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陈楼旭三电话13306322008(微信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杨楼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古滕西杨氏自山西洪武初年间从山西代州迁山东省滕县杨楼建村。迁居来滕之后始定居于杨家楼(大杨楼,1982年更名为北杨楼),然后以杨家楼为中心,向周边迁徙,繁衍至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汉名臣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震少时师从太常桓郁,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不应州郡征辟命数十年。五十岁时,接受大将军邓骘征辟,举茂才出身,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政绩卓著。元初四年(117年),授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担任司徒。延光二年(123年),担任太尉。杨震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受到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遭到罢免,遣返回乡,饮鸩自尽。汉顺帝继位后得以昭雪。 《四知堂》杨姓堂号,公元 108 年(东汉永初二年)春,他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身为命官的杨震,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虽然东汉时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当于今天的五斤金,等于好几根金条了。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者。”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有暮夜却金典故!出处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汉书杨震传》</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一起,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记录宗族的传承,记录社会的变迁,也是家国文化、乡土情怀、家风传承的精神载体。保留好族谱,就是留住根,因此要认识到族谱的文献价值和寻根功能,也为地方乡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族谱又叫家谱,家乘,宗谱,谱牒,世谱,支谱等。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血脉亲疏及重要事迹的书。宋代只允许皇家修官谱,至于宋元以后,私家修谱之风大盛,族谱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看来杨家的族谱流传有序也是一件幸事。历经200多年《古滕杨氏族谱》没有失佚原因很多,在枣庄这样的家族也多有存在,主要是家族的人重视家谱的传承,保护,修复。再加上当时出版的量大和有的谱分散在外地。级索镇北杨楼村南存有“杨氏家祠”一座,为枣庄市级保护文物,院门上额石雕,祠前有“王东槐外祖父杨彬御赐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滕西古滕杨氏族谱》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06-21 13:5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庆的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去年初春曾去级索镇北洋楼村拍来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所刻“杨彬诰封碑”照片,并写成《滕西北洋楼村杨彬御赐碑》一文,记下那次寻访的记录,同时还遗憾没能进到杨氏宗祠里去看看杨氏家谱……今年夏天,有幸结识滕西杨氏族人杨知新先生,谈起他们家族的历史以及那块石碑,又提到未能看到家谱的遗憾,他竟然很快找来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一修谱(共五册,杨列灏2014年原书复印本)、嘉庆年间二修谱(嘉庆九年甲子即1804年原版卷本)两套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古滕杨氏族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修复印本共五册,由时年九十岁的杨氏族人杨列灏于2014年整理复印,并按原书线装。