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三届(2020)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交流会在江西鄱阳县召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报道:郭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摄影:止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0年12月21日~22日,第三届(2020)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交流会在鄱阳宾馆召开。来自四川,重庆,河南,湖南,安徽等省的移民后裔代表共八十余人参加会议。原省委副秘书长,省党史办主任魏仁晸、原江西省公安厅警卫局局长徐嘉贤、鄱阳县政协主席占梦来、中共鄱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美星、县领导汪天水,上饶市政协文史委孔良海,中国管理智库专家余武隆,鄱阳县文广新旅局局长张园婷、瓦屑坝所在他——鄱阳县莲湖乡党委书记胡新潮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应美星部长致开幕词。会议由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坝联谊会副会长郭淼彬主持。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前往瓦屑坝举行祭祖仪式。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讨论交流,与会代表对故乡鄱阳近几年发展变化感到由衷地高兴,对瓦屑坝故乡祖地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对如何进一步挖掘瓦屑坝移民文化、凝聚亿万移民力量,开发利用移民文化资源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本次会议还十分荣幸地了解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是瓦屑坝移民后裔。他的家族对本次大会十分重视,派出四位家族代表参加会议。总理的堂侄李明月代表李氏家族移民后裔向大会表示祝贺并作了专题发言。</p> <p>摄影:汪填金</p> <p>摄影:汪填金</p> <p>摄影:郭淼彬</p> <p>摄影:郭淼彬</p> <p class="ql-block">中国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发展交流会欢迎词</p><p class="ql-block">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坝村委会支部书记张来敖</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朋友、移民后裔、女士们、先生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相聚在中国移民圣地江西瓦屑坝的始发地——鄱阳县莲湖乡,“对话根亲文化,共商祖地发展”,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在此我代表莲湖乡瓦屑坝村民委员会以及全体村民,并以我个人名义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问候!</p><p class="ql-block"> 瓦屑坝根亲文化能取得今天的成果,得益于各级政府与领导的支持与关心;得益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与探索;得益于新闻媒体的宣传与传播;更得益于移民后裔的浓浓家乡情怀,在此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社会各界十分重视瓦屑坝根亲文化及移民后裔寻根问祖,据不完全统计, 瓦屑坝村先后接待过省、市共30多位领导来瓦屑坝指导考察;接待过100多位专家、学者来瓦屑坝调研、考察;接待过150多位新闻记者、编导、作家来瓦屑坝采访、采风、录制节目等;接待寻根问祖移民后裔逾5万人次。 </p><p class="ql-block"> 同时,瓦屑坝村村民十分重视根亲文化与移民后裔寻根祭祖,村民自筹资金在瓦屑坝码头遗址建造了瓦屑坝移民牌楼、移民码头石碑、凉亭;村民自建了移民风俗馆、移民文化室;村委会每年都挤出资金用于移民文化相关工作;今年已成功举办了首届祭祖大典。</p><p class="ql-block"> 瓦屑坝是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地方,是移民后裔寄托思念的地方,莲湖乡瓦屑坝村真诚欢迎你们为祖地发展、为根亲文化建言献策,并前来寻根祭祖、投资兴业,常回家看看!我们将以最诚的心、最真的情、最浓的意恭候你们!同时祝你们安居乐业!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中国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发展交流会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瓦屑坝根亲文化更加深入,增强移民后裔的归属感,助推根亲文化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及全县旅游资源的综合配置,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 1、恢复建造瓦屑坝码头遗址,即建造船码头、疏通码头至竹溪坽连通县城的河道,使其与我县的“五湖连通”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2、在瓦屑坝村建造永久性祭祖大殿,使寻根祭祖成为常态化。