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虽然很累,但我们还是早早就向景点赶去,因为今天要去拍摄仙都景区的另一个重要场景“石梁桥的老农和牛”。在练溪的水面上有着一座石板桥叫“石梁桥",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横卧在溪河的东西两岸,成为两岸交往的主要通道,桥面有200多米长,但只有五十公分的宽,景区每天在这里安排老农表演牵牛和挑担过桥的演出。我们五点多到的景点,天还没太亮,桥头两边已站满了人。 由于没带长焦镜头,所以照片上的人和景都拍的比较小,内容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简称为“农夫过河”,就是男农夫扛犁牵牛,女农妇挑担引狗走石梁桥过溪河的的场景,也就算给景点添加个古景忆旧的节目吧。 看完了农夫过桥,我们也抓紧时间在挤挤攘攘的人群中拍了几张留念的照片,就随着散去的人群离开了仙都景区,心里惦记着身体不适没一起出来的旅友,就很快的回到了“一见一山”客栈,看见病友已无大碍,郁闷的感觉瞬间消失,大家开心的在客栈吃了早饭,老板向我们推荐了"神仙居"景色,告诉我们景点很绚丽,遗漏很可惜。活跃的气氛又怦然躁动起来,饭间决定增补一个旅游景点,先雇个车去一趟“神仙居”瞅瞅,再直接坐车到丽水去。<div> 从仙都到“神仙居”100公里,开车一个半小时,再从“神仙居”回到丽水132公里,开车要两个小时,好客的老板帮找了个司机,一天600元搞定,我们又可以舒适的游玩一天,晚上赶到丽水。</div> 神仙居位于台州仙居县城西约20公里的百塔镇南境,幽静的神仙居,融险峰,幽谷,秀林,瀑布与一体,在总面积有15.8平方公里景区内奇峰环列,山崖陡峭,景色葱郁秀丽,嶙峋壮观。 我们是从北门开始攀山的,彩色的相框架树立在离北门不远的大道上。也就算是北门的地标性设施吧。刚到河仙桥就听到一个老师在问一群旅游的学生“这座山象什么”?忽然一个学生大声回答“象特朗普的脸“,一阵哄然大笑,我们回头看看还真像,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景区的一个看点,叫”将军岩“ 沿着栈道向北山缆车走,沿途山色风景都不错,还有不少的廊亭,只可惜“龙溪洞" 因为今年雨水量小,也没看到瀑布,只看到一帮秋游的孩子在玩耍,真是”远看洞仍在,近看无溪水“。好吧,坐上缆车去登北山顶。 神仙居分北山和南山,由”如意桥“横跨南北,天堑变通途,沟通了南北两界的交往,大桥分为三个通道,中间通道是阶梯型,左右两侧是玻璃桥面,走在桥上往下看,仿似万丈悬崖,看下去令人胆战心惊,很多人都闭眼快速走了过去,不敢再走第二趟。这个桥造型也很特殊,远看确实也很漂亮,更主要反映出这种高超的造桥技术,令人咂舌,让人感叹。 从如意桥下来,就到了观音岩,在云雾之间可清晰的看到形态酷似双手合十的南海观音,仿似在茫茫苦海中,凌波引航,普渡众生,很多游客来神仙居,就是为了一睹真容,虔诚膜拜。瞻仰了远处的观音峰。沿着栈桥行走大概200多米,登上电梯又去游览南天桥。 这南天桥桥面有100多米,两边是巍巍青山,脚下是万丈深渊,估计是连神仙都没有走过。美女们在桥头跳跳蹦蹦拍拍照,忙的不亦乐乎,玩够了我们也要下山了,和"如意桥""南天桥"挥挥手作个告别,但愿今后有机会我们再相遇。 从南天桥下来,沿着蜿蜒曲折的景观步道前进,有很多的观景平台,可以欣赏到千峰林立的壮观画面。大自然刀斧神功塑造的秀美山水,让神仙居仿似独立于世外,是一方远离喧嚣,纯净心灵的仙土神地,一切都显得弥足的珍贵。继续往前行走了20多分钟,就到了南门,这里实际上应该是神仙居的正门,门设在一个狭窄的的谷地,两边的绝壁上几乎没有绿植,凸露出浅红色的石头,远处看那竖立的山崖真和意大利著名的“多洛米蒂”景区“盖斯勒”山峰很像似。<div> 登山神仙居,大部分时间在路上,真真能看到景色,大部分只是在山顶的很少时间,但是没有中间坚持不懈的长途跋涉,就看不到山顶的迷人景色,取名神仙居就是要告诉世人,想要得道成仙,路远艰涩,只有毅志坚定并且坚持下来的人,才能修成正果,试想一下天下之事,皆如是。