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费子文同志题词 <p class="ql-block"><b> </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当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真相大白天下的时候,人们真的都被惊呆了”。起初曾经还听说“有人在可可托海三号矿坑面前泪流满面、长跪不起”。在有色金属行业工作多年的我,当时感到惊讶,不太理解,还有点疑问,幼稚地以为不就一个矿坑嘛,能有这么动情夸张吗?</b></span></p> 2016年金秋十月,<b>因受多年累积起来的有色情结频频驱动,退休之后的我,受有色老友约邀,和有色同仁好友,如愿结伴成行,兴致勃勃同往疆北。带着些许疑惑,非常好奇也迫不及待地终于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地方,世界天然地质矿产博物馆——新疆阿勒泰市富蕴县城北部50公里处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实地探究,叩问历史;敬畏宇宙,敬畏苍天;感恩自然,解疑释惑,终于了却一桩多年积压下来的心愿。</b> <b>据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的讲解员介绍:</b>可可托海矿藏非常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号矿脉。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三号矿脉占地球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以上,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矿物,其中三号矿脉露天采矿场外侧、底部铍矿石保有储量达到2500多万吨;仅氧化铍已探明储量达300万吨,约占中国储量的70%,潜在市场价值达80亿元,可以继续开采到2030年。三号矿脉还蕴藏着大量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矿物;还有黑色金属铁等矿物;非金属矿物有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石灰石、煤、盐、碱等矿物;珠宝石矿有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矿物。<b>更为传奇令人叫绝的是在三号矿脉中,发现了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的7 种稀有元素;而且此矿脉的各种矿物,呈十分规则的螺旋带状分布,其分布界线非常分明。最令人惊喜的是,这里是非常难得罕见的草帽型矿。</b> <b>尤其是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的三号矿坑,它是伟晶岩脉矿坑,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矿坑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b>世界上已知的矿种有140种,此三号矿坑就独占了 86 种,令人称奇的是它们还共生在这一个坑里。三号矿坑内蕴藏有锂、铍、铖、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金属及其它放射性元素。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据媒体报道,该矿坑曾经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据勘探,在其矿坑深部及四周边部,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潜在矿产资源。现在实地还依稀可见,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共有七个地质层。据介绍: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因连年的艰苦开采,<b>现场看起来它像一座巨大的古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梯级开采平台螺旋下降,非常震撼啊。</b> 除了三号矿坑之外,<b>在可可托海小镇的地质陈列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种,迄今世界上仅此一块,前所未有,世界唯一,而且它又是元素周期表之外的新矿物种,着实引起了国际业界同行同仁的惊愕、惊奇、惊讶、惊艳、惊喜和惊羡,所以无奈只能以此处额尔齐斯的地名而取其名,被命名为中国的“额尔齐斯石”,这不仅是镇馆奇宝,更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国之瑰宝啊!</b> <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无愧是旷世地质奇观,它也是国防重要原材料基地,其红色传奇故事感天动地。</b>英国诗人雪莱诗言: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横看人类是社会,纵看社会是历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回头看是为了放心朝前走。阅史可明智,彰往而知来,而当真实地站在“地质圣坑”的实地实物上面之时,当真正走进三号矿坑的非凡历史烟云之中,当走入可可托海小镇的地质陈列馆里惊讶参观、追溯历史之后,才猛然醒悟得知,在那个非凡年代,当年的三号矿坑,以及和它在一起的那一批又一批创业者们,当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牛起来,为了祖国战胜内外各种困难和灾难,为国分忧,负重前行,勇敢亮相,挺身而出,使命担当,救苦救难,敢于出彩,谱写奇迹,创造辉煌!当年的三号矿坑,以及和它在一起的那一批又一批奋斗者们,挑战了自然的、人为的各种极限。延伸引用诗人雪莱的诗意,<b>此三号矿坑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活生生的回旋诗,也是一首意味深长的沉甸甸的螺旋诗啊!</b> <b>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b>新中国的建国初期,正值那无比艰难的特殊年代,百废待兴,困难叠加,雪上加霜,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横蛮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回专家,拆走设备,而且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限期还债,催逼应于1965年前全部还清债务。经中央研究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按当时农产品与矿产品价值的对比,一吨一般的矿砂能抵数吨农产品,而一吨稀有金属矿产品比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农产品价格都高。用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既可以省下粮食缓解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又可以加快还清所欠债务的进度。<b>在这最艰难、最需要的历史时刻,是那一批又一批奋斗者们,响应国家号召,挺身而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在深山老林、酷寒绝地中,筚路蓝缕,风餐露宿,省吃俭用,以血肉之躯,凭顽强意志,用原始体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靠着镐头挖、铁锨铲、手工捡,马拉肩扛,流血流汗,与大自然抗争,与时间赛跑,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采选矿任务。