</p><p class="ql-block"> 2、县、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移民后裔回到祖地投资兴业并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如建造盈利性客货水运码头、移民回归园、农家乐等。</p><p class="ql-block"> 3、将瓦屑坝根亲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我县“十四五”规划,并将瓦屑坝根亲文化旅游与寻根问祖旅纳入到我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中,同时各宣传媒体要大力对瓦屑坝进行对外宣传。</p><p class="ql-block"> 4、将每年瓦屑坝村的祭祖大典提升至县级举办,以“民俗、民情、民品”为主轴,并将“招商引资、祖地特色产品推广、祖地与移民地经贸及文化艺术交流”融入其中,根据规模可定为“祭祖文化周”,可采取与移民地合作举办。</p><p class="ql-block"> 5、县、乡政府要对瓦屑坝村在基础设施、相关经费、政策引导、活动策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的发言稿</p><p class="ql-block">《江西填湖广》的历史揭秘人——魏源</p><p class="ql-block">上饶政协文史馆 孔良海</p><p class="ql-block">有名家讲,历史是最大的“罗生门”。历史的的真相,如同一盏风中的油灯,似有若无,忽明忽暗,扑朔迷离,诱导着,指引着我们不知疲倦地去追问去探索,这也是历史永远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为何中国历史上官方组织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方向最明确,贡献最突出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官方史书上却鲜有记载?为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大地涌起“寻根热”时,北方的“大槐树”一马当先,顺势做强,其他几个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也奋起直追,而江南最大的移民集散地《江西瓦屑坝》却显得格外“冷静和从容”?问题似乎可笑,有专家说,这是个难解的“谜”,也有学者说,这是历史的“吊诡”,更有人说,这是见识与史记的差异……</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文人都以官方史书为“信史”,其实,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民间的族谱和地方志书才是显现历史真实的“宝库”。明清两代涌现了不少学富五车,成就斐然的学者,可是500多年过去了,对做出“湖文熟,天下足”巨大贡献的江西移民,很少有人作出系统研究与探讨。有文章认为,当时的江西移民大都是社会底层民众,入不了封建文人的“法眼”;也有人揣摩,元末明初大移民带有“强制性”皇帝老儿的做法有些不光彩,如史家吴晗说,大移民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哀……“为尊者讳”!何况到了清代“康雍乾”年间,大兴“文字狱”,谁也不愿意去碰这个“雷区”……观点各抒己见,都是揣测和分析。纵明一代,我至今未发现名人文献中涉及江西移民的系统记载。历史走到了清初,到是有两位名人——朱书和张英,从自己的家谱记载中谈到了自己的祖根地——江西瓦屑坝。朱书是与文学史上的“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并称为“清初三才子”。朱书从安庆府六邑中的祖辈口传,家谱记载和散佚在民间的轶文入手,将安庆府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来考证江西移民入皖的史实,并将自己的结论写进了官方志书——《宿松县志》。从民间口传到文字书写,从民间族谱到官方志书,最后由名人朱书文集刻印流行,本来也可以一家之言印证历史。只可惜,朱书去世太早,再加上康熙年受戴名世《南山偶钞》文字狱一案牵连,其作品大部分被禁毁,他的文学史学的影响一度被湮没。</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是历史上的《父子宰相》中的张英。张英在《潜山县志》卷十四中记载:“吾桐城与潜(山)同郡而接埌,相距百里许,余之先祖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山)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这是从一家庭的角度明确了自己的“祖根地”是鄱阳瓦屑坝,未涉及如当代学者张国雄说的大规模的主流移民。这两位名人,一个是从一个地理单元(安庆府)来反映江西移民的部分真实,一个是从自己的家庭的根源来印证江西移民迁入安徽的历史,没有反映《江西填湖广》大移民运动的全貌。用时兴的话来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p><p class="ql-block">魏源是清末文坛巨擘,他不仅是被誉为清末“睁眼看世界的人”之一,文学成就与龚自珍齐名,也与“禁烟名人”林则徐关系甚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主流移民大潮,经过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地理学家魏源之手,宣传效应就大不一样了。正如当代学者孙晓芬所说,一个“填”字,形象生动。说明战乱后的湖广大地与四川,人烟稀少,“十室九空”,是一个“大窟窿”。政府“诏令”大批江西移民过去开发荒田荒地,发展经济,创造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辉煌业绩,可谓是“再造之功”!魏源是当时引领潮流的学者,他将这段历史的奥秘揭开,立马为官方,学界和民间所接受。</p><p class="ql-block">魏源才高八斗,却科场不顺。