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疫情的爆发,生活工作全打乱,但玩心不改,省内休闲游。冬日的第一场雪后的艳阳天来到宜黄县城,走进棠阴古镇,结识了一位因信念而执着坚守的画家朋友——写生中国抚州分部主席:黄平进,他主攻油画,陶瓷绘画,首创毛笔素描,本地人已定居辽林,因是本地人,受朋友之托来推荐棠阴古镇,住在镇里潜心专研,查找资料,实地考究,一砖一瓦,一木一浮生,由此更加爱上了这座古镇,由原本的计划的半年变成三年,为慕名而来的人讲解着古镇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上的成就,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能更好的保护赣派的古建筑。</p> <p>“小小的宜黄县,大大的棠阴镇”,在路上本地的朋友介绍时,印象比较深刻,明清时就有上万人的规模,大户人家一个院落有上百间房。</p> <p>放眼望过去,找不到古的感觉,还以为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仔细看有青瓦一片。</p> <p>这张在黄老师的朋友圈翻到的棠阴古镇原来的航拍图,没有现代的建筑,可见古镇的破坏有多严重。</p><p><br></p> <p>古镇游览图,没有收费的,也没有工作人员。</p> <p>官帽厅。还有人居住,等黄老师来的时候,没有冒然进去,墙面上装了几个电表应就住了几户人家,电线杂乱的挂着。非常惊㤉的是砖雕,非常的精美。</p> <p>黄老师介绍这是赣派建筑,比徽派建筑要精致,但留存的不多,也没有广泛流传。官帽厅的砖校檐是古镇上最漂亮的。只是入镜的那方红墙。</p> <p>最漂亮的巷子,依势而建,你进我退,想起安徽桐城的六尺巷,那还是在原址上复原的象征性的巷子,现代化的仿古建筑,还挂了3A级景区。这条暗巷真正的礼让,你家墙体多三寸,我家就让三寸,弯弯曲曲的,又注重了风水的细节,贴看墙面看呈波浪延伸,可惜那两根管破坏了整个美感。</p> <p>用方砖砌出一定的弧度,形成凹凸面,而砖缝又齐齐整整,可见工匠水平极高,青苔敷着,岁月可居。</p> <p><br></p> <p>暗巷的另一端,墙头也特别的美。</p> <p>三让遗风,拐弯抹角,棠阴镇驻扎过红军,有着红色记忆。</p> <p>厅里的整木月牙梁,彩色雕花。</p> <p>开天窗,闭地户</p> <p>门牌号码,与古老门环格格不入,有人居住。黄老师讲村民们巴不得旧房子倒了,可在宅基地上建新房,古镇遭重创。</p><p><br></p> <p>门前整条的青石,不多见的,在当时要花费巨额运费,可见当时棠阴镇的繁华。门前的精美木雕。</p> <p>错落有致的马头墙</p> <p>曲线呈现</p> <p>红军标语</p> <p>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之二门。</p> <p>二门顶上的花纹。</p> <p>拐弯抹角,礼让三分</p> <p>墙头,砖雕</p> <p>信芳公三层叠状砖檐</p> <p>雕梁画栋的“月牙梁”,是古镇保存完好的有字的,其余的损坏了</p> <p>正面一字照墙,有字的没拍清,“光天化日”</p> <p>天井,开天窗</p> <p>闭地户,铜钱形下水道,聚财</p> <p>漏窗雕</p> <p>隔窗,又称美人窗</p> <p>窗角的狮子腿</p> <p>大厅的地面没有铺砖,寓意留有余地</p> <p>传说中的冷板凳,放着废的卷闸门</p> <p>柱子基石的精美石雕</p> <p>房顶上残缺的石雕</p> <p>门牌石雕</p> <p>中间是缕空透雕圆球,实属罕见,图案寓意深刻,想当年的人是对后代寄予厚望的。</p> <p>信芳公内失窃比较严重,神龛、六扇屏风10多年前,皇帝赐的牌匾还是去年瑞午节被偷的。</p> <p>村里的现代化电器与石墙并存。</p> <p>当地有名的薯粉,这户人家在古镇住着新楼,应是先富裕起来的。</p> <p>左右破败的厢房。</p> <p>旧时的棠阴镇以做夏布生意的</p> <p>最美的墙。最美的弧度。</p> <p>方砖垒成曲线,青砖配黛瓦。后面还高耸着水泥建筑。</p> <p>石径,青苔,小巷深深</p> <p><br></p> <p>画家笔下的小镇人家,屋檐,小巷</p> <p>墙上有的砖上有图型,跟别人家不一样,是自家的烙印</p> <p>井边劳作的村民,旁边是棠阴特产红薯粉,青石板,石槽、鹅卵石惊显岁月留痕。</p> <p>精美古旧的木雕与杂乱的电线形成一定的隐患,政府缺少财力把居民迁出,居民有钱的推倒旧房重建,根本不愿住这破旧的老屋,可这老屋的价值难估呀!</p><p><br></p> <p>错落精美的马头墙呈现岁月留痕</p> <p>破败的旧时书院只剩一点墙了。</p> <p>吴家大院</p> <p>作为展览馆</p> <p>精美的二门,垂花门,檐柱不落地,多子多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p><p><br></p> <p>红军标语</p> <p>垂珠,青苔覆墙,岁月不居</p> <p>左右厢房,成错落的八字型</p> <p>错落的马头墙</p> <p>吴家绣花楼,可以上楼,楼上是闺房。满院杂草丛生,木板铜油剥落,暴露在空气中。一方照壁上的字迹模糊。吴家小姐楼是江南最大的小姐住的楼,但现在损害比较历害。