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古城寻古

李晔华

<p class="ql-block">逛一逛浑源古城玄武街,感受一下璀璨的八卦城历史</p><p class="ql-block"> 浑源是一座历史古城,现在的浑源县虽然只是个县,不过这座古老的城市拥有1000余年建城史。据史料记载:唐朝始用浑源县名,一是浑河之源,二是道教最高境界“混元”的谐音,三是“八水合而混流”。浑河之名的另外一种解释就比较浑厚了:北魏时,崞县移民南迁现在的原平崞阳,有鲜卑血统的吐谷浑部族占领古崞县及恒山金龙口大片土地,放马牧羊、修建栈道、寺庙等。在此活动生活过的这些游牧民族认为受到了这里河流土地的滋养庇护。所以,他们把自己部族名字的“浑”作为了河流名字。而这个“浑”字在有的北方游牧民族中也包含“蓝色”、“神圣天空”多种含义! 如果按这个说法来解释,那浑河就是在神圣蓝色天空 下滋养了吐谷浑族生灵的一条大河! 唐朝末年,晋王李克用将吐谷浑族赶至今蔚县一带。 距今1094年前,五代后唐天成年间(926年)崞县古城在毕村“古城窊”,只因古城常受水患灾害,县令经过堪测发现恒山脚下有块龟背状高地,多年不受水灾,才迁在现在城址,按照龟背及八卦形状建城是当之无愧的一座玄武城 ,一度曾用“浑元县”名(因避唐明宗李嗣源之讳)。辽时,复用浑源县称谓属雁门郡,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属辽。辽、金年间建圆觉寺,金代贞祐二年(1421)五月,升格为浑源州,建文庙大成殿。元代由永安军节度史高定建永安寺。明代洪武七年(1374)由州判张溥开始修筑城墙,城墙周长四里高一丈五尺,宽两丈。明成化十六年扩建文庙。从明朝以后,浑源州一直延续到清未,隶属大同府。还是雁北最古老的县城之一。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浑源这个县城主体也已经褪去了历史的色彩,跟随时代的潮流。不过还好,现在还保留着文庙、圆觉寺、永安寺三处国保级古建筑。浑源文庙,辽金始建,明清遗构,黄绿琉璃瓦泛着幽光。它与州署相邻,却鲜有人问津。圆觉寺释迦塔。金代密檐式砖塔,塔刹的铁铸翔凤竟是古代风向仪,晋北独一份!这座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塔"的圆觉寺砖塔,它就像个被时光遗忘的珍宝,安静矗立在浑源古城中,穿过沧桑街巷,塔影就在眼前。永安禅寺。元代重建,殿内882身水陆法会壁画栩栩如生,巨型榜书“庄严”震撼人心。三处国保,相距不过数百米,却浓缩了辽金元三代建筑艺术精华。还有衙门旗杆及麻家大院、栗家府等古民居,我们依旧可以在这个地方去寻找浑源当年璀璨的历史和文化。现在的永安西街,古称忠义坊街为“仿古一条街”。这条街道的部分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这里面的商户大多数是一些比较传统行业,像一些佛教用品、手工艺制品。</p><p class="ql-block">浑源的永安寺,又叫永安禅寺,是在浑源特别有名的庙宇,就坐落在这条街东北角上处。它的始建年代为元代,清末民国时期又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扩建,在 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禅寺三大亮点:传法正宗殿‌:元代建筑巅峰之作,采用减柱造法拓展空间,黄琉璃瓦彰显皇家规制,檐下雪庵和尚题写的匾额为书法孤品。‌‌十大明王壁画‌:总面积170平方米的元代遗存,882尊佛道儒人物通过沥粉贴金技法绘制,撕脸明王像展现佛法两面性。‌‌巨型书法题字‌:殿前38米高的'庄严'与殿后'虎啸龙吟'石刻,元清两代书法交相辉映,构成独特视觉符号。‌‌目前在永安寺中现存着建筑有六座:分别为传法正宗殿、东西配殿、护法殿、鈡鼓楼、戏台,均为在原址上修复重建,但整体上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虽然几经更迭,不过没有了香火。在街道上,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算命先生,摇动着手里的签筒,想要为路过的人算上一卦。</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咱们要说的就是整个历史街区最辉煌的古老建筑了——圆觉寺传塔。圆觉寺,俗称“小寺”。清顺治版《浑源州志》载:“圆觉寺,在州治东,金正隆三年(1158年)僧玄真建。”原是以塔为中心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有大殿、东西配殿、山门、西跨院大殿等,三十年代,日本人入侵,将寺内木结构建筑全部拆毁,现仅存砖塔一座为金代原构。但现代人大同日报社李尔山考证为“契丹辽的最后一座塔”(1125年,即宋微宗宣和七年、又辽天祚帝保大五年,又金太宗天会三年是同一年,蔚州游客游塔于此),辽代开始修建金代完工,明成化五年(1469年)、万历四年(1576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均曾修葺,或砖刻题字或石刻题字嵌在砖塔上。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九层,全部砖砌,无梯级可登。塔基为高达4米的须弥座。最下部叠涩数层,逐渐内收。砖砌壸门两层。四面嵌满砖刻浮雕,有歌舞伎乐、武士、猛兽。须弥座上部均施斗栱,每边转角铺作各一朵,栱眼砖刻兽头、卧狮等。每转角束腰雕莲花,束腰柱雕成金刚、力士支托,上置平座。平座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造,皆用45度斜栱。塔身第一层,正南面开门为塔心室,原塑佛像已毁,塔内仍残存部分明代壁画和历代游人题记。塔身上端出挑砖雕斗栱,上承第一层塔檐,自第二层塔身向上,八层塔身均较低矮急速上收,八角各设短柱,柱上施叠涩椽飞、檐瓦。