三次进京参加“乡试”,却只考中了三个“副贡生”。1826年,魏源与龚自珍两位名士参加京城的“殿试”,结果双双落第,叫人惊诧不已,成了京城的一大新闻。也反映了“科举取士”的“逆淘汰”的弊端。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51岁的魏源才中了“进士”。因文名在外,中间这二十余年魏源成了“香饽饽”,先后被六位封疆大吏高薪聘为幕僚,当高级参谋,成了“体制外”的自由撰稿人。他有机会饱读诗书,到全国各地参观游览,广泛接触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民谣,民谚,民间族谱,地方志书……写出了很多独具一帜,锐思卓见的诗文,笔记和专论。并与封疆大吏一起参加了漕运,海运,盐政,水利等方面的改革设计。也与林则徐一起参加了“鸦片战争”的防御谋划……没有“领戴花翎”照样“独自凭栏,无限江山!”尤其是到湖广大地考察之后,发现了林林总总的江西移民的家谱记载。地方志书,民间广为流传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民谣之后,怦然心动。他以敏锐的目光 超凡的史识发现了这段历史的丰富与原重。提笔在《书明书史稿》中,一针见血地批评官修《明史》:该详细的又疏漏,不该详细的又繁琐。至于《食货》《兵政》诸志,随文抄录,全不贯穿,或一事有前无后,或一事有后无前,其疏略更非列传之比。(见《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222页),故此在《湖广水利论》中写出了“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刀耕火种,蚕丛峻岭,老林邃谷,无土不垦,无门不辟,于是山地无遗利。(见《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388页)</p><p class="ql-block">历史分两个层面,一是历史真实,二是对历史事实的认知,事实不可复制,而历史的认知却绵绵无期。此论一出,一扫历史尘埃上的迷雾,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真实,作为信史首开其端。虽然他文中说的是明清两代江西大移民的续曲——《湖广填四川》,却带出了其唱响天穹的前奏曲——《江西填湖广》的史诗般的篇章。为后来的学者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开启了门径,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更新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魏源的这一历史结论,为当代研究《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学者赵世瑜,孙晓芬,张国雄,还有三峡大学的黄树生,罗美娟……在专著或论文中多次引用。</p><p class="ql-block">魏源是清末遇“百年之大变局”时期出现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名著《海国图志》堪称中国最早介绍世界的《百科全书》。1842年问世的《海国图志》原叙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深远,是中国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富国强兵的源头,亦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革新运动的先声。其中传导的是改革思想和海洋战略。他像报晓的雄鸡,立于栖木之上引颈高歌,唤醒国人,为清末的“道咸衰世”到“同光中兴”注入了思想活力。不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非常重要地位,亦被翻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传遍世界。只有玫瑰才了解另一枝玫瑰,日本学者奋起而观之,翻刻本达二十多种,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全方位学习西方以及“海洋立国”战略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尤其是那位“明治维新”时期的福泽谕吉,把《海国图志》奉为“圭臬”反复研读,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日本最有名的启蒙思想家。日本一张面值最高(10000日元的纸币)印的人物肖像不是“天皇”,也不是首相,而是福泽谕吉!其威望堪比美国的华盛顿,中国的毛爷爷!难怪,我国上世纪重新打开国门之际,中华书局首批出版了《魏源集》。原来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倡导改革开放的先躯!</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魏源解谜的“江西填湖广”这段历史,很长时间未引起重视。上世纪三十年代,谭其骧先生在《湖南人的由来》一文(见《方志月刊》第六卷9期)就研究了这个课题,此为开山力作。自此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再也无人涉足这个领域。(见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结论)。只是在《中国移民史》简略地记载,中国八大移民集散地中有个“江西瓦屑 坝”。就目前学界而言,对《江西填湖广》研究较少,也不系统。而它的后半段——《湖广填四川》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有专著,有评论,有影响。其中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晓芬的专著《明清时期的湖广人与四川》;还有孙晓芬、钟世武的著作《麻城祖籍,寻找谱牒姓氏研究》;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国雄的专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基本上是以文献学研究为主,很少有以“地名”为切入点的。