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明孝陵】 明孝陵为明清皇家陵寝之首,世界文化遗产。<br> 【明楼·明孝陵】 明楼为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制,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楼顶重檐九脊,覆黄色琉璃瓦,南面开三孔拱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孔拱门。<br> 此山明太祖之墓【宝鼎·明孝陵】 方城明楼以北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鼎,其下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 ,宝鼎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有民国时期刻的 “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br> 【方城·明孝陵】 方城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鼎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br> 方城八字墙影壁【方城·明孝陵】 方城两侧各有一道黄色琉璃瓦覆顶红色墙体的影壁,影壁上四角及中间装饰有精美的砖雕艺术作品,由于特别形制也被称为“八字墙”。<br> 方城八字墙影壁须弥座【方城·明孝陵】 方城八字墙影壁须弥座束腰部分纹饰主要是如意头椀花结带和方胜结带,雕砖风格崇尚古朴,不求浮华,具有朴实传统建筑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明代前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br> 方城八字墙影壁须弥座【方城·明孝陵】 方城八字墙影壁须弥座增加了四道切面体石构件,看起来既别致高雅又宏大壮丽。 【方城·明孝陵】 <br> 【方城明楼·明孝陵】 钟阜龙盘,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诸葛亮。<br> 【升仙桥·明孝陵】 内红门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内红门·明孝陵】 享殿正北有一道过门,通往陵寝墓俗称“阴阳门”,也称“内红门”。内红门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其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即明孝陵首次建立“前朝后寝”的陵宫布局。<br> 【内红门·明孝陵】 【享殿·明孝陵】 享殿清代毁于战火,尚存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64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br> 【享殿·明孝陵】 享殿正在维修。享殿原名“孝陵殿”,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br> 【享殿基址·明孝陵】<br> 【享殿基址·明孝陵】<br> 【享殿基址·明孝陵】<br> 【享殿基址·明孝陵】<br> 【享殿基址·明孝陵】<br> 明孝陵长生鹿【享殿·明孝陵】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br> 明孝陵长生鹿【享殿·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孝陵时,在陵区内养了上千头鹿,鹿的脖子上挂有银牌,上面勒有“长生”二字,故名为“长生鹿” 。长生鹿”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跨越明清两代,清代康熙帝谒陵时,仍然有鹿穿梭于林间。<br> 【碑殿·明孝陵】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清朝改建的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现存5块碑刻。<br> 【碑殿·明孝陵】 碑殿正中石碑上有清康熙帝所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乾隆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br> 【碑殿龟趺·明孝陵】 龟趺,形似龟,好负重,多为宫殿、陵墓负碑之用,传说为龙之长子。该龟跌头部已毁,应为明代遗物。<br> 龙纹石雕【碑殿碑座·明孝陵】<br> 【文武方门·明孝陵】 按礼制的要求是“中神道,左御道(东门),右王道(西门)”,即正中是神灵的通道,人是不能走的,左边是皇帝走的御道,右边是藩王走的王道,文武大臣及其他人员只能从两侧角门通行。<br> 【文武方门·明孝陵】 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为5个门洞,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正门上方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br> 【金水桥·明孝陵】 金水桥又称五龙桥,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原桥排列五座,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现仅存3座。<br> 【棂星门·明孝陵】 神道格式打破了历代帝陵神道与陵寝相连形成统一南北中轴线直列的习惯做法,顺应自然,曲折深幽,自创形制,显示出独特气派。<br> 【棂星门·明孝陵】 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存石柱础6个,已重新修复。从遗迹看,棂星门应是三开间的建筑。