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家乡的吆喝

雾丰晨色

<p class="ql-block">  几年前,一篇小文《家乡的吆喝》有幸在本市的晚报上发表。记得当时写此小文的本意是给初二的儿子做个示范,希望他在作文上能有一些启发。有朋友鼓励可以去投稿,于是壮着胆第一次投了晚报。在没抱任何希望的情况下,数天后收到一张稿费票据和一份晚报,很意外,也很惊喜。虽然稿费甚微,但看到自己的文字散发着墨香出现在眼前时,便多了一份写作的信心和勇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到吆喝,全国各地均有,过去尤以京城的吆喝最为知名和流传。随着时代变化,家乡小城的吆喝声也不例外地与时俱进,变得更新鲜更有趣了。小城每天都会被各种吆喝声唤醒,再伴着各种吆喝声渐渐入睡。不同地方的吆喝声都极具地方特色,因语言、腔调、音调的不同而别具韵味。我喜欢这样的吆喝声,每到一处,都喜欢慢慢走进那些小街小巷,用耳朵去搜寻那些别有滋味的吆喝声。 </span></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吆喝声变得越来越有特色,吆喝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连形式也变得多样,其目的都是为了招揽顾客,拉生意。原有的吆喝声继续吆喝着,正宗本地口音,家乡的特色:“凉虾凉面凉皮”、“皮蛋,盐蛋,正宗皮蛋,山楂盐蛋”、“豆花”、“糖糍粑”、“豆面糍粑,又香又甜”、“卖麻糖”、“烤红薯,烤玉米”、“磨菜刀,磨菜刀哦”……声音拉得老长。“板栗饼买一斤送半斤”、“衣服大降价,买一送一”等等。除了路上推着车吆喝,挑着担子吆喝,还有各种门市上音响的循环吆喝。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小城又多了 “扫一扫,淘宝扫一扫、微信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扫我有惊喜”等吆喝声。</p> <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要数那些展销会上的吆喝声,那里的吆喝内容五花八门、腔调天南地北。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展销会,都基本会有美食一条街,那里是吃货的世界,吆喝声的主战场。齐刷刷的美食摊位,各色小吃,看着漂亮,闻着喷香,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何让食客果断出手,除了食材加手艺外就要看摊主们吆喝的本事了。这边“甑糕!枣泥甑糕”、“豆沙包,糖包”、“发糕、小米糕、黑米糕”。那边“过桥米线”、“铁板鱿鱼”、“手抓饼”、“广东炒粉”、“鱿鱼丸子”。•••最有趣的是那些留着卷曲胡须,身着新疆服饰,活脱脱一个个阿凡提的吆喝了,“羊肉串,好吃好好吃的羊肉串,嘟儿•••”边唱边跳,两手还不停地翻烤着肉串。那一声“嘟儿!”腔调十足,韵味悠长,浓浓的西域风味和着肉香扑面而来,仿佛他的羊肉串瞬间变得更好吃了。当然也有让人聒噪的吆喝,如一些卖生活用品的摊位,用上 “高科技”的电喇叭,虽然声音很大又省事,但总觉得难听刺耳,如噪音一般。 </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年岁大了,越来越恋旧了,还是习惯听家乡原滋原味的吆喝,它仿佛就是小城不可或缺的伴唱,给生活增添了一种趣味。 </p><p class="ql-block"> 吆喝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是家乡的一道靓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希望家乡的吆喝声在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脉中得以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