但是,《江西瓦屑坝》这一地名,却反复在他们的专著中出现。至于“江西瓦屑坝”,上海著名学者葛剑雄,曹树基都写过文章,都是从宏观层面上来介绍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系统性专著我目前还未见到。直到新世纪之初,江西一点动静都没有。因而,纪连海在《百家讲坛》上说“江西鄱阳瓦屑坝”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关于这一点,我与移民史权威学者曹树基于2010年在鄱阳“饶州饭店”见面时,有过短暂的交流,他说,我认为我们鄱阳改革开放以来,办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将“波阳”县名改回了“鄱阳”;二是《江西瓦屑坝》移民集散地,我们只是从宏观上了解,至于它在江西什么地方,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因为从有关资料上反映,有六种记载“乐平瓦屑坝”;有五种记载“余干瓦屑坝”,有四种记载“丰城瓦屑坝”,还有记“浮梁瓦屑坝”,“鄱阳瓦屑坝”,“南昌府瓦屑坝”的……弄糊涂了。最后还是听到原籍鄱阳的一个老人说,似乎鄱阳县城西的莲湖乡,有个相似的地名叫“瓦屑泠”的……“据此,我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果断’地判断鄱阳县城西之“瓦燮泠”即皖西一带流传的“瓦屑坝”。”这一地名的确立,实在过于轻松。要知道在清代前期,瓦屑坝移民后代为寻找‘瓦屑坝’就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今人断不可冒失。其实,稍微仔细注意一点查找,就可以发现同治《鄱阳县志》就有县人史珥关于‘瓦屑坝’源流的考证。而当年,我并没有做这样的查找工作,当年的‘果断’可谓是“歪打正着”。(见曹树基《瓦屑坝移民,传说还是史实》《学术界》2011年9期)。曹树基是研究移民史的专家,当时他的论文‘断定’瓦屑坝就在江西鄱阳县莲湖,也是“蒙”的,对与不对,并无十分把握。没想到后来经过挖掘瓦屑坝移民文化遗存之后,发现自己“蒙”对了!当年他没机会来鄱阳调查很正常,就是拥有一百六十多万人口的鄱阳县以及八万人口之众的莲湖乡,又有谁会注意《鄱阳县志》上短短的“28”字的简略记载——今天的“瓦燮泠”就是当年的江西移民集散地瓦屑坝?更别说,几百年来苦苦寻找“祖根地”——“江西鄱阳瓦屑坝”移民后裔中的芸芸众生了。</p><p class="ql-block">记得2007年12月的一天,河南商城一个姓李的移民后裔打来电话说,就在2005年,商城一家旅游公司12人组团来江西“寻根”。即定路线是——先到婺源(最美乡村),二、瓷都景德镇(看古窑),三、祖根地瓦屑坝。结果最后一站居然寻到瑞昌“瓦屑坝”去了!原来,瑞昌也有个叫“瓦屑坝”的地名,但不是他们的“祖根地”——认错了“祖根”!直到2007年,见到网上迅速传播之后,才知道闹了笑话!亿万之众的江西移民后裔才明白,他们曾经做出“巨大努力”,寻找的“祖根地”江西瓦屑坝就在江西鄱阳!</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湖北麻城钟世武先生 对全国八大移民集散地的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档资料,写出了《全国八大移民集散比较研究》一书。仔细观看此书,我们的《江西瓦屑坝》略显“寒碜”。能入照片的“胡氏祠堂”门面上的“瓦屑坝”三个字,“江西瓦屑坝遗址”,“瓦屑坝移民码头”之石碑……都是近几年才搞起来的“装饰品”。千古长坝之“瓦屑 ”,千帆竞发之码头,仍不见踪影……好在近两年,县领导重视,在县城北投巨资建起了“江西瓦屑坝移民文化馆”,不仅提高了“瓦屑坝”的知名度,也增加了鄱阳湖文化的内涵,算是个好开头。但瓦屑坝原址的基础设施,目前仍然只能算个“零”,但愿我永远重复记住这样一句话:“0”是个奇特的字眼,即能变成锁链,也能变成花环!</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18日星期二</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瓦屑坝》</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移民后裔:</p><p class="ql-block">我是土生土长的瓦屑坝人,瓦屑坝生于斯养于斯,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孩提时常听父辈讲:这里有西汉时期的制陶窑址;有沿河数十里由陶片堆积的长坝;有数百万移民离开故土的赤墈码头、梯驳、古樟;有帆樯林立的扁子巷;有行人摩肩接踵的筷子街;有鄱湖大战时期的敢死渡、炼枪炉等等听得入迷,且听不厌又道不明。公元2007年上饶市资深媒体人孔良海老师,首次以书面形式提出《做好瓦屑坝根关文化大文章》的建议,并得到上饶市委领导的重视,并批转到鄱阳县委,接着在中国《寻根》杂志、《上饶日报》、《上饶之窗》和全国各种媒体上转发,从而引起全国各地瓦屑坝移民后裔的广泛关注,正如陈世旭先生撰文说“叩开瓦屑坝之门”的时候到了。</p><p class="ql-block">关于瓦屑坝的历史记载,明代学者张希良对瓦屑坝古陶遗址考察后,写有《瓦屑坝考》,请代举人史耳亦对瓦屑坝进行了考察写有《续瓦屑坝考》,现代鄱阳文史研究者邓道炼先生在五六十年代两次实地考察瓦屑坝,写有《瓦屑坝三考》,历代的《饶州府志》《鄱阳县志》以及近几年鄱阳湖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对瓦屑坝多次进行考察研究收集整理了一批史料,这些己存的资料,将瓦屑坝的神奇面纱初步开启,故乡人儿时听不厌,道不明的传奇故事,有了一定的诠释,尘封千百年的瓦屑坝之谜,己初步揭开。