<br><div>从神仙居下来,我们直接坐上约好的车,开到了丽水市,住进了预约18号入住的“东方文庭”大酒店,也是丽水最好的“四星级”宾馆。<br><div><div><br></div></div></div></div> 第二天的一早我们就坐车去了古堰画乡。实际上古堰和画乡是一个板块的两个景点,对岸向望,一头在古堰,一头是画乡。中间隔着瓯江,也是自然风光与艺术氛围的分界线,游客可以坐20分钟的船,去领略800米瓯江湖光粼粼的景色,在江中还能看到很多悠闲在芦苇丛中的野生鸟类和小动物。 这张照片是这次十一月拍的照片,当时水小,堰水顺着注水口流向正在等待浇灌的农田。 <h3> 这两张照片是今年六月份拍的照片,大水翻过了拦水坝。瞬间变身为黄色,匆匆的奔向瓯江。</h3> 在古堰主要的景点就是通济堰,一片樟树,一条小街和一条小溪,这大概就是古堰的大致轮廓。通济堰是公元505年修的水利工程,主体是拱形的拦水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拱形坝能更好的承受大水的冲力,对于1500年前的古代来讲,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通济堰一面是涟漪叠起的平静水面,另一面是汹涌奔流的注水口,在蓄水期间,水流通过注水口蜿蜒的奔向碧湖平原,浇灌浙西丽水的大部农田。泄洪时,汹涌的水流翻过拦水坝汇向瓯江,路径金华,温州流入大海保佑一方平安。站在通济古堰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松阴溪水正从层层山林中奔流而出,依山而下,水波粼粼,景色悠然,迷恋了不少在此拍照,参观的游人。 通济堰的源头是堰头村,山间的溪水潺潺不停的流向通济渠,再通过通济渠汇入通济堰。堰渠的两边耸立着20多颗上千年的古香樟,它们苍劲挺拔,绿树浓荫,据介绍,有的树已经被雷打了好几次,但至今仍长的枝挺叶茂,遮天盖地。古樟树群不但风景优美,树根深扎堰堤,纵横交错,牢牢护卫着堰渠,为防止洪水决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堰头村没有经历太多的旅游改造,一切还是比较古朴的样子,自然景色比较浓,没有太多的商业气色和渲嚣的叫卖声,逛起来也显得比较的轻松。古堰也没有更多的景点,看了拦水坝和堰渠,再就是千年古树群,我们在街上和小超市的老板娘聊了一会儿天,还去参观了他家的民宿,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堰头村,离开了古堰。 因为计划上午先去古堰,下午两点多钟又匆匆坐船回到画乡。画乡和古堰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色,船码头的景色非常的漂亮,坐在码头的石柱上,眺望江面白帆点点,近看湖水涟漪成片。<div>听说,早晨雾里的“朦胧瓯江”更美。</div> 画乡的街道也很有特色,我每次去都能看到很多的大小画家在这里写生,街面上各种画展也比较多,艺术氛围很浓,街道两边有很多书店和出售绘画的商店,还有当地产出的名瓷—青瓷。当然沿途还有很多当地自产小商店,有各种当地产的花酒,芡实糕,麦芽糖,还有瓯江里的吊子鱼和小溪鱼等等,价格不贵,我们也买了一点当地的鱼和酒,拍了照,太阳落山了,就坐的士车回到了宾馆。 今天是11月20日,我们计划要到一个叫杨家堂的古村落,三都乡杨家堂坐落在环形的山坳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该村已有350年的历史,因为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现有99户,311人。刚进村头就可以看到依山而起的梯田就像一条条的栈道,站立着成千上万的茶树,真不容易,在地无三尺平的山拗里,修建成这样规模的梯田,可想在修建和开发的过程中,沉淀了多少乡间百姓的智慧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