书前附有杨列灏硬笔手写《复印前言》,介绍他从教退休后晚年醉心于家谱收集整理的情况,提到“我家仅存有四修族谱一部,对前三修原谱不曾一见为憾……2013年在族人酝酿族谱六修时,又奇迹般地发现了历时近三百年的初修族谱,更是喜出望外……经十多年的寻觅,终于先后在和福(杨列依、杨列明提供)、西岗(杨列奎提供)找到了百无一存的前三修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修谱第一册内容为杨氏一世至十世世系图、登谱人口统计等;第二册为叙(序)文及家规、条例等文;第三册为官府诰命敕封等文;第四册为家族人物传记;第五册收录杨氏族人所撰寿序、祭文、碑记等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家谱第二册中共收有时任峄县知县杨文熹、滕县知县陈䴃(nao)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 所撰序文、滕县知县程国栋乾隆十七年(1752年)所撰序文、原任太原县知县孔尚钊乾隆十四年(1749年)所撰序文、杨氏五代孙杨赓所写《族谱原叙》、六代孙杨汝辑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所写《谱碑叙》、七世孙杨煟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撰《继修族谱叙》七篇,详细介绍了滕西杨氏家族的源流、繁衍、迁徙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序文记载,杨氏一族,“溯其迁滕始祖杨泰籍于滕自明洪武始……回忆公始祖来滕之日仅一人耳,今聚族而居者不能屈五指而顿;谱内又云有散居丰、沛诸县者滕为正脉,大抵无异在滕者矣……”(杨文熹序文),传至清初乾隆初年一修家谱时已至十世,“吾族一世1人,二世1人,三世5人,四世9人,五世24人,六世64人,七世161人,八世322人,九世399人,十世91人,十一世3人,历考前后人数如此……”(杨煟记)杨家由明初(1368——1398年)杨泰一人,到清初乾隆十六年(1751年)一修家谱时,三百多年间繁衍生息到十代计400多男丁(家谱只记男性),由此可作为样本推算反映出整个明代鲁南人口的繁衍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样本、参照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杨氏来滕始迁祖,该谱“世系图”以杨泰为一世祖,并记这位始祖“居北聂寺东北杨家楼,葬前茔。”然而该谱陈䴃序文中还提到有关杨氏来滕始迁祖的另一则传说:“(杨)泰公以上相传系出滕州牧推升御史千水公支宗也”;杨煟在《继修族谱叙》中详细说明了这一“传说”,大致情况是:杨氏祖茔有前茔、后茔之分,杨泰为前茔始祖,并无题名石碑。后来杨氏族人杨灼(字见彻)见到后茔石香炉上刻有“刺君谭夫人、珵玉泰、滕州牧”等字,“余皆剥落莫辩,欲考实无从也”。目前级索镇北洋楼村南尚有“杨氏家祠”一座,为枣庄市级保护文物,院门上额石雕落款年代为清乾隆年,证明确是古建。第二册家谱中正好收有一篇杨氏七世孙、壬申恩贡杨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所写《创建祠堂记》,记述了杨氏祠堂以及家塾的创建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祠堂,所以妥先灵,犹生人之有宁宇也。我族祠堂之议倡,始于瑞子(杨之璠字瑞子)……除茔北地六叚,积所获为营造费,且云后即为祠田,仿范文正公义田遗意……乾隆壬申岁(乾隆十七年壬申即1752年)正月于族中稍能者量力分建,众皆乐从,翼皇兄(杨)遂欣出地基以先之,兼任大门一座,由是定议共九人分任全工……凡应用之工料资财悉以身肩,不须族中一镪一粒焉……经始于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癸酉即1753年)春,期以乙亥年(乾隆二十年乙亥即1755年)落成”……由此记载可知,该祠堂始建于1753年,由九位杨氏族人各自出工出料分摊工程建设而成,《记》后附有捐助名单,详细列出族人捐地、捐款、分建工程细目——然而乾隆年间所建的那座祠堂就是目前现存于北洋楼村的这座祠堂吗?还需要实地进入到现存家祠内调查走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但如此,该祠堂后还建有家塾,并制订八条《祠堂家塾条例》以规范管理:“我族祠堂特建家塾于正厅之后……今于祠堂内建家塾,聚族之子弟而训诲之,以扩其聪明,养其德性”——体现出杨氏家族“忠厚传家”的家风用意。同时,还注意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该谱中定有《阖族公定劝惩条规》,制订家法(规)八条,对于(一)忤逆不孝、(二)兄弟不和、(三)本族兴讼、(四)狎慢祠堂、(五)损折林树、(六)轻忽族谱、(七)毁骂亲族、(八)群赌窝娼八种情况,明确“即令族正拘到犯科之人,大家申明先人垂训之意以劝谕之;如其不改,然后整以家法;家法不服,出首到官。务令率德改行,然后即安”——我国古代社会里的这种家族自治传统,以及家规家法对基层民众的教育约束,将矛盾化解于当地基层,对于当今的法治、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一定的启发、参照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修谱是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原版线装古书,除有虫蛀痕迹外,基本保存完整,注明为“嘉庆甲子续刻,北聂家祠藏版”。该谱是在一修50年后的第二次续修,除重录一修谱全部内容以及接续十世男丁世系外,卷前又增加续修序文3篇,分别是:八世孙杨治安写于嘉庆九年的《古滕杨氏族谱续刻叙》;八世孙杨文询所写《杨氏族谱续刻序》;九世孙杨黼写于嘉庆九年的《杨氏族谱续刻叙》。这三篇新增序文补写了一修以来杨氏家族人丁、村庄、人口散布情况:“五十年来我子姓犹追思之。念夫辛未(乾隆十六年辛未即1751年?)初刻,登谱者千七十人,今甲未一周而人几增倍。