</p><p class="ql-block">瓦屑坝是鄱阳湖畔的一座古老村庄,它位于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东面,东与鄱阳县城(古称饶州)隔水相望,南临胡家港(古称扁子港、莲河)连通鄱阳湖,北靠饶河,它是一个古码头,古渡口,是古代鄱阳湖地区水运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从瓦屑坝出土无字汉砖推算,瓦屑坝在公元前206年西汉时期,就是人声鼎沸的制陶工场,是豪门望族居住的地方,所以瓦屑坝村存在至今己超过2200多年了。公元907年,唐朝末年,经兵燹之灾,这一片曾经辉煌的土地,变成了废墟,《鄱阳县志》在“文物遗址”中载“瓦屑泠莲湖乡一村名,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瓦屑坝’”。瓦屑坝村今属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现常居有1100多户,4000多人口,公元2007年己建成莲湖大桥,与县城贯通,结束了鸟乡不通公路的历史,2019年通往瓦屑坝的乡级公路己拓宽改造成省级沥青公路,交通更加便捷。</p><p class="ql-block">据考证,这里具有“古陶遗址”和“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地方,是鄱阳湖地区乃至江南的一个文化富矿和含金量很高的品牌。挖掘开发瓦屑坝将会产生象西安兵马佣,长沙马王堆,山西大槐树,同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及出土陶、砖考究,西汉时期这里的制陶业就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其原因有:</p><p class="ql-block">1、古代瓦屑坝码头具有入湖通江达海的功能,是鄱阳湖地区水运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2、这里有常年被洪水冲洗沉淀的潮土是制陶的上等原料。</p><p class="ql-block">3、瓦屑坝周边湖洲上生长的取之不尽的用以烧陶的薪柴芦苇,这三个有利条件,使这里成了当时制陶匠首选之地,这里的制陶工业规模特别宏大。明朝张瀚《秋窗梦语》(卷四):“江西……独陶人窑缶之器为利天下。”邓道炼《瓦屑坝三考》中指出“那时陶器的外销量是很大的。”又说“据洪迈《容斋随笔,鄱阳七谈》载,余干进士都颉作《七谈》一篇,述说鄱阳的山川、物产等,其中有‘陶埴为器’一句,结合瓦屑坝陶窑时代的认定,确认都颉所云‘陶埴为器’即指瓦屑坝陶器生产遗址。瓦屑坝陶窑既与饶州永平监铸钱相提并论,可见其规模之大了”。</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员张文江教授在瓦屑坝考察时,见到遍地的古陶片,星罗棋布的陶窑遗址,赞称瓦屑坝是“古代制陶工业园区”。瓦屑坝这座古码头,曾承担着陶瓦销往全国各地的运输任务,甚至还要送到京城供宫殿营造之用,这里的扁子港上曾经帆樯林立,这里的筷子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当时繁华市井有似现代都市。这里的“乱壁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足见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当时制陶业造就了瓦屑坝第一次辉煌。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古陶被列为首位,瓦屑坝古陶是祖辈创造出来的灿烂之花,是鄱阳湖地区古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带着远古的印记,泥土的鲜腥,传导出历史脚步的轰鸣,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从鄱阳湖的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耕地荒芜,成了百里无人烟的“宽乡”。江西因吴宏、于光等饶州守将把住了鄱阳湖的咽喉,罹难稍浅,地方相对安宁,成了地少人多的“窄乡”。从经济方面看,明朝建国后,为了恢复战争破坏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从江西“窄乡”地区对湖广地区进行移民,对荒芜的土地进行复耕,朝廷对“宽乡”实行优惠政策,明史载:“朱元璋多次下令鼓励农民垦荒,或额定授予荒地,或听其尽力耕种,或免租税三年,或免杂泛差役,或免于起科,或永不起科,所耕地土俱听为己业。”从政治方面看,为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对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进行移民,以达到“分而治之”的政治目的,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民间称之为“赶散”,因事情发生在洪武年间,故又称“洪武赶散”。</p><p class="ql-block">由于瓦屑坝地处鄱阳湖地区水运交通枢纽位置,又有入湖通江达海的水运码头,此地又为鄱阳湖中的岛村,四面环水,可以防逃,便于管理,在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明清时期,这里自然成了最理想的移民集散地,据考证,光在“洪武赶散”时,这里就有210多万人迁出,明清两朝长达400多年移民大潮造就了瓦屑坝第二次辉煌。鄱阳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之乡。