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

栀夏

<p>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p> <p>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p> 改革内容 <p>张居正身为首辅,又得到了皇帝的绝对信任,因此大权在握,从万历初年起,一步一步地实行了他的改革。</p><p><br></p><p>政治上:</p><p>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吏。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p><p>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p> <p>军事上:</p><p>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就叫老百姓折价交银,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余万。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p> <p>经济上:</p><p>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清查土地、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p><p>清查土地: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在1578年(万历六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p><p>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p><p>“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1)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2)关于徭役征派,过去有里甲、均徭、杂泛之分。现在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3)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4)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p><p>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p> 改革影响 <p>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 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p> 我的评价 <p>张居正是两种矛盾的观点出现,有的人说他廉洁奉公;有的人说他中饱私囊;有的人说他赏罚分明、公正无私;有的人却说他偏袒亲友、敌我分明。而我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p><p>他能在这“腥风血雨”的官场中笑到最后,断然与他的心计脱不了关系。隆庆六年(1572年),他与太监冯保结为同盟,各取所需,一个要掌印太监的位置,一个要内阁首辅的位置,于是经过一系列暗箱操作之后皆大欢喜,高拱被迫离开内阁。</p><p>张居正,以一介草民的身份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虽然独断专行,待人不善,道德并不高尚,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敢于改革和创新,不惧风险和威胁的人。试想一下在那个年代又有多少人敢如此?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也不因权势而凋亡。</p><p>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良心有理想的人。他就是明朝最伟大的人之一,张居正。</p> <p>实验中学七(10)班</p><p>陈聪莹、王奕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