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盛唐气度-赏韦师墓志铭之奢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出土所见线刻最精美的唐代墓志《唐韦师墓志并墓志盖》可以进入中国美术史的墓志</p><p class="ql-block">目前出土所见线刻最精美的唐代墓志《唐韦师墓志并墓志盖》可以进入中国美术史的墓志__ 2004年8月,洛阳北郊邙山出土垂拱四年(688)唐故博州刺史韦师墓志一合。其志石四周装饰美术线刻造型中,见有胡人斗虎、胡人斗狮及狮子追捕幼鹿、猞猁追捕狐狸的画面。而墓志盖左侧的装饰线刻中,则见有作为宠物的系索猕猴的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色部分尺寸1.1米左右,价格2500元</p><p class="ql-block">可以电话直询18939004511</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韦师墓志铭为何如此精美绝伦原因在于志主有个牛伽的受皇帝宠爱(是高宗最欣赏的通事舍人,宣读诏书圣旨时声如洪钟)受广大工匠爱戴(韦泰真关爱工匠经常对工匠们嘘寒问暖,他一招呼就有上万义工云集赶建乾陵)的好儿子韦泰真(因避武则天母亲孝明高皇后杨氏太真夫人讳而改名韦知道,志文中也写为韦知道)</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韦泰真曾负责过多项世界级重大工程比如东都营造,奉天宫营建,恭陵复土,最著名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作为将作大监建成世上最牛的皇陵“乾陵”,堪称工程奇迹。</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上在韦泰真墓志有载,并且韦泰真官声民望极好,并在工匠心中威望极高,他于垂拱三年公687年去世后,其子韦琼之韦修业轻松召集当时最优秀的能工巧匠们为父连同为祖(韦师)刻了两方最精美绝伦的墓志铭,当为易事。</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尤其是韦师墓志铭尺寸更大图案纹饰美伦美奂堪称盛唐奢华巅峰杰作。</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韦师第二子韦泰真多年负责唐代工程营造,手下有一批石刻家艺美术家,韦泰真于垂拱三年去世后,其子为其及韦师刻置了世界上最精美的墓志铭,为唐代石艺美术之顶级颠峰上乘杰作</p><p class="ql-block">唐代韦泰真墓志1948前出土于洛阳邙山,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墓志资料上显示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十三日葬。</p><p class="ql-block"> 墓志的志高72厘米,广73厘米,厚16厘米,志文楷书,48行,行48字,有界格,每格1.50厘米。</p><p class="ql-block"> 墓志资料显示首行题:“大唐故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上柱国、临都县开国男,京兆韦公墓志铭并序”。</p><p class="ql-block"> 韦泰真两《唐书》资料无传,《元和姓纂》和《唐郎官石柱题名考》有载。据墓志资料可知,泰真,字知道,京兆杜陵人。曾祖雅,后魏洛州刺史;祖峻,后周司隶刺史;父师,沣、博二州刺史。泰真是其第二子,志中载其历官颇详,可补史缺。咸亨初,关中欠收,诏泰真为江南转运。用淮海之粟以实京廪。上元中,担任太子李弘恭陵的复土任务。调露初,上幸太原,国用难给,命泰真收郡县租赋以实之。永淳二年(683年),诏泰真修造奉天宫,利用废宫宇之材,不费国库之资而成。高宗死,诏泰真为将作大匠,营建乾陵,因以成疾。</p><p class="ql-block"> 历史资料上乾陵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的唐朝墓葬,在唐代首都长安西北方向约85公里处。该陵为唐高宗李治(649–683)与武则天(690–705)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p><p class="ql-block"> 垂拱三年(687年)正月三十日薨于洛阳崇政坊私第,终年61岁。四年正月十三日葬于洛州河南县平乐乡安善里。泰真一生中所干的几件大事,两《唐书》中均有记载,但未书他的名字,所以该志是补唐史的一份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韦泰真(627—687),字知道,京兆杜陵人。曾祖口雅,后魏洛州刺史。