</p><p class="ql-block">移民大迁徙触动了赣鄱大地敏感的神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数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江西各地移民分别从赣江、修水、抚河、昌江、信江……到瓦屑坝集中,由官方发放川资,办理过籍手续,一船船运往湖广、湖南、安徽、河南、四川等十几个省,据初步统计明清移民太湖中,曾有从元末的江西饶州路,所管辖的相当于今日的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的几百万江西移民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拔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川,走向未知的远方……</p><p class="ql-block">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曹树基教授与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葛剑雄教授所撰《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江西瓦悄坝》一文中指出:“…… 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载,移民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子孙繁衍至今已近两亿人,他们对“宽乡“的经济发展有再造之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移民后裔中举人、进士、宰相、将军、民族英雄、文学家、科学家、银行家、企业家……如群星璀璨。史学家吴晗在《朱元障传》中说:“大移民,为了国富民强,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哀,他们的精神创伤许久难以平复”。当时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斩断了移民回迁的念想,年长日久,与故乡失去联系的移民渐渐忘记了祖籍的具体地点。但“瓦屑坝”却千百次在记忆中出现,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有的言之凿凿记载在族谱中,瓦屑坝就是江西移民的根,是他们灵魂的归宿,夙愿的寄托,也是他们千百年守望的精神故园。</p><p class="ql-block">瓦屑坝是江西移民的历史情结,它的魅力吸引了很多移民后裔前来寻找先辈的足迹,近年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已超过两万人次,他们寻找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p><p class="ql-block">现在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千湖大县——鄱阳县也以湖城品牌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风采,瓦屑坝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不可替代的历史遗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块急待开发的处女地,恢复、挖掘、发展,具有古陶遗址和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瓦屑坝,再现人类生存景观中这幅独特的迁徙图景,不仅是对江西移民历史情结的传承,也是开发“湖城”旅游的亮点。加上与瓦屑坝近在咫尺的莲华山万寿寺,曾经是沿鄱阳湖十几个县市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古代名刹,还有两朝皇帝巡幸过的莲湖朱家“环楼”,徵派建筑典范的慕礼村“遏云楼”,瓦屑坝村的朝阳庵,紧靠瓦屑坝码头的奠定大明王朝古战场遗址,鄱湖大战时扁子巷上的敢死渡、炼枪炉遗址,紧靠瓦屑坝的四望湖、云湖又是珍禽侯鸟东方白鹳、白天鹅、野鸭等天使的栖息地,一并向游客展示,瓦屑坝历史文化放射出来的光辉和移民“血浓于水”的乡情,必将成为鄱阳湖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的春风,将迎来瓦屑坝第三次辉煌!</p><p class="ql-block">胡金浩 </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21日</p> <p class="ql-block">《瓦屑坝,沉淀着江淮儿女600年的乡愁》</p><p class="ql-block">记者兼编辑:程义堂</p><p class="ql-block"> 瓦屑坝,江西上饶市鄱阳县美丽的鄱阳湖边一个普通的地方。但这里却是不少江淮儿女魂牵梦萦的地方:600多年前的明初,朱元璋的一纸“移民”政策,让当时瓦屑坝周边的几十万人背井离乡迁到江淮大地。有资料表明,现今安徽人的先祖百分之六七十都是由此迁来的。日前,第三届中国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发展交流会在鄱阳县举行。</p><p class="ql-block"> 600多年前,他们从这里迁到江淮大地</p><p class="ql-block"> 瓦屑坝,位于江西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是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由于优良的土质资源,制陶工场规模宏大,成为江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这里的陶瓷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作营造之用。可以说,瓦屑坝的古陶工艺是我们先祖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之花。但到了唐朝末年,由于连年战乱,这一片曾经辉煌的土地变成了废墟,只留下了无数碎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条长坝。这也是此处得名“瓦屑坝”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为推翻元朝发动了一系列残酷战争,造成了不少地方大片土地荒芜。建立明朝后,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朱元璋启动了大迁徙运动,上千万移民背井离乡,在水运发达的瓦屑坝码头集中,然后一拨又一拨登船驶出鄱阳湖,迁往全国各地。