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即到御河桥,也称金水桥。<br> 文官翁仲【神道·明孝陵】 清周廷谔《谒孝陵》“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br> 文官翁仲【神道·明孝陵】 文官翁仲两组为头戴朝冠,手持朝笏的文臣。 <br> 武官翁仲【神道·明孝陵】 翁仲有八尊,分成四组,相对而立,高4米,身躯魁梧。武官翁仲两组是身披甲胄、手持金盾的武将。<br> 武官翁仲【神道·明孝陵】 石翁仲有持笏者文臣、持剑者武将之分。石刻浑厚古朴,凝神洗练。 <br> 望柱【神道·明孝陵】 石象路的尽头是一对高达6.25米的白石望柱,间距5.20米,其上雕刻云龙纹,又称华表。神道在此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br> 石马【神道·明孝陵】 石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跪卧的一对高1.92米,神态自然,玲珑俊倔;腹部贴地,马蹄形象逼真,生动有力,颈部鬃毛自然披挂,刻工细润,堪称为写实的杰作。<br> 麒麟【神道·明孝陵】 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br> 石象【神道·明孝陵】 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br> 石象【神道·明孝陵】 卧象双腿趴蹲,高达2.93米,立象腿粗肉丰,高达3.47米。 <br> 石象【神道·明孝陵】 石象的耳朵雕刻得维妙维肖,耳轮鼓起,筋脉突露;象的双目采用了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的“石刻线画”,浅刻几刀,十分传神,可谓点睛之笔;使人深深体会到它的实体感和造型美。<br> 骆驼【神道·明孝陵】骆驼是沙漠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br> 骆驼【神道·明孝陵】 <br> 骆驼【神道·明孝陵】<br> 獬豸【神道·明孝陵】 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 獬豸【神道·明孝陵】<br> 石狮【神道·明孝陵】 石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br> 石狮【神道·明孝陵】 【神道·明孝陵】 饱经沧桑的神道石刻与红色的枫香、黄色的乌柏、金色的银杏、紫红的榉树、常青的圆柏交相辉映,融合出五彩斑斓的色彩。<br> 【神道·明孝陵】 石象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br> 【四方城·明孝陵】<br> 【四方城·明孝陵】 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结构顶部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br> 神功圣德碑【四方城·明孝陵】 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太祖一生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驮碑的龟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区现存体量最大的碑刻。<br> 神功圣德碑【四方城·明孝陵】 神功圣德碑上主要详述六部分内容。第一讲述朱元璋生于凤阳,为句容大族;第二他为民请愿,发迹定远;第三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其四废除旧制,选贤唯能;其五分封诸侯平定天下;其六铭刻朱氏皇族名号。<br> 神功圣德碑龟趺【四方城·明孝陵】<br> 神功圣德碑龟趺【四方城·明孝陵】<br> 【大金门·明孝陵】 大金门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br> 【大金门·明孝陵】 大金门背面。大金门是依照洪武大祀坛南天门的规制来建的,大祀坛还是北京天坛的蓝本。在大祀坛早已无存,北京天坛于明清数次改建的情况下,大金门仍保持着明初原貌,其珍稀性与历史文物价值不言而喻。<br> 龙纹石雕构件【下马坊·明孝陵】 龙纹石雕构件稍残,整体作卧碑状,已断裂成三块,总长5.01米,宽1.18米,厚0.40米,龙纹最凹出碑面达9厘米,局部镂雕。碑面中间雕一五爪龙纹,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龙纹身上满刻龙鳞纹。<br> 神烈山碑【下马坊·明孝陵】 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碑通高4米,碑额篆刻“圣旨”二字,碑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三个字。原有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br> 禁约碑【下马坊·明孝陵】 禁约碑立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通高3.46米,宽5.31米。碑首雕有二龙攫珠,碑面镌刻南京神宫监奉皇帝敕谕而制定的禁止损坏明孝陵及谒陵条款。 <br> 【下马坊遗址公园·明孝陵】 (下马坊牌坊正在维修,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br> 【明东陵】 明东陵是朱元璋长子、太子朱标的陵寝,也由陵垣、陵寝大门、享殿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孝陵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为后世子孙共用的制度。<br> 功臣墓【明孝陵】<br> 大明功臣常迎春墓【明孝陵】<br> 大明功臣仇成墓【明孝陵】 仇成墓已经没有墓丘了,墓前石刻也只剩下1个石武将,2个石虎,2个石羊,2个带马弁的石马。 大明功臣徐达墓【明孝陵】<br> 大明功臣李文忠墓【明孝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