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织锦

子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在母亲诞辰90周年之际,我几次曾想写一篇悼念母亲的纪文,但,当提起笔来的时候,往事熙熙攘攘,纷沓而至,我愕然了。不知笔落何处,才能勾勒出奔腾的灵魂?不知铺多大场,才能容得下奔波的一生?我想来想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驾驭不了。因为,母亲一生经历战乱饥饿疾病;一生辛勤劳作养家糊口;一生注重立德立行立言;一生胸怀宽广包容天下;一生宅心仁厚大爱无疆……母亲的一生如浩瀚的宇宙,我永远看不到边际,永远走不到尽头,只能蹑手蹑脚的从一个点去素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母亲的一生虽然平凡,但我认为:平凡的生存要逾越一生的坎坷和苦难,比一时壮举还要伟大一百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题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的织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献给世界的温暖与色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寂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夜漆黑的没有一丝光亮。唯有这张织布机发出铿锵的声音,唯有这盏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亮。夜已经很深了,村子里的人和狗都闭关了生命摆动的游丝,唯有母亲还在劳作。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年累月如此。因为,全家性命都背负在她一个人身上,她不得不如此。正是这种砥砺前行的精神和力量,才织出了最美的云锦,带给了世界温暖与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求新、求变的颠覆力,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每当社会处在急流漩涡之时往往沉渣泛起,那些贪恋封建帝制的旧势力和占山为王的军阀们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把持着民主共和的命脉,致使民国乱象如麻,风雨飘摇。为了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存续,在一大批有识之士的积极影响下,知识分子被迫发出了最强烈的怒吼。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是近代史上最有血性、最有担当、最有正义感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清朝末期,统治阶级已经腐败到了没落地步,他们为谋求长期统治,面对开放的世界格局断然采取闭门锁国,企图独立游离世界之外。此时,世界列强以开放为由,不断制造事端,寻衅滋事,中国由此步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而最激烈、最惨痛的当属八年抗日战争和四年国共战争。综上,至从清末以来,国家一直处在频频战乱之中,人民一直处在腥风血雨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这场断断续续,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而战争留下的巨大的创伤永远不会愈合——流逝的生命染红了焦土,房屋一片废墟,树木燃烧着战火的硝烟……此时此景如同杜甫笔下的安史之乱以后的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凡看过电影《一九四二》的人们都印象深刻,刻骨铭心。这一年,河南大旱与战争并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谋生。父母随着这股人潮,漫无目的地流浪到了山西岳阳山区。这里群山连绵,崖壁耸立,乱石横卧,荒草丛生。方圆几十里无鸡鸣犬吠,唯有与父母同来的这三户同乡趟出的一条斗折蛇行小路,模糊可辫人类留下的踪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荒山深处有一片高低不平的洼地,一条激流小溪曲曲折折穿梭而过。水是生命的源泉,他们商定就此安营扎寨,并长期落户居住。面对天苍苍野茫茫,他们立即动手砍树枝、割荆条编织成块,然后用木桩连接成围墙,底部再垒石墙固定牢固,以抵御野兽的侵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母亲采摘野果,突然发现了一个几百平方米大的溶洞。他们为这突如其来的幸运而手舞足蹈,欣喜若狂,焚香叩拜上苍的眷顾和接纳。母亲跪着仰望崇山峻岭,俯看膝下的土地,感慨万千,放声大哭。这哭声在山谷里振荡、回响、延伸—— 宣告人类在这里展开了生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个能干而勤奋的石匠、泥瓦匠和木匠,他安排分工合作,大家一起动手砌好洞口,然后安上柴门,供晚上睡觉休息和遮风避雨。在那兵荒马乱年代里,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只求栖息一枝安就足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6年春天,姐姐降生了。