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写了我们在怒江大峡谷沿途参观或投宿过的村镇,这篇的重点当然就是介绍沿途的风光了。当我们游览了腾冲后,从和顺乘车返回了保山市潞江坝,然后开始沿怒江西岸逆流而上,进入怒江大峡谷。 潞江坝主要分布在海拔640米至1400米之间的丘陵里,光照充足终年无霜,是我国少有的几个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之一。这里一年四季草木清葱、花果飘香,无时无处不体现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br> 保山段的沿江公路非常漂亮,路旁鲜花盛开,种植柑橘、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的果园连绵不断。我们在路边采购了许多水果,越往前行地势会越来越险峻,再难有价廉物美的水果了! 伴着奔腾的怒江,山势渐渐变高、变险,山谷慢慢变窄、变深,田野不断变陡、变小,怒江大峡谷越来越露出崎岖峥嵘的面目。 大峡谷中的第一夜,我们宿在怒江州泸水市六库镇。隔日我们继续北上,踏上了“峡谷怒江之美丽公路”。这是国道G219的重要组成路段,也是滇西旅游重要干线。项目起于贡山县丙中洛镇,经贡山县、福贡县,止于泸水市城西。项目主线全长286.68公里,伴随的慢行系统(骑行道+步道)全长321公里,铺设了彩色路面。项目概算总投资68.87亿元,2017年8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12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试运行,六库至丙中洛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一天缩短为5至6个小时。 出六库不远就有当地一景,是 “澡塘会”的所在地登埂澡塘。因为怒江美丽公路配套景观项目的施工,原先通往登埂澡塘的道路已被封闭,幸亏事先得我导游朋友的信息,在公路边找到了隐秘的小径入口,估计这个缺口很快就会被封闭了。 “澡塘会”是怒江地区傈僳族特有的传统盛会,有“傈僳族的狂欢节”之称。据说,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刚过,住在高山峡谷的傈僳人,都要举家前往怒江岸边有温泉的地方泡温泉,寓意洗去一年的辛劳,迎来新一年的吉祥。其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相聚在热气腾腾的温泉,搓洗说笑、嘻戏打闹,沉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乐趣中。当然也少不了串亲会友、喝酒吃肉,掺杂些传统的体育比赛和跳舞赛歌,顺便进行些商品交易,故名澡塘会。<br> 据闻,澡塘会很多地方都有,但怒江峡谷的澡塘会却更自然、更民族、更传统。最为有名的便是登埂澡塘会和玛布河澡塘会。这里没有遮拦,男女共浴。泡澡者同卧一泓,敬老让幼,互聊家常,其乐融融。 前往登埂澡堂的小径曲折陡峭,沿途盛开着圣诞花。此花也叫一品红,往往作为盆摘布置在喜庆的环境中,在野外看到还是头一遭,令众人喜出望外。据说圣诞花源自墨西哥,在当地有着特殊的地位。 一直走到怒江边,地上出现了一个个鹅卵石砌成的方形水池,这就是传说中的“澡塘会”的地方了。明沟将温泉从疏松多孔的山地引来池畔,若要使用,把底部的出水口堵上,将上部的进水口扒开,便可为池子蓄水。池水的深度不过大腿,需坐着或者趴在水里泡澡。<br> <p class="ql-block">除了当地人或者有备而来的泡澡客,观光客很难在此脱衣下水,附近连个换衣服的地方都没看到。见有一池现成的清水,我们迫不及待地脱鞋泡脚。你看众人的表情,便知这一池水非常烫。难怪附近有水的池水都有人在泡澡,唯独这个池子没有人。</p> 众人围坐一池,怒江边响起了我们欢乐的笑声。江水奔腾,风景如画,浑身都热乎乎的,别提有多爽了!隔壁池子有一对夫妇,男的自我介绍曾是这里的边防兵,退伍后迷恋怒江大峡谷的风光就留在了当地工作。他见我们只泡脚觉得很可惜,他和妻子几乎每天都要来此泡个把小时,两人身体都棒棒的! 我们到登埂澡堂的时候,路过了两位裸身泡澡的傈僳族大妈,没料到我们再次经过时,她们竟主动和我们打起了招呼。那位约摸50出头的大嫂说:这里的水很好,泡了身体好,你们为什么不泡澡啊?那位年纪七、八十的大妈不会说汉语,光是朝我们微笑,打手势让我们下去和她俩一起泡。当地百姓纯洁善良、真诚待客的民风,实在让人感动。