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十二月十八日,胡走有理团队在山驴的带领下,第四次来到小珠山景区,我们本次计划从小珠山景区入口开始,经由文博圣地牌坊,金水桥,聚缘池,青石潭水库,大地智园,釜台筒,南天门,心经崖,灵鹫洞,小珠山主峰大顶(太平锺)菩提洞,羅漢山,太平谷,博盛园,隆和城大溪谷,公交车站。我们全程接近二十公里,记步数在两万四千到两万六千步。时间从九点十四分到十五点零八分共计用时五小时五十四分钟。为了赶公交车中间午餐时间压缩至大约二十分钟左右。</p><p>此次活动参与者共计十二人,有山驴两口,老孟两口,老于两口,徐老大两口,映海,夏天,秋爽,望崂头。</p><p>实际上,小珠山主峰处,正处在柳花泊,灵山卫,灵珠三镇的结合部,小珠山景区的导览图显示,博盛园景区在二零二零年四月二十三日的火灾后,一直处于关闭状态,目前仍然在关闭,不过一旦游客从景区走过去,博盛园景区内的执勤人员虽然是一百个不情愿,不住嘴的嘟嘟,但是也会打开大门放行的。</p> <p>因为是第四次进入小珠山,我们本次目的是穿越,所以,进入景区后,我们步履匆匆,以最快的速度前行。</p><p>我们匆匆的走过景区入口,文博圣地牌坊,节孝碑,金水桥,聚缘池,青石潭水库,一切智园。</p> <p>青石潭水库</p><p>我在前面的三篇游记里对小珠山有过介绍,今天的游记就以主峰大顶为主。</p><p>一般来说,老青岛人都知道,青岛的“东崂西珠”,所谓的西珠是指青岛西海岸双珠,即大小珠山。</p><p>大珠山海拔高度为486.4米,占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小珠山海拔高度为724.9米,占地面积为35平方公里,从海拔高度来讲,小珠山比大珠山高,从占地面积来讲,大珠山比小珠山大,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大珠山不大,小珠山不小。</p> <p>釜台筒处的山路。蜿蜿蜒蜒伸向远方。</p><p>游走了四次小珠山,给我们的感觉是小珠山山峦起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尤其是小珠山的像型石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百度小珠山看到一首清代诗人高藩仲的诗句,正是对小珠山的真实写照:寻幽渐近海云乡,松树阴阴下夕阳,长啸一声凌绝壁,山林应笑米生狂。</p> <p>小珠山以千姿百态的像型石闻名于世,各色的奇石,似人物的,如动物的,有故事的,如果有时间,慢慢的行走,细细品味,小珠山景区内的山林之间,可以发掘几千上万的有内涵的像型石。</p><p>这是“孔子授书”石。</p> <p>小珠山次峰釜台筒观景台处稍作逗留,拍了张合影。</p> <p>步入重峦叠嶂的山林中</p> <p>今天阳光普照,比前一次来小珠山天气好了不少。</p> <p>像型石—啸天犬</p> <p>来到心经崖,这块善财童子的刻石我们都记忆犹新。</p> <p>这是狮子崖</p> <p>狐仙拜佛</p> <p>据说有驴友给这里一片巨石阵起名为八仙聚会</p> <p>在心经崖,远远看去,有亭子处即是小珠山的主峰“大顶”,山驴老刘介绍,再翻过两个山头,就到了大顶了,看看时间,现在是十点二十分,我们今天从景区大门出发到现在共计用时一小时五分钟,按照山驴的安排,计划在大顶的太平锺处找寻避风地午餐。</p> <p>从心经崖右侧小路,是大循环线,经颂经台,天梯,返回一切智园。左侧,心经崖下,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由于博盛园景区的关闭,此处的小路被厚厚的杂草几乎淹没了,甚至有些灌木条也伸入小路上,大家稍微小心翼翼,走过这段路。</p> <p>翻越第一座小山头</p> <p>向第二座小山头挺进</p> <p>叫不上名字的像型石</p> <p>我们老两口在攀登中</p> <p>接近灵鹫洞,老伴和“三”合影。</p> <p>灵鹫洞是一个贯通的山洞,洞口下方有一关于灵鹫洞的介绍,由于失于管理,字迹模糊,经过仔细辨认,大意为“因为此山洞与释迦牟尼当年修行的印度灵鹫山洞极为相似,山顶似灵鹫,山中多鹫而称为灵鹫山,据《高僧法显传》述,公元四世纪,东晋法显登灵鹫山见到佛,阿难和数百羅漢坐禅处。</p> <p>灵鹫洞</p> <p>灵鹫洞顶处,极像灵鹫的像型石。</p> <p>大家登上灵鹫洞边的山崖</p> <p>老伴也爬了上去,身后就是灵鹫洞顶。