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编筐(笼),曾是中国一门古老的职业,也是一项民间艺术和生活的方式。</p> <p> 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曾几何时,祖先为我们留下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手艺,但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许多传统老手艺都已被机械化流水线所替代,与我们的日常渐行渐远。</p> <p> 编筐(笼),就是即将失传的老手艺之一。如今,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荆条编制的筐制品用量越来越少,濒临淘汰。</p> <p> 提到筐(笼),出生农村的人,肯定能回忆一大筐。本世纪中叶,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声中,一片片平展展的梯田,全是用人担筐,挑土修成的,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旱能保水,涝能泄洪的作用。</p> <p> 这种用荆条编制的大小不一的柴筐(笼)和粪筐(笼)等,是庆阳农村用来运送粮食、土肥等农作物的必备又无可替代的工具,每家每户几乎都会配备几个乃止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筐(笼)。因为用量大,农民常常在入冬后,要走很远的山路去大山里割编筐的条子。</p> <p> 据民间艺人赵俊社介绍,这种用荆条编制筐笼大体可分为起底、编织、收沿锁口三道工序。尤以起底和收沿口锁口最为费事,在编织的过程中,主要以横、竖编织(经纬编织)法为主,同时根据需要,运用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方法,才能编制出结实耐用的的筐(笼)。</p> <p> 他说“其实编筐也没什么特别难的,起好头儿,就一直往上编。但是,生活好了,学这东西、用这东西的人少了……”脸上流露出些许遗憾的表情。</p> <p> 他之所以仍然坚持手工编制筐笼,主要是一种难舍的情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