</b><br> <b>就是在可可托海这个“三号矿坑”,是那一批又一批奋斗者们,战天斗地,斗志昂扬,夜以继日,激情燃烧,加班加点,攻坚克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b>在上世纪60年代,彼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极度艰苦艰辛艰难;仅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就立下了旷世功勋,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前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还清了欠前苏联的全部债务。有资料显示,可可托海还债矿产的价值占到了总外债的40%左右。<b>就是这个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与国家和国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一起,是那一批又一批奋斗者们,为国家、为国人、为民族、为尊严,渡难关,吼号子,加油干,拼命干,舍生忘死,英雄壮举,气震河山,激昂慷慨地为国家和为国人,作出了历史性伟大奉献!这其中肯定无疑地救助了多灾多难的无数国人,其中肯定无疑地包括你我他、也肯定包括你家我家和他家、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b> <b>世事沧桑巨变,祖国山河作证。</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举世闻名,素有“地质圣坑”之美誉,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麦加”圣地。是三号矿坑贡献了共和国的“两弹一星”,中国制造原子弹、氢弹等核试验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可可托海矿;是三号矿坑为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是三号矿坑在共和国最艰难时刻,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而东方红一号卫星使用的就是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提供的铯,因此它被誉为“脊梁矿”。而且它还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地质人才,孕育出了"为国分忧、甘于奉献,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计名利、建设边疆"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精神,所以又可以被誉为“摇篮矿”。<b>苦难见真情,危难见真章,奋斗见真性,这也正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初创、起步阶段,效忠祖国,效忠国人,忠于职守,用血汗、用青春、用生命,书写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传奇故事,更是在那不平凡的年代,所作出的实实在在的历史性伟大贡献之一!</b> 历史在述说,未来在召唤。此时此刻,肃然起敬;云来月去,斗转星移;回望历史,睹物赞叹。历史永远铭记,苦难造就辉煌。所见所闻都在胸中、在脑海翻腾激荡,我也同样抑制不住自己感情,思绪在绵延,热血在迸涌,心潮在起伏,灵魂在呐喊!<br> <p class="ql-block"> <b>古人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至此,我深深体会和理解了此文开头所述说的“有人在三号矿坑面前泪流满面、长跪不起”的真实原因和深层涵义,尤其是作为老有色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扪心自问,疑惑释然,同振共鸣,此时此刻也情不自禁、心甘情愿效仿并为之深致敬意!唯此为之,才能聊以表达此时此刻的真挚情感!!专此为之,感恩和激动、震撼和虔诚、敬佩和尊重、祝福和祝愿!!!</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质圣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r>航拍图</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质圣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r>俯瞰图</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地质三号矿脉</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地质圣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h3><div><b><br></b></div><div>可可托海位于阿尔泰山中部富蕴县城北东直线距离32千米,公路里程51千米。可可托海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是“绿色丛林”。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2018年10月10日,中国第35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家世界地质公园——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可可托海地质公园于2000年启动建设,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1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面积2337.90平方公里,地处新疆东北麓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由额尔齐斯大峡谷、三号矿脉、萨依恒布拉克、可可苏里及卡拉先格尔五个景区组成。<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地质圣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地质圣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地质圣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地质圣坑 中国功勋之矿<br>可可托海的三号矿坑让中国挺直了“腰杆”!<br></b></div><div><br></div> 建国初期,第一代可可托海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在深山老林、酷寒绝地中筚路蓝缕、艰苦奋斗,靠着镐头挖、铁锨铲、手工捡,马拉肩扛,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采选矿任务。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的第一枚原子弹,1967年我国成功试爆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所使用的锂、铍、钽、铌、铯都出自可可托海;在上世纪60年代可可托海为我国偿还了近40%的苏联外债,作为新中国的“英雄矿”、“功勋矿”,可可托海还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地质人才。<br> “可可托海人在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孕育出了"为国分忧、甘于奉献,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计名利、建设边疆"的可可托海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革命英雄主义和改革创新时代内涵,是红色基因在新疆大地上的生动写照。2015年7月,中国航天基金会授予可可托海“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可可托海继续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兴衰百年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年曾是国家的顶级机密与顶级财富</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位于距新疆阿勒泰富蕴县城北部50公里处的可可托海镇,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b></h3> 三号矿坑拥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它的神秘更在于富集铍、锂、铌、钽、钛、锆等金属,从而成为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属元素储备库。