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老照片》红火的时候,出版界掀起了出图文阅读出版物的热潮,但却良莠不齐,。后来,很多胡拼乱凑的都“死掉”了,唯有《老照片》还活着。由此可见,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是那么容易被糊弄的。
这是第三十一辑封面:一个叫洛克的国外探险家到我国滇藏地区探险时与当地的一个头人木里王在一起合影。这张珍贵的照片被大名鼎鼎的民间收藏家樊建川拍得,视如珍宝。 第三十二辑封面:一位叫杨德峥的人在回忆他的家世,他展示了一张无比珍贵的家族存照。照片上的人分别是他的祖母、作者的父亲和大姑。看来是一张年代很远的照片。 第三十三辑封面:弹琴的藏族女子。
从照片上看,这位藏族女子穿戴整齐,面容娴静,神态从容,应该是见过世面的女人,也许是藏族土司的女儿。 第三十四辑封面:一个叫姜燕的在回顾她的家史。照片上的女人是她的大姑奶奶,名叫冷素贞,离奇的是这位姑奶奶拍了此照片不久就神秘失踪,再也找不到人了。 第三十五辑封面:李洁的父亲李梦庚。
在这辑《老照片》中,李洁写了一篇题为《清晰的父亲与模糊的记忆》的文章,把他父亲的生平做了一个梳理,饱含深情。这张照片是他父亲当学徒时和同事拍的。颇令作者想不通的是:他父亲手里竟拿着一只口琴。在李洁的印象中,他父亲是一个五音不全,毫无音乐细胞的人。 第三十六辑封面:一个叫李桂芬的女戏迷在着男装照相。
李桂芬为何着男装?据她说是当时戏园子不许女子单独进去。但她经常戏瘾发作,于是便想出这一招。后来证明她迷戏并非一无用处,她有一个女儿叫卢燕,闯荡好莱坞后成了一位华裔明星,电影《末代皇帝》中的慈禧太后就是她演的。
所以说,卢燕的艺术细胞应该是得到了这位戏迷妈妈的真传。 第三十七辑封面:音乐家莫桂新和他的歌唱家妻子张权。他们夫唱妻随,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第三十八辑封面:一张拍于1893年的旧照片,上面的外国男人叫邓肯 · 克拉克,他是来自美国的一位冒险家,他在山东威海发财致富后便常住在此,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照片上站在他后面的是他的妻子安妮 · 纽曼。一位娴静的家庭主妇。 第三十九辑的封面最富有情趣,一对羌族女孩在拍照,就在即将开拍的时候,右边的女孩突然害羞低下了头,面带羞涩,远不如左边那个稍大一点的女孩从容自若。 第四十辑封面:1932年,出任中国驻法大使的顾维钧,身着西式宫廷礼服递交国书。
顾维钧就是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中国外交官。有一部电影《我的1919》讲的就是他,电影中扮演顾维钧的是影帝陈道明。
你们觉得陈道明和顾维钧有相似之处吗? 第四十一辑封面:徐义亨回忆他的母亲。照片上,她的母亲青春靓丽,一副学生妹打扮,新潮且有个性。 第四十二辑封面:苏辚和他母亲的合影。
在此辑中,苏辚展示了他家在抗战时期拍的老照片,他说,他和他母亲拍的这张照片后来每每看到都会让他泪奔不止。
看来,母子亲情确实是“人间第一情”啊! 第四十三辑封面:1903年5月14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奉旨入京陛见途中,在保定府与英军高官合影。
张之洞是清“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从此照片可以看出,他是支持“师夷长技”的。 第四十四辑封面:陈焜的父母在广州的某照相馆拍的照片。
该照片摄于1927年,那时陈焜还没出生,他妈妈怀抱的是他的姐姐陈珏。照片上陈珏才丁点儿大。所以极有可能是“出生百日纪念照”。 三个时髦女性,这是第四十五辑封面。你们发现跟以往有何不同了吗?