她生不逢时,这里满目荒凉,绵绵不绝的大山就是她的全部世界。父母他们经过几年没日没夜,日夜颠倒的艰苦劳作,用石块砌成的层层梯田像牛一样,静静的卧在崇山峻岭深处,在参差中带着洒脱的神气。劳动的汗水一滴一滴沁透着土地,春天开满幸福的花朵,秋天结满丰硕的果实。他们从初期生存糊口,逐渐增加了一些存粮,后来父母还到山外用粮食换了两头耕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之所以荒无人烟,不只是交通道路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里有一种地方水土病,“吃了岳阳山的水,粗了脖子细了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战争终于结束了,母亲心里突然萌发新的希望。这时,姐姐已经三岁了,母亲又有了身孕。为了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和将来识几个字,父母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放弃这片开垦了7年的土地,搬到80里外的平原地区。当时,那三户人家竭尽全力阻止父母离开,但是,母亲态度坚如磐石,她流着眼泪一字一句的告诉他们:“当时,我们逃到这里是避战乱,是逃生。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我们不能为这点基业,而断送了我们孩子的未来。”在母亲的坚持下,只有我一家搬出了大山。搬到平原以后,父母用积存的粮食和耕牛兑换了房屋和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当你看看红旗渠鬼斧神工的工程,你就完完全全明白,林县人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最能忍受,他们最能吃苦。父母又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他们扩大了土地,日子过得渐渐好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 <p>1949年,中共执掌全国政权以后,为了迅速建立健全中央集权制,推动新生政权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让苏维埃模式早日落地中国,中央认真研究了国民党时期,土地和工商业集中在私营手里,造成乡党独大,中央权力下不了乡,政府控制力薄弱的现象。由此,中共中央决定进行土地改革和工商业改造。</p><p><br></p> <p>土地改革以后,父母先前辛勤劳动创建的基业顿时烟飞云散,一切归零。从此,走上了人民公社的道路。</p><p><br></p> <p>母亲整天在公社的土地上劳动,女儿独自在田野里玩耍。一天,劳动休息的时候,女儿捧着一簇漂亮的野菊花朝妈妈跑来,妈妈满心欢喜弯腰抱起了女儿,疼爱地抚摸着她的脸。看着贴在女儿脸颊上的菊花 —— 脸色和黄菊一样的黄。顿时,满满的欢心消失了,眼泪汪汪的陷入了深深的自责:</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山里的野菊花啊,</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你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炎凉?</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山里的野菊花啊,</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你晓得了生活的酸涩苦辣?</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该让你在山里生长,</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自由的安静的绽放</b></p><p>……</p><p><br></p><p><br></p> <p><br></p><p>1961年左右,人民公社以村或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大食堂,已经挥霍的四壁徒空,再也无力支撑下去了。最终百姓沦落的两手空空,凄凄惨惨,各回各家去了。集体食堂的本意其实是为终极私有,实现大同,进而达到群统群治的管理方式。但是,想想超然象外 ,结果酿成了一场特大的生命悲剧。</p><p><br></p> <p>1962年秋,一直抱病在身的父亲,在无钱救治和极度贫困、极端饥饿、极端劳累的重重夹缝中去世了。这个世界很小,小到转来转去还是死亡的墙壁。此时此刻,母亲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几天昏昏沉沉,不吃不喝,几乎彻底坍塌了。</p><p><br></p> <p class="ql-block">痛定思痛,有何益哉?她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回头再看看孩子们,一切都处在深深的阴影里,留给她的唯有孤立面对,唯有默默承担起抚养 4个未成年孩子的全部重担。她,弹去身上的尘土,咬紧牙关站起来了!逆光的世界里投下她黑白剪影,沉淀着坚强的轮廓。</p><p class="ql-block"><br></p> <p>物质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吃穿住是人类维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如果连基本条件都得不到保障,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p><p><br></p> <p>从1949年至1979年这30年间,高度集中下的计划经济模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经济发展。