</p><p class="ql-block">本名韦泰真(因避武则天母亲太真夫人之讳,从而用字不提名)</p><p class="ql-block">字知道</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627年</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687年</p><p class="ql-block">祖峻,后周司隶刺史。父师,沣博二州刺史,泰真是其第二子,志中载其历官颇详,可补史缺。徐懋功平辽东,擒献泉男建、泉男产,由泰真在文武官员数千人大会上宣读圣旨。咸亨初,关中歉收,诏泰真为江南转运,用淮海之粟以实京廪。上元中,担任太子李弘的恭陵复土任务。调露初,上幸太原,国用难给,命泰真收郡县租赋以实之。永淳二年,诏泰真修造奉天宫,利用废宫宇之材,不费国库之资而成。高宗死,诏泰真为将作大匠,营建乾陵,因以成疾。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正月三十日薨于洛阳崇政坊私第,终年61年。四年正月十三日葬于洛州河南县平乐乡安善里。韦泰真《唐书》无传,《元和姓纂》《唐郎官石柱题名考》有载。泰真一生中所干的几件大事,《两唐书》中均有记载,但并未书他的名字,所以1948年出土的唐韦泰真墓志是研究唐史的一份重要资料。[1]</p> <p class="ql-block">京兆韦氏,是中国中古时期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唐代长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46]。西汉时韦贤、韦玄成、韦赏连续三代人位至三公,家族遂为关中名门。东汉、魏晋、南北朝,京兆韦氏历代都不乏公卿、宰辅、尚书、刺史、高级将军等重臣,因此成为关中郡姓的代表。进入隋唐,京兆韦氏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唐一代,京兆韦氏先后诞生了17位宰相。同时,京兆韦氏又成为李武韦杨集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唐高祖平京师,署陇西公府祭酒。贞观朝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阳县男,贬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韦挺,小时与隐太子建成关系不错。后因事与杜淹、王珪都流放越巂。太宗进入东宫后,征拜他为主爵郎中。贞观初年,王珪几次举荐他,于是迁为尚书右丞。拜御史大夫等。太宗将韦挺女儿许配给了齐王李祐为妃子。韦经常与房玄龄、王珪、魏征、戴胄等一起当顾问,参议政事。不久改授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兼魏王府事。当时李泰受宠,太子承乾过失较多,太宗稍有废立的想法。中书侍郎杜正伦以漏泄宫中禁语被贬。当时,韦挺也参预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对他说:“我已贬了杜正伦,不忍心将爱卿置于法律下”。于是原谅了他。不久迁为太常卿。韦应物:京兆长安人,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韦昌辉:壮族,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之一。被洪秀全封为北王,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后又护军师,领右军主将,十二月被封为北王,六千岁。因对杨秀清素怀不满,1856年督师江西时,得洪秀全密诏,带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杨矛盾残杀杨的部队及家属,引起公愤,被洪秀全处决。韦以德:清广西桂平人,韦昌辉之侄。参加太平军,后封国宗,提督军务。1854年参加太平军克武昌,即奉命和石凤魁、黄再兴驻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镇,1854年战死于半壁山。韦云清:清末广西南宁人,壮族。光绪三十一年入清军当兵。第二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进攻两广都督时被俘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韦绍光:广州北郊三元里人,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国军队流窜到三元里一带,韦绍光组织群众奋起反击,被推举为首领。后又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诱敌至牛拦冈,伏兵四起,大败英军,杀敌200余人。韦朝元:南笼府当丈寨人,清代南笼起义领袖。河北省清河县韦王仙庄韦姓系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传至今日已有十四五世了。分三院:东院,中院,西院。共有五百人左右。春节祭祖时在一家的长子房中中堂上悬挂一挂轴,上书从始祖至今的先人姓名,祭祀三日。