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九十载筚路蓝缕风雨兼程 育人八万里桃李满园自强不息​​

梦雅斋

—— 茶陵县秩堂中学建校90周年纪念专刊<br><br><h5><font color="#ed2308">★ 谭水波 陈春明 陈小保 龙雪哲 刘庆元 </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1965年秋摄毗塘洲头雩江书院列宁中学。</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中学教学楼、科教楼。</font></h5> <h5><b style="font-size: 17px;"> 缅 怀</b><br></h5><div><b><br></b><h5>—— 纪念秩堂中学(列宁学校)建校90周年题记</h5><br> </div><div> 踩着土地的血红<br> 走过岁月的峥嵘</div><div> 红色摇篮红彤彤</div><div><br></div><div> </div><div> 自强不息尝百草<br> 厚德载物图万化</div><div> 文化精神耀华夏<br><br> 励志笃学承先贤<br> 明理修德启后昆</div><div> 校训思想创未来<br><br> 寂寞的时候想你<br> 快乐的时光念你</div><div> 缠绵的乡愁是你<br><br> 2020年12月<br></div> <h5> <font color="#ed2308">图为枞山里 秩堂中学(原列宁中学)校门。</font></h5> <h3><p></p><p><b> 前 言</b></p><div><b><br></b></div></h3><h3> “滔滔雩江育英豪,巍巍罗霄铸天骄。”秩堂形胜,茶山茶水茶乡,茶陵之标杆,县名之渊源。古往今来,人文蔚起,于斯为盛。远古神农尝百草,采药救苍生,自强不息;古代学士图万化,扶君治天下,厚德载物;现代红军闹革命,九死一生赴国难,勇于担当。<br> </h3><h3> 秩堂为茶水源头、神农故邑、三大学士故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承乡贤之先绪,宏盛世之徽光,强调励志打拼能成功,崇尚明理修德出人才。<br> 茶陵县秩堂中学(含列宁中学、列宁高小),从1930年7月创办至今,硝烟中诞生,风雨里磨炼,阳光下成长,新时期发展,已经走过90载峥嵘岁月,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中小学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学生”和“杰出校友”,走出国门深造,海归重用成为学科带头人,引领潮流者枚不胜举。<br> 新时期以来,每个十年都有动作,60年校庆,70年史略,80年简史,90年校园文化史。</h3><h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秩堂中学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将带领全体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再创辉煌!<b> </b></h3>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中学部分荣誉奖状。</font></h5> <h5><p><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中学校刊《罗霄山》封三“荣誉坐标”。</font></p><p><b style="color: inherit;"><br></b></p><p><b style="color: inherit;"><br></b></p><p><br></p></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中学校刊《罗霄山》封二“活动剪影”。</font></h5><div><br></div><div><b>一、传承红色精神,造就风流人物。</b><br><br> 红色摇篮列宁学校,自1930年创办以来,始终传承“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红色精神,崇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苦乐观,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认准的事“九牛拉车不回头”,张扬着茶乡人的秉性,呼风唤雨,造就风流人物。土地革命时期列宁学校部分师生铸造不朽人生。<br><br><h5>陈国清:1930年7月—9月,校长,土地革命牺牲。<br>贺碧如:1930年9月—1931年4月,县委书记兼校长,长征牺 牲。<br>邓永耀:1930年7月—1933年10月,副校长、校长,抗日牺 牲。<br>刘生汉:1930年7月—1933年10月,国文教员,土地革命牺 牲。<br>陈冬尧:1931年12月高小毕业,参加长征,八路军359旅718 团“模范团长”,抗日牺牲。<br>陈志彬:1930年12月高小毕业,参加长征,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h5><h5>刘长希:1933年10月高小毕业,参加长征,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br></h5><h5>陈 斌:1932年10月高小毕业,参加新四军,国家城建总局房产住宅局副局长。</h5><h5>刘宗舜:1933年10月高小毕业,参加长征,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h5></div><div><br></div><div><b> 二、弘扬学士文化,强调耕读传家。</b><br></div><div><b><br></b> 远古炎帝神农氏在茶乡开创农耕文明,冒死尝百草,采药救苍生,万代敬仰。明代李东阳、张治、清代彭维新三大学士出身贫寒而卓砺自强,奋起于僻壤,鹤立于朝廷,名著官声,德业文章,闻名于世,古今共仰。 <br> 故秩堂中学弘扬“神农尝百草自强不息,学士图万化厚德载物”的学校精神,强调“耕读传家,翰墨飘香”的人文风尚,人才辈出,德艺双馨。<br> 建国以后恢复“列宁学校”,升级改名“列宁中学”,恢复高考制度以前,本校毕业参加工作的部分“杰出校友”乡贤(按出生年龄排序)选录如下:<br><br> <b>刘安生</b>:男,1949年生,秩堂镇小田村人,列宁学校1958届毕业生,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历任茶陵一中校长、茶陵县政府副县长、茶陵县委组织部长、县委调研员等职,自学电脑并编辑出版“自学电脑操作”教材《从启蒙到高手》,著作有《茶乡方言》等书,龙书化国学嫡传,地方历史文化学者,茶乡文化传承人之一。