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灼红十七孔

仲秋

<h1>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inherit;"> 仲秋 马树民编拍制作</b></h1><h1> </h1><h1> 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在冬至前后会呈现红光穿洞的奇妙景观,正可谓:</h1><h1> </h1><h1> 冬至时节显神通,</h1><h1> 夕阳余晖贯长虹,</h1><h1> 古筑能匠精妙算,</h1><h1> <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光灼红十七孔。</b></h1> <h1>  所谓“金光穿洞”,就是依据日落的方位和光照角度是随着季节不断变化的,在冬至前后,阳光恰好照射在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了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神奇景观。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参观拍照。 </h1> <h1>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被看作是一种奇观,也被视为桥梁建筑工程美学的典范。远远看去,桥洞就像金光被点亮,充满圣洁和神秘感。</h1> <h1>  参观和拍照“金光穿洞”的最佳时间,是在冬至前后下午4点钟左右,金光穿洞持续的最佳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h1> <h1> 金光穿洞这神奇的自然景观,简直堪称“天人合一”,彰显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计算如此精准、建造如此精良、毫无误差,伟大的工匠大师,当今世人又有几何?</h1><p class="ql-block"><br></p> <h1>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间,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桥面宽8米,桥高7米,长150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桥洞从两侧开始逐渐变大,第九个桥洞为最大。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h1> <h1>  整座桥给人以一种雄伟恢宏之感。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都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十七孔。十七孔桥,由于桥孔大小不一,桥面像一张弓,又像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非常壮观。</h1> <h1>  十七孔桥的造型非常的好看,这座石桥也是代表了中国古代人的造桥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颐和园的景色本来就很美,加之傍晚时分阳光的照射,在桥下的这十七个孔洞里折射出“金光穿洞”的特殊景观。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道神圣的金光从石洞里穿过,让人无不惊叹!也让人有了一种神秘感!也有很多网友借这样的金光默默许愿。</h1> <h1>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像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镇园之桥!</h1> <h1>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乾隆时仿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桥上除雕刻极其精美,神态各异的众多石雕异兽外,桥的东边有一尊镇水铜牛。</h1> <h1>  镇水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起。牛背上还铸有由乾隆帝撰写的80个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铭文为:“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h1> <h1>  让我们穿越回清代。在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准备为其母孝圣皇太后庆祝六十大寿之前,西湖(昆明湖前身)上本没有桥,只在湖东界长堤上有一座龙神祠。也就是说当时的瓮山(万寿山前身)与西湖基本上是东西错开的。同年冬天,乾隆命将旧长堤东移至畅春园的西堤(即今昆明湖东堤的位置),并挖湖东扩,留下龙神祠形成今日的南湖岛。同时,在湖的西堤外又建藻鉴堂和治镜阁岛,与南湖岛分别象征东海的三仙岛,即蓬莱、方丈与瀛洲。扩建后的西湖名为昆明湖,比原来的西湖大了两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抱山环的美丽风景。</h1> <h1>  清帝非常重视敬天祈雨,所以乾隆帝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后又御名“广润灵雨祠”,并且年年都到这里祈雨,企盼天下风调雨顺。有了南湖岛,与岛最近的岸边必然要建桥以相通,这样,十七孔桥也就应运而生了。</h1> <h1>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h1> <h1>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h1> <h1>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h1> <h1>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h1> <h1>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h1> <h1>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总监听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h1> <h1>  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h1> <h1>  那些石匠、瓦匠们,人人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图片来自网络</span></p> <h1>  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啦。</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