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不咳嗽

可可麻麻~营养~教育

<p>1. 孩子一咳嗽不要马上想着止咳</p><p>孩子咳嗽了,中医认为这是外邪伤到肺的表现。本来“肺为娇脏“, 孩子的肺则更为娇嫩,如果处理不好外邪就会留在里面,可能引发孩子肺部的其他毛病,比如哮喘等。</p><p>孩子得了哮喘以后会比较麻烦,在医院里面治疗,常常会用到治哮喘的激素类药,稍不注意就会对孩子的生长造成影响。</p><p>哮喘还有一个很坏的地方,就是如果当时没有治好,可能伴随一生最后甚至会因为这个病而送命。邓丽君就是因此病而早逝的,特别令人惋惜。</p><p>其实小孩子基本上不会无缘无故的咳嗽,一旦咳嗽,一般都是由外邪引起的。如果成人患有咳嗽,除此以外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比如肾虚的等。</p><p><br></p><p>《黄帝内经·素问》里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是孩子的体质比较单纯,哪来那么多的肾虚呢!</p><p><br></p><p>治疗孩子的咳嗽,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引起他咳嗽的原因,不能针对咳嗽本身去止咳。</p><p><br></p><p>打一个比方,有个成语叫“立竿见影”,是说把杆子立在那里立刻就可以看到影子了,要想清除影子,只要把杆子拿走就行。但如果我们不拿着杆子,只想凭空清除影子,那是无法做到的。</p> <p>治孩子的咳嗽也是一样的道理,外邪入侵,这就相当于竿子,而此引起的后果,就是咳嗽。如果咳嗽只是引子,我们想要清除咳嗽,需要把力量放在祛除外邪上,如果一味的去治疗咳嗽,反而会做许多无用功。</p> <p>2. 不要夸大孩子的咳嗽,以免影响医生的判断。</p><p><br></p><p>中医里有句话叫“见咳休治咳”。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家长无法正确看待咳嗽,一听到孩子咳嗽,就觉得无法忍受。</p><p><br></p><p>有一个外地朋友给我发短信说:“ 救救我的孩子吧,孩子的咳嗽让我们都快崩溃了!”</p><p><br></p><p>我想这可不得了了,不能见死不救啊,但等我见到这家人询问了好久都没听见孩子咳嗽一声。我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没有听到孩子咳嗽呢?他们回答我说孩子早晨起来会咳几声,晚上睡觉前会咳嗽两声。”我一听就晕了,心想这就是你们说的重病啊,这孩子一天咳嗽四五声,家长就已经觉得受不了了,用非常严重的语气来形容孩子的病情,他认为形容的夸张一些,医生就会更加关注。</p><p><br></p><p>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很多家长在孩子生病后都会本能的这么做,可大家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其实会耽误孩子的病情,因为医生诊病的时间是很短的,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像家长那样观察孩子,所以他会仔细的听家长的描述,如果家长说话夸张,那医生会想咳嗽这么厉害,应该下一些力道大的药物,结果猛药一下,不但咳嗽没好,孩子的脾胃也垮了</p><p>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全怪医生,家长没有准确的描述孩子病情也是很大的原因,因此家长学习医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孩子生病后能恰当,这会致孩子的症状,向医生准确的描述。</p><p><br></p><p><br></p><p><br></p> <p>3. 治咳嗽不能用药往里面压</p><p><br></p><p>家长一定要正确的理解什么是咳嗽,咳嗽就是孩子体内的“前线部队”在跟“敌人”交火,想把“敌人”赶出去,那些“枪声”就是咳嗽。这时我们不能跟“司令”—医生汇报,说战斗太激烈,我受不了,快想想办法让他们停止打斗吧。</p><p><br></p><p>孩子咳嗽的时候,家长们往往都希望用强力止咳的药,这样就相当于直接把神经给阻断了。</p><p><br></p><p>根据我的经验,即使当时用强力止咳的药物把咳嗽止住了,但一般都是压一段时间后又爆发了,因为强力止咳的做法,会导致邪气直接流在肺里出不去去不了根,结果咳嗽会迁延不愈,每年到一定的时期都会发作。</p><p><br></p><p>咳嗽是外邪入里导致的,正确治疗咳嗽的思路应该是往外走,往上走,不能用药强行往里面压,我们要找到引起咳嗽的根子—外邪,把主要力量放在解决外邪上,把次要力量放在调理咳嗽上。</p><p><br></p><p><br></p> <p>4. 