对了,彩色的了。其实照片本身还是黑白的,是后期摄影师上了彩色而已。这就是当年最流行的“着彩照片”。 第四十六辑封面:一位叫陈广生的英俊少年。
陈广生出身豪门,一生颇为顺利,英伦求学归来后为祖国效力一辈子,89岁时辞世。 又一位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海龟”。
第四十七辑封面上这位文质彬彬的人叫李瑞骅,就读多伦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回国。
李瑞骅一生都从事钢结构研究工作,造诣成就都很大。这位工程师在他八十岁时写了一部自述《八十忆语》,回顾了他的过往,值得一读。 第四十八辑封面:一位叫娄玉平的人在讲述她娘家的故事。照片上抱小孩的是她的姥姥,立者为她父母,姥姥抱的并非娄玉平,而是她的哥哥。
《老照片》如果有广告语的话,我觉得这句再恰当不过,那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第四十九辑封面:著名的法语翻译家鲍文蔚和他儿子鲍劲源。
鲍文蔚翻译过《巨人传》,是和傅雷齐名的法语翻译家。 第五十辑封面:一个叫金城的书画家。他一生多姿多彩,在当时的政界、文化界是个“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风云人物。 《老照片》到了第五十一辑,封面风格又发生变化:“老照片”三字移到右上角并缩小。可喜的是久违的两片枫叶又回来了,虽然比起以前小了许多,但毕竟是《老照片》的Logo,看了倍感亲切。 第五十一辑封面:又是一幅家族合影。
在这一辑中,张敦诚回忆他的父亲张敬远。他的父亲是一位民族资本家,1956年突然去世,给张敦成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第五十二辑封面:谭天健全家合影。
谭天健的父亲谭炳训1938年任江西省公路局局长,驻在江西赣州。随着战火逼近,他们全家便踏上艰难险阻的路程,一路上颠沛流离,饱受艰辛,最终到达重庆。在逃难途中,他们全部家当丢失殆尽,唯一保留的是这张照片。谭天健认为这张照片才真正是全家彼此永不分离的最好见证。 第五十三辑封面:一张拍于1962年的结婚照。
照片上的男人叫潘凤梧,他的妻子叫罗凤英。他们结婚后,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四十五年。
所以说,婚姻幸不幸福,其实与物质无关。
第五十四辑封面:摄于1936年的一张家庭合照。
照片上的萌娃叫邹逸麟,这是他周岁生日时他妈妈抱着他与父亲的合影。
从时间上算,邹逸麟今年已经有八十岁了,我想,这位耄耋老人每每看到此照片时,肯定是老泪纵横,因为照片上那两位爱他的人已经是驾鹤西去了。
所以他,回忆起过往,唯有泪千行。 第五十五辑封面:一位文静的母亲。
一位叫胡长河的人在本辑中回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有文化的人,但命运多舛。
他母亲于1961年去世,同样留给胡长河无尽的思念,经常“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五十六辑封面:莫理循的妻子安妮 · 莫理循。
莫理循是一名中国通,曾经受聘于袁世凯和民国政府,为政治顾问。
从这张照片上看,安妮美丽端庄,颇具古典韵味。 第五十七辑封面:三位时尚女性。
该照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三名女子穿着打扮想必是当年最流行的款式:描眉绣眼,脸上擦着胭脂闺粉,头发全是大波浪卷。
我猜想她们可能是江南女子,甚至有可能是苏州姑娘。她们操着吴侬软语,在某一个春日的午后,莺莺燕燕地拍了这一张时髦的合照。 第五十八辑封面:老司徒雷登一家。
司徒雷登很著名,曾经担任燕京大学校务长长达二十七年,1946年接替赫尔利担任美国驻华大使。
照片上后排站着的为小时候的司徒雷登,他出生在中国杭州,后回美国接受教育,学成后又回到中国,是彻彻底底的中国通。 第五十九辑封面:一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
照片上,这位母亲表情忧郁,她在担心什么呢? 第六十辑封面:一位抱着孩子的老人和她的其他儿女合影。
从人物的穿着打扮上,估计这家人家境殷实,要不然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会有钱拍照。毕竟那个年代,拍个照还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