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的碰撞——记生物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新都中学生物组

<p class="ql-block">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2020年12月22日,新都中学生物组全体教师参与本次活动,用心设计、讲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及“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两节课程,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思维碰撞🔥。</p> 活动前准备 <p class="ql-block">  “同课异构”活动开始前的两个周,生物组各位就已经着手准备、安排活动事宜。为了展现出不同年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且引发多层次的思维碰撞,分别从两个基础年级选取两节课程,授课教师积极解读课标、研读教材,发动思维建立自己对本次课程的结“构”、“构”思🧐。</p> 上课时间 <p class="ql-block">最先由郑欣和赵玥两位老师来展示“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课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郑欣老师从发生在肾单位中最重要的两次物质交换入手,直接将本节课的重点提炼总结为“毛细血管与尿的形成和排出”,直切主题,旨在通过发生在肾小球、肾小囊壁以及肾小管处的两次物质交换来引领、串联起本节课的内容,基于结构推测功能进而捋清整个生理过程。</p> <p class="ql-block">  郑欣老师在课堂中利用自己的双手以及准备好的模型来模拟肾单位的结构,做到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将平面、抽象的人体结构转变为可看可操作的实体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并且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郑欣老师在课堂中设置给学生进行思考的几个问题需要的思维容量非常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学知识而不是老师讲授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而获得的才能够真正属于自己。</p><p class="ql-block"> 同时郑欣老师在本节课设置了评价量规用于学生自评互评,根据本节课包涵的所有知识点以及重要程度赋予了相应分数。评价量规表格的设置使本节课做到了可测可评。</p> <p class="ql-block">  赵玥老师响应区生物教研室提倡的“大情境教学”,为本节课设置了贴近生活的情境,由“尿检报告单中显示出什么问题”引出尿液的形成及排出与泌尿系统有关,层层推进,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泌尿系统➡️肾脏➡️肾单位,对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再继续对功能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赵玥老师通过对每一个结构层次设置思考题来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结构的特点及其相适应的功能,环环相扣,最终将问题引回课堂开始时的情境,使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做出了“尿液中为什么出现蛋白质”的解答,为病人诊断了病情、找到病因,拉近课堂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p> <p class="ql-block">丛舒颖老师和于雅鑫老师在初一上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课程中表达出她们对于这节课不同的理解与想法💡。</p> <p class="ql-block">  丛舒颖老师在本节课中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与大厦的结构进行类比,抽象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匹配,动物体类比为大厦,细胞类比为构成大厦的砖块🧱、钢筋、水管等基础材料,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脑海中产生一个清晰的框架。</p> <p class="ql-block">  在认识组成动物最基本的四种组织时采用让学生自学并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从四种组织的特点、分布、功能入手进行总结。学生上台投影展示思维导图并且讲解,锻炼了初一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生物的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  自主学习、教师总结后对设计的学习任务通过配对小游戏进行评价,同学们踊跃举手积极参与,直观反映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自学的成果。整堂课轻松又充满逻辑,学生们带着好奇与快乐的心情获得了扎实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于雅鑫老师则由生命的起点——一颗受精卵开始讲起,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受精卵发育成人体的历程,联系之前课程中学过的细胞分裂分化与细胞生长一步步推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p><p class="ql-block"> 同样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并在之后播放动画视频使学生完善自己导图的内容,这个过程不仅使知识结构在学生脑中更清晰,也能让学生回过头来评价、检查自己任务的完成情况。</p> 评课与教研 <p class="ql-block">  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在多位教师手中体现出不同的呈现方式。本次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中在结构、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各个教师都有不同,这就要求结合教师自身特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巧妙的安排和设计以达成和突破目标,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当天生物组以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的四堂课为案例进行评课、教研。</p> <p class="ql-block">  未进行授课的老教师们毫不保留的倾囊相授,点评了四位老师本次授课过程的整体表现,赞赏了郑欣老师和丛舒颖老师课程设计的新颖性与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肯定了赵玥老师和于雅鑫老师在课堂把控力和表现力上表现出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每位老师的课程设计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郑欣老师对于教材的超前理解,赵玥老师课堂严密的逻辑性,丛舒颖老师课程设计的完整性还有于雅鑫老师课堂语言的精炼。如何设置更贴近生活、能串起整个课程的大情境?对某一目标应设置怎样的问题才能既有思维容量又不至于过难?课堂环节怎样设计才能既生动有趣又能逻辑、严密的连起整个课堂?我们要学习和探索的还很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了课堂实例作支撑,</span>在本次活动中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p><p class="ql-block"> 在同伴和前辈的帮助指导下,各位老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经历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上升的“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认知优化与重组的建构过程。🌺🌈</p>

老师

学生

课堂

郑欣

思维

结构

本节

教师

教研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