怒江峡谷的传统节日“澡堂会”,不仅能洗去身体的污垢,更能涤荡人的心灵。<br> 往上游行数百米,江边又是一溜泡澡池,数量更多,规模也更大,应该是“澡堂会”的主场地。因为事先不了解具体情况,我们只安排了到登埂澡堂观光,错过了湿身体验这个傈僳族天然大澡堂的机会,确实非常可惜。以后到访的游客,不知道是否还能看到当地人原汁原味的泡澡,因为这里马上将成为收费的景点了! 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老榕树附近,热水从多孔的火山岩中钻出了地表,汇成了源源不断的热泉。为了感激大自然的恩赐,当地人在岩石上刻上了“巫莎奶兹给圣”,傈僳语中意为“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登埂澡塘,不愧是一处体现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前无法在怒江上架桥,人们不是寻水缓处摆渡,就是在狭窄的陡崖上溜索过江,危险而又低效。早期的溜索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横拉过江河后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或岩石上,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滑过。这种原始溜索的使用之难、安全系数之低可想而知。经过材料的不断改进,后期的溜索改成了钢缆和铁制滑轮,使用起来方便了不少。如今,沿袭了千百年的溜索,已近乎绝迹,保留下来的也多是作为旅游项目供游人体验。 来到怒江大峡谷,不体验一次溜索,似乎不那么完美。在一处紧锣密鼓建设中的慢行系统(骑行道+步道)旁,还有一个招揽常客的溜索台,于是我们急忙停车。溜索台上布置有一高一低两条钢缆,一条去一条回。尽管现在是怒江最为平静的季节,但要飞身过江,也还是需要一些胆量的。 在当过兵的金班长的带头下,几位男士先后溜了个来回。小英妹妹是巾帼不让须眉,溜了一趟下来后,兴奋得直喊太好玩了!她说空中飞人的感觉不要太爽,整个人身心放松,有点飘飘欲仙,再玩几趟就该上瘾了。游客玩溜索,均有当地人陪护,若是洪水季节让我们独自溜索过江,恐怕很多人就会打消挑战的念头了。 继续前行至维拉坝境内,有一个叫伟人峰的小观景台。在此顺着怒江上游看过去,有一座山峰被称为“伟人峰”,也有叫“毛公山”的,因其形酷似毛主席仰卧的头像而得名。风景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有一双发现美景的眼睛,还有一颗富于想象力的大脑。 这是一个欣赏怒江大峡谷的好地方,隔江对峙的高黎贡山脉和碧罗山脉越来越峻峭,山体也越来越庞大,把怒江峡谷挤压得越发深邃狭窄,也因此变得更加凶险狂暴了。<br> 再往前走,见到了一个叫“瓦拉亚窟”的景点,此处名不见经传,又是人造岩石的门面,我们遂驱车而过。这可能是一个蝙蝠洞,因为招牌下部还有英文“Bat Cave”。 <p class="ql-block">“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这是对"怒江第一险滩"的典型写照,江边的巨石就是老虎跳观景台。眼前峰峦冲天而立,山谷嶙峋狭窄,崩落的岩石堆积河道,老虎都能借助江面的巨石跳跃过江。</p> 汹涌的江水令人目眩,巨大的轰鸣令人生畏,此刻怒江还只是在轻吟细唱,竟已给人以不怒自威。只有在洪水季节,怒江才会展示出最桀骜不顺的一面,至今怒江流域尚未建造有拦河大坝,应该与其难驯的狂野不无关系。 下一处景观富有诗意,叫做“金满银滩”。这是一段比较开阔的河床,布满了鹅卵石,江水哗哗涉滩而过,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滩上此时不见金色,想必是时辰未到,待夕阳照耀之时,应该就会出现名副其实的景象。<br> 下到江边巨石丛,我要与怒江来一次最亲密的相会。江水在身边翻腾,水声在耳畔轰鸣,莫名的恐惧突然袭来,令我心惊胆颤挪不动了脚步。只觉得脚下的巨石都在江水的冲撞之下不住的颤抖,仿佛随时都会被怒江撕裂了一般。<br> 这边我在战战兢兢地与自己的恐惧心理作斗争,那边的伙伴们却在江边玩得正嗨。特别是爱探索的石更,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个捞鱼网,装模作样的比划起了捕鱼。其实这种捕鱼法要在山洪爆发的时候才管用,否则无法“混水捞鱼”。<br> 金满银滩给我的欢乐还不止于此,我在这里还巧遇了一个多月前随游侠客团同游《太行秋色》的一位朋友。