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一段行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1935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通过草地,也就是若尔盖草原,经过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松潘县、红原县、</span>若尔盖县<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若尔盖草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span> 这里所谓的“草地”其实就是(松潘草原)高原湿地,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沼泽地,下为泥质沼泽,又有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span></p><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红军的长征中滞留时间最长、面临的环境最艰险、付出的牺牲也最大。所有这一切,都在世称“松潘草地”的若尔盖草原得以集中体现,红军走进草地时几乎濒临绝境。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红军将士长眠于草地(主要分布于若尔盖县的镰刀坝、包座牧场、班佑草地及红原县的色既坝、龙日坝一带)。</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沿着川西北毛儿盖—松潘—若尔盖一线,跋涉穿越了暗流丛生的茫茫沼泽,向甘南地区行进的。</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5年8月21日,红军右路军开始过草地。 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右路军<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行军队伍分左右两翼,平行前进。 </span>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过5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带领,攻取阿坝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用了5天(8月21日——8月26日),左路军大约是6天。大部队是七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5日,张国焘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南下,这样,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30军的红军官兵就不得不第二次进入渺无人烟的草地南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开始北上。红四方面军不得不第三次穿越一望无际、满目苍凉、绵延数百里的大草地。他们再次面临过草地的行路难、御寒难、宿营难和饥饿等生死考验。这次过草地,由于途中粮食严重不足,大家以野菜、草根以至马皮、皮带充饥。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红四方面军于8月1日第三次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包座地区;红二方面军也于8月8~11日走出草地到达包座、巴西地区。两大主力红军终于走出草地,取得了北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悲壮的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 若尔盖草原——这里是红军当年走过的草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万一踩不对地方一脚踏空,则易浅处没膝,深处没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红原县为四川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阿垻藏族羌族自治州</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下辖县,日干乔大沼泽位于红原县瓦切镇,日干乔大沼泽</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红原</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1960年建县,周恩来总理为红原县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周恩来</p><p class="ql-block"> 红军到达川西毛儿盖后,周恩来因疲劳过度、营养不足,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身体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连续高烧40摄氏度不退,多日昏迷不醒,不能进食。医生最初当作长征路上的多发病——疟疾来治。经检查,发现他肝部肿大,确诊是肝炎,已变成肝脓疡,急需排脓。但在当时环境下无法消毒,根本没条件做穿刺或开刀手术,只能采取保守疗法。由于缺医少药,战士找来冰块敷在他的肝部,用局部冷冻的方法降低体温,控制炎症发展,引导向下排脓。终于,周恩来排出了脓,高烧也渐渐消退,身体慢慢好起来。离开毛儿盖准备过草地时,周恩来的病情已渐渐好转,但由于连续高烧、五六天没吃东西,身体极度虚弱,不要说过草地,就是在平地上行走也十分困难。</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非常着急,一再嘱咐彭德怀:“周副主席不能再骑马了,要组织力量抬着他顺利过草地,不能有半点闪失。”</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当即组织担架队抬周恩来过草地。担架队是从运送迫击炮的战士中抽调的。彭德怀下了死命令:“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宁可损失一百门大炮,也要把周恩来抬出去。”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见人手不够,也主动加入担架队。</p><p class="ql-block"> 同志们抬着周恩来,向着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发。茫茫草地,一望无际,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抬着担架在草地上行军极端困难,脚底下要时时留意一个个泥潭,稍不小心踩进去就很难拔出来。</p><p class="ql-block">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经过长途跋涉,红军战士缺衣少食,冻饿交加,体质都非常虚弱。周恩来不忍心看到同志们双肩磨破、步履艰难地抬着自己,多次要挣扎着爬下担架自己走,又一次次被战友们按倒在担架上。就这样,大家顶风冒雨,深一脚、浅一脚,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来抬出了茫茫草地。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是生死攸关时刻的扶持,是真诚无私的帮助,让周恩来终生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1954年,杨立三病逝。周恩来在追悼会上回忆起过草地时的情景时泣不成声,在场的同志无不为之动容。他不顾大家的劝阻,亲自为杨立三抬棺送葬。周恩来说,当初是立三把自己从草地中抬出来的,现在要送他这一程。</p><p class="ql-block"> 1961年,陈赓在上海病逝,周恩来亲笔题写了“陈赓同志之骨灰”,让邓颖超送给陈赓夫人傅涯,用以雕刻在骨灰盒外罩上,表达了周恩来与陈赓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就是一座丰碑,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无人能比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日干乔大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干乔大沼泽海拔3300--3500米之间,土质为潜育沼泽土、泥炭沼泽土。以木里苔草和杂草类形成办分解的生草层海绵状沼泽类草场,排水困难,畜牧利用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建国以来,经过对沼泽的开沟排水,改植牧草,杀虫灭害的改良,加之随全球气候转暖,沼泽自然趋干,面积日益缩小,日干乔大沼泽水位下降1.2米,沼泽变成了草原。不过,我们来到这里,看到草地下还有积水,不敢往沼泽深处走去,担心陷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干乔大沼泽芒无边际,渺无人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七根火柴”故事发生地——班佑乡姜冬村,纪念碑就建在这里。只是当年红军点篝火取暖的柳树林没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红军烈士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王平将军生前一再要求在班佑村建造红军烈士纪念碑,以供后人缅怀和瞻仰。2011年建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的基座上就刻上了《王平回忆录》这一段文字。这</span>是有据可查的红军在过草地时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这一幕也让王平将军一生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和兄弟部队开始第3次穿越草地。刚进入草地没多久,战士们就陷入了断粮的困境,只好挖野菜、嚼草根、啃树皮,后来野菜这些也没了,便开始吃牛皮腰带。年仅14岁的战士周广才所在的这个班原来14个人,牺牲了7个,另外7名战士都靠吃皮带维持生命。当班里其他6名战友的皮带都吃完后,周广才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带拿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割掉一段,切成一根根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广才热泪都掉下来了。当吃完皮带第一个眼的时候,周广才伤心透了,他央求大家说,不要再吃了,这个皮带是战利品,能不能留下来,把它作为战后我们的一个见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战友们都知道,周广才的这条皮带是1934年红军在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大家见状,没有把这根皮带吃掉,而是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剩下的半截皮带保留下来。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广才的6位战友又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烙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