孩子刚刚开始咳嗽时,应该如何调治</p><p><br></p><p>正因为咳嗽跟感冒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刚刚开始感冒就咳嗽的情况和感冒第1阶段一样,往往是寒气袭肺的表现。</p><p><br></p><p>症状:孩子的鼻涕是水一样的清,痰是白的,身体表现为寒冷的状态,比如手脚是冰凉的,身体怕冷,有些大一点的孩子会觉得一吹风就头疼,尤其是膀胱经循行的路线附近和脖子的后半部会疼。</p><p><br></p><p>这个时候,外寒邪还停在体表,治疗起来很简单,可以喝紫苏叶茶来调理。</p><p><br></p><p>配方:紫苏叶(5岁左右的孩子用3克,大人用6克)。</p><p>用法:把紫苏叶放到锅里,加入两茶杯水,盖上锅盖开大火煮,煮开后改小火,等煮开3分钟后就可以闭火,焖7八分钟就可以饮用了。</p><p>叮嘱:紫苏叶熬煮的时间不能太长,用开水泡或者是熬开锅后两三分钟就可以了,服用紫苏叶水之前让孩子先吃点东西,空腹服用,元气不足,无法发出汗。</p><p>除了用紫苏叶泡茶喝,还可以在治风寒感冒的同时,用一点宣肺止咳的药,比如橘红。橘红就是橘子皮,是广东那边的橘子颜色有点红,把皮剥下来以后刮掉里面的瓤,留下来的就是橘红。</p><p><br></p><p>中医认为人跟自然是相对应的,甚至与植物的果实也是相对应的果实,外面的皮沾身表的事,如橘子皮加白色的瓤,变成了理气和中、化痰的陈皮。陈皮与橘红(散寒、宣肺止咳)是两种药。</p><p><br></p><p>像我自己,平时有时候受寒咳嗽,也会买来橘子洗干净,皮剥下来后加水煮汤喝。</p><p>有一天有网友给我留言说看到我发的橘子皮有宣肺止咳的作用,就剥下来泡水喝了,咳嗽居然好了,他是搞药物研究的,有思辨的习惯,就去找制药公司的老医师论证:“为什么中医说用橘子皮泡水喝,咳嗽就好了?”老科学家的回答是,可能是因为橘子皮里含维生素C。” 西医和中医的思路就是不一样。</p><p><br></p><p><br></p> <p>5. 孩子受寒咳嗽的第一阶段(刚受寒阶段),别用百合和川贝</p><p><br></p><p>现在很多孩子刚一受寒咳嗽,家长就给他食用百合,其实百合不适合在这会儿用,他会把邪气闭合在身体里,这是古人曾经论述过的,还有百合,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久用,这一点父母们一定要注意。</p><p><br></p><p>还有不少父母在孩子感冒的时候喜欢用川贝(贝母有好几种,我们常用的也就两种,川贝母,浙贝母)来化痰止咳,这是不对的。</p><p><br></p><p>川贝的药性苦甘微寒,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滋润的作用,它一般用来缓解燥咳,尤其是阴虚燥咳的, 对阴虚导致的痰中带血,病症比较有效,而孩子初感风寒不适合使用川贝等滋润的药。</p><p><br></p><p>浙贝, 继浙江象山场的贝母也叫象贝,个头比较大,它的滋润作用没有川贝强,但是能绱鞋化痰,散结解毒,一般是在外感热症的时候用。</p><p><br></p><p>大家记住了,孩子外寒初犯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川贝,这是很多家长易犯的错误。</p><p>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咳嗽用川贝捣成末,放到梨里面蒸,喝汤吃梨后咳嗽就能好,但往往事与愿违</p><p><br></p><p><br></p><p>实际上川贝炖梨这个方法只适合用于调制燥热之咳,阴虚咳嗽或者是热邪伤到津液之症。 如果小孩在感冒的外寒阶段用了这个方法,那就相当于寒上加寒,往往会把寒气闭在身体里面弄不好,一咳嗽就是一个冬天。</p> <p>6. 妈妈如何观察孩子受寒咳嗽的第2个阶段(外寒里热阶段)</p><p><br></p><p>感冒的第一阶段是外寒入侵的阶段,寒气待在孩子体内的时间不定,有时非常短,有时会持续一两天,如果这个时期没控制住它,寒邪就开始向身体里面长驱直入,在里面遇到了身体的防御部队开始交战,于是状态马上就变了,此时体表仍有外寒,但体内开始出现热效,这就是外寒里热的阶段。</p><p><br></p><p>外寒里热的症状有哪些?</p><p><br></p><p>(1)看鼻涕</p><p><br></p><p>受寒后感冒的第一阶段流的是清鼻涕,转入第2个阶段(外寒里热的阶段)之后 鼻涕会逐渐向黄涕、黏稠发展。在这个阶段“正邪”之间不断进行拉锯战,因此鼻涕的颜色会一日三变,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早晨起来时鼻涕是黄色的,可到白天就变清了,这是因为晚上正气不足,外邪向身体里面进入,与身体交战化热了,所以鼻涕呈黄色,白天正气足,又把外邪驱逐到体表,此时仍然是寒邪因此又变成了清鼻涕。