兼以迁徙无常星罗棋布,屈指数之不下四、五十所,昔称散居丰、沛,今且籍扬州而家豫省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刻印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这套二修谱是原版古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且是家族私藏的珍稀典籍,不便借来细看,因此我赶紧用手机拍下第一卷序文的部分内容,其他来不及细细翻阅,更没有详细对比这两套家谱的增减异同,只依据一修复印本,抄下有关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杨氏族人受朝廷皇封诰命的情况,除目前现存的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杨彬御赐碑记载因其外孙王东槐而受诰封之外,一修家谱第三册中收录了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封“山东孔、颜、鲁、孟四氏学教授”杨浩之妻黄氏为“孺人”的圣旨一道;封杨浩之继母朱氏为“孺人”的圣旨一道;雍正十三年(1735年)封“山西按察使司经历”杨治乾之父杨复兴为“文林郎”、其母常氏封为“孺人”的圣旨各一道;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地方官推荐“滕县优贡、候选教谕”杨浩补授“四氏学教授”的请示咨文以及朝廷批复一道;河东总督王岳合保举杨溥以二千七十五两捐纳“候选州同”一职的疏稿以及吏部准许批文一道;滕县儒学凛、增、附(生)保举故庠生杨公擢之妻赵氏节孝呈文;滕县儒学教谕孙坦、训导任灏出具赵氏事实牒呈;滕县知县陆轼、兖州府知府沈斯厚、山东布政司布政使孙兰芳请求旌表赵氏详文共五篇。滕县儒学教谕毕宿焆、训导于惟镜出具已故捐职州同杨文拔继妻赵氏旌褒事实牒呈;滕县知县王尔鉴请求旌表赵氏详文;乾隆十年(1745年)署滕县知县王如久、县丞王德圻、主薄顾宁纲、典吏张一桂共同出具复查证明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滕州杨楼杨氏主要聚居在北杨楼、西杨楼,和福村、陈楼村,东杨庄、大杨庄、前牛集、望凫庄、石楼、田桥、水磨庄、级索等地,目前散居在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也不少,自第十一世开始,议定的辈序字为:家、凛、四、知、位、列、三、卿、作、述、绵、延、永、保、懿、训、品、上、端、方、德、恒、贞、固、忠、毓、秀、美、承、启、宏、昌、刚、正、廉、明、伟、业、远、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历公元2020年夏季暴风雨的肆虐破坏吾祖祠破漏不堪。祖宗栖身之所蒙难子孙岂可高枕欢愉?孝孙历心族事者国三德三晴三等众发文倡导修缮之……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北聂村,有北聂寺,北聂寺有钟鼓楼,特别是北聂寺晨钟暮鼓的教化影响,古滕杨氏家族家族也热衷于慈善事业,慈爱放生、修桥补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北杨楼村北依龙山,左高右低。明堂开阔,左有官执印,右有牛耕田。地灵人杰,孕育人才。据说,祖碑面出现了人骑马架鹰的天然图案,可谓神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滕西杨家族修祠,前祠后塾的格局。家族中有文化的长者亲自任教,教育族人,培养了优秀的人才,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滕西古滕杨氏家族,历经明、清、民国,创立优秀的人文文化,后世子孙至今不忘,激励着后人不断向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族人商讨修缮会议完满召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组委会成员不辞劳苦奔赴古滕周边乡村受权爱心族人发动善捐的代表证。大坞和福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戈镇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楼村代表。(不再累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门将军。位环老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次筹委会工作会议胜利召开。确立了建筑风格,确定了施工承包方,择定了动工的黄道吉日吉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东槐(1801年―1852年),字荫之,又字树声,号次屯,山东滕州人。王东槐为进士,曾任江西道御史、户科给事中、内阁侍读学士。被咸丰尊称为“帝师”。公元1852年任湖北盐法道,岳川道;10月任武昌道。12月4日,太平军攻破武汉,王东槐与其妻自缢。而死清朝名臣曾国藩为同僚兼好友王东槐写有《王荫之之母寿序》一文,其中提到:“吾同年王君荫之,以其母黄太安人之寿属予为序云。荫之,知言者也,不宜循世俗故事以娱其亲……”吏部尚书、武英殿总裁万青藜在为王东槐殉国后所撰《王文直公神道碑铭》中亦提到“母黄氏封太恭人”,可知黄氏是王东槐的生母。然而今存滕州市级索镇北杨楼村杨氏宗祠前的“王东槐外祖父杨彬御赐碑”的主人杨彬,则是王东槐庶母之父,仅是王东槐名义上的“外祖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彬御赐碑碑身至今保存完好(如图),躺在北杨楼村杨氏宗祠大门前的村民广场上,不见碑座,亦不知有无碑帽,碑文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功隆赏懋,式宏锡类之仁;积厚光流,兼广外家之泽。