第九层又突然增高,塔刹下设叠涩基座,上为仰莲式受花,再上为复钵、相轮、宝盖、宝珠,最上立一造型精美的铁制凤鸟,首向西,可随风旋转,有风标的作用,也可避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候风仪实物——候风鸟(相风鸟)。砖塔上面仿木斗拱飞檐,气宇轩昂,庄严雄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楼远眺自古为浑源州十二景之一。 当我想进入拍摄的时候,被一位大妈拦住了。大妈告诉我,需要交十元的“爱心”费用才可以进入到塔内进行观光,当时因为只带着相机,周围也没有游客,借都借不到。本来这实属免费的旅游资源,被要求强制献爱心,确实有些煞风景。</p><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有泰山奶奶庙(碧霞元君)、马神庙,玉皇阁(一招院西门)、火神庙,城隍庙在州衙西北。</p><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不是景区,却比景区更值得探访。它没有喧嚣的游客,只有沉淀的历史。如果你厌倦了人挤人的热门景点,不妨来浑源触摸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大同日报社李尔山同浑源郝维和、张建德等考查圆觉寺塔</p> <p class="ql-block">腑瞰圆觉寺</p> <p class="ql-block">永安禅寺之传法正宗之殿</p> <p class="ql-block">庄</p> <p class="ql-block">严</p> <p class="ql-block">虎啸</p> <p class="ql-block">龙吟</p> <p class="ql-block">永安禅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永安西街夜景</p> <p class="ql-block">永安西街夜景</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不愧晋北首县之誉,“七十二行”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龙山大先生:</p><p class="ql-block">本地资讯优质创作者,历史达人</p><p class="ql-block">人们说浑源县的工商业有七十二个行头。这只是泛指,说明工商业的兴旺发达,据史料记载:浑源地处塞北边陲,既与河北、内蒙古接壤,又是勾通晋、蒙、冀、绥、察交通的要道。古时候这里人烟稀少,地脊民贫,故有“雁门关外野人家”之说。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燕云十六州重归内地。</p><p class="ql-block">为了维持边境的安靖,发展生产,先后从内地经洪洞迁来不少移民在此定居。他们除勤恳地务农之外,还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条件,从事一些手工业生产劳动。这样就出现了采煤、铸铁、制陶等手工业的专业生产。同时,经商的、搞运输的也有了兴起。</p><p class="ql-block">满清入关,采取了一些拢络汉族的措施,鼓励居民搞工副业生产。别是在“康、乾盛世”期间,一些明智的地方官,更加注意支持鼓励工商业发展,诸如辟市场,建铺面减税收,办作坊等。据州志记载:顺治庚子年知州张崇德让人在西门外沙河左右筑舍定居,并开设作坊、字号(买卖),命名为顺城街。从此,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二百多年间,浑源县的工商业是持续发展的。</p><p class="ql-block">到了民国初年,七十二行具全,产品包括了人们的吃、穿、喝、用、住各种用品。简直是从生产到生活、从家内到院中各种必需品,几乎应有尽有。那时的浑源工商业在雁北来说,市场之繁荣,经济之活跃是手屈一指的。就连大同府也少逊一筹。因而传出了“南有晋城、北有浑源”之誉称。</p><p class="ql-block">据史料统计,一九一九年全县经营工商业的户数达二千零五十二户,从业人员一万三千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其中:</p><p class="ql-block">工业28行,562户,3200人</p><p class="ql-block">商业17行,236户,950人;</p><p class="ql-block">服务9行,364户,580人;</p><p class="ql-block">兼营,18行,890户,8400人。</p><p class="ql-block">在这些行业当中尤以酿酒业、造币、砂器、毡帽、制鞋、铜铁器、编织领先。</p><p class="ql-block">酿酒业(缸房),为浑源历史行头,民国初年为鼎盛时期。早在2500多年前,浑源就有了酿酒业。从李村春秋战国古墓发现的青铜盛酒器具,如牺樽酒炉,豆洗盘鼎等远古时期酒器足以证明浑源的酿酒业历史非常悠久。</p><p class="ql-block">到公元7世纪的唐代后期,浑源酿酒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改以往过滤清法获得酒液,俗称酵酒(发酵酒)的生产工艺,而代以蒸馏凝结法提取酒液,生产出的酒名曰“浑源烧酒”。</p><p class="ql-block">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酒,色泽,气味,口感等色香味感官指标,都与滤清法生产的发酵酒大为不同,较接近于现代的白酒。 到了清乾隆年间(1736-1795),浑源酿造烧酒的缸坊已近百家。主要缸坊有冯记、复隆、吕东、隆盛、集成、天元、天顺、天德、天成、纯德、广全、集义、泉盛、泉溢、永和、永世、永隆、万兴隆、德厚成、裕德成、福恒德、福胜宫、兴顺成等。