韦法德(1930-1983)1980-1983 任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家族谱系广东中山韦氏字辈:“永乾佑宁嘉延国安靖始。”湖北仙桃韦氏字辈:“智思守先训敦厚乃本元”。贵州都匀韦氏字辈:“应永廷恩毓忠良继国邦荣华昌万世庆喜福寿长”。京兆堂韦氏字辈:“祖启福基海文世应成朝克振儒志联庆国秀昆荣逢光显定经汝良嘉英华善永修得贤才昌润建景恒舒端薄祥茂远兴”。广西韦氏字辈:东兰县三石镇泗爷村弄别牙保队字辈:“青大高明利运昌隆盛树孔孟书勤颂韩能报国忠。”土司直系:“景君宴贤万爵玩兴祖正虎起应文继光兆国朝振永承清年述臻忠厚祥庆吉光”。板选分支:“朝振权文明景庆云祥开恢复波涛涌进造成建国。兰木分支:“正(振)大高明立钟灵盛益昌思儒周世德忠厚显文章锦服春宜广精衣夏欲长箕裘辉灿耀裾裙刺豪光”。乐里分支:“虎起龙飞尤天星国朝仲振永承清世界灵盛益高兴正大光明立更新”。州洛分支:“道(清)德仁义礼举全忠信英雄盖豪杰”。长江分支:“兰桂荣宗祖国朝廷绍展尤科名联选仕永世进箕裘翰墨昌文武燕冀庆益谋辅弼年统绪大业继韩侯”。南丹坡分支:“国朝文仕景道义日钱家福禄如东海寿比玉南山”。田林刹周、老山分支:“国朝文明仕庭忠道德先荣华流世显如应祖宗成”。凤山分支:“公侯伯子男著宗声誉扬韩将勋耀宇州司义天长忠孝德智勇宏谋济同强怀源立壮志新纪普华章”。广西藤县韦氏字辈:“昭浩恒喜式旭以显扬铭祖德流芳远万载达朝京”。韦氏一支字辈:“希尚士启国志宏端永长光宗耀先德文明焕道昌”。广西苍梧县沙头镇深塘村韦氏字辈:“镜邦振佳以国宏、永纯世代自兴荣;存仁尚义文光炳、明德招常景运崇;万年继昌兆本同、显宗耀祖志英雄;才华会序乾坤喜、承胜安详纪泰隆。”广西靖西县韦氏字辈:“敏宗光天文士世,家有道高美传继;勤修祖训振儒业,方可存忠孝节义;佑启后人广前烈,远绍功勋信益著,诚能守宝贵荣华,子肖孙贤乐圣治”。贵州三都县部分韦氏字辈:“仕显学,占锦光,朝廷启凤章;公中明秀远,胜德永安邦”。贵州丹寨县县部分韦氏字辈:“洪应登国正,陈德世(启)友文,祖宗恩泽右,伟大发英雄。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广福乡马陂村韦氏家族是在天启年间,由河池南丹迁居至马陂村。字辈:“应丰扶志文廷宗,树启君基汝有从,承继前人之福善,光贻永世如游龙”。河南郑州市新密市白寨镇韦沟村韦氏家族字辈:贵祖从祀、增贤大明、国文永守、先德克承、一经传家、五世儒宗、绍武继祖、昌汉兴唐、光前裕後、长发其祥。</p> <p class="ql-block">《新唐书.柳冲传》[1]载有柳芳氏族论:“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即京兆韦氏为关中郡姓(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士族)[48]的代表,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士族门阀。</p> <p class="ql-block">唐韦师长子,韦崇礼墓志铭拓片</p><p class="ql-block">终于唐乾封三年</p><p class="ql-block">历任洛州录事参军</p><p class="ql-block">见方53cm,拓片价500元</p> <p class="ql-block">大唐故博州刺史韋府君墓誌銘并序
</p><p class="ql-block">公諱師,字玄摸,京兆杜陵人也。昔北宫因地,從之以命氏;左史當官,承之以得姓。然則代功官族,必復翼商之宗;祖德家風,継絶扶陽之業。詳諸載筆,食德遠焉。曾祖昶,魏秦州刺史。振翮鵷聲,剖符駉野。隴頭羌笛,聽千里而無聲;關下胡笳,欣十城而罷思。祖獻雅,洛州刺史。静玉雞之遊侠,肅銅駞之輕轡。十族仰風儀,八柱瞻清範。父峻,周任千牛、通事舍人、侍御史、御史中丞、司隸刺史。㧋秀嶽之姿,應翹車之禮。入金門而待詔,出栢臺以絶席。忽焉在後,仰之又高。公以家示彤弓,代傳朱黻,故有筆削吴史,書紀魏銘。襲舊冶而自成,見前堂而更負。以凌雲之幹,生之於七日;以激海之學,函之於一丈。在虞不用,占漢未行。同於出門,俯從時薦。随大業年,起家齊王府典籖。属日薄星迴,空勤於傳楚;天移地轉,莫效於遊梁。乃杖劎而渡河,遂醜夏而歸亳。皇朝武德三年,授益州新都縣令。並乘驥子,皆順清風;俱服魚父,争歸禮化。四年,因入朝奏事,天恩顧及,遷度支郎中。五年,遷倉部郎中。雖天地開儀,運盤古之九變;山川涌氣,役巨靈之一掌。而日用歲牞,實資平糴之功;益寡褒多,佇以均輸之筭。文武不匱,中外有支,公之克濟也。其年仍兼益州行臺左丞之務。相如激難之地,唐蒙發調之所,人歸德望,事緫樞衡。玉壘雲披,銅梁霧歇。貞觀四年,授洛州都督府司馬、兼知留守。帝城清禁,神嶽隩區。特以腹心,親承委寄。中使存問,上路相望。十年,除虢王府司馬、兼虢州别駕。十一年,授漢王府長史、兼检校梁州都督府長史。湯湯流漢,浩浩長河。珠臯共嶓冢相輝,貝闕与虢城分映。珮崇蘭於碣館,蔭若木於藩房。奉以春臺,成之秋實。十二年,授洋州刺史。十三年,授博州刺史。山南隱嶙,扇千里之仁風;河北深沉,沐六條之德化。故使童子控竹,囚人齧指。在即生祠,没有遺愛。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五日薨於洛州温柔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六。其年殯於午橋之南。雙鴈低佪,来遵季卿之盖;二鹿馴遶,未移巨君之轅。神之聽之,式穀斯在。長男崇禮,洛州録事參軍,上元年卒;第二男知道,户部侍郎、雍洛二州長史、懷州刺史,垂拱三年薨;第三男崇操,通事舍人,儀鳳二年奉使吐蕃未還,並羽儀父範,人物宗匠。林呈三實,田虚十畝。空思靡樹,未及歸周。孤孫等以前代德音,尚留碑頌;先人令問,猶傳群邸。收舊櫬於南川,撫新題於北阜。望白鶴之起伏,得青鳥之景候。粤以垂拱四年正月十三日與夫人蒋氏合葬於河南縣崇邙之山也。鄭康成之門下,争来會葬;胡伯起之故人,悉皆成經。操筆修誄,負石刊銘。庶德水以聞鍾,知酆城而有劎。乃為銘曰:
