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报一刊忆当年

海信

<p>人生笔墨谈笑间,两报一刊回昔年。</p><p>往事如云舒卷过,长歌妙曲荡苍天。</p> <p>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是牛年了。老叟即将跨入第二个大循环—72周岁了。我1949年生,共和国同龄人,长在红旗下,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对两报一刊情有独钟。所谓“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一刊为红旗杂志。自文革时期至十年前,我始终如一地喜欢和阅读两报一刊。两报一刊是国家级刊物。国家的大事,经济政策,外交、军事和世界动态都在里面展现出来。文化大革命中,我正值高中阶段,从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主席的“我的第一张大字报”起,掀起了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自此以后,报纸上每天刊载的都是“最高指示”和“最新指示”,“评海瑞罢官”,“揪出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黑店”,激烈的阶级斗争文章充斥整个版面。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也铺天盖地而来。解放军报则重点介绍我国的军事动态和边境战事,也是我必看报纸。“红旗杂志”更是内外兼顾,原中共元老陈伯达、康生二人执笔九评“致苏共中央公开信”,批评苏共背信弃义,走向修正主义的歧途。其中一篇文章题目是“苏联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吗?”至今仍记忆犹新。(注:前苏联就是解体后的现俄罗斯。)同时,上海的文汇报和光明日报也是我阅读的首选,因文汇报经常刊登一些小说和杂文,我非常喜欢。“红旗杂志”还经常刊登一些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我特别感兴趣。并把它抄写下来背诵,欣赏。大约百分之六十的主席诗词能够背过。我今日爱好诗词,就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欣赏主席诗词开始的。</p><p> 我68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原因没有下乡,但也不够招工资格。只好在社会上做一些临时工挣钱补贴家用。我因是老三届,在工地上也算文化人了,领导每天出工前就让我组织工友们学习最高指示,阅读报纸(当然是人民日报了),每早学习半小时,然后干活。这项工作持续了近两年,得到了领导赞赏。</p><p> 70年,伴随着知青的返城,我也进入了工厂。终于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了。高兴得夜不能寐。在厂学习一月后让我们(大约50人)写出学习总结,并报志愿,选择岗位。五十年前,志愿很明确: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是我的岗位,哪里最艰苦,我就到哪里去。当时这工厂是一个柴油机制造厂,有铸工、加工、装配、仓库等车间。铸工是最脏最累的工种。毫无疑问,我的志愿就是去铸工。领导批准了我这一要求,我如愿以偿。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早上班前学习是雷打不动的。由班长组织学习人民日报的社论和最高最新指示。第一天参加班前学习,班长在读社论时有多处读出了错别字。如:红彤彤的红太阳读成了红(丹丹)的红太阳。;走到资本主义的邪道上,读成了走到资本主义的(牙)道上;电影“乒坛盛开友谊花”读成了“乒云盛开友谊花”,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大家都拿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使我很不好意思。会后,班长找我谈话,跟我说学习比工作更重要,要认真对待,不能嬉皮笑脸。不准许第二次。我看班长如此认真,我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诉他读报时的错别字。他很震惊,对我说:“我一直这样读,从来没有人说不对啊!好吧!你是高中生,以后早读就算你的了”。就这样,我又接受了读报任务。这一读就是五年。</p><p> 干了管理工作后,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各式各样的报纸杂志也像雪片一样飞来。我无暇顾及,只是选择人民日报通阅四版。翻阅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这已成了我多年的习惯。</p><p> 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各类报纸和杂志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部手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可吃美味餐,有什么新闻,一点银屏便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将向未知世界挺进。中华民族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我的余生将更加精彩!</p><p><br></p><p> </p><p> </p> <p>图片来自网络</p><p>文字 鲁海信</p><p>谢谢各位美友光临指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