<br><br> <b>黄安生</b>:男,1952年生,秩堂镇安坑村人。列宁中学1969届1班,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历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研究员、巡视员。<br><br> <b>王祖元</b>:男,1954年11月生,秩堂镇吉川村人。列宁中学1970届3班,本科学历,历任株洲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调研员。著作论文颇丰,曾任株洲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茶陵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湘东红色文化专家。<br><br> <b>谭强清</b>:男,1955年6月生,秩堂镇毗塘村人。列宁中学1970届3班,历任茶陵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工作期间,先后从国土资源部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对本镇进行水土整治;筹资10万元重建“三大学士故里”碑亭;筹资17万用于秩堂中学和列宁学校的校园建设。<br><br> <b>谭穆喜</b>:男,1955年10月生,秩堂镇毗塘村人。列宁中学1970届4班,历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卫生局长、人口计生局长、茶陵县诗词楹联协会主席、茶陵县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主编《三大学士故里》、《秩堂镇志》,著有《穆斋茶余录》、《世家鼎新》,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获奖。为秩堂文化教育献计献策、劳心劳力。<br><br> <b>谭若坚</b>:男,1955年生,秩堂镇毗塘村人。列宁中学1970届2班,高级工程师,历任炎陵县公路局局长、攸县公路局局长、株洲市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株洲市干线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株洲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长、株洲市秩堂同乡会会长。热心家乡事业,筹措资金修建秩堂墟场下水道、列宁中学护坡、秩堂中心小学运动场、镇里主要公路植树绿化,中学、小学校园绿化等。为秩堂教育献计献策、劳心劳力。<br><br> <b>刘祖光</b>:男,1956年7月生,硕士研究生,秩堂镇黄草村人。 历任茶陵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茶陵县委办主任、茶陵县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县长、茶陵县政协副主席兼党组副书记,茶乡文化学者。<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5><b style="font-size: 17px;">三、坚守办学理念,培养优秀人才。</b><br></h5><br> 学校始终坚守“思想教育为首,文化教育为主,健身强体为基”的办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型优秀人才。<br> 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新时期秩堂中学(即列宁中学)部分“杰出校友”(按出生年龄排序)选录如下:<br> <br> <b>郑水林</b>:男,1956年6月生,秩堂镇马首村人。列宁中学1971届6班,先后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历任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系主任、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矿物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累计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出版专著20余本,入选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br> <br><b> 刘次林</b>:男,1964年生,秩堂镇沂江村人,心理学教育学双博士学历。列宁中学1979届27班,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赴美国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历任南京社会科学学院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持上海市级研究课题两项,曾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奖项。<br><br><b> 刘晓伟</b>:男,1970年生,秩堂镇东首村人,列宁中学1985届41班,湖南农业大学毕业,1994年参加工作,历任茶陵县委秘书、腰陂镇党委书记、云阳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等职。<br><br><b> 刘有缘</b>:男,1970年生,茶陵县秩堂镇田湖村人,列宁中学1986届45班,体育博士、武术教练,湖南工业大学教授。自幼随民间拳师父亲刘俭生习武,体育尖子,在列宁中学读书期间被推举到县市参加武术活动。系统学习通备武艺八极、番子、劈挂、西棍、鞭杆、苗刀等技艺。现为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专职武术教师,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秩堂尚武精神传承人之一、民间武术继承者之一。<br><br><b> 彭新华</b>:男,1972年生,秩堂镇石龙村人。