</p><p class="ql-block">猗歟烈緒,翼乎大商。彤弓示德。朱黻呈章。家傳丞相,代有惟良。惟嶽降神,邦之君子。鴻吟九萬,驥嘶千里。香飛禮閣,名留國史。陽關路險,夜郎未来。緫機月峡,飛喻臺。眉山霧斂,石鏡雲開。大都隱映,非賢不託。帝曰尔諧,下車清洛。珮經已就,探丸靡作。建旟刺舉,露冕專城。懸魚卧化,弃犢歸征。庭迴許月,坐對陳星。九天不憖,雙劎長往。朱絃罷口,絳帳何仰。蟻幕南遷,魚軒北上。隴雲四合,松風千丈。空掩談雞之窓,猶聞弔鶴之響。</p> <p class="ql-block">《韦泰真墓志》出土于洛阳邙山,韦泰真两《唐书》无传,该志全文2000多字,是可补唐史的一份重要资料。据墓志记载,他办事能力强,屡次接受艰巨任务;因声如洪钟,长期担任宣读圣旨的角色;他还是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的营建者。韦泰真曾任洛州长史、雍州长史、怀州刺史等。他为政宽简,恤下爱民,深得官吏百姓爱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熟知葬制建乾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泰真(公元627年-公元687年),京兆杜陵人。曾祖韦雅,北魏洛州刺史;祖父韦峻,北周司隶刺史;父亲韦师,沣、博二州刺史。韦泰真生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青少年时期全在贞观年间,太宗去世,他为皇帝殡葬挽郎。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为户部郎中。后他因妥善完成亡故的太子李弘(高宗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赠为皇帝,谥号“孝敬”,葬以天子之礼)恭陵的复土之事,加授朝散大夫。这两次经历,使他较为熟悉帝陵的一系列制度,为此后乾陵建造积累了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去世后,韦泰真受命为将作大匠,与吏部尚书、山陵使韦待价一起负责乾陵的选址及营建,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据墓志记载,韦泰真白天亲自监督工程,夜晚则悲痛哭泣,以致积劳成疾,几乎丧命,虽经御医多方诊疗,也未能痊愈,之后,韦泰真因旧疾复发去世,终年61岁。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乾陵建造完毕,他因功被授正议大夫、行洛州长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陵最著名的是其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石刻,是唐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恭陵与乾陵神道石人中郎将形象相同,恭陵东、西、北司马门的坐狮,风貌也极似乾陵石雕。这不仅有时代风格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是由韦泰真负责建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宗入葬20余年后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遗命与丈夫唐高宗合葬,乾陵遂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陵葬两帝的陵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声如洪钟宣圣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泰真墓志》记载:“鬓眉如画,声如洪钟,善谈笑,精于名理,雍容潇洒,观听之所欣瞩……威仪进止,折旋吐纳,韶音爽气,悚动于廊庙焉。”韦泰真不仅相貌堂堂,行止有礼,而且声如洪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封年间,高宗皇帝认为,通事舍人一职,很重要的一项职责是代表皇帝宣读诏书,需挑选“风质端雅、机神英肃”者来担任,遂让宰臣们仔细选拔,最后韦泰真脱颖而出。