研究地质学的专家以把来这里研究考察作为一项极高的成就。<br> 许多国家对冶炼过的“废矿石”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日本。日本人曾经提出要用一公斤粮食换取这里的一公斤“废矿石”。但是这个便宜我们没有占。因为即使是冶炼过的“废矿石”里,仍然含有丰富的各种金属元素,只不过因为考虑冶炼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暂时封存。矿区的人们这样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馋死。”<br> 此三号矿坑不仅偿还了中国政府欠苏联40%的外债,还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和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让人大饱眼福的是这里出产的矿物珍品,人们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钽铌被称为“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俗称黑宝石),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的制造。 它更是宝石之乡,从这里开采过 16 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 公斤重的黄玉,12 吨重的石榴石,30 吨重的绿柱石。<b>上面一图为绿柱石,绿柱石又称为“绿宝石”</b>,是铍-铝硅酸盐矿物,最珍贵的绿柱石有祖母绿、海蓝宝石。<br> 海蓝宝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宝石,是绿柱石的一种。它的颜色为天蓝色至海蓝色或带绿的蓝色,<b>我国宝石界称海蓝宝石为“蓝晶”</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矿石样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蓝宝石饰品)</b></h3> <b>(碧玺意为“混合宝石”,是电气石族里达到珠宝级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含有铝、铁、镁、钠、锂、钾等化学元素硼硅酸盐结晶体,有各式各样的颜色)</b> <h1>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br>蕴藏着有锂、铍、铖、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及放射性元素<br>其中铍资源量居中国首位<br>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br>铍,是运行核反应堆不可或缺的原料<br>铯是火箭发动机的理想燃料<br>人造卫星所用的控制器——铯原子钟就源自于铯<br>锂矿石中提取的同位素锂六,更是引爆氢弹的重要动力<br>钽、铌被称为“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俗称黑宝石)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的制造<br>三号坑矿藏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br>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br>它是地质圣坑,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麦加”圣地,它更是顶级国家机密和顶级国家财富。<br></h1><div><br></div> 以前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br>阿尔泰山是座金山,里面埋藏着很多金子<br>当地善良的老牧民们都知道这个秘密,平时老牧民们从来都不会向外人说出藏金之所<br>只有在特别困难的时候,才会去扣一两块金石来渡过难关<br>但是从不贪婪<br>这个美丽的传说蕴藏着无尽财富!<br>(可可托海位于祖国的西北角,被阿尔泰山脉所环抱,额尔齐斯河穿镇而过。这里是中国的第二寒极,当地气象部门曾测得过零下 57 度的低温。) <div>1930 年<br>当地牧民阿牙阔孜拜在被剥蚀出露地表的花岗岩石堆中,无意中发现了含有色彩艳丽的石头(海蓝宝石和碧玺),随后自发开采并加工成装饰品,当时这个牧民并不知道他打开了一个传奇的世界。<br></div><div><br></div>1935 年<br>苏联政府派出以 B·N 涅赫舍夫为首的地质调查团到阿尔泰、富蕴一带进行 1∶50 万路线地质填图与找矿,发现了包括可可托海花岗伟晶岩矿床在内的 8 处绿柱石产地,包括牧民阿牙阔孜拜发现的可可托海 3 号矿脉。<br>这个富产绿柱石等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引起了前苏联政府和科技界及地测、采矿人员的重视,他们多次来华从事地质勘探,并在可可托海矿区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 <div>1940 年起<br>苏联专家进驻可可托海,虽然中间遭遇军阀盛世才驱逐,但他们仍竭尽全力控制矿区,开始了掠夺性质的开采。<br>高峰时,有 3000 名工人在这里挖掘矿石,每人每天至少能够完成 2 公斤任务(可可托海是中国第二冷极,气温很低)。<br>随后在 1940 年至 1949 年<br>大量苏联人开始涌入可可托海这个弹丸之地,鱼龙混杂,专家、教授、搞科研的、讲学的,掮客官商混迹其里,学者奸细伴随其中。</div><div><br>到 1950 年<br>可可托海聚集了近四万人!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盖起了俄式风格的楼房,可可托海成为当时新疆物质、精神生活最富裕的“西部小上海”。<br>这段时间这些人偷挖走多少价值连城的东西,我们无从知晓。</div><div><br>1950 年 3 月 27 日<br> 中国、苏联两国政府《关于在新疆创办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协定》在莫斯科签订,三号坑开采也是当时苏联援建我国 156 项大型项目之一。<br></div> 1955 年<br>矿区全部移交中国独自经营,成立了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由中央直属管理。<div><br><div>1958 年改名可可托海矿务局。<br>(中苏金属公司交接仪式庆祝大会历史图片,图片来自可可托海矿务局)</div></div> (中、苏专家一起商讨矿区开采,图片来自可可托海矿务局) 1958 年 8 月 30 日<br>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发布产品代号及厂矿代字命令,规定绿柱石(铍)为“1号产品”,锂辉石为“2号产品”,钽铌石为“3号产品”,可可托海矿管局为“111矿”。<br>从此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防发展的需要,可可托海曾长期隐藏在深山之中——1967 年之前,在中国的地图上,甚至都找不到可可托海的名字,它被神秘代号“111矿”代表着。 1981 年之前<br>可可托海矿区周围还设有三道关卡,任何人进出矿区都必须持有自治区开具的边防通行证。那时成品库房有四名军人手持七九式或三八式步枪、冲锋枪站岗看守。如此严密,均与可可托海生产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用于尖端军工事业和航空航天装备有关,是顶级的国家机密。<br>可可托海之所以如此神秘,更与 1960 年中苏交恶,中国又面临特别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次劫难加速了这个神奇的矿区的衰落。<div><br>1960 年 7 月<br>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回专家,拆走设备,并逼迫我国限期还债。