荣名上逮,义问弥寿序彰,尔杨彬乃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王东槐之外祖父,出自有基,后来称秀,宅钟华胄,光闾泽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兹以覃(tan)恩貤(yi)赠尔为中宪大夫、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锡(赐)之诰命……尔史、殷(段?)、秦氏乃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王东槐之外祖母,轨仪娴习,风范淑嘉……兹以覃恩 貤赠尔为恭人……敕命”。碑文落款“皇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六日之宝。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仲冬,监生杨凛英敬谨勒石。”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块聖皆碑的诉说》作者族人位华:在杨氏家祠对过路南,仰面朝天一块石碑在那里躺了多年,要想知道这块石碑的前世今生,还是让石碑给你慢慢诉谈,我是来自清咸丰年间,至今已一百六十多年,当时奉皇上之命,碑首刻有"奉天承运"四个大字,为咸丰帝师,王东槐的外祖父杨彬,外祖母御赐竖碑立传,座落在杨家林的东南角,碑楼式样,建筑规范,后被人们惯称大碑楼子,从立碑之时,我就在杨家林风光无限,逢年过节,祭祀礼品式样繁多,供烛纸钱香火不断,鲁迅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句名言在我的碑前得以体现,往日里,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达官贵人凭吊频繁,一年到头人来人往,礼遇之高,非同一般,原因何在,我心知肚明,"奉天承运"皇权始然,一道道通往碑前的小路,一棵棵遮风避雨的树冠,香楼石,供桌石,遮阳碑,祭文碑样样具全,大碑楼子成了老杨家林的名片,那时的杨家林方园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百亩的林地,数不清的石碑和坟冢,几千棵一搂粗的松柏树,四五十棵三四个人搂不过来的老杨树,遮天蔽日,一片景然,杨家林,黑咕洞,骑着马,驾着鹰,杨家林的碑数不清,几句打油诗是最好的写照,描述的情形非常委腕,大碑楼子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一直传了百多年,平地一声春雷响,大跃进的运动震破天,干革命就得雷厉风行,共产风刮得人们眼花缭乱,砸锅卖盆大炼钢铁,小麦玉米亩产过万,一九五八年的一个秋天,不到三天的功夫,咱杨家林所有的松柏杨树杀的一棵不剩,全都拉去盖了级索公社的戏院,具知情者透露,政府后来赔偿咱老林树的资金,被当时的内鬼全部装入私囊,族人们全都一分没见,到什么时候都少不了,这缺德丧良心的图谋人员,接着读,往下看,不可思意的事情在后边,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破四旧,立四新,成了十年浩劫的开端,砸烂一个旧世界,创立一个新世界,暴风骤雨,铺天盖地,来者不善,把所有的旧东西一次玩完,革命运动汹涌澎湃,红卫兵小将气势不凡,看他们,被荷尔蒙拱的,撸胳膊卷腿,吹胡子瞪眼,不可一世,无法无天,最时髦的口号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造反派,只要看着那里不顺眼,一声令下,马上弄个稀巴烂,打砸抢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那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砸碑,平坟造地工作组进村宣传,级索公社革命委员会有令,杨家林,在级索公社数他最大,应作为砸碑,平坟造地的重点,下达的命令是,石碑一个不留,全部砸烂,所有的坟头,有价值的挖掘取宝,没有宝的平地造田,命令一下如山倒,执行政策刻不缓,不出十天,你看吧,一林石碑都砸毁,到处都是棺材板,一片狼藉,坑凹一片,更可惜的是一块有名的透棂碑,和一块四棱子碑,也被砸的综影不见,就这样,大片碑林,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无可奈何,只有叹息扼腕,这就是破四旧,立四新造成的罪恶场面,眼看着,最后一块圣皆碑,手起锤落马上完,关键时刻,命悬一线,北杨楼的族人们,知道石碑多重要,急的他们团团转,就这时,趁着工作组的人员不在场,看他们,七手八脚,就地扒坑埋到土里边,才让这块文物得以保全,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重新见天,你知道吗,一百多年来我经历过,八国联军进北京,英法火烧圆明园,日本鬼子三光政策没有把我怎么样,那承想,大水淹了龙王庙,把我淹的没处钻,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多少年心惊胆颤,至今还灰头土脸,仰面朝天一直躺在路南边,我向谁诉说,找谁把心里话谈谈,直到现在,杨家的族人们没有一个睁开慧眼,你知道,对你们古滕杨氏,我可是最有价值的文物,明明一块金字招牌,你们却把她当成废石一片,在咱们这一片不能说是凤毛麟角,但也是比较稀罕,你们一直在说挖掘文化,要搞文化传承,继承遗风世代相传,我可是现成的一块宝贝,安排好了将带来无限光环,谨希望你们懂文化有担当的族人们,抓住修缮家祠的有利时机,把这块千金难买的聖皆碑,处理妥当,安排全面,让当年赫赫有名的大碑楼子,再咱出现在世人面前,与新修好的《杨氏家祠》,和即将建设的《四知廉风》教育基地,将成为文化传承的金三角,令古滕杨门一族更加兴旺发达,一脉相承,瓜瓞绵绵,到永远,永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滕西北杨楼村杨彬御赐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滕州文考专家李庆文章) 清朝名臣曾国藩为同僚兼好友王东槐(字荫之)写有《王荫之之母寿序》一文,其中提到:“吾同年王君荫之,以其母黄太安人之寿属予为序云。