这一时期的人们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一直在扭曲的社会制度中生存。在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模式下,农民在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劳动,但照旧是吃不饱、穿不暖。这时,私有的欲望在公有制的缝隙中,艰难的、曲折的寻找着生存的阳光。</p><p><br></p> <p>那时,在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上,基本都是一律平等的赤贫。生产队的土地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粘蝇板,把每村每户每一个人都牢牢粘在了上面,谁都别想飞走。生活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路,必须想方设法偷偷从粘板上伸出去一条腿,在地上找一点点残食。</p><p><br></p> <p class="ql-block">天阴来阴去,雨在淅沥沥的连续下,人们都卷曲在家里。每每此时,母亲则独自穿行在雨雾里,到林县老家买点棉花回来,每天晚上不停的纺花织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现在,在悠闲的时候,或者节日的时候,或者压抑的时候,常常回想过去。小时候常爱坐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看她织布,直至今天我还痴迷的保存着她纺织的布料,一直作为最珍贵的奢侈品。现在再触摸这些棉布时,仿佛摸到母亲暖暖的温度,仿佛看到母亲织布的气韵。</p><p class="ql-block"><br></p> <p>姥姥我没有见过,她一共有7个孩子,母亲是长女,自然母亲很小就背负起了照看弟弟妹妹和家务劳动的重担。生活练就了母亲,母亲创造了生活,母亲很小就跟着姥姥学会了织布。</p><p><br></p><p><br></p> <p><br></p><p>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纺线到上机织布,这中间需要经过弹花、纺线、上浆、经线、刷线和织布等十几道工序。如果织造带有图案的布匹,还要把各种色线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依稀记得几道主要工序。</p><p><br></p> <p>一、弹花。新采摘棉花是一个个分散的、独立的花苞体,加之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又被压成瓷实的板块,纺线时就必须通过弹花来让棉花松软,从而形成棉絮。</p><p><br></p> <p>二、搓捻。把弹好的棉絮铺成薄薄的小长方体,用一根大约指头粗细的棍棒把棉絮卷上去,然后用手掌反复搓捻成条。</p><p><br></p> <p>三、纺线。把棉絮条一端的纤维粘在纺车锭子上,然后摇转纺车,边摇边把棉条子的纤维抽出来,高速旋转的锭子就把棉花纤维捻成了棉线。</p><p><br></p> <p>四、上浆。初纺的棉线会有许多分叉和过于柔软,必须把煮好的面浆涂在棉线上。上浆是一件仔细的活,一次不能上的过多,要反复进行多次。上浆用来增加纱线的光滑度和韧性。</p><p><br></p> <p>五、扎染。扎染是纺织花布的核心技术,需要用锡箔纸按设计好的图案位置,把棉线紧紧的绑扎牢固,染色的部分露在外面。染过一种颜色以后,根据图案位置再次重新扎染,可进行二次、三次或多次。</p><p><br></p> <p>那个年代,扎染所用的颜料都是天然矿物质配制而成,在反复染色过程中,图案轮廓处会形成自然而然的色晕。这些色晕参差错落,由深变浅,但一点都不杂乱。扎染是一道要求技术熟练,认真细致的工艺,全村和附近村只有母亲掌握了这项工艺,其余的人都是染布。</p><p><br></p> <p>六、整经。整经是用织布专用刷子,将上机的经线反反复复梳理通顺,使线与线之间保持疏密有致间距。整个过程要严格检查,不能有断线、不能有交叉、不能有疙瘩,才方可上织布机卷轴。</p><p><br></p> <p>七、上机。把整经以后的经线,排列有序的一条条、一支支穿过织布机的织布板,然后和织布机的卷轴连接起来,把经线平平整整,稳稳当当的绷在织布机上。</p><p><br></p> <p>织布开始了。母亲端坐在织布机上,双脚交替踩动踏板,两排经线随着踏板的律动,一上一下交替形成45度纱口;双手左右交替接送织布机梭,带着纬线来回穿行于纱口;机梭从纱口每穿行一次,左右手交替拉动一次织布机的织板……就这样,动作熟练,配合有序,看的我眼花缭乱。</p><p><br></p> <p>现在,当我回想起母亲织布场景,就深深感悟道——她,在织布机上就是画家和音乐家。</p><p><br></p> <p>——机梭牵着纬线,川流不息游走在经线的缝隙间,而带着底色的纬线,仿佛是一支纸上的画笔。从织机上纺织出成品,直接形成绚丽的图案。这些图案宛若翩翩飞舞的蝴蝶,或如激情炫耀的孔雀……这种美丽,对于当时的农村人来说,就是生命的色彩和梦想的颜色。</p><p><br></p> <p>——织板每织一梭,就发出一声“咔嚓”的铿锵声响,而反反复复的连续动作,就构成了一串串“咔嚓、咔嚓、咔嚓”的美妙旋律。旋律游荡在茫茫寂静的夜色里,仿佛鸣奏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噔噔、噔噔、噔噔……”这是命运在挣扎,这是命运在抗争,这是走向光明的力量。