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9):提供信息服务

岳臣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94年12月,我接到湖北省图书馆情报室的来函称,我的一篇文章在专业期刊发表后被国内某一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了,如果需要,可以提供复制服务。后来,我自己在桂林市图书馆查到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湖北省图书馆的来函不仅给我提供了信息,同时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提供中国十大检索系统收录信息的服务,不如提供世界六大检索系统收录信息的服务更具有权威性。据我所知,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有不少被六大检索系统收录,尤其是重点理工科院校被《工程索引》收录的所占的比重更大。</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被世界六大检索系统收录。同样,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所发表的论文能否被六大检索系统收录。世界六大检索系统: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多年的共同努力,向《工程索引》迈进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入选《工程索引》的期刊数逐年增多,1991年到1994年4年间,由18种上升到64种(其中1991年18种,1992年39种,1993年58种,1994年64种)。由于入选的中国期刊数量增多,使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被《工程索引》收录的数量也大幅度地上升,已由1991年的2146篇(世界排序第9名)上升至9371篇(1994年世界排名第4位)。这9371篇论文中有70%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作为一个立志于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国信息服务机构林立的情况下要想占有一席之地,要保证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广大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的确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利用业余时间且完全靠手工操作,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我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决定找一家协作机构,为此进行一番调查对比,桂林电子学院(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能满足要求:一是有一套原版的《工程索引》加一部性能良好的复印设备;二是能按时准确地提供复制件且与我的工作单位相距不远,运送方便;三是收费合理,服务周到。</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是由于桂电图书馆的密切配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近7000条信息的检索、整理、复制、邮寄的一系列运作,做到检索者、复制者、作者(用户)三方都满意,这真的是很难得的。其中的关键是检索者的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妥善处理,始终坚持三个第一:质量第一,效率第一,信誉第一。</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通过直接为国内很多单位的专家学者提供信息服务和经常联络,使我意识到,此项工作对国家重点工程和重要领域科研成果的发布与发表,对相关科研人员与世界先进国家同行的交流,能起到桥梁的作用。我以为,只要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我们就要大胆去尝试、去探索、去开拓。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同时还是个集邮爱好者,通过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通信往来,从多年来的数千个信函中挑选出一部分加以分类。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等全国重点院校中,大部分的信封、信笺均采用毛泽东的字体(毛体)印制校名,别具一格,我把其中一些邮票张贴准确、邮戳盖印清晰、寄信人书写端正美观的“实寄封”列为重点收藏品。</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清华大学傅国伟、赵慧敏、陈小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田人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史常忻、马登哲、黄瑞珊教授;天津大学俞斯乐、彭商贤、邱家俊教授等。他们大多数都是各学科、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是科技界的名人名家,他们的“作品”值得珍惜,理当加以珍藏。我设想,将来若有机会有条件办个专题邮展(此前我已有所准备,让他们提供个人简历和照片),让大家都来欣赏名家的杰作,领略名家的风采。这样做,既表达我对他们的深切谢意,也表达对他们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尊重,也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p><p><br></p><p>相关链接:</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实寄封按其不同的功能和寄递方式,可分为多种类别。 比如平信实寄封、挂号实寄封、快件实寄封、特快专递实寄封、印刷品实寄封、航空实寄封、军邮实寄封、联行专用实寄封、收件人邮资总付实寄封和各种带邮资的不同类别实寄封等。 可以说,邮资票品有多少种类别,实寄封就有多少种类别;只能比其多,不会比其少,因为邮资票品中没有的类别,实寄封中照样有,比如在铁路上递送的车递封等。 实寄封经过通信实寄后,上面常盖有各种戳记,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和史料价值,是研究邮政史和邮票史可靠的佐证,是组编邮集必不可少的重要素材。</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邮政寄递的实寄封,一般贴有邮票或其他邮资符志、免费标志,盖有收寄局日戳和投递日戳。有的有投递员章或工号戳。落地戳是盖在邮件背面的红色戳记,是实寄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表示一个邮件到达投递局的日期。人们从销票的日戳和落地戳上,可以了解一个邮件由甲地到乙地的邮寄时间,没有盖落地戳的封不是标准的实寄封。信筒开出的信件还有信筒号戳和其他各种戳记,或贴有邮政签条。</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