</p> <p>灵鹫洞边的观景台</p> <p>沿着小路继续前行,发现这里有大片的过火痕迹,据说四月二十三日的大火,小珠山景区共计有八片过火区域,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片。</p> <p>千姿百态的像型石</p> <p>天门</p> <p>大家在攀登中</p> <p>又前行了一段距离,我们看到了小珠山第三片起火燃烧的痕迹。</p> <p>十二点,我们准时到达海拔高度为724.9米的小珠山主峰“大顶”,大顶接近峰顶处,有一平台,平台上修建了太平亭,亭边的山崖上,刻有《太平锺》三个大字。但是太平亭中的太平锺已经不知去向了。太平锺修建于2004年,当年正是东南亚海啸后,小珠山博盛园景区修建了太平锺,祈求天下太平。</p> <p>太平亭</p> <p>我们在太平亭东侧避风处午餐,大约二十分钟后,我们又踏上征程。</p> <p>好像挽着䰖的老夫人</p> <p>像是《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若曹,印象中,还是孩童时代看到的一部童话故事,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做了一个小木偶,后来被仙女点化,有了生命,成了老人的儿子,小木偶一旦撒谎鼻子就变大,告诫小孩子不要撒谎的故事。</p> <p>不知这是不是“达摩面壁”石</p> <p>夏天拍下的人面石</p> <p>北极熊</p> <p>菩提洞平台我们沿石阶下去,看到的却让人伤感,菩提洞已经被水泥封堵,原来洞外的菩提洞三字也荡然无存。</p> <p>菩提洞口</p> <p>菩提洞平台,据山驴及几个曾经走过菩提洞的驴友介绍,菩提洞里面很大,容下二三百人不在话下,长度为109米,通往下山路的另一侧,如果山洞不关闭,从洞里过去,可以近不少的路程,起码少爬一个山头。</p><p>也有一说法,说这就是博盛园景区介绍中的白石洞,过去名字叫白石洞,自从景区在洞内请来十大菩萨,就改名为菩提洞,也有朋友介绍大约明代末年,相当于李自成同时期,当地出现过农民起义军曾经在此洞里驻扎,早些年,有人曾经见过起义军的拴马石。</p><p><br></p> <p>菩提洞平台角上有一下行的石阶小路,通往这个小房子,房子旁边有两个小字,已经模糊,拍照后,仔细辨认,这里原来是个厕所,哈哈。</p> <p>我们继续前进,从菩提洞返回,再下行。</p> <p>爬上一段七八十米的石阶,在这里,我们沿小路右行,来到菩提洞另外一个门。</p> <p>这里洞口的菩提洞三字也用水泥封盖住了,隐隐约约依稀看得出来是菩提洞三个字。</p><p>字的上方,白石峰顶处,非常像一只灵鹫。</p> <p>菩提洞口处</p> <p>羅漢山的十八羅漢</p> <p>羅漢山背面</p> <p>绵羊石</p> <p>金龟望海</p> <p>大鹏展翅</p> <p>这是我们看到的第四片过火痕迹,也是过火最严重的一片,周围的松树,燃烧殆尽,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一棵树木。这几棵燃烧过的树木,还没来得及砍伐,看看下方,大部分燃烧过的树木都砍伐后堆放起来,现场惨不忍睹。</p> <p>驴友“三”拍摄的视频,比我拍摄的好,另外,三的介绍也很到位。</p><p>俗话讲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小珠山博盛园景区,已经开始加大植树力度,十年之后,等我们如果能再来的时候,希望能看到树木成林,但愿,但愿明天一切都好起来。</p> <p>饲虎崖,介绍说,释迦牟尼以身饲虎的事迹:释迦牟尼前身曾经是摩珂萨陲王子,看到饥饿的虎崽,就躺在虎旁以身饲虎,可是老虎不吃活人,释迦牟尼前身就跳下悬崖摔死以饲虎。</p><p>崖顶部,好似群虎。</p> <p>因地崖,此段山路,借助山体,在山崖上凿石成路,大约一二百级石阶全部为因地制宜,根据山崖的走向开凿山崖石阶,故称为因地崖。</p> <p>奔牛</p> <p>太平谷</p> <p>我们最后走出大溪谷,最后一段我们兵分两路,一路由山驴带领走直线山路,我们由山里人家带领走水泥路,后来听说,山驴他们走的路很不好走,途中遇到执勤人员的阻拦,我们走水泥路也遇到两次阻拦,不过还算顺利,比山驴一路少用时近二十分钟。然后我们在公交车站汇合乘坐202路车,换乘隧道二路返家。</p><p>小珠山,我们共计四趟大致走完了景区线路,希望大家喜欢,谢谢您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