<br>彼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div> (三年自然灾害为 1959—1961年,中央并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建议,推荐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杆麦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若干代食品。方法主要是发动城乡大小食堂,土法为主,自己动手,自做自吃。) <b>中苏关系恶化之后,债务问题就不是商贸交往那么简单了,很快上升到政治高度。<br>当时我国建国仅十年有余,工业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只能用农产品来偿还。鸡蛋、苹果要过筛子,大了小了都不要,猪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这是前苏联当年验收中国抵债物资时的真实写照。<br>以农产品还债,何年何月才能还清!更何况在天灾面前,用农产品还债,不只是勒紧裤腰带那么简单!那是在用劳苦大众的生命粮食在还债!!!</b> (1960年,安徽省和县、无为县出现灾荒,并发生饿死人的事。周恩来写信给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要求查明情况后复函) 此时可可托海站了出来!它在中苏关系交恶,在国家最艰难时刻,挺起了中国的脊梁!!!<br>经中央研究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按当时农产品与矿产品价值的对比,一吨一般的矿砂能抵数吨农产品,而一吨稀有金属矿产品比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农产品价格都高。用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既可以省下粮食缓解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又可以加快还清所欠债务的进度。周恩来总理 1964 年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李先念在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做的《关于 1961 年和 1962 年国家决算的报告》中都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 14 亿 600 万新卢布(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使用和消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军事物资的贷款和利息),折合人民币 52 亿余元。按照协议,这些外债应于 1965 年前全部还清。<br>在中共中央 1964 年 2 月 29 日给苏共中央的信中披露了当时还给苏联的矿物产品数量:“到 1962 年为止,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价值21亿新卢布。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矿产品和五金价值 14 亿卢布,其中重要的有:锂砂 10 万吨,铍砂 3 万 4000 吨,硼砂 51000 吨,钨砂 27 万吨,压电石英 32.9万 吨,水晶 7730 吨,钽铌砂 39 吨,钼砂 37000 千吨,锡 18 万吨等等。这些矿产品中,有许多是发展尖端科学、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在此时也趁火打劫,曾想以一吨粮食的换一吨三号坑给苏联还债时剩下的的矿渣,党和国家领导人断然拒绝了。由此可见其稀有和珍贵!<br>到 1964 年我国提前一年还清了 50 年代欠前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 年 10 月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还清了欠前苏联的全部债务。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部长陈毅接见日本记者时宣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外债的国家。”有资料显示,可可托海矿务局还债矿产的价值占到了总外债的 40% 左右。外债还清之日,经济极度困难的国家无钱物奖励,只是从万里之外为可可托海矿务局送来了四个字“为国分忧”。 苏联人用三号坑的稀有资源,支撑起了冷战时期最具威慑力的核武装,发展起了与西方媲美的太空航天技术,也让俄罗斯至今有底气敢跟美国叫板!<br>中苏交恶之时,不只是撕毁合约,撤走专家和设备,更是爆发了影响恶劣的“伊犁塔城事件”,新疆由祖国的大后方,突然变成了大前线。在此剑拔弩张之际,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开始饿着肚子,咬紧牙关,建设自己的核工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br>当 1960 年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时,一些外国人曾经断言:“中国人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历史图(上)与现实图(下)<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b>它是“英雄矿”、“功勋矿”,它贡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弹一星”</b><br></div><div><br></div>1963 年<br>二机部秘密派出一支部队,从新疆锂盐厂押送了 30 吨氢氧化锂到四川,用来提取重氢氘,新疆锂盐厂的锂原料正是来源于可可托海的三号坑。<div><br>1964 年 10 月 16 日<br>我国成功爆破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 年 10 月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 年 6 月成功爆破第一枚氢弹。</div><div><br><div>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35 分<br>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就使用了可可托海三号坑中开采出的铯。<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h3> 可可托海被称为“中国寒极”,海拔仅为 1200 米,年均气温却只有零下 2.08 摄氏度。1965 年元月,在伊雷木湖上曾测得 零下57℃ 的最低气温纪录。在这样的冬季,人们可以听到自己呼出的气冻成冰的唰唰声。而在此期间,黑龙江的漠河气象站测出零下 60℃ 的低温,于是漠河便被定为中国第一寒极,可可托海为第二寒极。如此寒冷的环境,又失去了苏联的技术援助,三号坑的开采过程异常艰难!!!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回忆 ,1968 年他们被派往可可托海的时候,为了向苏联还债,三号坑正经历完历史上强度最高的开采。冻伤几乎不可避免,他们同行的大学毕业生至少有五六人殒身于可可托海,在可可托海的开采历史上捐躯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当时开采放射性元素“铀”只有最原始的方法:把矿石敲碎,然后倒在水里泡,等水慢慢浓缩成浓稠的酱汁,再灌进特制的陶瓷缸里封存,再装车拉走。而全部的防护措施,就是一双胶皮手套,和一块胶皮围裙,开采人员直接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倒下了很多人,残疾了很多人,致命的放射性元素更是遗传到了下一代身上,这里埋藏着几代人的英魂忠骨,美好年华。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br>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根据铯原子最外层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一周的时间总是精确在几十亿分之一秒的特点,制成了一种新型的钟——铯原子钟。