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府署及刑具展览

万里长城

<p><br></p><p> 淮安府署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东路为迎宾游宴之所,西路为军捕厅,大门外有石狮,照壁、牌 坊等。</p> <p>淮安自古人文荟萃,城内名胜古迹星罗密布,淮安府署作为全国仅存之一的古代府级官衙,更是显其历史地位。</p> <p> 仪门内建有庄严高矗的“圣喻戒石坊”,戒石坊南面上书春秋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公生明”三个大字,意为“公平公正方能明察事理”,北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二个大字的御制戒石铭,这是告诫为官者时刻要记住你的收入都来自百姓的血汗,百姓好欺,但你的所作所为都逃不过上天的慧眼。</p> <p>仪门,也就是礼仪之门。在封建时代,当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时,都要在仪门正门前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由等待的官员迎入仪门内。当遇到祭祀大典、嘉庆活动,皇帝颁发大典的时候,仪门也是要大开的。进入仪门有严格的规定,上级官员走中间的正门。</p> <p>  淮安府的正堂这是整座府衙的中心。</p><p>这是知府迎送圣旨,举行大型庆典,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p><p>正堂,占地500多平方米,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大的府衙大堂,在正堂门口有一副楹联:</p><p>黜陟幽明 承宣庶绩 念念存戴高履厚</p><p>权衡淮海 镇守名邦 时时思利国泽民</p> <p>  官署名。明、清六科之一。清代顺治年间置,设都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汉掌稽核财赋、注销户部文卷等事。</p> <p>  官署名。明清六科之一。掌稽核典礼事务,注销礼部、宗人府、理藩院等衙门之卷。</p> <p>官署名。 明 清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明 初属通政司, 清 属都察院。《明史·职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清史稿·职官志二》:“吏科分稽銓衡,註销吏部、 顺天府 文卷。”</p> <p>官署名。明清六科之一。明洪武六年(1373)置。设给事中二人。初隶承敕监,后改隶通政司。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四人。南京工科亦设给事中一人。永乐(1403—1424)中六科自为一署。掌阅视军器局,巡视节慎库,稽察宝源局之事。清顺治(1644—1661)中沿设,都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左、右给事中满、汉各一人,汉给事中二人。康熙四年 (1665) 只留给事中满、汉各一人,余俱裁。五年,增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掌稽核工程,注销工部文卷之事。</p> <p>刑科,明清时六科之一,负责处理刑事案件。&nbsp;</p><p><br></p> <p>  官署名。明清六科之一。明洪武六年(1373)置,设给事中二人。清顺治(1644—1661)中沿置,设都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左、右给事中满、汉各一人,汉给事中二人。康熙四年 (1665) 只留给事中满、汉各一人,余俱裁。五年 (1666) 增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掌稽核军政,注销兵部、銮仪卫、太仆寺等衙门文卷之事。</p> <p>  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东路为迎宾游宴之所,西路为军捕厅,大门外有石狮,照壁、牌 坊等。</p> <p>正堂上方有一匾额,上书“忠爱’’两个大字.这是康熙皇帝的亲笔。</p><p>正堂内楹联(红色):</p><p>到盛怒时少缓须臾 俟心平气和省却无穷烦恼</p><p>处极难事静思原委 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p><p>这副楹联提出了工作方法,意在主张“三思而后行”,生气的时候,不要急着发脾气,等心平气和以后,自然可以省去许多因冲动而产生的烦恼;当处理难事的时候,要想清楚产生问题的原因,等精神集中以后,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p> <p>  东侧墙上有忠、义、信三个大字,都是起教化百姓的意思。</p><p>从淮安府署看衙门文化,这面堂鼓,一般知府升堂时都要击鼓,通常叫击鼓升堂,只能敲三下,叫上奉王命,退堂时也要击鼓,但要敲四下,叫谢主隆恩。</p> <p>  正堂西侧墙上有礼、孝、廉三个大字。</p><p>从淮安府署看衙门文化,这面鸣冤锣,是供喊冤人击打的,但一般在公堂上是不能随便敲击的。</p> <p>淮安府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府衙,也是窦娥冤案发生地。清朝四大奇案之一的"李毓昌赈灾案"也发生在这儿。</p> <p>  正堂后面经过垂花门的是“筹边堂”,也叫二堂,是知府不升堂时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二堂东、西各建有五间东、西厢房,分别为文、武官员议事之场所。</p> <p>  清德堂是知府和夫人会客和居住的地方。</p><p>抱柱上的楹联:</p><p>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p><p>取一分则官不值一文钱。</p><p>为明朝户部侍郎张津安所撰,意思是对百姓大度宽容,就能得到拥戴和好评;而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私取分文。</p> <p>  在青玉堂的正后方是三槐台,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在淮安府署建造了一座三槐台,用以镇压淮河的水患。三槐台的正中间是一口铁釜,台的四个角立着四根铜柱上都有铭文:</p><p>前东柱铭文:神柱既立,妖魑遁藏。六龙骧首,以迎太阳。日鉴在兹,赫然灵光。驾彼鲸波,桂景扶桑。</p><p>前西柱铭文:阴阳之灵,金精之英。立于西点,自天保定。与淮俱安,为淮作镇。神明卫之,上帝有命。</p><p>后东柱铭文:肃将明威,建兹严城。爰立标准,以树风声。狂涛既息,东海永清。百灵来朝,视兹国桢。</p><p>后西柱铭文:桓桓铜柱,植于金城。为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万世永赖,地平天成。皇胆嘉庚申秋八月。</p> <p>  府署内后部,有一园,原名“偷乐园”。知府陈文烛《淮上诗》中有《三月三日 偷乐园》,其序云:“园在公衙后,有亭池、菜畦、修禊之辰,命儿子均圭约其师费以方饮焉。因读丽水终年公壁间碑:‘水亦忧,旱亦忧,太守之乐偷矣’”。张公名敦仁,嘉靖二十九年任淮安知府。他作过一篇《偷乐园记》,记中说:“堂之北有署,署之内有亭,亭有池,池之上有桥,亭之左右有桧、有槐”。“偷乐”之名即他所取,并立匾额于其中,其《偷乐园记》亦刻石其间。天启年间,淮安知府宋祖舜认为“偷”字不雅驯,改为“余乐园”。</p> <p>  该展览展示了中国古代近两百种刑具,“老虎凳”“剥皮”“乳夹”……一张张刑具模型的照片看得人们触目惊心。</p> <p>木笼囚车。</p> <p>成排的木笼</p> <p>钉板</p> <p>给女囚用的木驴。</p> <p>夹棍</p> <p>三人枷</p> <p>倒吊烤火</p> <p>镣铐</p> <p>老虎凳</p> <p>用人骨头做的灯饰</p> <p>这就是五马分尸。</p> <p>这个不知道是什么刑法</p> <p>这是剥人皮</p> <p>及其残酷的斩腰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