当然,这些移民更多的是被迁到了离鄱阳湖较近的江淮一带安庆、合肥等地。这是因为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安庆、合肥一带的江淮地区,十几年间战乱不断,从而使该地区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即首选往江淮地区移民。有史料记载,现今安徽人的先祖,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明初时由此迁来的。像合肥的李鸿章家族、刘铭传家族等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瓦屑坝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因为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天长日久,这些与故乡失去一切联系的移民逐渐忘记了祖先居住的具体地点,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不管多少年,不管走到哪儿,人们对自己的根还是无法忘记的。这从江淮一带不少的风俗、俗语可看出。</p><p class="ql-block"> 600多年前,那古老的帆船承载着多少人的无奈与迷惘离开故乡。来自江西各地的移民被反绑着双手,用一条绳索串起来,向瓦屑坝蹒跚而来,大小便憋急了便呼喊监送人员:“解手啊!”(解开被绑的双手,就地大小便的意思)。没想到先民带着几分苦涩的呼喊,竟慢慢广为传承:现在安徽很多地方称大小便为“解手”。还有,在安庆、合肥的某些地方有种独特的丧葬习俗——人去世后并不是“入土为安”,而总是先停柩于地面三年。这也是移民思乡的一种表现。他们无时无刻不期待着有机会再迁回江西,即使死了也不愿埋入土中,只是为了回迁时方便,年复一年,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埋葬法。</p><p class="ql-block"> 割不断的后裔血脉情</p><p class="ql-block">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鄱阳瓦屑坝移民究竟是传说故事还是真实历史?”“在这条迁徙之路上究竟又发生过哪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连续几百年的时间里,江西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中,迁入江淮一带。追祖溯宗,瓦屑坝与江淮大地的根亲可谓血脉相继。当年从瓦屑坝出发的百万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奔走他乡创造新天地,时至今日,作为移民后裔的我们绵延繁盛,遍及江淮大地,并有所作为。而认祖归宗、缅怀祖先,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多少年来,数以万计的瓦屑坝移民后裔来瓦屑坝寻根问祖,“鄱阳瓦屑坝”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遗迹,千百年来,这个承载着千万人念想的地方,已演化成移民后裔关于故乡的全部概念。</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份浓浓的血脉之情,本报《发现》周刊于2009年11月独家推出“寻根瓦屑坝”系列报道——《安徽多少人“根”在江西瓦屑坝?》、《我家何时走出瓦屑坝》、《瓦屑坝,梦里呼唤几多回……》及《瓦屑坝,我们回家啦》等,并组织了瓦屑坝历史上第一支官方大型寻根团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拜祭先民。这次活动引起不小反响和多方关注。鄱阳县政府大力支持并积极协调,相关领导盛赞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动,“瓦屑坝记录着大移民的历史,瓦屑坝成了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圣地。它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结——认祖归宗,寻根问祖,缅怀祖先。根亲文化资源的开发涵盖了宗谱姓氏文化的整理、移民精神内涵的塑造、区域民俗文化的挖掘以及文化产业化探索等范畴。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p><p class="ql-block"> 在2013年9月,本报又与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联谊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发展交流会新闻发布会”在合肥召开。这次会议宣布,为了缅怀先辈的历史艰辛,继承先辈的创业精神,同续六百年根亲血缘纽带,根据广大瓦屑坝移民后裔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强烈的认祖归宗愿望,鄱阳县将于当年11月举办首届中国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发展交流会。这也是时隔六百年之后,数千万瓦屑坝游子后裔代表的第一次温馨聚首。</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之外,2017年11月,由我省青年作家徐金云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描写瓦屑坝大移民的小说《瓦屑坝》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小说。小说《瓦屑坝》不但能拨开元末明初瓦屑坝移民的重重迷雾,而且也重新构建了瓦屑坝的全景全貌,重新复原了瓦屑坝先祖的风情物态。书中既有英雄美人的爱恨情仇,更有特定历史条件下官逼民反的英雄豪情。