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古代,时常要面对数以千计的臣子,声音洪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声如洪钟”的韦泰真,就成为宣读圣旨的首选。墓志记载,“每至戎夏充庭,万在方列,大帝临轩,有诏皆命公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经过两年的苦战,最终灭高句丽,高句丽贵族泉男建、泉男产等高级官员被俘,唐军回到国都,要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王公以下文武官员及外族使臣数千人参加。高宗特命中书侍郎戴至德告诉韦泰真,此次由他宣读圣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隆年间,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兵击败突厥,俘虏其首领史伏念(阿史那伏念),凯旋回来,献俘国都,高宗进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欢迎胜利之师。而此时,韦泰真已迁任他职,地位也晋升许多,不再宣读诏书。但高宗认为此任非韦泰真莫属,特命他临时“客串”。正是基于对他的难舍,高宗在永淳年间,又命韦泰真以本官兼任通事舍人,继续行使宣读圣旨这一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袁公瑜墓志》也载:“君音仪闲雅,声动左右。太宗皇帝叹曰:朕求通事舍人久矣,今乃得之。”又有唐人墓志载:“廷拜朝散大夫,行通事舍人。君风仪伟秀,词令清辩,出内丝纶,抑扬轩禁,金声玉振,时论荣之。”可见,担任宣旨一职者,不仅要求仪表堂堂,更重要的是声音清晰洪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为政宽简得民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志记载:“越王(唐太宗四子李泰,也有可能是八子李贞)学穷天下之书,文藻宏瞻,非海内才秀,未尝引接。公特为王所重,宴语为恒,王每恨得公之晚。”说越王学识渊博,若非天下出众的优秀才子,他从不接触,而对韦泰真特别器重,交谈起来常忘记时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由此可知韦泰真之才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关中闹大饥荒,皇帝命转运江淮一带的粮米充实东京洛阳粮仓。然吴楚一带之人多轻躁,难于征发,逼得急了容易引起骚乱,否则又不听命令,难以按时完成。经过认真挑选,遂诏令韦泰真负责此事,并允许他便宜从事。韦泰真出色完成了此项任务,江淮安宁,京都粮仓充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韦泰真出任兵部郎中。此时高宗皇帝将巡幸太原,大批护卫军队及官员、后宫嫔妃等随行,花费极大,国库难以支撑。诏令韦泰真征收租赋来充当这笔巨大开支。他在黄河以北临近的数十州,只从各郡县府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钱银,丝毫不对百姓另外加征,仅此而已,太原府库就已充足。高宗大加赞扬,诏令特加三阶,授其度支郎中,不久升任户部侍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淳二年(公元683年),高宗皇帝要拜禅中岳嵩山,为此专门营建奉天宫。按以往惯例,只要有工程兴建,动辄就要动用国库资金,用工匠劳力也得数万,工程持续数年也未必能够完工。韦泰真接到命令后,经认真思考,决定不动用府库之财,不额外增加劳役。材料方面,充分利用已经废弃和减省的宫殿廊宇,取其可用之材。资金方面,只让各郡县提前缴纳次年的租赋,不再临时加收。劳工方面,免除参加者的兵役,只参与建设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泰真这一系列措施,大受官吏百姓的欢迎。墓志记载:“于是有不召而义役者千有余人。”大家主动拿着工具云集而来,积极性很高。这虽有夸张成分,但说明韦泰真的措施确实是切实可行的便民政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每天亲自在工地上监督察看,慰劳辛苦劳作的人们,大家感受到温暖,所以都不辞辛劳,毫无怨言,心甘情愿为工程的早日完工而付出。奉天宫完工之后,深得皇帝称赞,高宗率文武百官设宴庆祝,皇帝皇后都亲自赋诗,韦泰真受奖赏甚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泰真曾任地方洛州长史、雍州长史、怀州刺史等。他为政宽简,恤下爱民,深得官吏百姓爱戴。在他离开神都洛阳赴雍州上任之日,洛州官吏百姓扶老携幼,送于郊外,号泣攀缘,韦泰真久久难以脱身,直至昏夕时刻。这就是官员善待百姓的回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