</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1875-1908)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浑源古城和部分村庄生产烧酒的缸坊已达103家,平均年产酒618100斤。除少部分在本县城乡销售外,大量烧酒销往远、包头、乌兰巴托、恰克图、西安、兰州、北京、唐县、行唐、保定、石家庄、山海关等地。随着恒山烧酒产量日增,“想抽水烟到兰州,想喝烧酒浑源州”的盛誉响彻长城内外。</p><p class="ql-block">民国期间当时经营者有一百二十多户,从业人员一千余人。甑锅二百口,每口锅日产白酒百斤,全行每天日产二万斤,年产近四千吨。大部运往河北、内蒙等地,再从当地换回棉、布、粮、畜。当时规模较大者有:楼子缸房(王得成、李少六)、四合荣(李少六)、万景隆(栗姓)、豫丰恒(尚姓)、德盛新(王友三)、义喻成(赵姓),每家资本均在银元三千元左右。为了运输方便,各家还自养骡子几十头,本行还自行印发纸钞(钱帖),在商场流通,为五大行商之一。</p><p class="ql-block">造纸(纸坊):为浑源手工业的第二大行业,全行共有二十八户,五百多工人,一百多只(线坑),每天每只线生产大麻纸五千张(一),全行日产百捆,年产三万捆。除本县销售外,大部运往邻县与内蒙。</p><p class="ql-block">制鞋(靴匠):全行有五十多户,二百余人。以手艺精巧、式样大方而闻名邻县。“七·七”事变后,因生产萧条,生活无着,而外流邻县及内蒙有近百人。仅应县一地即有浑源鞋匠二十多人。</p><p class="ql-block">铁器业(铁匠炉):全行有三十多户,一百多名工匠。规模最大者三盘炉子十个人。其余都是父子、兄弟炉,生产和加工小农具和日用工具。如镰刀、锄片、锹、镢、之类。产品销至南、北邻省。49年后又发展到上百户,有专打牲畜掌的“蹄炉”,专打鞋钉的钉炉。建合作社时,一部分因技术不高而改行,另就它业。</p><p class="ql-block">铜器业(铜匠铺):全行业有三十多户一百余人,都有简陋的作坊。一种生产壶盆、瓢、勺日用家具;另一种专门打造锣、等乐器。最大的一家为詹铜铺,有工人三十多个,抗战中因原料属军火类,故来源缺乏,生产萧条。</p><p class="ql-block">砂器业(砂吊炉):此行只有韩村一地农民兼营,利用当地两种原料土、烧制成盆、吊、壶、罐之类的器皿,最多时有二十多户六十余人,每年产货十多万件,近售邻县,远销内蒙、张家口、天津等地。</p><p class="ql-block">硫磺业(烧磺窑):大磁窑、官王铺、大西沟等村农民利用当地硫矿烧制硫磺,有三十多家,五、六十人,年产硫磺三、四万斤,供做炸药和火柴之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极为兴旺,对边区制作武器提供不少原料。建国后国家不再收购,因无销路,自行淘汰。</p><p class="ql-block">另外,本地盛产黄芪,从事黄芪加工业(黄芪庄)的有三百多人。是浑源第三个大行业,也是民国雇用女工最早最多的一家。黄芪是一种发热、解署的中药材,全国只有东北和山西的浑源、应县二县生产,故为重出口物质,全县最高年产达70多万斤芪,先由女工切刮枝权为单条,再加工切片,打包成捆,运往天津、广州出口。</p><p class="ql-block">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运输业的发展,据当地群众说,当时跑河北的骡子就有五百多头,二百多人。跑内蒙的大车一百余辆,二百多人,骆驼二百五十多头,一百多人。由此相应地带动了棉布、杂货、饮食、碾米、榨油、旅店、饼面铺等行业日渐发展;应用而生的信贷行业—银号、钱铺也相继问世了。</p><p class="ql-block">钱行:首推西关薛姓的裕盛公,其次是恒兴、恒裕、裕通银号。概以银元为本位币,在当地与纸钞、铜元折兑;大同、太原、绥远(呼和浩特市)均设有联号,以及天津口岸的黄芪、白酒、杂粮等使用帖子(汇票)汇兑。</p><p class="ql-block">当铺:主营棉布、尼绒、绸缎及百杂货零销,有李姓永世荣,王姓晋福源,杨姓协盛恒,刘姓聚德昌和广兴义,还有小铺近二十家。</p><p class="ql-block">店铺:中转贸易货栈,屯集外来货物批发,主要控制市面如万隆店、锦货店、永兴店,专项小店近十余家。</p><p class="ql-block">油碾坊:备有作坊和店铺,收购杂粮碾米、磨面、榨油销售,不酿酒。最享盛誉者为德聚隆、全和公,福裕厚,另有小面铺近三十家。</p><p class="ql-block">饼面铺:极具垄断性的是三合义,依业主姓氏取号的小铺还有五十多家,加工销售月饼、糕点等熟食品。</p><p class="ql-block">药行:中药铺和成恒、义和源控制着基本市面,诊疗兼售药的小所小堂还有十多家。</p><p class="ql-block">果菜行:经营海鲜、果品、烟叶、糖、盐、纸张、麻、皮等,基本由聚生茂、杨子铺控制,还有时起时落的季节性小铺面三十多家。</p><p class="ql-block">此外,加工销售小商摊贩还有陶瓷、书籍、笼萝、副食、肉食、杂货、旅店、饭店、服装、鞋帽、皮麻、洗染等等上百家。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三教九流,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民国18-28年(1929-1939年),是所有行业日新月异,兴旺发达的“流金岁月”,尤其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石桥、沙河桥、木市街等闹市区,店铺林立,摊位满街,甚为壮观。但自“七、七”事变之后,倭寇侵害,兵匪掳掠,许多商行日渐萧条。</p><p class="ql-block">特别是1939年7月15日(农历五月二十九)南山暴雨成灾,唐河坝堤崩塌,洪水溢漫,西关、南头、沙河桥、木市街等淹没在汪洋之中,坍塌房屋三千余间,死伤四千余人(包括部分乡村),四关商行家毁人亡,损失惨重。享誉三百多年的酿酒作坊减少近百分之七十。东路大茬(豌豆曲)白酒再不能“象清泉畅流四方”。