荫之,知言者也,不宜循世俗故事以娱其亲……”吏部尚书、武英殿总裁万青藜在为王东槐殉国后所撰《王文直公神道碑铭》中亦提到“母黄氏封太恭人”,可知黄氏是王东槐的生母。然而今存滕州市级索镇北杨楼村杨氏宗祠前的“王东槐外祖父杨彬御赐碑”的主人杨彬,则是王东槐庶母之父,仅是王东槐名义上的“外祖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彬御赐碑碑身至今保存完好(如图),躺在北杨楼村杨氏宗祠大门前的村民广场上,不见碑座,亦不知有无碑帽,碑文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功隆赏懋,式宏锡类之仁;积厚光流,兼广外家之泽。荣名上逮,义问弥寿序彰,尔杨彬乃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王东槐之外祖父,出自有基,后来称秀,宅钟华胄,光闾泽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兹以覃(tan)恩貤(yi)赠尔为中宪大夫、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锡(赐)之诰命……尔史、殷(段?)、秦氏乃工科掌印给事中、加二级王东槐之外祖母,轨仪娴习,风范淑嘉……兹以覃恩 貤赠尔为恭人……敕命”。碑文落款“皇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六日之宝。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仲冬,监生杨凛英敬谨勒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滕州地名志》记载:北杨楼,位于级索镇政府驻地西北3千米,耕地面积85.3公顷,1045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杨楼,1982年更名为北杨楼。另在北杨楼西南几里路处还有一村名西杨楼,《地名志》亦记是杨氏于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从大杨楼(即今北杨楼)迁此定居,名小杨楼,1958年改称西杨楼。另外级索镇驻地东侧还有前、后杨岗村,《地名志》记载亦是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县杨氏移民迁来所建的村子,由此可知滕西杨氏族繁户大,人口较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说不同于《地名志》记载,另还有其他杨氏迁滕的传说以及来源,莫衷一是。遗憾去北杨楼寻访那天因天晚没有到“杨氏家祠”里去看看,或者打听下杨氏族人,就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北杨楼村、杨氏宗族、杨彬以及“御赐碑”的具体情况。祠堂门上有清朝乾隆年间的石雕门匾,刻有“杨氏家祠”四字,为枣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既有古祠,肯定存有《杨氏家谱》,《家谱》里也一定会记载杨氏由来以及杨彬受皇帝“御赐”碑文封赏的情况,顺便连“敬谨勒石”的杨凛英也能查清身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0.12.12日。黄道吉日,众亲齐聚,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好不欢喜。古滕杨氏家祠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掀开了更加美好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祠四知堂匾额下的楹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杨楼村位华老爷致辞。:各位宗亲,各位族人,各位父老乡亲,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个好日子,是古滕杨氏宗族人们盼望已久的日子,咱们的家祠修缮建设今天正式开工啦,这是咱族人的一大幸事,首先我代表修缮家祠筹备委员会,对你们顶着大雾前来参加开工庆典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咱们的家祠自清乾隆年间初建以来,经过近三百年的斗转星移,风霜雪雨的沧桑,像一位年事已高病入膏肓的老人,再加上今年雨水太大,已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如不积极修缮,马上成为一片废墟,几百年的古建家祠将毁于一旦,非常时期方显出有作为敢担当者的精神所在,以国三为首的《杨氏家祠》修缮筹备委员会很快成立,于十月六日召开了第一次筹委会人员会议,一致推举国三为会长,德三为秘书长的领导班子成立,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所有的章程和制度在家族群里都能看到,修缮家祠光有制度,光说不行,有钱才是硬道理,文管部门下拨的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