自从参加了几次游侠客平台组织的旅游后,感觉自己在江湖再遇游侠朋友已经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了。 <div>再往前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治安检查站。我的导游朋友事先有过交代,不能拍摄这些检查站,以防不必要的麻烦。第一个检查站就设在福贡民族中学旁,而在这所学校的院子里有一块神奇的 “飞来石”,是为途中一景。我们不便停车,通过了检查后,驾驶员缓慢行车,我们就在车上观看这块传说中的大石头。</div> 1983年3月19日凌晨3时,因连续下大雨,怒江东岸山体滑坡,这块重千吨的石头滚落到了校园内。响声惊动了住在院子里的老师,出来一看都惊呆了,一块巨石不偏不倚的落在院中央,没有损坏房屋,最值得庆幸的是没有伤到任何人。之后,人们到处搜索这块巨石的来源,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侧,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关于“飞来石”之迷,也不知是大自然调皮,还是当地人有意演义,我觉得后者的嫌疑很大。<br> 福贡县地域很广,它南临泸水县,北接贡山县,西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达142公里,被称为“心灵呼吸的地方” 。我们已经游玩过的知子罗、老姆登,也在福贡县境内。以前的福贡,除了贫穷还是贫穷。如今,从六库到丙中洛的怒江美丽公路,使福贡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聚国家力量,举各方合力的举措,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所看到的县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br> 怒江流域最大的贫困是生态贫困,人与自然关系持续恶化,是导致贫困群众陷入生态贫困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的发展之困。近几年,作为决战生态贫困的头号工程,怒江州大力实施了占全州人口近1/5的10万贫困群众易地扶贫大搬迁。在国家的帮助下,怒江州在短短几年中就建成了几百个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点、扶贫车间等,配套了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农贸市场等设施,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就医、就学。我们经过的沿线,不时可遇新近落成的安置点,楼房的墙面均为统一的黄色,小区的屋顶都布置有醒目的“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中国的脱贫攻坚战,过去于我们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次在怒江大峡谷走了一圈,对这场战役的难度、力度和规模有了全新的认识。此生不悔入华夏,再生还做华夏人!我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车过福贡县城,很远就可看到远处的山顶上有一奇特的圆洞。这是怒江大峡谷的奇景之一,有个好听的名字“石月亮“,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我们在下面看着很小,实际上这是一个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的山洞,位于高黎贡山脉中段海拔约3300米的峰巅。从远处眺望,石洞背衬着明亮的天空,恰似一轮圆月高悬于峰海山林之中。 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就已经提到了石月亮,这是傈僳族的发祥之地。如今,高高耸立的“石月亮”已成为了由此西迁、南移的傈僳族回望故乡的地理和文化坐标,并泛化为中国西部傈僳族与境外傈僳族的寻祖之地。 石月亮所在的拉马底村,是个名不见经传村庄,一块“远征军回国渡口“的石碑兀然立在路旁,令人十分震撼。我在网上查阅多时,才知道了这个渡口的一些情况。人们总是用“野人山”来概括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败后撤退的路线,其实这是非常笼统和不全面的。