雪山海拔5300米,</b>雪峰林立,高耸云端,金沙江、澜沧江的激流不断冲涮的峡谷陡峭异常,很难通行。尽管雪山陡峭险峻,道路崎岖,气候严寒,行走时呼吸困难,红二、六军团广大指战员还是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把哈巴雪山踩在了脚下。</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5年6月至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先后翻越了虹桥山、鹧鸪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夹金山、格达梁子、党岭山、折多山、罗锅梁子、剪子湾山、卡子拉山(喜委拉卡山)等雪山</span>。在所经过的四川、西康、青海、甘肃四省内,<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翻越了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共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span>,虹桥山、折多山、巴郎山是一次经过<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虹桥山海拔4592米,是红四方面军翻过的雪山中最高的一座</span>。</p><p> <b> 党岭雪山,海拔5000多米,是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高雪山</b>。</p><p><b>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我。</b></p> <p><a href="https://m.toutiaocdn.com/i6336019191845356033/?app=news_article&amp;timestamp=1608309772&amp;use_new_style=1&amp;req_id=202012190042510100260590300A2EAAFE&amp;group_id=6336015665656529154&amp;wxshare_count=1&amp;tt_from=weixin&amp;utm_source=weixin&amp;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amp;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target="_blank">毛主席长征期间作的五首诗词</a></p> <p>毛泽东这样赞扬彭德怀:</p><p>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p><p>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p><p>  1935年10月19日<a href="https://m.toutiao.com/i6907498617427198478/?tt_from=weixin&amp;utm_campaign=client_share&amp;wxshare_count=1&amp;timestamp=1608310119&amp;app=news_article&amp;utm_source=weixin&amp;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amp;use_new_style=1&amp;req_id=20201219004839010026077210042EEA71&amp;group_id=6907498617427198478"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毛主席给彭德怀写诗经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