款项需要靠族人们捐款筹集,自十月十日筹委会一声令下,捐款开始,族人们一呼百应,各路善款像汨汨暖流汇向睛三账号卡单,捐款两个月来,便出现了以下有意义的数字,先说一,第一个捐款的是陈楼的湘三,热情之高,四次追加到七千元,第一个捐款最多的是大杨庄的列彬,发迹不忘咱老祖,两次追加到一万二千元,第一个捐款年纪最大的是陈楼的列锦,九十二岁,先捐款三千元,今天又追加三千元,计六千元,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第一个捐款人数最多的村是北杨楼,近一百五十人,第一个捐款数最多的村是北杨楼,已达十三万之多,第一个全村人均捐款最多的村是陈楼,人均一千六百八十元,第一个捐款人数最集中的村是鲍沟镇坝前村,一次超过三十人,第一个捐款的杨门女将是北杨楼出嫁姑娘杨艳,在她的带动下,已有十几位巾帼不让须眉积极捐款,第一个捐款年龄最小的是辘轳的杨皓,十二岁一次捐款一千元,第一个家庭人员捐款最多的是北杨楼的位国,(现住蚌埠市),一家九口捐款合计八千五百元,第一个庆典现场捐款的是五里坂的文浩,原先已捐六千元,现又追加四千元,计一万元,第一个残疾人捐款的是北杨楼的知赞,第一个五保户捐款五百元的是北杨楼的列更,为了确他的心愿,让他捐款一百元,我们又退回他四百元,第一,太多的第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说也说不完,再说数字二,从十月十月开始捐款至今两个月,捐款人数已达七百多人,现在仍在踊跃进行中,再说三,咱们筹委会的骨干力量以三字辈为主,他们分别是,会长国三(西杨楼),秘书长德山(北杨楼),会计德三(滨湖镇),现金出纳晴三(陈楼),他们兄弟四人为咱老杨家修家祠呕心沥血,敢于担当,尽心尽责,积极奉献,功德之高,将彪炳史册,数字四,四字辈捐款第一人是留庄的四武老爷,老人家八十多岁高龄,宝刀不老,积极捐献善款,带领留庄村的族人们,为修祖祠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族长,在这里我说一声谢谢您老人家啦,望您老多多保重,说五,据可靠消息,家祠开工后,将有一位族人,一次捐款五万元,成为第一个捐款最多的家人,说六,到目前为止,已捐款六十多万,这个数字还在节节攀升,后劲实足,再说数字七,家祠开工后,筹委会七位主要成员具体分工是,主要对接人国三,负责统筹全盘工作,杨楼德三具体现场施工水电,建筑环境,关系协调等项工作,工程监理,由我,和福列荣,德山,德三,卿领负责,在招标,竞标过程中,货比三家,招标小组本着,一样价格比质量,一样质量比工艺的原则,最终被湖北中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开工时间从农历十月二十八,至腊月二十五,(阳历十二月十二至二O二一年二月六号工程竣工,历时五十六天,指日可待,即将梦想成真,我们两万八千名族人在期盼着,到时一个漂亮,典雅,气派,庄重的《杨氏家祠》将换然一新,春节后初六的祭祀大典准时进行,望族人们积极踊跃前来参加,为了让捐款的族人们更加放心,在这里我代表筹委会主要成员,向大家再次承诺,在修缮家祠的整个过程中,一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不会乱花大家一分钱,做良心工程,透明工程,阳光工程,真正做到为人有德天长佑,行善无求福自来,再则希望工程队的师傅们,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搞好一切安全措施,保质保量,精益求精,化腐朽为神奇,把我们的家祠打扮的漂漂亮亮,你们也是功不可没,待家祠一期工程完工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你支持下,家祠西院"四知廉风"教育基地的建设也在积极谋划中,效果图已在群里发过多次,还有王东槐为他外祖母立的聖旨碑,也一同安置修建好,等一切修建完工后,将和咱们的家祠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到那时一处供祭祀,观光,休闲及接受传统教育的综合性场所,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谢谢大家,族人位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三哥致辞并宣布动工仪式开始,祖宗保佑工程大吉大利顺风顺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楼代表(含冯卯百步嶺村上竹园村宗亲,从陈楼迁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祖宗在天之灵甚为欣慰,香火旺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其乐融融欢聚一堂举行喜宴,庆祝这一个世纪也不可能遇到的盛会。</span></p> <p class="ql-block">筹委会成员敬喜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楼德三哥代表宗亲向劳心劳力的筹委会成员回敬辛劳酒。</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场捐款又推向了一个小高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程款目缺口还很大,善捐还在进行中,族人还需尽心尽力!多“化缘”多劝捐多宣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预祝家祠安安全全在牛年来临之际圆满竣工。来年清明节的祭祖大典宗亲们咱再相会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