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那些曾经盛极许久的行当,都挂上了新的招牌,只有和成恒药行的名字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和成恒,起始于1900年。河北省武安县龙泉村人武寿山,号修仁,15岁随父亲到浑源,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购房立户建号,开设中草药营销业四十余年。1942年,57岁的武寿山第三次续弦伊少艾,后来到天津口岸专营浑源的黄芪生意,将宝号委托给内兄伊守谦,为资方代理人。</p><p class="ql-block">先后聘任周永寿、周永惠兄弟为经理,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公私合营,乃至走上国营企业轨道,改为药材公司第一门市部,地址门面未变,人们习惯仍叫和成恒。改革开放后门面进行了扩展,正式恢复为和成恒。这是全县城唯一一家保持百年久盛不衰的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人的生活离不开衣着、住行——布衣巷</p> <p class="ql-block">银号院——古代银号钱庄汇兑处</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永安西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浑源城古有泰山奶奶庙(碧霞元君)、马神庙,玉皇阁(一招院西门附近)、火神庙,城隍庙在州衙西北。</p> <p class="ql-block">曾记得当年当铺掌柜于文亮</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恒山有果老岭,浑源城有果老巷,神仙也通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中和堂巷,我想应该也是医药店铺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修缮中的“文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修缮中的“文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浑源古城, 在雁门关外的背包旅游者中也有一定热潮。城内的建筑古迹随处可见,文化内涵的丰厚、历史的悠久、内容的独特让人刻骨铭心,因为它是穿越时空的古老塞北名城。浑源城在后唐时就建有关城, 辽金时又出过像刘挥、苏保衡等影响朝庭的儒家文化名臣,建筑的文庙古迹设在了这里,元、明、清又有所发展,荡漾在古城内,刻满了岁月的印痕, 对浑源古城的岁月阅读,是阅读历史,也是阅读文化。</p><p class="ql-block"> 浑源古城是从城东北的永安寺到西南的姑子庵的那条条如蛇行的街巷串连着一座座古建筑。永安寺的佛殿金碧辉煌、壁画系统传神,圆觉寺砖塔刺破青天,砖雕唯美至今保留,文庙大成殿的沉稳,大成门的阔气、泮池大成坊等遗迹,深积着辽、金的建筑特点。沿钟楼巷过民国时的田应璜宅,到处都彰显着古代儒家文化内涵。文庙大成殿是金代建筑,大成门、大成坊以及现在修复街道时岀土的泮池是明代增设,是古代官学的标志,前台门洞下的古青砖砌三道券门被挖掘并清理出来,让所有目睹者都感到了震惊。大成殿后墙青砖砌岀的“忠、孝、节、义”四个巨型大字虽已覆盖过水泥,透过暗里还是能看清裸露时的面貌,那种庄重深深的震撼感,让曾经直面过它的目睹者,更加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文庙之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文庙“大成殿”前的雕龙</p> <p class="ql-block">忠</p> <p class="ql-block">孝</p> <p class="ql-block">节</p> <p class="ql-block">义</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文昌阁”与“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浑源文庙大成殿是金代建筑风格,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是典型的三进式古建筑群,结构为三进院落,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由南端的影壁墙向北,经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至第二进院落大成殿,最后收尾于第三进院落的崇圣祠,是明代成化年建成。 坐落在中轴线两侧的牌楼、石碑、配殿、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名伦堂、文昌阁、魁星楼、掖门都是对称配列的。文庙的三进院落在中轴线的贯穿下层层递进,一气贯通。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向人们展示着空间之美。文庙主体建筑物为最尊贵的黄琉璃瓦,即“皇顶”,它是帝王或经皇帝恩准人物所用的建筑规格。屋顶款式也使用了最高级的“庑殿顶”。据史料记载,黄色琉璃庑顶殿式瓦顶,绿琉璃冰盘檐,额枋绿地绘黄琉璃明式旋子彩画的照壁。