列宁中学1988届49班,留学德国、爱尔兰等国多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担任第20届国际土壤与耕作研究组织主席,第12-13届中国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著名土壤学期刊Soil & Tillage Research的主编;主持国家重点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等10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30多篇,授权专利4项,是茶陵县乃至株洲地区最优秀科学家之一。2020年10月首捐善款设立“秩堂学士奖彭新华专项奖”,奖励秩堂中学每年中考前三名。 <br><br><b> 谭里和</b>:男,1980年12月生,秩堂镇田湖村人。列宁中学1996届86班,因患小儿麻痹症,久治无效,造成终身残疾,靠拐棍行走,凭着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意志,依次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柱着双拐搞家教赚学费和生活费,写新闻稿,在全国多家杂志上发表作品,历任长沙《时代邮刊》编辑,全国优秀记者、残联工作劳动模范。2019年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并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与合影。<br> <h5><b style="font-size: 17px;">四、坚持校训思想,贯彻育人理念。</b><br></h5><br> 学校始终坚持“励志笃学,明理修德”的校训思想,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力争名流”。<br> 学校班子团结,战斗力强;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健全了各项制度,做到了依法办学;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了安全责任无事故;深化打造校园文化,围绕教学中心,提升教学质量;做到财务管理规范,后勤服务有条不紊。<br> 具体措施为《抢抓机遇强化学校管理 重抓实干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认真规范,抓好常规。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设立“学士杯教学比武公开课制度”,配合县区教育局举办的“铁犀”杯教学比武,培养创新型教师。四是健全考试制度,严格执行考试纪律,进一步规范各项考务工作,严格把关好出卷、审卷、批卷,结分、监考等程序,杜绝违规,组织好月考、段考、期考等各类考试,实现了考试制度与中考的接轨。五是强化毕业班工作,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高中。六是加强学籍管理,严控初中辍学生,规范地做好入学、休学、复学、转入、转出、借读、毕业等学籍管理工作。<br><br><b>五、鼓励教师成长,打造人才摇篮。</b><div><b><br></b> 学校“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不忘鼓励教师成长”,“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成为“教师人才培养的摇篮”。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br> 新时期以来,本校不少教师考上研究生,如株洲日报社记者副总编邓金星、浙江大学教授刘纪文、刘东林、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周黄琴等,“鲤鱼跳龙门”,成为佼佼者。学校还有不少“麦田守望者”,扎根山区为教育。<br><br><b> 谭年生</b>老师,“劬劳百荼育桃李,百花园中好园丁”,扎根母校从教三十多年,直至退休,爱岗敬业,潜心教学,多次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获得县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称号。</div><div><b><br></b></div><div><b> 龙雪哲</b>老师,“云在青天水在瓶,顺其自然安于心”,爱好写作,为县市作协会员、县市省诗词会员,茶乡文化学者,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多次在县市省级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在网站发表电子稿,著有个人文集《生命的风景》、《茶乡典故》以及与他人合著“历史文化丛书”《三大学士故里》、《秩堂镇志》等,放弃五次进城工作的机会,扎根家乡教育,守望土著文化,人称“文学一支笔”。</div><br><div> <b> 贺寿乐</b>老师,“多才多艺多面手 ,乐于助人赤子心”,为人随和,平时喜欢舞文弄墨,鼓捣电器,自学成才,人称“书法一支笔”,常帮人拟写对联,常帮学校和老师及邻居修理电脑、电视、收录机等家用电器和教学设备,为校分忧、替人帮忙,有求必应。</div><div><b><br></b></div><div><b> 谭雪琴</b>老师,1994年代表茶陵县列宁中学参加湖南省教委举行的“全省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荣获县一等奖、市一等奖、省二等奖、省优秀教师,现为茶陵一中数学学科带头人。<br><br><b> 谭智良</b>老师,创新管理型人才,教学有方,管理有术,心系教育,与时俱进,成长为茶陵一中“津梁实验学校”校长。<br><br></div><div><b>六、弘扬办学宗旨,坚守办学目标。</b><br><br> 学校始终弘扬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始终坚守办学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强调生活、成长、做人各有精彩。<br><br> 1991年,学校团委培养了<b>谭忠英、彭德琼</b>两位雷锋式的学生典型,受到茶陵县团委表彰。<br><br> <b>贺伯元</b>同学,列宁中学年年第一,门门功课优秀,2003年参加中考,获得全县第一名,中国邮政大学博士。<br><br><b> 贺牧原</b>同学,秩堂中学230班学生,2017年参加中考,成绩优异,素质优秀,录取为少年航空学校学生,为茶陵县二人之一,现就读于中国航空大学。