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室电台(一张半世纪前的老照片)

李清泽

<p class="ql-block"> 上个月山东德州战友王善清发来马兰基地气象室电台战友合影,这张半个世纪前的黑白老照片,激起我对马兰基地气象室工作和生活的回忆。</p> <p>这是1965年基地气象处气象室电台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为核试验任务需要,场区建立数个气象站,如阳平里、东风渡、辛格尔、南山、二站、兴地……,气象站每小时观测一次天气实况和气球探高空风。所获得的气象数据,要及时传递到基地气象室。这就需要各气象站与气象室建立通信联络。气象室要设电台收集各气象站的资料。1964年初,我奉命从北京总参通信兵独立一团调来基地气象室电台工作。同我一起来的还有朱殿元、彭玉林、张继让三位战友。从济南来的有周玉文、王善清、王洪文、徐海龙四位战友;从基地通信处通信站调来的有孙秀英、徐兰花、常彩文、陈桂枝 四位女战友;共12人组建气象室电台。济南耒的周玉文任台长。</p> <p class="ql-block"> 那时气象处处长韩云升、付处长刘洪卿、气象室主任韩华岳,办公地址在基地招待所主楼东面最南边那栋楼上。我们电台男宿舍在主楼三层最东头的房间,后来搬到招待所后边地窝蓬里。</p><p class="ql-block"> 基地招待所是一处很漂亮的建筑群,主楼东西两侧各有四栋三层楼,并有两层长廊与主楼相联。主楼前面是喷泉池。当时这在新疆应该是最好的建筑群院。据说是为苏联专家们建的。 </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1960年,苏联撤回了全部在华专家。苏联的背信弃义,更加激发了我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60年代初上万名解放军官兵、工人从四面八方云集戈壁滩,马兰核试验基地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正式开始。</p> <p> 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p><p>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天气条件是核试验成功的决定因素</b></p><p> 核试验是一项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试验,气象条件对核试验的影响极大。天气条件影响着各项试验数椐的准确性。决定试验的成败。因此,气象预报要为决策机构提供可选择的试验日期,这个日期的天气条件必须既要符合试验任务规定的要求,又要保证试验时试验区、生活区人员以及烟云经过区居民的安全。所以说,试验中的气象保障工作极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令人揪心的天气预报</b></p><p class="ql-block"> 罗布泊的天气令人琢磨不定。时而晴空万里,时而沙暴肆虐,飞沙走石铺天盖地。气象成了首次核试验指挥部和所有参试人员最揪心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气象室气象预报,分长、中、短期三个预报组,根据核实验需要的天气条件,翻资料、找规律几个月前就开始捕捉适宜天气。根据上至国家、总参气象气专家和基地气象室预报人员的多次气象预报会商,初步确定首次任务时间为10月15号、16号可以试爆。有的预报员提出,14号晚上可能起大风!这个分析给预报人员增加了疑虑,经再次会商,最后还是确定了16号正式试验。</p><p class="ql-block"> “零前”几天,指挥员、专家、予报员,乃至所有知道天气决定成败的人们,都在仰望天空,祈盼一个好天气。可是,罗布泊风云变幻,诡奇多变,狂风呼啸,沙暴遮天,让人们心里总不踏实。到了14日晚间,突然大风起兮,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各级指挥员、预报员、所有参试的人们,望天长叹,翘首盼望风静日晴。到了15日10时许,风力果真小了,又经多次天气会商,领导最终拍板,首次核试验零时定在10月16日15时。</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气象人荣立集体一等功</b></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16日凌晨,罗布泊一片寂静,各系统、各岗位紧张有序的“零前准备”。16日晨起,满天是云,上午场区周围天气仍是不太好,人们担心下午是否能进行核试验。中午12时场区周围天气突然转好,一片蓝天,“零前”气象条件适合进行核试验。人们紧张地等待原子弹起爆。下午14时59分40秒倒计时,15时准时起爆。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光辐射、冲击波过后,人们看到原子弹蘑菇云直上蓝天,人们热烈欢呼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由于气象预报室14日准确地预报了16日下午的天气,使核试验能按时进行,所有气象工作人员荣立集体一等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切为了预报”是气象室各斑组,各岗位的共同目标。电台、电传、观测、绘图各岗位,坚持昼夜值班,认真细致的每抄写每一碼,准确无误的収集各气象站发来的实况信息和气象资料,为预报提供充分的资料基础。在第一次核试验任务中,除预报员多人立功外,其它班组也评出了立功人员,我受战友们的鼓励荣立了个人三等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测风观雲“借西风”</span></p><p> 原子弹空爆的气象条件更为苛刻,要求空气能见度、高、低空的风向风速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保证放射性尘埃既不落在试验场员工区,也不落在遥远的北京。低空风速要小,确保爆炸后尘埃不出试验区;但高空风速要大,利于放射云扩散。这样的气象条件要保持4小时以上,并且绝对不能下雨。</p><p> 这里最重要的是必须要西风。而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捕捉西风的天气就成了预报人的硬功夫,</p><p>历史<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span>当代气象人为核试验“借西风”。</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65年5月14日10时整,我国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成功了!</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第一次试验是把原子弹安装在高矗云间的铁塔上。 空爆,就是用飞机空投核实验。飞机从马兰机场腾空而起飞直奔试验场区。随着“零时”口令……5、4、3、2、1、起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随后,戈壁滩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随后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裹着巨大的冲击波,排山倒海汹涌澎湃。空爆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更精准、更严格。</p><p><br></p> <p>这是1966年电台战友合影</p> <p>  对气象来说我是门外汉,叙述这些天气预报的情况,有些班门弄斧。不过从64年调入基地气象室电台工作至67年调火箭发射队,在气象室工作四年,有时列席参加会商会,平时和预报员个人交流,耳闻目染。如预报组长王文清、预报员关建、朱品德……等,至今印象深刻。还在网上查找了有关内容,编辑此美篇,供朋友分享。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