它在拜祀孔子的庙宇中被尊称为“万仞宫墙”,以此象征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泮池是位于“大成坊”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p><p class="ql-block">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有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p><p class="ql-block">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p> <p class="ql-block">泮池</p> <p class="ql-block">三戒、四科、四圣、十哲、七十二贤:</p><p class="ql-block">纵观整部中华文明史,其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孔子了;你可以不知“李杜”,不知“三苏”,不知“江南四大才子”,不知“唐宋八大家”,甚至连“三皇五帝”也不知道,可是,你却一定知道孔子。</p><p class="ql-block">孔子被后世尊为“文圣”、“至圣”、“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简直就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正是由于孔子的贡献之大、地位之高、影响之深远,所以,“孔门”中的花样,自然也是不少的;那么,你知道“孔门三戒”、“孔门四科”、“孔门四圣”、“孔门十哲”、“孔门七十二贤”吗?</p><p class="ql-block">孔门三戒</p><p class="ql-block">据《浑源州志》记载,“孔门三戒”,语出《论语·季氏》,其原文是这么说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简单来说就是九个字——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p><p class="ql-block">这话说得颇有道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确实应该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色”、“斗”、“得”,只要这“三戒”不破,呵呵,那你就是一位“君子”了。</p><p class="ql-block">孔门四科</p><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话:“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以,后世也就把“文”、“行”、“忠”、“信”这四个方面,并称为“孔门四科”了;所谓“四科”,就是四门基本的学科。</p><p class="ql-block">不过,孔子又把诸弟子的学业特长,划分为四种,即“德行”、“政事”、“文学”、“言语”,于是,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才是“孔门四科”。</p><p class="ql-block">孔门四圣</p><p class="ql-block">“孔门四圣”,又叫“孔门四配”,是指配祀孔子庙的颜回、曾参(shēn)、孟轲和孔伋(jí);此“四圣”配祀孔庙,颜回和孔伋居东,曾参和孟轲居西,共受香火。</p><p class="ql-block">颜回,又称颜子,被尊为“复圣”,他是进入孔庙获得配享殊荣的第一人;曾参,即曾子,被尊为“宗圣”,他是继颜回之后第二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孟轲,即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继曾参之后第三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孔伋,即子思,孔子嫡孙,被尊为“述圣”,他是最后一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p><p class="ql-block">孔门十哲</p><p class="ql-block">“孔门十哲”,是指“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十位弟子,他们分别是: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p><p class="ql-block">另外,我在前面提到“孔门四科”的时候,曾说起孔子把弟子们的学业特长,分称了四种,即“德行”、“政事”、“文学”和“言语”,而事实上,孔子在划分这“四科”之时,所依据的弟子,就是这“孔门十哲”。《论语·先进》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p><p class="ql-block">孔门七十二贤</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做“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也说“贤者”)七十二人”,这里的“七十二人”,就是“孔门七十二贤”。</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七十二人”太多,我们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不过很显然,“十哲”肯定是要在这“七十二贤”中的;颜回位列“孔门十哲”之首,当然,也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p> <p class="ql-block">仿古州衙门</p> <p class="ql-block">浑源州衙门——仿古</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若说历史文化名城,浑源城是够历史的,且文化内涵极力深厚。