<br><br><b> 彭欣娜</b>同学,秩堂中学243班女生,2019年11月,在“株洲市红星闪耀少年”主题演讲比赛中,荣获市级初中组一等奖、茶陵县第一名。<br><br> 1978年,茶陵一中获得“湖南省重点示范高中”首次向全县招生,列宁中学荣获第一名。<br><br></div><div> 2020年中考,秩堂中学考生145人,高中录取68人,其中茶陵一中录取21人,为全县乡办中学中考录取率第一名。<br></div><div><br></div><div><b>后 语</b><br><br> 历史似河,岁月如歌。秩堂中学90年砥砺前行,几次搬迁几次更名!几多坎坷几多辉煌!</div><div> 初创时只有班级3个、老师13人、学生68人;2001年下期—2002年上期为巅峰时期,拥有班级31个、教职工112人、学生2123人;如今拥有班级12个、教职工40多人、学生500多人。<br>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校园文化美。秩堂中学一路走来,感谢历届政府、贤明人士、父老乡亲的关怀与厚爱!感谢历届领导、乡贤、校友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感谢历届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默默耕耘!<br><br> 茶陵县秩堂中学<br> 2020年12月<br></div><div><br></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中学电动门。</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中学第43任现任校长谭水波老师。</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中学现任行政班子成员,左起:教研主任杨年华、后勤主任兰柏连、副校长陈春明、校长谭水波、副校长陈小保、教导主任谭辉。</font></h5><div><br></div><div><h1>【<b>附录一】 秩堂中学简介</b></h1> <br> 茶陵县秩堂中学坐落于秩堂镇墟上南对面毗塘村枞山里,占地80余亩,是一所蓬勃发展 、正在腾飞的公办乡村初级中学,原名叫茶陵县列宁中学,其旧址在毗塘村洲头雩江书院,现校舍系1995年原列宁中学搬迁至毗塘村枞山里而新建的。<br> 秩堂中学前身为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7月在小田寨下坪创办的“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后迁至雩江书院。 1958年12月经茶陵县委研究决定,于1959年1月改名为茶陵县列宁中学。2008年12月改名为茶陵县秩堂中学。<br> 秩堂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30--1933年创建阶段;1958--1978年低迷徘徊阶段;1978--2008年改革发展阶段;2008至今走向品牌打造阶段。<br> 新世纪以来,秩堂中学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耗资建成了标准化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行政楼、教师宿舍、教职工食堂、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大型建筑12栋,各种硬件设施完善。 <br> 学校目前办学规模为12个教学班,学生人数536人,教职工40人。学校绿化面积高达85%以上,已建成园林式可持续发展学校。<br> 学校弘扬“神农尝百草自强不息,学士图万化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坚持“思想教育为首,文化教育为主,健身强体为基”的办学理念,坚守“励志笃学、明理修德”的育人校训,传承红色精神,推崇学士文化。<br>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目前,秩堂中学正以先进的理念,务实求真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创建文明校园,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学士校园、书香校园、科研校园、文明校园。<br> 办学兴教九十载砥砺前行,教育教学日月新人才辈出。 <br><br><h5>附:学校内核<br>办学目标: 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br>办学理念:思想教育为首,文化教育为主,健身强体为基。<br> 校 训: 励志笃学 明理修德<br>校 风: 求真务实 敢为人先<br>教 风: 敬业垂范 寓教于乐<br>学 风: 勤学好问 博学多思</h5> <br></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2020年春季县委书记彭新军来校督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县教育局和秩堂镇领导陪同。前排左起:秩堂中学校长谭水波、县委书记彭新军、县教育局长费学文,秩堂镇党委书记李峭。</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县局领导来校督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左)县教育局长费学文,(中)县委书记彭新军,(右)秩堂中学校长谭水波。</font></h5><div><br></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2019年秋季茶陵县教育局长费学文(中)来校督查指导工作。</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2019年秋季茶陵县教育局长费学文(右)来校督查指导工作。</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2019年秋季秩堂中学校长谭水波(左三)向茶陵县教育局长费学文(右三)汇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2020年秋季主管教育副县长彭永强(中)来校督察指导工作,教育局领导陪同。