有了像铯原子钟这样的钟表,人类就有可能从事更为精细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比如对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火箭和导弹的发射以及宇宙航行等实行高度精确的控制,香港天文台的铯原子钟) 上述部分图文选自(原创 科普情报组 地球科学情报中心 2017-11-22)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难造就辉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难造就辉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难造就辉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难造就辉煌</b></h3>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回忆,1968 年他们被派往可可托海的时候,为了向苏联还债,三号坑正经历完历史上强度最高的开采。冻伤几乎不可避免,他们同行的大学毕业生至少有五六人殒身于可可托海,在可可托海的开采历史上捐躯的人更是不计其数。<br> <b>(当时的开采环境十分恶劣,又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工人生活异常艰苦)</b> <b>倒下了很多人,残疾了很多人,致命的放射性元素更是遗传到了下一代身上,这里埋藏着几代人的英魂忠骨,美好年华。</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时的三号坑矿区)</b><div style="text-align: left;">虽然整个可可托海的地层深处可能还有巨大的稀有金属储备,但开采难度很大,且经过数十年寻找、开发,中国内地已有众多稀有金属矿藏可供支撑国防工业发展,可可托海英雄迟暮。</div></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许多国家对冶炼过的“废矿石”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日本。日本人曾经提出要用一公斤粮食换取这里的一公斤“废矿石”。但是这个便宜我们没有占。因为即使是冶炼过的“废矿石”里,仍然含有丰富的各种金属元素,只不过因为考虑冶炼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暂时封存。矿区的人们这样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馋死。”<br></h3> 虽然整个可可托海的地层深处可能还有巨大的稀有金属储备,但开采难度很大,且经过数十年寻找、开发,中国内地已有众多稀有金属矿藏可供支撑国防工业发展,可可托海英雄迟暮。<br>1999 年 11 月三号矿正式关闭。很快,额尔齐斯河水就渗了过来,将它淹没为一片湖泊。<span style="color: inherit;">(原来的三号坑已变成一片湖波)原来的三号坑已变成一片湖波。沉睡了 7 年之后,2006年在多位“两院”院士的倡议下</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在可可托海进行了勘探并启动二期建设,传奇再次开启。</span><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着实引起了国际业界同行同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惊愕、惊奇、惊讶、惊艳、惊喜和惊羡<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 除了三号矿坑之外,在可可托海小镇的地质陈列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这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块额尔齐斯石,它是元素周期表之外的新元素,世所罕见,镇馆奇宝!<br> 1982年,来自成都的地质工程师韩凤鸣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了一块重5克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1984年,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因世界上仅此一块,所以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韩凤鸣无私地捐给了地质陈列馆,成了镇馆之宝。<br> 这块价值连城的额尔齐斯石距今发现命名近四十年。此前它一直静静地躺在两间平房的玻璃窗柜里,只有贵宾来可可托海参观时方能一睹它的风采。一般的游客只是听说而已,却无缘与它相见。</b>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br>着实引起了国际业界同行同仁<br>惊愕、惊奇、惊讶、惊艳、惊喜和惊羡</b><br></p><div><b><br></b></div><p style="text-align: left;"><b>它是门捷列夫</b><b style="color: inherit;">元素周期表之外的新</b><b>矿物</b><b style="color: inherit;">,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因世界上仅此一块,前所未有,所以被命名为中国的“额尔齐斯石”,世所罕见,不仅是镇馆之宝,而且更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国之瑰宝!</b> </p></h3>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正是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当年,这里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高级科学家,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走,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还债;也就是这个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个大坑,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当年在成功爆炸核弹之后,国防科工委向矿区专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已被永久收藏。包括后来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所用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个矿坑。这个大坑,专家称之为共和国的功勋矿。最让人大饱眼福的是这里出产的矿物珍品,人们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钽铌被称为“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俗称黑宝石),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的制造。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可可托海三号矿共有七个地质层,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连年的开采,让它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开采平台螺旋下降,十分震撼。 功勋之矿<br>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r>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可可托海。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r>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积水漫到矿坑腰部。