据老人们讲,浑源古城池是正八边形,她不仅涵盖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而且是玄武之象,就是龟城(八边形如龟背)蛇街(街巷是曲折的),与北岳恒山有密切的关系,北岳恒山上应玄天下镇玄州当北方玄武七宿(恒山志·星志)。虽然过去的古城墙已荡然无存,但当你顺着南城路、和顺路、恒山路转一圈之后,依然会发现八边古城的轮廓。《浑源州志》记载,浑源古城始建于唐(又说是后唐),在我国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元素,出于对星辰的崇拜,古人将天空中黄道的星宿划分为二十八宿,按照方位又分为四组,就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排列的图形宛如龟蛇,于是就把龟蛇当作玄武的象征。玄武主司风雨,按照五行学说,北方属水,其色黑。“玄”就是黑的意思,龟有甲,能抵御侵害,故称之为“武”。道教中有“北方黑帝,体为玄武”之说,又说“颛顼氏黑帝治太恒山”(葛洪·枕中秘书)。唐宋两个朝代极为信奉道教。唐初,太宗封玄武为“保圣玄武灵应真君”,封恒山为“北岳安天王”(恒山志·封志)。出于对五帝之一北岳黑帝颛顼的尊崇,在城池初建之时就设计为龟城蛇街的玄武城是最适合不过了。宋朝时,以恒山山脉为界,浑源归属辽、金,金、元之际,浑源是人才辈出之地,先是刘辉之辈,后有雷氏家族,可算是科弟蝉联,簪缨亦叶,浑源的佛寺大都建于金元之际。到了明清,麻国华、栗毓美等文仕宦官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大多为官朝廷,见多识广,所以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北京城官家宅邸的构架为主体,辅以当地建筑精妙,他们深得“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之真谛,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礼制,尊帝王,敬天地,法宗祖的儒家思想和统治者的理想及模式,深刻地展示了历史文化的基本轮廓。</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大部分是联袂的四合院,左右相通,内外互进,为砖木结构,多为深浮雕和透雕,本质建筑的梁柱、门窗都有精美的雕刻,那些透空镂花的构件无一不透出艺术的灵气,而四周的斗拱飞檐同样让人叹为观止,与钢筋水泥群碉式的现代建筑相比多了几份诗意。浑源的沿街房屋几乎无一例外是砖木结构,建筑特点透射出明清风范,古香古色的小景观比比皆是,游人们短暂的驻足品评随处可见,从人们的眉宇间,从摇头晃脑的细嚼慢咽中可以看出,的确有懂古惜古究古之人。当然更多的是趋附风雅远赴而至,真正的结果是长途跋涉来吃上一餐遥远的风味饮食,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彳亍于古城的街巷中,你会发现点缀于古城中的是佛寺壮严,古塔凌云,文庙巍峨,岳庙(南宫)雄浑,再加上新颖的体育场,体现出时髦与经典俱在,新潮同古朴共存。栗家府、薛家府、麻家院、荣家院等众多古代官第鳞次栉比。它们集佛道儒教文化于一身,竞相透出非常古老的光,在我们眼前跳动飞舞,让人误以为时光流转回从前的岁月。</p><p class="ql-block">走完了把味品评的过程,思维自然就驻足于对历史文化的咀嚼,从蒙尘的旧屋中打扫出一种灿烂,对今天的人来讲,反省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惭愧,人们在热衷于现代建筑文明的花样时,却在不经意间破坏了祖先数千年积累的心血结晶,那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归潜之名</p><p class="ql-block">(内容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最近,浑源圆觉寺西边新修了一个归潜园,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归潜,这一历史名词,对研究浑源历史的人而言并不陌生。在金末元初,浑源大儒刘祁选择归隐田园,并重修了永安寺。他为自己所居的房子命名为归潜堂,这一命名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那么,归潜堂究竟位于何处呢?虽然历经近八百年的风雨,其具体位置已难以考证,但还有学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据刘祁在《归潜堂记》中的自述,归潜堂四周环山,东侧有柏山,有代北著名的寺院(现为城东二十里许的红岭寺);南面则是北岳恒山。恒山的西侧是翠屏山,其悬崖峭壁上还建有悬空寺。此外,归潜堂西南四十五里外的玉泉山和龙山,也是山西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当夜深人静时,归潜堂门外的几条流水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淙淙之声,令人心旷神怡。而打开窗户,早晨的山岚与傍晚的云气便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仿佛在窗户间吞吐变化。</p><p class="ql-block">然而,近年来部分地方文史学者受乾隆版《浑源州志》的影响,认为归潜堂故址位于浑源古城西南四十五里的玉泉山。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浑源古城内缺乏流水,这与刘祁在《归潜堂记》中的自述相悖。浑源古城内现在没有流水石桥及沙河桥因何而得名呢?再说现在没水并不代表元代也没有流水。在历史考证中,我们更应该尊重和依据历史事实和文献记载,而非仅仅依据后来的地理变化或地方志的批注。</p><p class="ql-block"> 浑源古城在明代嘉靖年间便已有了流水,这一点在万历版《浑源州志》中得到了印证。该志记载了城东、西门外的两座恒流桥,彰显了当时城内流水的盛景。