</font></h5> <h3><p></p></h3><h3><b>【附录二】 秩堂中学90年发展史</b></h3><br> “秩堂中学”原名“列宁中学”,前身为“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史称“红色革命摇篮”,硝烟中诞生,风雨里磨炼,阳光下成长,新时期发展,已经走过90载峥嵘岁月,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中小学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学生”和“杰出校友”,走出国门引领潮流者枚不胜举。<br><p></p><div><b><br></b></div><div><b>一、硝烟中诞生的红色学校</b><br><br>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文化,普及现代革命教育,培养革命军事力量,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7月23日在秩堂乡小田村寨下坪创立了“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后因敌人多次围剿的原因,于1931年12月迁入毗塘村洲头的雩江书院,到1933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停办。<br> 当时办学的宗旨是:教育为工农兵开门,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苏区,通过考试编为甲乙丙三班,分班教学。学生一律享受免费教育,并集体在校吃饭住宿。开始只有68人,次年便增到100多人。学校开设了政治、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教材是老师们自编自印的,内容丰富,结合实际,容易被学生接受。<br> 学校创办时老共产党员陈国清任校长,县团委秘书邓永耀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三个月后,陈国清调到上级机关,县委书记贺碧如兼任校长,学校搬迁后邓永耀任校长。战争中的列宁学校得到了当时党组织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谭余保、萧 克、刘道生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先后来校指导过工作。<br> 土地革命时期列宁学校创办了4年,培养了红军战士和革命干部200多人。这是大革命时期以来全国32所列宁学校中现存最完好的一座红色摇篮。<br></div><b><h3><b><br></b></h3>二、风雨里磨炼的革命摇篮</b><br><br> 列宁学校于1931年12月由小田寨下坪迁入毗塘村洲头岭雩江书院。雩江书院是清嘉庆21年(1816)修建的砖木四合院,占地面积1136平方米。书院建成后,学士乡贤在此设馆讲学,蓬荜生辉,经久不衰。<br> 红军长征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迫害,列宁学校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被迫停办了18年。 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书院荒芜,幸得当地群众竭力保护,才未遭破坏。<br> 雩江书院列宁学校于解放后1952年复办,为当年全乡唯一的高级小学,起初叫毗塘中心小学,后又叫毗塘完小,后来更名为皇塘完小。<br> 1956年5月5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同志从井冈山返回茶陵时来校视察并题字“列宁学校”,寄语全校师生“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br> 1958年12月茶陵县委决定更名,1959年1月改为列宁中学。<br> 1966年3月31日,中央广播电台对外播放了广播稿《红色的革命摇篮》。是年下期,学校开辟陈列室,陈列了一批30年代的革命文物,有当年学生用过的课本、镰刀、红缨枪、水筒、牛角号。不久,文化大革命浪潮冲击学校,教学秩序混乱,后来停课。<br>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学校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开始走上正规化教育轨道。<br> 后来雩江书院(学校旧址),1984年10月公布为株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 <h5><b style="font-size: 17px;">三、阳光下成长的列宁中学</b><br></h5><div><b><br></b><div>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提出“思想教育为首,文化教育为主”的办学理念,大力发掘红色学校的思想价值,努力推崇“三大学士”的治学精神,教育教学出现新气象。<br><br> 1990年12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60周年校庆活动,与会人员达3000多人,整理陈列了一些校史资料,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刘长希等老校友、老红军回到母校参加庆典。<br> 1995年8月,学校搬迁至枞山里,实行老校(雩江书院)、新校(枞山里)两地办学。<br> 1997年8月,小田中学并入列宁中学。<br> 2000年7月——2001年7月,学校整理开放陈列室,编纂了《列宁学校史略》。陈列室保存有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亲笔题字、抗日名将陈冬尧烈士的遗物,还有老红军老校友的题词和回忆性文章,以及土地革命时期学校初创时的一些珍贵资料。<br> 2005年7月,撤老校并新校,列宁中学合二为一,形成管理一体化,旧址为秩堂中心小学,随后更名为“列宁学校”。<br><br></div></div> <h5><b style="font-size: 17px;"><div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 style="color: inherit;">四、新时期发展的秩堂中学</b></div></b><br></h5><div><b><br></b><div>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教育管理也与时俱进。列宁中学因搬迁新址办学,2008年12月21日经县长议教会决定改名为秩堂中学。