</p> <p>今人喜欢的是这冰裂状的窗花,堪比现代的冰裂纹玻璃,寓意读书苦,要吃得苦中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p> <p>小小的卡槽,细细的窗棱</p> <p>毁坏的,而且还在进一步的毁坏</p> <p>雕满寓意的木柱</p> <p>中堂顶上九九归一,九根梁,可惜已损坏。</p> <p>八八年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王扶林和高希希在吴家大院拍了一部电视剧《汤显祖与牡丹亭》。</p> <p>精美莲花形替花托木,九条金鱼,仙鹤、青蛙、莲子,为古镇精品之作。云卷云舒,斑驳的色彩,留下往日的繁华。</p> <p>屋顶上的吻兽,有避邪之意。</p> <p>残缺与层次感强的屋檐</p> <p>四方天窗</p> <p>吴家大院有三个时期的标语,红军标语,民国标语,文革时期标语</p> <p>无处不在顽强的绿意,呼唤着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p> <p>棠阴饭店,显出旧日的繁华,客来客往……</p> <p>闲置的店面,斑驳的墙面,惜日的车水马龙不复存在。</p><p><br></p> <p>古镇的八府君祠,原占地四千平方米,比江南第一祠王家祠堂(诚敬堂)要大,可惜90年代受损。中厅石柱木柱三十根,中间十二根。</p><p><br></p> <p>中堂立柱比北京故宫还大</p> <p>精美缕空的石础。明万历年间,汤显祖养的宜黄戏班首演《牡丹亭》,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的筹粮会议,1939年民国政府的麻职学校都在这举行。</p> <p>时间有限,还有几处古宅没有去,因为工作原因喜欢这些人文的历史,加了黄老师的微信,关注了他的美篇,被他的信念和坚守而感动,他利用画家的身份召集世界各地的画家和摄影家来到宜黄,让美景成图成画,也是这篇图文,繁星点点汇成河的寓意,黄老师组织全国的画家摄影师来棠阴写生拍摄,希望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好的保护古迹,棠阴古镇虽然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但保护行同虚设。</p> <p>斑驳石路,淡淡乡愁,废旧的老屋</p> <p>高底不同的门扣</p> <p>随手一拍,皆美景。</p> <p>去过很多的古镇,许多是仿古建筑,很少象棠阴古镇这样大宅多的,婺源的簧嶺算是开发得成功的一个,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最近又去了一回,不走人多的天街,随着山势走小巷,房屋好的改成民宿,收费蛮高的,条件好的上千一间,而菊径村到现在也是只观其外,内部也没很好的修善。古时的棠阴古镇多为商贾,有钱人多,大宅多且建筑精美,其各方面的价值都难估计,而且居民还蛮多,还在进一步遭受着破坏。</p> <p>在疫情爆发前去过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那里只有百年的维兹卡亚庄园被惜古的美国人保护和开发的非常好,即有高科技的导游和整幢制冷效果,又显示主人装修品位和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精美艺术品,在海湾悄悄的驻立着,守着百年孤寂。在国外买套房有历史,买房便宜,维护费超贵。这几年也机会去过几个美西有名的国家公国,时隔几年旧地重游公园景点几乎没有变化,几年的店家还是原来那些,黄石公园的小木屋一如既往的要提前难预定,花巨资住进去也要和老鼠同居,政府也不会推倒重建,宿营点维持基本秩序,房车走后干干净净。而在国内的自然风光过度开发商业化严重,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隔着老远圈着地,搭乘区间车拉来拉去,排队ing。莫高窟打造数字高科技也是翻拍日本人的电影。20年前的九寨沟长海清澈见底,地震前又去了一次杂草丛生,独臂老人都离水好远了。</p> <p>这是美国最南的西礁岛上的海明威故居与博物馆 Ernest Hemingway Home and Museum。这是岛上最大的私家住宅,海明威1931年至1939年曾在西礁岛长期居住,大部分作品在此期间完成。收费13刀,成为婚纱拍照地,收费用于不足百年的老宅维护。在尊重历史,维护爱护古物上,尊重大自然上,国外的文明和政府力度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p> <p>前不久也去了抚州地区的金溪竹桥古村,改建于2006年,也是明清赣派古建筑,但其特点是村子的格局:一条古驿道、两处雕版印刷遗址、三口古井、三个晒场、四座门楼、五座祠堂、六条街道、八方水塘。个人认为其古建筑的精美程度无法和棠阴古镇相比,文中所用图片全是用苹果x拍摄,而且无任何修图。</p> <p>这是在金溪大坊荷兰村夕阳下的我,也是手机作品无修图,同时也去了红色景点——红色后龚。希望同在抚州的宜黄也能好好的打造出来。</p><p><br></p> <p>黄老师美篇里——中国宜黄,八大古村,千年古韵里对宜黄历史的介绍,其历史价值也很高。</p> <p>坚守的宜黄人——为黄进平老师朋友圈截图点赞。我的工作性质和一些画家和摄影师是朋友,也希望看见这篇图文时会想去宜黄棠阴古镇一游,把古建筑的美收入相机和画布。</p> <p>有兴趣的朋友可关注黄老师美篇号:陶瓷油画家黄平进,34319832,有大量近三年来黄老师关于棠阴古镇的文章。</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