“野人山”是指缅甸孟关以北胡康谷地及江心坡广袤的原始森林,当时途经野人山撤退的中国部队中只有杜聿明的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新编第96师。杜聿明的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沉重的代价走出了野人山后,又无可奈何地退到了印度的雷多,暂时没能撤退回国。 新编第96师这一路,从野人山一直北上,走到最偏僻的地方,也即缅甸最北方一个叫“葡萄”的地方,它的东面就是中国云南福贡。第96师一路翻越高山,最终靠着石月亮引路,经古驿道抵达拉马底村怒江对岸。随后,在当地少数民族的帮助下,架设四道“溜索”渡过了怒江。第96师的撤退路线虽然不是最艰难、伤亡最大的,但却是最耗时、最扑朔迷离,也最不为国人知晓的。该师入缅时9863人,归国时仅剩3600人,壮哉,悲哉! 如今,怒江依旧,涛声依旧,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当年中国援缅远征军兵败归国时的惨烈画面。据说,当地将修筑一个远征军纪念广场,希望它能早日建成,因为这是一群值得后辈们纪念的英烈,是一段值得永远被铭记的历史。正是由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中国远征军知耻而后勇,才有了第二次入缅作战的辉煌战绩。 主线全长276公路的怒江美丽公路,沿途修建了6个服务区,除了常规设施外,兼有驿站和观光功能。现在有的已经投用,有的建设已近尾声。<br> 这是才建造完成的远征军回国渡口附近的一个服务区,虽然还没投用,时尚的造型和艳丽的外观已经惊到了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迷人的诗和远方,偶尔停下忙碌的脚步,也许在不经意间便会有意外的收获。 怒江大峡谷上的各类跨江桥梁,全都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产物。怒江州最初的跨江桥梁以人、牲畜通行为主,直到1990年起,才以永久性大桥、汽车吊桥、拖拉机吊桥和人马吊桥四种类型桥梁并行发展。永久性大桥见于繁忙的交通要道,而结构简单、投资少的钢索柔性吊桥随处可遇。 一个桥名,一份感恩,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维拉坝原来是通往碧江、兰坪的渡口,由于江水涨落变化迅猛,常常会造成船毁人亡的悲惨事故。1966年,在此建成了一座人马吊桥,题桥名为“幸福桥”,以此表示从此过上幸福生活。1970年元旦建成通车的六库“向阳桥”,表达了怒江各族人民坚定地跟着“心中的红太阳”走的信念和忠诚。眼前这座拉马底 “连心桥”,意为“党心与民心相连的桥”。 车行至贡山县西月谷,老远就听到了水流的咆啸,这是整个怒江落差最大、峡谷最窄、江面最狭的地方。上游百来米宽的江面到这里收缩了一半,又有巨石在江中横亘,导致浪花飞溅、涛声如雷,形成了震天撼地的“怒江第一啸”。 距离丙中洛镇还有3公里多的时候,奔腾的怒江被大山被挡住了去路,在山谷里急急忙忙来了个大转弯,一道碧绿优美的弧线,仿佛是仙女落在山间的翠镯。这一天赐美景谓之“怒江第一湾”,被江水所环抱的小村名叫坎桶村。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三面环水的半岛台地平坦开阔,四周景物宜人,满目田园风光。因山谷、江畔多有野生桃树,此处的风光被称为“峡谷桃源”。 被大拐弯所包围的是一个名叫坎桶村的小村子,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500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农闲季节或节假日,人们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坎桶村堪也被称微峡谷桃源,满目田园风光。 峡谷怒江之美丽公路的起点是丙中洛,这里是藏地、横断山脉交接之地,是最原始、最艰难的进藏之路丙察察的起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元文化的传奇与交融,使“丙中洛”成了一个特殊符号,变成了无数小众旅行者的精神家园,也令这个“人神共居的地方”充满了难以抵挡的诱惑。欲知晓我们在丙中洛的游览,请看下篇介绍。<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