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图/李根勇</b></p> <p class="ql-block"><b>东张庄二郎庙</b></p> <p class="ql-block"><b>油坊张庄村位于嘉祥县城西4.1公里处,辖油坊张庄、东张庄、西郭庄、吴庄四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油坊张庄。</b></p><p class="ql-block"><b>油坊张庄。据清朝康熙五十四年《张氏家谱》载:该村原名徐楼,为明朝徐氏立村。明朝成化年间,张显由现东张庄分居迁此,取名西张庄,因设有油坊,又有油坊张庄之称。1981年2月,县政府行文更名为油坊张庄。</b></p> <p class="ql-block"><b>丹凤山</b></p> <p class="ql-block"><b>东张庄位于县城西3.6公里处。此村原名遂南村,来历不详。据康熙五十四年本《张氏家谱》载:始祖大公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村名仍为遂南村。延至明成化年间,张氏成为该村大户,将村名改为张家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更名为东张庄至今。</b></p> <p class="ql-block"><b>三间庙堂供奉二郎神金色塑像</b></p> <p class="ql-block"><b>二郎神(杨戬)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他的武器是三尖两刃枪,座下有神兽哮天犬,额间有第三只神眼。 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为戏神,还被奉为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他力大无穷,变幻莫测,能有七十二变(八九玄功)。</b></p> <p class="ql-block"><b>千年古庙</b></p> <p class="ql-block"><b>流芳万古,二郎神庙。五圣德高垂千古,国富民强福无疆。群立1999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重立《群策自动集资捐献重塑五神像纪念》碑载:五圣神原建于大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间,闰二月,建武城之西六里之间鳯头山,位于东张庄,圣庙坐落南北街之路东。</b></p><p class="ql-block"><b>据住在二郎庙附近的张保生老人说,他属大龙,今年七十岁,老庙依山而建,地基全用嘉祥天青条石砧花铺地,庙基牢固,坚如盘石,庙墙体坚固,砖混无裂缝。近年来对原庙顶进行了两次修缮。庙门前莲花盆石墩上,原有一块八棱碑,约八十厘米高,他多次保护此碑,但不幸于五年前被人破门盗走,至今无下落。</b></p> <p class="ql-block"><b>二郎庙前石雕莲花盆</b></p> <p class="ql-block"><b>古庙老石刻</b></p> <p class="ql-block"><b>据1994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良辰,所立《重修二郎庙纪念碑》文载:</b></p><p class="ql-block"><b>存心好善垂誉远,积志乐施播声宏。从来人非神无佑,神非人不尊,此自然之理也。邑西八里许东张庄,旧有二郎庙一座,经代远年湮,神像无迹,庙貌凋残,本村张宋氏、张桂芝、田翠平等不忍坐视,商讨修庙,倡此议,举此事,一张人咸助响应,捐款集资,势如闪电,不数日间,资金足用,于是动工修庙,以破风雨侵蚀之旧。旬余之间,庙貌焕然一新,神像俨然在目,睹此景像,实为一村之辉光,众人之快事。今镌石立碑,捐款名单列于碑后,是为记。</b></p> <p class="ql-block"><b>重修二郎庙碑记</b></p> <p class="ql-block"><b>西郭庄位于县城西4公里处。相传,郭氏祖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郭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因社内有两个郭庄,此村居西,成为西郭庄。</b></p> <p class="ql-block"><b>吴家庄地锅店</b></p> <p class="ql-block"><b>吴庄位于县城西3.8公里处。据《吴氏家谱》记载:吴氏祖世居嘉祥城南南武山,于明朝嘉靖年间,吴庚祥迁居此地立村,以姓氏取村名吴家庄,简称吴庄。</b></p> <p class="ql-block"><b>油坊张庄拥有人口600人,耕地656亩。东张庄400人,耕地360亩。西郭庄400人,耕地528亩。吴庄全村400人,耕地320亩。</b></p> <p class="ql-block"><b>在东张庄村北一里之丹凤山西侧有张氏先茔,柏树苍翠,张氏后裔子孙称为進士爷林,目前尚有老碑两抉,一块为《皇清誥封中憲、恭人大夫廣州府知府顕考讳援字籧菴謚慤叀府君、妣孔太君墓》碑,其右上有立碑时间,“乾隆庚申(1740年)拾月穀旦"。左下为:男山题、涛、答、言奉祀孙等众仝立。楷书体端庄大方。碑高二米,宽八十厘米,厚二十四厘米。</b></p><p class="ql-block"><b>在先茔之南边有一块“后土之神位"碑,此四个大字阴刻,正面小楷字迹难以辨认。</b></p> <p class="ql-block"><b>据传,乾隆年间广州知府生活豪奢,每月演戏设宴多次。何况广州知府还有额外十多万两银子的年收入,那是由盐务、海关等衙门拨给的例规银以及养廉银组成的,属于正当收入。至于额外所得,不得其详。总之,乾隆年代官员比较守规矩,收入尚且如此丰厚,道光以后,恐怕就不止此数了。</b></p><p class="ql-block"><b>因此,盗墓贼坚信张氏先茔中必有宝物,随塟品丰馀,此墓曾被多次盗挖。</b></p> <p class="ql-block"><b>嘉祥八杰,光辉故里。张丕吉(1609—1651),字百屿,号见先,今嘉祥卧龙山街道张庄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科(1640年)殿试进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219名。初入兵部观政会供职。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内阁翰林国史院遮吉士。顺治三年(1646年)会试出任同考官,执考阅卷谨慎严明。顺治五年(1648年)调秘书院任检讨,并参加纂修《明史》。在编纂工作中表现出知识渊博和文字精炼的才华。翰林院大学士每推许曰:“馆中有百屿,词林生色矣!”顺治六年(1649年)授宏文院侍读学士,奉皇帝命宣诏入闽。后不久,因父丧返回家乡。此后不复为官,在家悉心写作。著有文集30卷、诗集4卷。另有《皇华偶记》一卷,是他应诏入京时的散记。可惜所著之书皆已散失。顺治八年(1651年)秋病故,终年42岁。葬于张庄北丹凤山之西。</b></p> <p class="ql-block"><b>张氏先茔一一后土之神位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