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携劲风醉石门一一谢西宁与他的书法艺术

陕西拙石文化发展

<p class="ql-block">谢西宁近照 字汉江渔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西宁兄相识己十余年了。记的那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与几位抗震救灾自愿者自四川经汉中回程,在汉中,与陕西作家武国柱等一干文学艺术界友人有几次"碰撞“交流,陕西文艺界的参加人员中,就有书法家谢西宁先生。尽管由于要主编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的抗震救灾诗集《大爱心语》等事务之缘故,来去匆匆,但与西宁兄在5.7级余震中穿越石门隧道的经历和栈道徐行同游石门以及他的书法艺术,特别是谢先生的魏碑与爨宝子书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17公里处的石门,即为《读史方舆记要》中所说的“夏禹发之”的褒斜道南端段之重要部分,又称"小石门"。据说,石门大约是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凿,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古褒斜栈道南出褒谷为七盘山所阻,行旅苦于攀援绕道,至东汉永平四年,汉明帝刘庄下诏,在七盘山下阻碍栈道之地开凿穿山硐,汉中郡太守鄐君奉诏承办。石硐呈南北向,走向与褒谷河道平行,底部高度与栈道在同一水平线上,总长15.75米,宽4.15米,高3.6米。门洞长13.6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无隧道之名,以石门喻之,就叫栈道石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就称:"褒水又东南历小门,门穿山通道六丈余"。郦道元所称之“小门”的小石门即指此。石门虽然因褒河水库的修筑而被淹没,但遥观高峡,仍可遥见当初古道之奇险。这方现藏于汉中博物馆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的隶书书法摩崖石刻杰作、汉代"汉三颂"之一的颂体代表作、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作品《石门颂》,就刻在石门内壁西侧的石壁上。</p><p class="ql-block"> 因须刻于高低不平的粗糙岩面上,《石门颂》的书写者当然无法将文书写得精丽,所以《石门颂》没有《曹全碑》、《华山碑》写的那种起伏分明的用笔方法和点画形态,而恰恰是这种并不怎么讲究的用笔与点画,再加上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则形成了《石门颂》的那种朦胧之美的神韵。这种神韵不仅颇合刘熙载所云之 "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书概》)之论,而用笔上具有的篆意特色,则更为可贵。《石门颂》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此碑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p><p class="ql-block"> 谢西宁先生正如其字号乃汉江边人,秦岭与汉江不仅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石门、《石门颂》,更是其书法灵魂源泉之根本,那峡谷高歌,那铁划银勾,那浑厚气势,也是秦山汉水付于他的书之魂灵。</p><p class="ql-block"> 西宁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师从著名书法家徐毓泉先生研习书法,后得到著名书画家罗国士、吴三大先生的悉心指导,几十年来临池不辍。 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书法展,屡次获奖或得好评;其书法作品被省内外博物馆、风景区、国内外友人收藏。西宁兄熟稔篆隶行草,但我更喜欢他的魏碑和爨宝子。</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魏晋是书法史上新旧书风的转换期,主要是隶书向楷书和行书转换。这主要源于东汉末年曹操在建安十年发布的那道禁碑令,使隶书失去了最为有利的用武之地,也使得汉代后期开始形成的楷书、行书、今草书在三国尤其是魏国地区迅速兴起、发展,并在随后的东晋南朝快速发展、成熟。 而北朝地区则继承了汉代重视碑刻的传统,将新兴的楷书广泛应用到墓碑、墓志、造像记和摩崖上,创造了繁多的形式和风格。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立的《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即《爨宝子碑》 ,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爨氏本中原南迁汉民,乃班氏后人,到东汉末年,班氏因功受封食邑于爨地,因此就以“爨”作为他们的姓氏,即"采邑于爨,因氏族焉"。到蜀汉时为南中大姓,后“迁运庸蜀,流薄南入”,落籍于滇。自东晋成帝康五年(公元339年)至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南诏灭爨的400余年内,爨氏以刺史、太守、都督等各种封号名义统治南中,形成爨氏"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称雄局面。《爨宝子碑》的出土地云南,在东晋属"南中"之地,所居少数民族被称为"西南夷"。爨宝子一族即为当地土著大姓,其祖辈相继有仕于曹魏、北魏,而爨宝子则仕东晋,且官至“振威将军建宁太守”。建宁(今云南曲靖)在汉代曾一度是中国西南边陲的国际交通要道,中土的文化必然通过各种渠道传至南中,其中包括文字与书法。偏僻之地,时尚化的楷书当然不能完全代替“根深蒂固”“传统”的隶书,于是“楷隶参半”的汉制《爨宝子碑》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就书法来讲,《爨宝子碑》大多数点画是楷与隶的复合体,而结体,该碑尚具隶书横平竖直,以保持重心的平稳和撇、捺、长横、戈钩向左右两边伸展,以求横张之势的特征。该碑书法之起笔一改隶书逆入为楷法之切入,变蚕头形成斜方形,使该碑的点画成为“中间平两头翘,俨如一叶小舟波”的《爨宝子碑》经典特色。竖撇的起笔在碑文里亦顺锋斜切,将楷书的写法“春风拂柳”般融入书写之中。而隶书元素的“截取”,该碑也打破隶书"雁不双飞"的基本原则,反其道而行,横画和捺画的收笔同时作波状,偏来个"双雁齐飞",有的更是"三飞"甚至"四飞"。撇画也有同时向左下长长掠出。而有些横画,特别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分的横画,也一改隶书常法的不能作波状偏偏写成波画。此外,该碑结体时,在穿插、避让、聚合关系上也大异常法,极尽变化之能事,在结体上所表现出浓浓的叛逆性格。于是,隶楷互参的用笔,不拘常规的结体,整齐中寓错落的章法等形式特征共同构建了《爨宝子碑》内在的古拙、肃穆、天真、风趣的艺术风格,使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心态下,都可从此碑中得到新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谢西宁先生隶篆行楷草兼修,尤其在魏碑与爨宝子研究上更有大得。近年来,致力于爨宝子与行草的结合研究上,建树颇丰。谢先生乃标准的一位北方汉子,滔滔汉水给了他清逸绵绵的灵气,而巍巍秦岭在给予他开阔的胸襟与坚韧外,也赋予它秦巴汉子质朴的浓浓基因。灵气与质朴,古拙与天真,是否是谢西宁于爨宝子书法中“突破”的“冥冥注定”?!</p><p class="ql-block"> 《文化艺术报》曾发过多年前我写给西宁兄的一首古风,在此,聊作此文的结语吧。</p><p class="ql-block"> 秦岭南麓下,江畔一茅庐。布衣真才子,常将书海游。隶篆行楷草,浩瀚典籍修。丹青落纸田,潇洒如江流。心灵守望处,汉水天地悠。最是爨宝子,灵动赛轻舟。吾爱君行草,意念自放收。行云流水笔,壮写千般秋。</p><p class="ql-block">作者:(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广东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新华文学》《中国诗界》副主编。历任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与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花城》等,出版《山道》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江江渔父(钟林元先生篆刻)</p> <p class="ql-block">拙石文化发展_致力于现代书画艺术及艺术家的严选丶推广与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