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仰慕紫阳山久了却未曾去过,直到前几天听文友说竟有其二,遂在冬至日只身与紫阳山有了首回零距离接触。</p> <p class="ql-block"> 紫阳山素有盛名,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兆鳌纂修的《朝邑县后志》载,县西南三里有紫阳山。朝邑境内本无山,黄河出龙门一泻千里,在晋陕大峡谷间切割出东西突兀对立的蒲坂与朝坂,西岸的支流洛水亦不示弱,拖泥带沙间冲刷着台原阶地,于是便在二河的夹槽之处塑造出一座巍巍土山,这便是紫阳山。紫气东来、阳光普照,处在朝坂最南端的紫阳山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然而从朝邑南寨子向南望去却看不到半点山的影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恰有几分桃花源的味道。穿行于古龙尾、今紫阳街头巷尾,终是在村子东南觅得山之真面目,其东、南皆临高崖,数条羊肠小道蜿蜒通达,无言的黄土把一份苍凉悲壮诠释的淋漓尽致。置身紫阳高崖之畔,顿有视野豁达、心境开阔之感,极目远眺黄、洛、渭自天边而来,宛如银色飘带汇集于三河口,太华、中条二山雪覆其顶清秀可人,仿佛端庄素雅的圣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凝神瞩目一望无垠的三河滩地天苍苍野茫茫,万物寂静下一切已进入冷的色调,只有那白花花的塑棚世界铺展得银光闪闪煞是惹目。遥想古朝邑景致所在,紫阳山绝对是晨观日出、夜赏明月的佳地,这里地势高峻,黎明时分天际躁动,霞光万道灿烂辉煌,红日一轮冉冉升腾,一幅富丽雄伟的画卷徐徐呈现。中秋月圆之夜,紫阳山巅紫阳阁内高朋满座,那些漂泊于天地间的游子骚客和当地文人雅士赏月吃月饼、谈古论今抒发幽思怀古情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亦为人生一大快事,朝邑八景之“紫阳夜月”即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紫阳山是风景山更是文化山,史载秦汉以来山上颇多胜迹,今日迂回跋涉于崖畔枣树与荆棘丛间,依然可在那遍布土层间的古砖旧瓦破罐罐里觅得远古痕迹。大荔地界最早的寺院就建在紫阳山南麓,这座堪称“秦东第一名刹”的沙桥寺相传因汉孝昭皇后作桥渡洛得名。孝昭皇后上官氏(前88—前37)是朝邑上官村人,她在嫁给汉昭帝刘弗陵以后饱享荣华富贵,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为皇帝曾祖母辈分的太皇太后。上官氏居国母之位四十余年间,数次通过紫阳山南洛河上架起的渡桥回乡探望,广受乡间邻里爱戴而建寺纪念。沙桥寺内藏枣柏居士梵典千卷,藏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的刊印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李河滨手书《华严经》,直到民国时期仍藏有元刻本百余卷及佛经三卷。沙桥寺东边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灵应观,也叫紫阳观,因形如箕掌俗称簸箕掌,殿宇参差,甚是巍峨。韩邦靖《朝邑县志》载,明朝初年,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从终南山、华山游历后来到了灵应观,与主持道长攀谈交流、切磋修道心得,临别时主持道长请他留下墨宝以资纪念,张三丰也没有推辞,沉吟片刻便在观中墙壁上题《桥山祈仙台》诗一首。传说张三丰走的时侯漫天大雪,他仅在雪地留下一个脚印,人早已不知去向。此说验证了“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的千古传奇。元朝灵应观改为师祖学堂,明清两代做为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道会司所在地。千年之后沙桥寺与灵应观荡然无存,今人只知紫阳山南麓有个“簸箕嘬”,估计“嘬”或许是“掌”的转音吧。</p>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紫阳山上紫阳村人杰地灵,村子不大却也没少出名人。明代玄学大师程济便出生在紫阳蔡家堡,史书记载其有法术,任四川岳池县学教谕时竟能做到每天吃住在朝邑而从不耽误岳池教育事务。程“超人”的事迹凸显在燕王朱棣“靖难”前后,他先是夜观天相预测北方将会发生叛乱,再是在朝廷军与靖难军交战之时舍弃功名躲过杀身之祸,后又在国都南京城破之日助建文帝出逃,再后来明英宗朱祁镇以祖孙之礼迎建文帝回宫奉养,程济则看破红尘终日浪迹山水之间,快活似神仙。当年张三丰来紫阳山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访建文帝和程济。程济忠君爱国的美名驰誉天下,朝邑诸县特意建祠纪念。前辈典范感召着后昆,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紫阳山上又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尤以杨海潮为代表。出生于1913年的杨海潮早年曾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后返家参加革命活动。他以保警大队长等合法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发展地下党员90余人。1948年10月6日,杨海潮在中共平朝工委领导下参与发动了朝邑起义,受到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的发电嘉勉。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紫阳山尽掀创新发展热潮,紫阳后生办起了拥有亿元资产的集团公司,“金紫阳”旗号从乡里插到了园区,虽后来“头晕”跌了跤,却也抹杀不掉昔日的辉煌荣光。紫阳文化积淀厚重,亦多出才子佳人,近几年以现实主义力作《龙尾堡》称著文坛的作家严步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怀着一片对家乡的情、对紫阳山热土的爱,方才有了这部“迄今唯一可媲美《自鹿原》的长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 徜徉于紫阳山畔,陶醉于一脉幽思,不知不觉中冬日暖阳已给紫阳山披上金色外衣格外美丽,沉静与苍凉的山梁似乎多了几分暖意。那承载历史文化的一草一木,正把岁月的沧桑揉进和煦的阳光里,慢慢地咀嚼、品味、揉搓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容不迫地讲述给到来的客人。往事越千年,山还是这座山。这,便是紫阳山的千年神韵、千般味道! </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小民,1971年生,大荔县人,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出版有《同州风情》《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等13部文史著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