此外,顺治版《浑源州志·艺文志·碑记》中还收录了《浑源重修城池记》一文,该文详细叙述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浑源州知州颜守贤重修城池的壮举。文中提到,南城门以垒石筑成,用以疏通水利,引入磁峡水至城中,经由石桥、环绕州署,最终注入泮池,再由西北角的出水口流出,归入浑河。由此可见,明代浑源古城内的流水主要源自南峪,即现在的恒山水库。这些流水在进入南城门后,沿着旧穆岳小学的城墙坡流向石桥恒吉利超市、小媳妇儿凉粉店一带,之后分为两路:一路向西,经浑源州署,注入文庙前的泮池;另一路则向北,流经永安寺门前,再转向西,经过浑源州署的后门。两路水流在城西北角的出水口汇合,共同流入浑河。</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根据历史文献和地形推测,相关部门在浑源重建了归潜园,这一举措与历史事实相吻合。公园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牌坊、长廊、揽翠亭、嘉遁亭、双凤亭等景观,每个景观都配备了精美的匾额与对联,为游客提供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p><p class="ql-block">归潜园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牌坊、长廊、揽翠亭、嘉遁亭、双凤亭等景观,这些设计既美观又富有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丛桂”,这一长廊东侧的题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源自刘祁所著的《归潜志》。刘祁在书中记载,自刘撝成为金代首位词赋状元后,刘家便人才辈出,九代登科,金元两代共诞生了九位进士,担任正式官职者更是多达二十六人。金代文坛领袖赵秉文更是赞誉刘家为“丛桂蟾窟”,意指其家族如同繁茂的桂树,子孙连绵不绝,世代显赫。</p><p class="ql-block"> 揽翠亭中,一副对联静静悬挂:“北阙云烟无梦到,南山草木觉春回。”这是河东(今山西运城)才子张纬赠予刘祁的诗句,其意深邃,然通俗易懂,无需过多解读。</p><p class="ql-block"> 双凤亭中的对联写道:“莫夸荀氏八龙集,且羡陆家双凤仪。”这是燕山才子张师鲁赠予刘祁的诗句。其中,“八龙”源自《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淑传》,讲述的是东汉名士荀淑及其八个儿子,皆有才望,被赞誉为“八龙”。而“双凤”则指东晋的陆机和陆云兄弟,即“二陆”。《晋书·卷五四·陆云传》中记载,他们兄弟二人声名相当,各有千秋,世人称之为“二陆”。</p><p class="ql-block"> 嘉遁亭之名,源于《周易》之天山遁卦,其中九五爻爻辞为“嘉遁,贞吉”,意在推崇隐逸之士。亭中悬挂之对联,乃弘州王革赠予刘祁之作:“郑子已闻耕有谷,荣公谁念老无衣。”此联中,郑子指孔子弟子郑邦,字子徒,位列七十二贤。郑子幼年失父,与母相依为命,后随母至孔子门下求学。孔子逝世后,郑子隐居读书,深习孔里之礼。而荣公,则为春秋时期之隐士,享年九旬却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 刘祁,这位金朝灭亡后的学者,与弟弟刘郁一同回到故乡浑源,开始了他们的潜心著述之旅。刘祁不仅潜心于学术,还为《金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著作和思想一直影响后世。</p><p class="ql-block"> 在金元时期,刘祁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人生准则,他不仅潜心著述,更在元朝末年为编纂《金史》贡献了大量内容。他的著作被广泛引用,甚至在《金史》中常能看到“浑源刘祁曰”的记载,从而名垂青史,成为立言一派的佼佼者。这样的历史地位,不仅彰显了刘祁个人的学术成就,更彰显了浑源文人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站在归潜园的南侧,我们可以一览园中的全貌。归潜园,这个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不仅是一处静享自然的胜地,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金元时期浑源文人的娓娓道来,感受到他们立德、立言、立功的坚定信念。浑源县通过历史的复原,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归潜园的美景,更让我们在心中构建起一座历史的桥梁,通往那段遥远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归潜园之“丛桂亭”</p> <p class="ql-block">归潜园之“搅翠亭”</p> <p class="ql-block">归潜园之“双凤亭”</p> <p class="ql-block">归潜园</p> <p class="ql-block">归潜园</p> <p class="ql-block">归潜园牌楼</p> <p class="ql-block">了解过龟城蛇街的八卦城,出沙河桥向西的居民区,人们体验了浑源最差的卫生环境,但浑源从来都是繁荣的人间烟火之地。“晴远楼”的墙壁上,古代的风花雪月里满储着岁月的印痕。“晓风吹开一天云雾,夜月照澈万里江山”,翻阅古人的咏联,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历代在浑源不乏风雅人士,古代不少人都是每次出入,想想也是彩旗车辇、笳声箫鼓、羽簇雕弓,前呼后拥着,马蹄声声,车轮滚滚。