<br> 现今的秩堂中学坐落在彭家祠墟上南面的枞山里,有大型建筑8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仪器等电化教学设备先进齐全,校藏图书3.5万余册,已建成园林式可持续发展学校,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经常位居全县前列。<br></div></div><div><br></div><div> 总之,秩堂中学“办学九十载筚路蓝缕风雨兼程,育人八万里桃李满园自强不息。”<br></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2019年秋季秩堂部分乡贤老领导来校议教,株洲市公路局退休副局长乡贤谭若坚现场指导校门规划工作。</font></h5> <font color="#ed2308">图为2019年秋季秩堂部分乡贤老领导来校议教会场。</font> <h1></h1><h5><b><font color="#ed2308">图为2019年秋季秩堂部分乡贤老领导刘安生、谭穆喜、王祖元、谭若坚等来校议教合影。</font></b></h5><h3><br></h3><h1><b>【附录三】秩堂中学90年大事记</b></h1><br><h3> 1930年7月23日,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在秩堂乡小田村寨下坪创办“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陈国清任校长。<br> 1930年10月,县委书记贺碧如兼任校长,邓永耀副校长具体负责。<br> 1931年12月校址迁到秩堂毗塘洲头的雩江书院。<br> 1933年初邓永耀任校长,5月29日在塘下战斗中,全校师生支援前线,获大胜。<br> 1932年——1933年,谭余保、段苏权、萧 克、刘道生等军队首长先后来校指导工作。<br> 1933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决定战略转移,学校停办。<br> 1952年7月列宁学校复办,当时叫毗塘中心小学,后来叫完小。<br> 1956年5月5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来校视察,题词:列宁学校。<br> 1958年12月,县委决定恢复列宁学校原名,1959年1月改为列宁中学。<br> 1959年7月,学校扩建为高小4个班,初中2个班。<br> 1965年10月,《羊城晚报》记者杨森来校采访,著文《三十五年前的列宁小学》,刊在《羊城晚报》上。<br> 1966年省教育厅拨款一万多元,修复旧址原貌,并新建礼堂一栋。是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海外播送广播稿《红色的革命摇篮》,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校长谭桂文,教师王业创等3人被打成反革命,进行批斗。<br> 1970年后开门办学,得渔塘一口,水稻田16亩。<br> 1974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来校采访,对苏联广播《井冈山下的列宁学校》。<br> 1975年1月,孙发寿任校长,集资建房一栋,并挖了半月型池塘。<br> 1983年,谭长发任校长时,由刘长希将军出面筹款建房一栋。<br> 1984年,县党史办胡涤非陪同湖南日报记者来校采访,写了通讯《在这个摇篮里》刊在《湖南日报》上。是年10月,列宁学校(雩江书院)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 1985年,湖南省文化厅人事处处长陈珍喜负责拨款旧址大维修。<br> 1987年,列宁学校与苏联列宁中央博物馆及其当地中学建立友好外交关系。<br>是年,学校、学生、乡政府三方集资,请省地质队在皇龙江边打了一口井,水质含硫,只能用,不能饮。<br> 1989年,省、市、县、乡多方集资,兴建了一栋二层楼房。至此,学校扩建项目已经完成。5月,市委书记曹伯纯、市长周伯华等市领导5人来校视察,指导工作。<br> 1990年12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六十周年校庆活动,与会人员达三千多名,主要来宾有: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刘长希,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刘宗舜,湖南电视台记者杨海泉,株洲市党史办副主任王祖元,茶陵县政协主席彭震,副县长罗文斌,文化局局长孙发寿,教育局党委书记陈雪洪,乡党委书记段水生等人,并整理陈列了一些校史资料。<br> 1991年,学校团委主办了《列宁学校报》,并与语文组联合举办了首届《罗霄杯汉字大奖赛》,培养树立了谭忠英、彭德琼两个雷锋式的学生典型。<br> 1994年上期,省教委举行了“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我校代表谭雪芹老师获县一等奖、市一等奖、省二等奖,并获“省优秀教师”称号。<br> 1995年8月,列宁中学枞山里新校开始办学,实行两地办学。<br> 1997年9月,小田中学并为列宁中学。<br> 1999年10月,列宁学校陈列室对外开放(有些原始文物保存在县文化局档案馆和革命博物馆内)。<br> 2001年7月,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申办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整修陈列室,编纂《列宁学校史略》<br> 2004年5月11日,株洲市副市长张雄视察列宁学校,并指导陈列室维修工作。茶陵县委书记阳卫国等领导陪同现场办公,拨款1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br> 2005年7月,撤老校并新校,列宁中学合二为一,形成一体化管理。(老校改为中心小学。)<br> 2007年12月,谭穆喜为主编,谭毛球校长组织学校教师编写了“茶陵历史与文化丛书”之《三大学士故里》,影响深远。<br> 2008年8月份,株洲市公路局副局长、路桥公司总经理谭若坚联系株洲市公路局捐资10万元援建学校操场护坡。10月份,学校家长借故闹事,到校殴打管理人员。全体教师上访,罢教半天,影响很大。12月21日,学校举行县长办公议教会,副县长谭小华、教育局长谭外珠、政府督学吴小龙、乡党委书记周聪文及本乡在县工作的领导刘安生、谭强清、谭穆喜、谭年生、谭若毅、龙金生、龙保佑、刘小伟、贺新强等数十人,莅临本校参加“教育现场会”,决定改校名,共捐资30余万元建校,改善办学条件。<br> 2009年1 月,列宁中学改名为秩堂中学。12月份,省市教育部门进行“合格化学校验收”,考评组对本校建设高度肯定和评价,学校荣获“教育优胜单位”。