</p><p><br></p><p>不少父母问我说孩子的鼻涕早晨呈黄色到了中午变成白色的,问孩子到底患的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其实寒热只是不同阶段的表现而已,如果死教条,认为咳嗽和感冒一样,也有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那就说不清楚到底是风寒引起的咳嗽,还是风热引起的咳嗽。</p><p><br></p><p>(2)看痰</p><p><br></p><p>这个阶段,痰的颜色会开始变黄,虽然有时候也是清黄交替,但大多数是黄色的。孩子的痰吐出来后,你会发现在一堆清的,像鸡蛋清一样的痰中央有一块黄色的混杂在一起,如果进入“表里俱热”的阶段,那么就会变成浓浓的一块黄绿色的痰了,此时孩子的咳嗽你会听到他(她)喉咙或者气管里有痰的声音。</p><p><br></p><p>(3)看舌脉</p><p><br></p><p>有时候孩子咳嗽却没有谈,我们无法判断它的痰是黄色还是白色的。一般医生为了观察痰的颜色要等很久,但是也未必能看到,这时候就要根据孩子的舌质来判断。</p><p><br></p><p>这个阶段舌质的边尖是红色的, 经常感觉口渴,想喝水,体温是热的。此时给孩子把脉,手轻轻一搭可以明显感觉到脉搏的跳动比平时快,中医叫“脉浮数”(脉象又表浅又快)这时,孩子身体的热增加,一般是一分钟体温会上升1℃。</p><p>其他表现</p><p><br></p><p>(1)发烧</p><p><br></p><p>孩子发烧是外寒里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有外寒的同时发烧,说明里热比较严重了,这是向身体内部侵犯的邪气与身体的防御部队开始“交火”的结果,“战斗”比较激烈,所以会出现热证。有些孩子发烧的同时仍然感觉身体怕冷,这是寒邪仍然有一部分留在体表的缘故,古人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p><p><br></p><p>(2)鼻子里有点冒火的感觉</p><p><br></p><p>虽然体表还寒,有怕冷的表现,但如果我们把手背放到孩子的鼻子前面,会觉得很热,中医形容这是“热气喷手”。</p><p><br></p><p>(3)嗓子有点儿不对劲了</p><p><br></p><p>嗓子有点儿发痒,这是嗓子红肿、疼痛的前兆,说明热毒开始聚集于此了,严重一些的就是咽喉肿痛。</p><p><br></p><p>(4)感觉眼睛热热的</p><p><br></p><p>尤其是闭上眼睛的时候,觉得非常干热、难受。</p><p><br></p><p>(5)咳嗽的声音比较深</p><p><br></p><p>因为邪气进入了孩子体内,所以咳嗽的位置往往是咽喉部以下,不能听孩子咳嗽的声音,会发现发声的部位较深,气管里面也有声音发出。</p><p><br></p><p>以上这些症状都说明邪气要入里化热了。这个时候有可能体表还有寒,身体的情况是寒热并存,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寒里热”,也叫“寒包火”,这是整个感冒过程中占时间最长的阶段。</p><p><br></p><p>此时症状会特别怪,鼻涕和痰的情况会不一样,鼻涕可能是清的,痰是黄的,或者鼻涕和痰是黄白相间的,家长要及时观察孩子的情况,给医生提供最新的病史,方便医生诊断。</p><p><br></p><p>7.孩子受寒咳嗽的第二阶段怎么办?</p><p><br></p><p>孩子受寒咳嗽的第二阶段,一方面,我们要用温热的药清除体表之寒,另一方面稍微加一点化痰的药,清除引起咳嗽的外邪就行了。</p><p><br></p><p><br></p><p>很多孩子反复咳嗽,迁延不愈,一看孩子吃过的药,方子里面的药全部都是用来宣肺止咳的,没有配一点清除外邪的药物,这就是对咳嗽的本质认识不够。</p><p><br></p><p>打个比方,咳嗽本身并不是病,它只是外邪入侵引起的一种症状,好比地上生长的草,而外邪入侵才是草的根。如果没有清除草根全部的药物,都用来清除地面上的草,可以想象,杂草是去而复生,无法清除干净。</p><p>家长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孩子的这个时候的热咳,完全是因为寒邪入里化热造成的,必须清热才行,这就需要在选择药物的时候,既要清热也要散寒。</p><p><br></p><p><br></p><p>清热的药物,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等,都是清透外邪的主要“部队”,他们负责攻坚战,同时再配合一点儿清肺热的药物,像桑叶,浙贝母,枇杷叶等。</p><p>那散外寒要配什么药呢?中医一般会配往外走的,比如麻黄、紫苏叶、防风等。这样大家在看到各种中成药的说明书时,就知道在外寒里热这个阶段选什么药了。</p><p><br></p><p>今天分享到此结束,后面还有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