</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到‘瓦屑坝’这三个字,是小时候在家乡夏天乘凉的院子里。这个时候我最喜欢到一些老辈人的旁边,听他们说些乡间趣闻和传奇而久远的故事。某一天,老人们说起了我们的祖先都是在明朝初年的时候由江西一个叫瓦屑坝的地方迁移过来的,并说了好多祖辈相传的迁徙故事。自此‘瓦屑坝’三个字就深深地印进了我幼小的心里,并最终有了创作一部小说的想法。”小说作者、同样是瓦屑坝移民后裔的徐金云在谈到创作感受时说,“小说总共30万字,从2013年正式开始写作初稿,到2016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中间曾六易其稿。”而小说所表现的,正是先祖们如何胸怀大义,响应国策,离开家园,勇敢地跋山涉水,开垦荒芜之地,巩固国家之根本。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打造“根亲”文化共圆游子梦</p><p class="ql-block"> 当年,成千上万的移民背井离乡,他们在少有人烟的地方披荆斩棘,不畏艰险,他们那种自强不息、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奋斗精神,也就自然地载入了中华民族史册。“我们无法忘记有着顽强生命力、质朴信念的先人们,但我们更感动于这些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寻根的那份炽热。”诚如莲湖乡瓦屑坝村民委员会张来敖书记所说,近些年,随着寻根文化热的兴起,包括安徽、湖北在内的不少地方移民后裔都来到“中国移民圣地”瓦屑坝寻根问祖,这也促使了鄱阳县要打造好“根亲”文化。</p><p class="ql-block"> 当然,瓦屑坝人也注重到了这里独特的文化位置,除了成立瓦屑坝根亲文化研究会,整合省市文化研究资源,充分挖掘、整理瓦屑坝移民文化的内涵外,还组织有关专家对移民对象、移民宗谱、移民目的地、移民路线图、移民精神内涵等进行研究整理,专门邀请学者进行“瓦屑坝移民研究及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课题研究。并在规划设计中突出“水”的特色,逐步恢复瓦屑坝古渡口、筷子街、扁子港、移民古船及祭祖园等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打造了瓦屑坝移民文化园,其中占地2400万平方米的瓦屑坝移民文化馆是个亮点,它从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传统文化出发,围绕根亲文化,进行了一次文化的寻根。场馆设计简洁大气,富有现代气息,现代与后现代设计元素巧妙地与展陈主题结合,赋予空间更深层次的含义。成熟的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布展之中,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的巧妙划分实现了空间利用的较大化……这些都使瓦屑坝真正成为广大移民寻根问祖的“亮点”。</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 我们先后接待过省、市共30多位领导来瓦屑坝指导考察;接待过100多位专家、学者来瓦屑坝调研、考察;接待过150多位记者、作家来瓦屑坝采访、采风;更接待寻根问祖移民后裔逾5万人次。” 张来敖告诉我们,同时,瓦屑坝人十分重视根亲文化与移民后裔寻根祭祖,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发展交流会上,又成功举办了祭祖大典。</p><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我们看到,上午9时,身着礼服、抬着仪仗巡游了两个小时的队伍回到祭祖现场。瓦屑坝村老主任胡道训介绍,“巡游路线是按口口相传的移民路线行进,从村委会出发,经过胡家祠堂、樟树兜、朱家、下埠桥、古码头、青龙山等地。”9时30分许,由瓦屑坝村委会举办的祭祖仪式开始。精神抖擞的礼仪抬着“三牲”“五谷”和“瓜果”缓缓上台,向祖先行“民祭”之礼。一双双净手虔诚奉上一炷炷清香,移民后裔眼含热泪诵读着祭文:“往事几多,渐渐散成瓦屑;情思无数,绵绵托付郁樟……著我旧裳兮厝我棺,葬我高岗兮望故乡……”在场移民后裔的根祖念、家乡情被同时点燃,现场气氛瞬间变得庄严肃穆起来……“游鹤思归六百年,乡愁未解少高眠。伤心每忆帆危夜,隔世难忘血染鞭。丛莽开田真斗士,废城复垒足英贤。深情一拜圆寒梦,锣鼓喧迎香树前。”正如瓦屑坝根亲文化联谊会副会长郭淼彬赋诗所言。</p><p class="ql-block"> 这仪式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传承。连续举办的中国瓦屑坝移民根亲文化发展交流会就是一个体现。在这届交流会上,相关部门还表示,除继续深入开展移民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外,还将在移民后裔比较集中的市、县设立联络处。开展谱牒文化交流活动,为移民后裔寻根认祖提供服务; 启动各地移民后裔历代至今名人的收集、整理、编撰、汇册发行工作; 启动移民后裔分布、人口、姓氏相关信息收集工作,用更丰富、鲜活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广大移民后裔的精神文化需要。</p><p class="ql-block"> □程堂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background-color: rgb(15, 16, 36); color: rgb(255, 165, 59);">专题摄影作者简介:余武隆,字止戈,号幽壑愚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中国管理智库专家、中国航天科技“神软”高级顾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丽瓦屑坝》作词、作曲、演唱:飘零的秋菊(胡秋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