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心糸贫困户,小事见真情</p><p> 文/无声</p><p> 柿子镇中坪村是全镇贫穷程度较深的村。土溪三个社是李氏族人祖祖辈辈的居住地,220多年前,李氏始迁祖选择了海拨1200多米,黄土泥巴,常年日照少,阴雨多,适宜树木生长,兽类繁衍,而五谷总是不能丰收,拉屎不生蛆的那么一个地方。生存在这里的人虽然勤劳朴实,忠诚憨厚,但因受条件环境所限,总是摘不掉贫穷这顶帽子。</p><p> 笔者生于斯,长于斯,虽已离开衣胞之地40余载,但其血脉情怀仍在此处。这些年闲暇无事,时不时总想“回家”看看。能与族人亲戚相聚,对类似“流浪汉”的我而言无疑是一种安慰和荣幸!尤其到逢年过节,族人亲戚都会发出邀请,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家相邀,对我而言,有机会和条件尽量恭候族人亲戚的邀请,并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的小妖说的那句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过来”。</p> <p>近两年在与族人亲戚相聚时,总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每当吃饭喝酒时,他们总是念着一个人——熊老师。“不知熊老师在不在,要是熊老师能来喝一杯酒就好了”。“好几天没见到熊老师了,好想找他谈些事情”等等。听了几次之后,在我心里有种莫名的纳闷和嫉妒。我问他们:“我是李氏族人的一分子,还是你们选出的族长,难道我在你们心中的份量还不如那位熊老师吗?”堂弟万江听了我的质疑后,便将熊老师和他们的感情娓娓道来,让我未蒙其面,先知其人。</p><p> 他们口中的熊老师,是盐津县政务局的熊明奎。在扶贫攻坚阶段,县委,政府将其派往中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中坪村分工负责联系土溪三个社的贫困户李万江,李万宝,李万兴,钱宗清,潘正雄五户。来到土溪的第一天,熊老师不顾劳累扎进了贫困户家里,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宣传讲解党和政府关爱贫困群众的政策。为了与这些贫困户拉近距离,沟通感情,与他们交朋友,自掏腰包请贫困户吃饭,在餐桌上每人发一包软云烟,并告诉他们,我熊明奎愿意与你们交朋友,做亲人,只要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我都会不遗余力帮助大家。让贫困群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熊老师的真心诚意。于是,贫困群众将熊老师视作实实在在的,靠谱的亲人。</p> <p>有一件小事让贫困群众赞不绝口,也让知情人深受感动。贫困户李万兴家徒四壁,妻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八十多岁的父亲智力低下,家里连平时做饭的灶台都没有,烟熏火燎,用三角架支撑做饭,一年四季很难吃上一餐像样的饭菜。熊明奎见此情境,内心颤抖,眼眶湿了。于是,在临近春节时,他将在三中任教的妻子罗老师及两位同事叫上,在县城买好食材及佐料来到李万兴家,罗老师和同事亲自下厨,做了一餐饭给八十多岁的老人吃,同时还通知了社长李万江等一桌多人参与就餐。饭后,贫困群众说:我们不在乎吃饭,我们在乎这份真情。如此真情,很多亲人都很难做到,我们最亲切的熊老师却做到了。他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说,这或许是李万兴的父亲有生以来吃的最美的一餐饭。大家围着他激动万分,在无尽的谢意声中含着热泪,目送他们离去的身影......</p><p> 扶贫攻坚接近尾声,政府易地安置房建成,贫困户们分到了新房,将要离开养育他们的故土,在依依不舍的告别声中,熊明奎从盐津借来皮卡车,亲自将李万兴,李万江,潘正雄三户的日常用具拖到柿子和水田安置点,还指导他们如何摆放家俱,如何使用电器,在安置点生活应注意哪些事项等等,真是无微不致。</p><p>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讲了几十年的人民公仆。然而,在老百姓心中公仆是什么样子,也许很少有人说得出来。老朽的理解是:从广意上讲是为人民服务,从字面意思讲,公仆者,公众仆人也。身为扶贫工作队员的熊明奎所做的一切,在老百姓的面前没有高大上的形象,他所扮演的是小草的角色,不计地位高低,不图名利大小,不争个人得失,寓服务于工作之中,把全部身心融入群众,从细微末节做起,诠释了老百姓心中的公仆,他所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在最基层群众中的形象。</p><p> 而今的熊明奎已经是中坪村的第一书记,在组织安排的岗位上他是班长,是第一责任人,是领头羊的角色。他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他在谋划中坪未来的发展,但在老百姓的心中他仍然是一位公仆,是一位形象高大的公众仆人!</p><p> </p><p> 2020年12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