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典两诗(小结15—16期)

石竹居士

<p class="ql-block">15-16期 书法大师 </p><p class="ql-block"> (15)米芾,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公元1107年,北宋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北宋四大家”。他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后定居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故称“米颠”。他在诗词创作上造诣颇高,他的七律《望海楼》脍炙人口:“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杆。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此诗以景抒情感悟人生沧桑,意境深远,似有道家的飘逸虚无之意。还有他直抒胸臆的名句:“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的绘画自成一家,风格独特,擅长枯木、竹石、山水,创立了“米氏云山”。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各书体,尤擅临古人书体,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王献之的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启功曾称赞道:“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深秋。”他的代表作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蜀素帖》《拜中岳命帖》等。米芾以书法名世,其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曾有半刻废书也。”他的儿子米友仁说他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米芾作书十分严谨认真,他自己说:“我写《海岱诗》,前后写了三四回才写好,作品中仅有一两字勉强算得上好,信书亦一难事。” 一首诗,写了三四回,却只有一两字满意,个中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米芾的书法作品尽显意趣与个性,因此成就了他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康有为这样评论他的书法:唐言结构,宋尚意趣。这里的意趣大多指的就是米芾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16)蔡襄,生于公元1012年3月7日,卒于公元1067年9月27日,他是今天的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累任礼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等官职。论辈份,蔡襄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东坡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ào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各成一家,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就只有蔡襄。同在北宋时期还有一位蔡京蔡大人,官至太师宰相,也是书法大家,但蔡京的人品不禁评论。在此提醒大家,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p><p class="ql-block"> 蔡襄正楷、行书、草书皆擅长。他不属于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师,他恪守晋唐法度。他的作品与前贤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如《思咏贴》与怀素《千字文》的联系,《自书诗稿》和王羲之《兰亭序》的相近,《安道贴》对虞世南行书的继承,《澄心堂纸贴》与杨凝式《韭花贴》的形似等等。明朝书画家徐渭这样评价蔡襄的书法:“蔡襄书法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劲净而匀,乃其所长。”点出了蔡襄书法的优劣长短。蔡襄虽不擅创新,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位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以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巧妙的桥梁,承前启后,为后世所瞩目。</p><p class="ql-block"> 蔡襄的书法以内在精神为主,形似次之。他在《评书》中说:“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关于书法的“神”与“形”的问题,早在唐代就有论及。书法作品应通过“形”展现“神”,因为书法创作是感性生命的延伸。他在书写时特别注重审美体验,他在《评书》中说:“每落笔为飞草书,顿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书法给人以美的体验,很多时候在于书写者书写时的感觉。蔡襄在书法创作中,能全身心投入,更能体味到创作的乐趣。只有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作品才能彰显“神气”,字也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这对后来苏轼、黄庭坚等尚“意”、重“韵”无疑是有启迪作用的。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君谟天资既高,心手相应,遂为本朝第一。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评论他的草书: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气势,又纵逸而富古意。</p> <p class="ql-block">15-16期典故</p><p class="ql-block"> (15)【秀才的妙招】宋代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家境不富裕,花钱在私塾学写字,学了三年仍没有明显长进。有一天,他听说有位写字非常好的赶考秀才路过村子,他赶紧跑去讨教。秀才看了米芾的作品之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可以,但有个条件,你得买我的纸。纸可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了银子交给秀才。秀才卖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家后,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换来的纸,左看看右看看也不敢轻易动笔。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手里握着笔,正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动笔写?”米芾如梦初醒,这才想起来三天期限已到。不好意思地说:“我怕弄废了这张纸。”秀才哈哈大笑说:“好了,都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认认真真地写了个“永”字。秀才看过,觉得字写得筋雄骨毅、刚劲强健、自由放达,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纸太贵了,我不敢像以前那样随随便便去写,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才敢写。”“对了!这就是你能取得进步的关键。”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更要动脑动心,不光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胸有成竹,才能写好!”说罢,挥笔便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随后,他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了米芾,摇着折扇十分满意地走了。</p> <p class="ql-block">(16)【廿一日酉】</p><p class="ql-block"> 据说蔡襄任泉州刺史时,奉母亲之命,准备在泉州湾建一座万安桥(即今洛阳桥)。修建时工匠们遇到了难题,当时水深难以打桩。于是蔡襄便叫手下文吏给海神写信,请求海神帮忙并派人下海送信。送信的人认为自己此行必死无疑,便喝了许多酒醉卧沙滩,想让海潮将自己卷走了事。岂料海潮并没有要把他卷走的意思。等他醒来后,竟发现信封已换过,他连忙带回呈给蔡襄。蔡襄看见“海神”在信上只写了一个“醋”字,琢磨许久,认为醋字能拆为“廿”“一”“日”“酉”四个部分,这便可以理解成时间上的廿一日酉时。蔡襄毛塞顿开,“海神 ”是要他在“廿一日酉”时动工建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到了这一天,海水突然退潮,人们安全顺利地打下了桥桩,洛阳桥就这样建成了。从此,“醋”字被当成“廿一日酉”的说法也就传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