盛产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坑内有86种矿共生[2]。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蕴藏着有锂、铍、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及放射性元素。可可托海矿藏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号矿脉。三号矿脉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黑色金属铁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石灰石、煤、盐、碱等;珠宝石矿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共86种矿物,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而且各种矿物呈十分规则的螺旋带状分布,分布界线非常分明。最令人惊喜的是这是一个草帽型矿,在矿坑四周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资源。<br>三号矿坑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拥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它的神秘更在于富集铍、锂、铌、钽、钛、锆等金属,从而成为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属元素储备库。研究地质学的专家以把来这里研究考察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br>许多国家对冶炼过的“废矿石”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日本。日本人曾经提出要用一公斤粮食换取这里的一公斤“废矿石”。但是这个便宜我们没有占。因为即使是冶炼过的“废矿石”里,仍然含有丰富的各种金属元素,只不过因为考虑冶炼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暂时封存。矿区的人们这样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馋死。”<br>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正是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当年,这里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高级科学家,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走,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还债;也就是这个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个大坑,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当年在成功爆炸核弹之后,国防科工委向矿区专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已被永久收藏。包括后来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所用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个矿坑。这个大坑,专家称之为共和国的功勋矿。最让人大饱眼福的是这里出产的矿物珍品,人们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钽铌被称为“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俗称黑宝石),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的制造。<br>正将“地质三号坑”申办为国家级世界罕见地质博物遗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三号坑”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傅少武 先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旷世绝伦一圣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虔诚朝拜有民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诸多元素号博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稀少价值称富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岁四成还贷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星两弹誉英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章云锦谁铺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戴总勃发有色情。</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b>为我的好友周其钢点赞,并将其游记摘录如下</b><b>:</b></div><div><b><br></b></div><div>今年中秋前,驾车穿越沙漠戈壁,到了可可托海看了慕名已久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有诗称赞:</div><div><br></div>山峻无林木,地偏车马稀。<br>洞深藏玉宝,坑巨蕴玄机。<br>国困功犹巨,龙飞力更威。<br>日斜天地隐,寂寂展余晖。<br><div><br></div><div><b>后记:</b><br> 新疆最西北,中国地图雄鸡尾巴的顶部,阿尔泰山脉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源头,隐藏着一个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此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之一,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深入坑底。</div><div> 这里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等,珠宝石矿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共86种矿物,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br> 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六十年代,中苏交恶,这个矿坑,为国家还了苏债的47%,也是这个矿坑,为中国核弹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和特殊材料,为祖国腾飞崛起创下了不朽功勋。矿坑高度保密数十年,后停产封存,但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资源。现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br></div> <b>可可托海景区</b><br><br> 在中国的版图的西北角上,有一个被人称作鸡尾的地方,在最西北的山岭如海的边境地区,它以美丽和富饶享有着自己的名字,它就是新疆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思是蓝色丛林。它距离富蕴县53公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之一,可可托海镇因此也被人称为额河源头第一镇。<br> 可可托海以是它丰富的矿产宝藏闻名于世,而它的自然风光像一颗璀粲的明珠,镶嵌在阿尔泰的大山深处,为神秘的阿尔泰山又增添着一个新的寓意和旅游圣地。可可托海和喀纳斯湖同处阿尔泰山区,生物景观基本相似,地貌景观却不相同。除享有世界赞誉的三号矿坑外,野鸭湖,额尔齐斯河谷原始森林,神钟山,雪山温泉等独特景观,构成了可可托海地质公园的天然画廊,其秀美,恬静、多采、神奇的原始美,令人陶醉。