</p><p class="ql-block">晴远楼引人注目的风景便是对联中间的浮雕了,两个服装各异的人坐在一起品茗,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彰显着古代浑源经济的繁荣,这些雕刻精美的浮雕却一真保存下来,见证着胡汉文化交流的历史,也见证着古城岁月的幽深,时光为古城添彩,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道特色的风景,它引我们探索、深思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系列</p> <p class="ql-block">  时光无语,岁月匆匆。转身间,让人刻骨铭心、难忘的庚子鼠年,脚踏风霜雪寒即将走进新的一年。蓦然回首,浑源县委县政府以气势恢宏的手笔带领全县人民在贫困线上决战、摆脱贫困,矿区植被恢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巩固了“探岳之旅•恒山天路”,成功进行了县城道路改造、旧城仿古、灯光亮化等工作,走在街上人们看到“飞檐挑角起雕梁,青砖绿色泛古香”,街面整洁了,心情随之舒畅。在这个白雪冰凌、安然肃杀寒凉寂静的冬日里,静下心来毫无顾忌地沉淀一下自己,我们又为家乡做过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真的就是可以倾听自己审视内心。只有看清自己,反思自己,摆正位置,亦或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无论曾经的过往付出,都已有所回报,还是尚未如愿以偿?依然执着行走在风雪兼程的路上收获安宁。对于已经得到的会百倍珍惜,对于没有实现的,依然要全力以赴。希望在今后的日子,所有的心愿都能梦想成真。</p><p class="ql-block">  匆忙的日子里,有如意,也有失意,那就让自己每天都带上微笑,因为爱笑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命运都不会太差。用微笑去告别昨天,用微笑去与苦难和解。俨然像那染白的大地挥手作别往事,期许希望胸有成竹从头再来。幸福不是你想要的一切,而是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一路走来,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做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相信自己,只要与阳光的人、与正能量的人同行,就不会迷茫和彷徨。想我所想,爱我所爱,做我所做,活的舒心,笑得坦荡,便会知足常乐。</p><p class="ql-block">  红尘滚滚,人来人往。无论好的坏的,都不要在意一些人的评论。因为他们不曾参与你的过去,也不可能携手你的未来。你只管置之不理,本着真诚、厚道,友善的一颗心,认真做事,踏实靠谱做人足矣;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中把所有的风雨经历都看做是鼓励自己的掌声,你就是人生真正赢家。</p><p class="ql-block">  做一个阳光的人,你的心里就不会阴暗,雨天也会一路晴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你不仅会温暖他人,也会感动自己。感恩一路同行的每一个人,即使是默默陪伴,也会使你心情舒畅,远离孤单,让你三冬暖,春不寒。</p><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往事随风而去。庚子年必定是个不平凡的坎坷年,历经风雨,历经沧桑、历经疫情,历经失去亲人的悲痛……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痛苦伤感与无奈,也真正让我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无尚可贵,真真体会到了活着的幸福和不易。</p><p class="ql-block">诚然,在走进庚子鼠年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内心倍觉有一种“雪落倾城,落笔为念”之感,想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就让彼时的心情伴随白雪皑皑,情深意远﹍﹍</p><p class="ql-block">  2020行走在时光深处,真诚问候一路同行的所有人,在今后的日子里,愿阖家幸福安康,天凉别忘添加衣裳。善待时光,善待自己!一路执着希望与梦想,凡事只要尽力,于心无愧就好。余生,执着一颗平常心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对于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不奢求;属于自己的,别放弃;如此,甚好。</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年末岁首之际,期许收获梦想和如花绽放般的美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照顾好心情,照顾好自己,好好生活好好爱,开心快乐每一天。愿所有的美好都不负归期!愿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都镌刻着幸福甜蜜,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永安禅寺牌楼</p> <p class="ql-block">古城小巷</p> <p class="ql-block">古城小巷</p> <p class="ql-block">古照壁“卍”字</p> <p class="ql-block">古照壁“福”字</p> <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八卦城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