<br> 2010年9—12月,学校编写综合性校刊《罗霄山》,纪念建校80周年,载史承传,文化兴校。<br> 2016年7月8日,本校原副校长政治老师李英兰女士联络北京大有期货商会、北京赛迪会展有限公司、湖南省期货业协会的亲友团成员来校慰问并捐赠10万元图书。<br> 2017年6月,本校教师子女230班贺牧原考上“少年航空学校”,系全县二人之一。<br> 2019年4月,秩堂中学启动首届“学士杯”教学比武活动,决定以后每年举行一次。<br> 2019年11月29日,八年级243班女生彭欣娜在“株洲市红星闪耀少年”主题演讲比赛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茶陵县第一名。<br> 2020年2月,学校全体党员自愿为防疫抗疫捐款数千元。4月1日,茶陵县委书记彭新军率教育局长费学文、秩堂镇党委书记李峭一行来校视察指导防疫工作和学校建设。<br> 2020年4月10日,“秩堂乡贤中学议教会”在学校召开,刘安生、谭穆喜、王祖元、谭若坚等十多位校友乡贤老领导来校议教,重点座谈了“恢复原列宁中学校名”、“校门重建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形成了共识,对以后学校建设起到了指导定位作用。<br> 2020年10月,“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启动,续编2010年至 2020年学校大事记,重新确定“学校内核”。<br></h3><h3><br></h3>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镇庆祝2020年教师节暨表彰大会。</font></h5> <h5><div><b><br></b></div> </h5><h3><b>【附录四】秩堂中学90年校长沿革</b></h3><br>姓名 性别 工作时间 职 务 籍 贯 备 注<br>陈国清 男 1930.7——9 校长 秩堂合户 土地革命牺牲<br>贺碧如 男 1930——1932 校长 长征牺牲<br>邓永耀 男 1930——1933.10 副校长<br>校长 腰陂 抗日牺牲<br>谭观生 男 1952——1953 校长<br>欧阳仲生 男 1953——1954 校长 攸县网岭 已故<br>谭升阳 男 1954——1955 校长 八团 已故<br>吴谓贤 男 1955——1957 校长 已故<br>龙章文 男 1958下 校长 虎踞<br>刘友文 男 1959 校长 下东<br>曾头珠 男 1960——1961 校长 洣江<br>刘回仔 男 1961——1962 校长 火田<br>谭桂文 男 1962——1966 校长 高陇 已故<br>邓真学 男 1966 校长 潞水<br>谭桂文 男 1967——1968 校长 高陇 已故<br>刘才雄 男 1969 负责人 秩堂 已故<br>陈德武 男 1969——1970 负责人 秩堂 已故<br>刘兴旺 男 1970——1971 校长 腰陂<br>谭长发 男 1971——1972 副校长 火田 退休<br>雷世明 男 1972——1973 校长<br>陈觉山 男 1973——1974 校长 已故<br>孙发寿 男 1975下——1976上 校长 城关 退休<br>彭祖德 男 1976下 负责人 秩堂 退休<br>李映兰 女 1977上 副校长 城关 教育局<br>陈正清 男 1977下——1978上 校长 退休<br>朱才兴 男 1978下——1982上 校长 秩堂 退休<br>颜福明 男 1982下——1983上 副校长 腰陂 退休<br>谭长发 男 1983下——1984上 校长 火田 退休<br>李有吾 男 1984下——1985下 校长 腰陂 退休<br>刘洪深 男 1986上——1988上 校长 秩堂 退休<br>龙安华 男 1988下——1990上 副校长 秩堂 已故<br>谭柏生 男 1990下——1991上 校长 秩堂 退休<br>朱才兴 男 1991下 校长 秩堂 退休<br>朱衍贵 男 1992上——1994上 校长 秩堂 已故<br>彭振兴 男 1994下——1998上 校长 秩堂 茶陵一中<br>谭春良 男 1998下——2001上 校长 高陇 教育局督导室<br>易文华 男 2001下——2004上 校长 高陇 已故<br>谭毛球 男 2004下——2008上 校长 界首 退休<br>段吉成 男 2008下——2009上 校长 湖口 教育局督导室<br>王文初 男 2009下——2012下 校长 马江 茶陵三中<br>陈 军 男 2012下——2015上 校长 界首 教育局督导室<br>谭利俊 男 2015下——2017上 校长 高陇<br>陈长生 男 2017下——2019上 校长 洣江<br>谭水波 男 2019下—— 校长 严塘<br><br><br> <h5><p></p><div><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附录五】秩堂中学历年办学情况表</b><br></div><div><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br></b></div><p></p><p>时 间 班额 学生总数 毕业人数 教职工 备 注<br>1930.7——1930.12 3 68 10 小田寨下坪高小<br>1931.1——1932.3 3 118 5 12 小田寨下坪高小<br>1932.3——1932.12 3 136 42 12 秩堂雩江书院高小<br>1933.3——1933.6 3 138 48 14 秩堂雩江书院高小<br>1933.7——1933.10 3 116 50 14 肄业66人<br>(1934年——1951年停办)<br>52年下——53年上 2 78 9 高小<br>53年下——54年上 2 80 38 9 高小<br>54年下——55年上 4 125 36 13 高小<br>55年下——56年上 4 136 54 13 高小<br>56年下——57年上 4 134 58 13 高小<br>57年下——58年上 4 138 60 14 高小<br>58年下——59年上 6 242 62 14 高小4个班<br>初中2个班<br>59年下——60年上 6 315 64 16 高小4个班<br>初中2个班<br>60年下——61年上 6 320 63 16 高小4个班<br>初2个班<br>61年下——62年上 6 260 67 16 高小(初中部转高陇)<br>62年下——63年上 6 258 94 16 高小(初中部转高陇)<br>63年下——64年上 7 309 86 18 高小<br>64年下——65年上 7 318 87 18 高小<br>65年下——66年上 6 285 106 16 高小<br>66年下——67年上 6 294 88 16 高小<br>67年下— 6 288 76 16 高小<br>68年停办一年 因文化大革命停课、停止招生</p><div><br></div><div><p>1969年3月—12月 