野鸭湖,四面环山,地势空旷,是一块风光优美的天然牧场。<br> 可可托海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丰沛的降水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滋养了大片高山草场和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生物种类繁多,是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在以新疆落叶松、欧洲山杨、白桦为主体的原始森林中,点缀着雪莲、党参等100余种中草药。可可托海庇护着54种兽类,包括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蒙古野马、赛加羚羊等;国家二级保护的盘羊、鹅喉羊等荒漠野生动物。两河源区是新疆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鸟类约39种。<br> 可可苏里还有一个名字:野鸭湖,可可苏里是哈萨克语,意思是“蓝色的湖”它是大地震时形成的地震断陷湖,湖面面积180万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湖中有大小浮岛20多个。每年春夏季节,野鸭、白鹭、水鸡、红雁,天鹑都会飞到这里生活,抬头远看白雪覆盖着山顶,近处水鸟在湖中嬉戏,湖边绿草如茵,山花盛开牛羊成群,哈萨克牧民的座座毡房点缀其中,形成一幅美丽的边塞牧歌图。<br> 伊雷木湖位于可可托海镇西南7公里额尔齐斯河与它的支流卡依尔特河交汇处,是经拦河筑坝而成的水库型湖泊,湖面海拔1120米,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湖面面积18.5平方公里,蓄水1.13亿平方米,湖水最大深度为100米。湖面中央被东西两座大山削去大半,近看好似长江三峡,壮观宏伟;登高俯视,整个湖面呈现“8”型,宛如一块巨大海蓝宝石镶嵌在绿色大地上。<br> 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是1931年富蕴地震留下来的遗迹,此次地震波及全球,有明显震感的区城范围直径达2500公里,在卡拉先格尔中心留下长1500米、宽350米的壮观塌陷区,坚硬岩层被震裂开一条宽6米、深10余米的沟槽,绵延20多公里的山体整体下滑10米,伴有垅脊、串珠状断陷塘、鼓包、张裂腺等地震遗迹景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不是海,却胜过任何一片海</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不是海,却美过任何一片海</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它是世界地质公园,它是蒙语中的“蓝色的河湾”,它是哈萨克语中是“绿色丛林”)</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不是海,却胜过任何一片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不是海,却胜过任何一片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不是海,却胜过任何一片海</b></h3> 【重点要闻】<div><br><b>赞叹感悟可可托海“三号矿坑”2021/4/25</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赞叹感悟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h1><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责编·作者:戴民声</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有色网 2021年4月20日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登载全文如下<br></b></div> “当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真相大白天下的时候,人们真的都被惊呆了”。起初曾经还听说“有人在可可托海三号矿坑面前泪流满面、长跪不起”。在有色金属行业工作多年的我,当时感到惊讶,不太理解,还有点疑问,不就一个矿坑嘛,能有这么动情夸张吗?<br><br>2016年金秋十月,因受多年累积起来的有色情结频频驱动,退休之后的我,受有色老友约邀,和有色同仁好友,如愿结伴成行,兴致勃勃同往疆北。带着些许疑惑,非常好奇也迫不及待地终于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地方,世界天然地质矿产博物馆——新疆阿勒泰市富蕴县城北部50公里处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实地探究,叩问历史;敬畏宇宙,敬畏苍天;感恩自然,解疑释惑,终于了却一桩多年积压下来的心愿。 <b>据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讲解员介绍:</b>可可托海矿藏非常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号矿脉。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三号矿脉占地球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以上,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矿物,其中三号矿脉露天采矿场外侧、底部铍矿石保有储量达到2500多万吨;仅氧化铍已探明储量达300万吨,约占中国储量的70%,潜在市场价值达80亿元,可以继续开采到2030年。三号矿脉还蕴藏着大量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矿物;还有黑色金属铁等矿物;非金属矿物有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石灰石、煤、盐、碱等矿物;珠宝石矿有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矿物。更为传奇令人叫绝的是在三号矿脉中,发现了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的7种稀有元素;而且此矿脉的各种矿物,呈十分规则的螺旋带状分布,其分布界线非常分明。最令人惊喜的是,这里是非常难得罕见的草帽型矿。 <b>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的三号矿坑是伟晶岩脉矿坑,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矿坑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b>世界上已知的矿种有140种,此三号矿坑就独占了86种,令人称奇的是它们还共生在这一个坑里。三号矿坑内蕴藏有锂、铍、铖、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金属及其它放射性元素。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据媒体报道,该矿坑曾经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据勘探,在其矿坑深部及四周边部,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潜在矿产资源。现在实地还依稀可见,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共有七个地质层。据介绍:一、二、四层是铍,五、六层是锂辉石,第七层是钽铌。因连年的艰苦开采,现场看起来它像一座巨大的古罗马角斗场,一层一层梯级开采平台螺旋下降,非常震撼。