</p><p><br></p> <p>母亲基于生活的需求和人生的意义,就这样织啊织啊。她和经纬的交错之间,编织着昨天的回忆,今天的生活,明天的憧憬。她把生命的一点一滴注入其中,忘记了劳累,也忘记了时间。鸡叫了,天快亮了,才刚醒悟过来,该休息休息了。因为,还有明天的事,还有以后的路。</p><p><br></p><p><br></p> <p><br></p><p>母亲目不识丁,虽然脚站在地上,但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思想却在云端。初期织布,出于生存逼迫。如果自己织的布匹无过人之处,就无人问津,就以难继续下去。后来织布,由生存劳碌而深化到热爱。母亲做事从不甘于终日为平庸而埋头苦干,历来都与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她常借雨雪天气带来的农活停工,跑到城里商场看看那些漂亮的洋布,或者买上一两寸布拿来参考。起初,经常想把洋布的美丽搬进自己的土布里,在反复实践中才意识到土布与洋布的距离太远,但她一直没有放弃追赶。</p><p><br></p> <p>我家的院子很大,晚上村里热爱纺织和做家务的女人们,隔三差五聚集在我家院子,和母亲一起交流纺织经验或促膝谈心。母亲常说,她们愿意和我聊纺织的事,为了她们这份感情我就应该认真织出更好的布匹。有了这份沉沉甸甸的承载,母亲在每次织布之前,总是连续几天苦思冥想,在纸上一遍又一遍的绘图,在织机上一遍又一遍的实践。</p><p><br></p> <p>法国作家雨果说:有了物质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母亲每织完一匹布,从来不会停留在 “物质” 的重复复制上,而是以“精神”的追求寻找与自然的对接。</p><p><br></p><p>由于织物从纺线、上机到成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凝结着遵从自然和人文创造,纺织出的布匹就自然而然的带着土地的温暖,带着太阳的颜色,带着人文的精神。</p><p><br></p> <p>姐姐10岁那年,母亲处心积虑想给她做一件色彩倩丽、款式新颖的衣服。颜色决定着衣服的炫丽,染布就成为至关重的要头等大事。在初染之前,一定要把布料在清水里侵透,避免干布 “吃饱”颜色,下次再 “喂”不进去。染过的布要放在阴凉处慢慢晾晒干,然后再放在清水里漂洗、捶打,如此反复漂染多次,让颜色彻彻底底侵透到每一根纤维里,这样染出来的布料既色彩鲜艳,又呈现出淡淡的亚光。</p><p><br></p> <p>院子里的老杏树繁花似锦,蒙蒙春雨如丝绵绵落下。母亲坐在门前的屋檐下,看着小雨落在一枝枝杏花上,然后又从杏花上缓缓滑下落到地面,形成一串串非常漂亮、非常美丽的银白色雨线。母亲痴痴看着雨线,突然闪现出创造的灵感 ——在姐姐衣服的底边,做上一条条细细如雨的银色布穗,再在布穗上点缀上一个个粉色的小花瓣,就如同这淅沥沥的杏花雨。</p><p><br></p><p>母亲是大自然的女儿。她,总能以最独特的视觉和最巧妙的方法,把天地的雨露,土地的芬芳,美丽的衣裳,创造性地连接起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享。</p><p><br></p> <p>每个人从出生、长成到独立,再从谈婚论嫁到迎接新的生命,在每个特定的节点上,都要为特定的故事设定合适的服饰。于是,村里每逢有男婚女嫁,都希望能得到一块母亲纺织的布料。这些布料在他们人生旅途里,赋予了生命的活力和美丽。</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注:在那个年代,人们没有权利买卖自己生产、制造的物品,母亲只是与需求的村民交换生产队的工分,用来养家糊口。)</b></p><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春天到了,燕子就要回来了。燕子年年岁岁都住在我的家里,妈妈为了方便燕子进出,早早就撕去了门顶窗户上面的窗纸。妈妈心地善良,宅心仁厚。邻村北店有一个叫泥干的小男孩,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穿的破衣烂衫,春不避风,冬不避寒,母亲像痛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年都要为他做一件新衣服和帮着他拆洗换季衣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如果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信仰话,我认为,信仰不是糊里糊涂的跟随别人,而应当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我的妈妈就是我的信仰,就是我心中的佛。她日夜操劳纺花织布,给世界带来了温暖和色彩,温暖着这个世界,装点着这个世界。我爱我的妈妈。 </span></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这篇《我的妈妈》是大哥小学作文‖经历生活磨炼的大哥,最能理解妈妈,最能读懂妈妈。他品学兼优,读到初中的时候就在写作、书法、绘画、篆刻方面样样出类拔萃。</b></p><p><br></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织布机就是我光阴里的故事。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看着手上来自生命原初的织布,上面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的书写着母亲伟大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