4 198 92 12 初中<br>改为春季招生<br>1970年春—冬 5 288 146 15 初中<br>1971年春—冬 7 376 108 21 初中<br><br>1972年春—冬 8 380 136 23 初中<br>1973年春—冬 8 384 139 23 初中<br>1974年2月——7月 4 182 76 13 初中<br>74年下——75年上 6 330 158 21 初中<br>改为秋季招生<br>75年下——76年上 6 348 121 22 初中<br>76年下——77年上 6 356 130 22 初中<br>77年下——78年上 6 392 146 22 初中<br>78年下——79年上 6 388 25 初中<br>79年下——80年上 9 497 138 25 初中<br>80年下——81年上 9 519 140 26 初中<br>81年下——82年上 9 532 153 27 初中<br>82年下——83年上 10 596 158 30 初中<br>83年下——84年上 11 627 150 33 初中<br>84年下——85年上 12 715 231 36 初中<br>85年下——86年上 12 735 229 36 初中<br>86年下——87年上 12 798 240 36 初中<br>87年下——88年上 12 806 244 36 初中<br>88年下——89年上 12 816 255 38 初上<br>89年下——90年上 12 820 248 38 初中<br>90年下——91年上 13 895 246 42 初中<br>91年下——92年上 14 946 250 48 初中<br>92年下——93年上 15 988 278 52 初中<br>93年下——94年上 14 938 290 52 初中<br>94年下——95年上 14 945 238 52 初中<br>95年下——96年上 17 1030 231 63 初中<br>96年下——97年上 22 1275 299 79 初中<br>97年下——98年上 24 1420 326 89 初中<br>98年下——99年上 27 1698 358 94 初中<br>99年下—2000年上 28 1784 399 100 初中<br>2000年下——2001年上 29 1856 394 104 初中<br>2001年下——2002年上 30 2123 441 112 初中<br>2002年下——2003年上 28 1992 531 108 初中<br>2003年下——2004年上 25 1573 682 103 初中<br>2004年下——2005年上 21 1507 581 98 初中<br>2005年下——2006年上 19 1178 407 88 初中<br>2006年下——2007年上 15 715 301 83 初中<br>2007年下——2008年上 12 584 189 81 初中<br>2008年下——2009年上 16 752 134 70 初中·小六<br>2009年下——2010年上 16 803 148 66 初中·小六<br>2010年下——2011年上 16 748 112 65 初中·小六<br>2011年下——2012年上 16 753 167 65 初中·小六<br>2012年下——2013年上 14 702 155 60 初中·小六<br>2013年下——2014年上 14 684 138 61 初中·小六<br>2014年下——2015年上 14 684 213 60 初中·小六<br>2015年下——2016年上 14 645 151 57 初中·小六<br>2016年下——2017年上 14 621 118 56 初中·小六<br>2017年下——2018年上 15 669 119 54 初中·小六<br>2018年下——2019年上 16 732 167 56 初中·小六<br>2019年下——2020年上 12 519 147 47 初中<br>2020年下—— 12 531 初中<br><br></p><br></div></h5> <h5></h5><h3><b>【附录六】 </b><b style="color: inherit;">学校功德碑(部分记忆)</b></h3><div><br> <b>陈珍喜</b>:1966年,联系湖南省教育厅拨款1万元兴建学校礼堂。1985年,联系湖南省文化厅拨款维修雩江书院。<br><br></div><div> <b> 刘长希</b>:1983年,筹款帮学校建房一栋。<br><br></div><div> <b>龙保佑</b>:2003年3月,联系苗圃捐赠学校绿化树苗600棵,约合人民币 1万元。<br><br></div><div><b> 谭强清</b>:2005-—2010年,联系茶陵县国土资源局筹资17万元用于秩堂中学和列宁学校的校园建设。 <br><br></div><div> <b> 谭玉良</b>:2006年,茶陵云阳桥头秩堂狗肉城饭店捐赠价值3000元的大理石桌子凳子两套,置放于校内花园,供游人享用。<br><br></div><div> <b> 谭穆喜</b>:2007年,主编出版“茶陵历史文化丛书”之《三大学士故里》,影响深远。多次来校指导工作,为秩堂文化教育献计献策、尽心尽力。<br><br></div><div> <b>谭若坚</b>:2008年8月,联系株洲市路桥公司捐资10万元援建学校操场护坡。 <br><br></div><div> <b>李英兰</b>:2016年7月8日,联络北京大有期货商会、北京赛迪会展有限公司、湖南省期货业协会的亲友团成员来校慰问并捐赠10万元图书。<br></div><div><br></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学校草坪运动场一角。</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学校草坪运动场一角。</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学校东阳路。</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学校张治路。</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学校维新路。</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学校校门路。</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编撰:龙雪哲</font></h5><h5><font color="#ed2308">审稿:陈春明<br></font></h5><h5><font color="#ed2308">审核:谭水波</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