<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翻拍可可托海矿区展厅展览照片</b></h3> <b>除了三号矿坑之外,在可可托海小镇的地质陈列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b>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种,迄今为止世界上仅此一块,前所未有,世界唯一,而且,它又是元素周期表之外的新矿物种,着实引起了国际业界同行同仁的惊愕、惊奇、惊讶、惊艳、惊喜和惊羡,所以无奈只能以此处额尔齐斯的地名而取其名,被命名为中国的“额尔齐斯石”,这不仅是镇馆奇宝,更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国之瑰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翻拍可可托海矿区展厅展览照片</b></h3> <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无愧是旷世地质奇观,它也是国防重要原材料基地,其红色传奇故事感天动地。</b>英国诗人雪莱诗言: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横看人类是社会,纵看社会是历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回头看是为了放心朝前走。阅史可明智,彰往而知来,而当真实地站在“地质圣坑”的实地实物上面之时,当真正走进三号矿坑的非凡历史烟云之中,当走入可可托海小镇的地质陈列馆里惊讶参观、追溯历史之后,才猛然醒悟得知,在那个非凡年代,当年的三号矿坑,以及和它在一起的那一批又一批创业者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了祖国战胜内外各种困难和灾难,为国分忧,负重前行,勇敢亮相,挺身而出,使命担当,救苦救难,敢于出彩,谱写奇迹,创造辉煌!当年的三号矿坑,以及和它在一起的那一批又一批奋斗者们,挑战了自然的、人为的各种极限。延伸引用诗人雪莱的诗意,此三号矿坑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活生生的回旋诗,也是一首意味深长的沉甸甸的螺旋诗!<br> <b>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b>新中国的建国初期,正值那无比艰难的特殊年代,百废待兴,困难叠加,雪上加霜,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横蛮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回专家,拆走设备,而且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限期还债,催逼应于1965年前全部还清债务。经中央研究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按当时农产品与矿产品价值的对比,一吨一般的矿砂能抵数吨农产品,而一吨稀有金属矿产品比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农产品价格都高。用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既可以省下粮食缓解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又可以加快还清所欠债务的进度。在这最艰难、最需要的历史时刻,是那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响应党中央和国家的号召,挺身而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在深山老林、酷寒绝地中,筚路蓝缕,风餐露宿,省吃俭用,以血肉之躯,凭顽强意志,用原始体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靠着镐头挖、铁锨铲、手工捡,马拉肩扛,流血流汗,与大自然抗争,与时间赛跑,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采选矿任务。 <b>就是在可可托海这个“三号矿坑”,是那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带领奋斗者们,战天斗地,斗志昂扬,夜以继日,激情燃烧,加班加点,攻坚克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b>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极度艰苦艰辛艰难;仅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就立下了旷世功勋,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前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还清了欠前苏联的全部债务。有资料显示,可可托海还债矿产的价值占到了总外债的40%左右。就是这个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与国家和国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一起,是那一批又一批奋斗者们,为国家、为国人、为民族、为尊严,渡难关,加油干,拼命干,舍生忘死,英雄壮举,气震河山,激昂慷慨地为国家和为国人,作出了历史性伟大奉献。这其中肯定无疑地救助了多灾多难的无数国人,其中肯定无疑地包括你我他、也肯定包括你家我家和他家、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br> <b>世事沧桑巨变,祖国山河作证。</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举世闻名,素有“地质圣坑”之美誉,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麦加”圣地。是三号矿坑贡献了共和国的“两弹一星”,中国制造原子弹、氢弹等核试验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可可托海矿;是三号矿坑为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及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是三号矿坑在共和国最艰难时刻,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而东方红一号卫星使用的就是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提供的铯,因此,它被誉为“脊梁矿”。而且,它还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地质人才,孕育出了“为国分忧、甘于奉献,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计名利、建设边疆”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精神,所以又可以被誉为“摇篮矿”。苦难见真情,危难见真章,奋斗见真性,这也正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初创、起步阶段,效忠祖国,效忠国人,忠于职守,用血汗、用青春、用生命,书写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传奇故事,更是在那不平凡的年代,所作出的实实在在的历史性伟大贡献之一。 古人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至此,我深深体会和理解了此文开头所述说的“有人在三号矿坑面前泪流满面、长跪不起”的真实原因和深层涵义,尤其是作为老有色人,<b>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扪心自问,疑惑释然,同振共鸣,此时此刻也情不自禁、心甘情愿效仿并为之深致敬意。</b>唯此,才能聊以表达此时此刻的真挚情感。<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可托海伊雷木湖</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有色金属报</b></h3> 了解更多有色金属行业资讯请访问中国有色网<br>http://www.cnmn.com.cn<br>责任编辑:彭薇<br>感谢关注中国有色金属报 中国有色网 <br>微信名称:中国有色金属报<br>微信号:cnmnyouse<br>联系电话:010-63941669 注明:<br>篇中部分图文恭选自网络<br>如侵权请告知吾诚意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