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村情概况</p><p class="ql-block">宣化村隶属福建南安市溪美街道,是溪美街道办事处下属的乡村之一,距离南安市区4公里,位于市区西南部。地理位置奇特,东与榕桥、大埔村交界,南与东田镇的汤井、湖山村相连,西与东田镇的兰溪村相邻,北与莲塘村、长富村、彭美社区等接壤,村落地形犹如一块由西向东倾斜的大盘子,是九十九溪流域的源头之一。</p> <h3>乡村全境</h3> <h3>乡村景观</h3> <p class="ql-block">全村面积5.68平方公里,1506户,6000多人《不包括外来人口》,辖4个自然片村,分为17个村民小组。因在外就职、经商等外迁的有近800多人。社区一年四季山清水秀,花果飘香。满山遍野的杨梅、柿子、龙眼、李子等果树,绿化、美化了乡村,蕴藏丰富的矿土资源,是陶瓷业的原料。宣化日夜温差较大,土壤适合块茎植物生长,番薯特别好吃,享有盛誉。</p> <h3>王洞岩</h3> <h3>机耕道路</h3> <h3>文笔山峰</h3> <h3>历史沿革</h3><h3>宣化村古称山外,旧属南安三十都,民国期间由自然村落名宣德、化俗合称为"宣化"。山外全村姓林,始祖致政公林惠官出生于元朝丙子年(公元1336年)。林姓未入住前,据说有十几个姓氏在山外生息。后林姓繁衍发达,人丁兴旺,其他姓氏即另迁徙出山外。林姓开基至今已有680年,族谱载从仙游的三会里(今称大济镇)移徙泉邑、榕桥后定居山外,在林姓中属九牧派下。历史名人有:①林应煃,明万历43年乙卯科举人,与洪承畴同榜,南安县志有载。②林为,明末清初在世,因响应郑成功反清复明义举,被南明永历帝嘉封为"二象林大将军"。林为反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是郑成功时代反叛封建朝廷的一员大将,在本村遗留一块石碑为佐证。③林君子,晚清时期人,因开粮行米市,富甲一方。</h3> <h3>教育事业</h3><h3>解放后,宣化村不断发展,村容村貌发生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宣化村经济、教育等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教育,被称为高考"清华村",即自2008年至2018年,该村就有四位学子被清华大学录取,故享有"一门双博士,十年四清华"之美誉。据2020年宣化小学创建九十周年资料统计,该村自解放以来,取得博士学位有12位;硕士有58位,另全村大、中专生达500多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有256人,其中不乏有大学教授、研究生、博士生。其数量远超过本市同等村级单位而闻名遐迩。</h3> <h3>宣化小学</h3> <h3>小学校门</h3> <h3>夏令营</h3> <h3>授课现场</h3> <h3>授课内容</h3> <h3>学生入营仪式</h3> <h3>夏令营合影</h3> <h3>光荣彩门</h3> <h3>历史见证</h3> <h3>辉煌成就</h3> <h3>授奖大会</h3> <h3>历史文化</h3><h3>宣化现保留明、清古民居建筑30多座,特别是林君子长子林德励主持修建的一字排开的三座"典当"古大厝,很具特色。该村王洞岩山有禅寺遗址一座,正在筹备重建;还有一座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三会堂",被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地方文化研究会列入"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h3> <h3>宣化祖祠</h3> <h3>清水祖师公宫</h3> <h3>古民居</h3> <h3>古民居</h3> <h3>明代民居</h3> <h3>古民居</h3> <h3>水质资源</h3><h3>宣化村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海拔150米,该村比周围村落都较高,山地面积占该村面积3/4,林木葱茏,生态环境良好,是泉州九十九溪源头之一,集雨面积广,溪流汇聚于后桥水库,水资源得天独厚,极其良好。据测定,该村遍布山泉水,清洌甘醇,富有多种矿物质,是健康生活品质的基本保证,据统计,全村80岁以上老人超二百人,不乏有90岁以上甚至100岁高龄,也算是南安市村级长寿村。所以,有许多企业都意向在该村创办山泉水及矿泉水厂,以造福于老百姓。</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后桥水库</h3> <h3>后桥水库</h3> <h3>水资源</h3> <h3>水资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