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国际纵队是正义之师</strong></h3></br><h3> 在西班牙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20世纪初,西班牙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1936年2月,西班牙左翼联盟在大选中胜出,建立了联合政府。联合政府实行的激进的社会改革政策,触动了大地主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引发了他们的顽强抵抗。同年7月,西班牙海外军团司令佛朗哥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德意军队支持下,悍然发动军事叛乱,试图以武力推翻刚刚建立的民选政府,由此爆发了西班牙内战。民选政府组织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奋起抵抗,打响了马德里保卫战。</h3></br><h3> <br></br></h3></br><h3> 世界各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反应空前强烈,来自全世界五十三个国家的四万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西班牙,组成了“国际纵队”,他们高喊“保卫马德里”“保卫民主政权”的口号,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战斗中。</h3></br><h3> 前来参加“国际纵队”的志愿者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海明威、聂鲁达,纪录片之父伊文思,战地摄影家帕卡,英国着名作家奥威尔等文化名人,还有中国人民熟悉的白求恩和柯棣华大夫。年老体弱的爱因斯坦和以笔为抢的毕加索,也在后方支持国际纵队。</h3></br><h3><strong>中国志愿者血洒西班牙</strong></h3></br><h3> 在参加国际纵队的四万多人中,也有约百名左右的中国人的身影。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多数是用外文名字登记,总数难以精确统计。其中担任最高职务的是炮兵纵队政委谢唯进,还有陈阿根、张长官、张纪、张瑞书、刘华封、刘景田、李丰宁、严家治、陈文饶、杨春荣、毕道义等。他们多数旅居国外,从那里直接奔赴西班牙战场,最后大部分牺牲在前线,回到祖国的仅有8人。</h3></br><h3> <h3> 中国志愿者的形象被刊登在杂志封面,印成海报<br></br></h3></br><h3> <h3> 谢唯进,名芝祥,号用常。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璧山县广普乡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1916年考入上海南洋中学。由于他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杂志,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在“五四”运动中,他被同学们推为南洋中学的代表。</h3></br><h3> 1923年春,谢唯进离开英国前往德国,途经法国时与周恩来相识,周恩来将一部“莱卡”相机送给了谢唯进(后来,谢唯进用这部相机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谢唯进在位于德国中部城市的哥廷根大学数理系就读,后转入政治经济学系。在德国他结识了朱德、孙炳文、徐冰等同志,进一步学习了马列主义。</h3></br><h3>1925年,经孙炳文、董桂阳介绍,谢唯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h3></br><h3>1928年至1936年,党派他担任共产国际主办的“国际通讯社”关于中国问题的报道及专论撰稿人。1929年至1933年又担任在欧洲出版的《中国工农通讯》的主编和发行人,后又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主办的“中国通讯社”社长。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了。当时的共产国际向全世界共产党人发出号召,组织起了共产国际纵队,支持西班牙政府。这年10月,谢唯进受党的委派,用林济时这个名字来到西班牙,担任了国际炮兵纵队政治委员。<br></br></h3></br><h3> <h3>国际纵队中的中国战士,左起谢唯进、刘华丰、张纪</h3></br><h3> 中国志愿者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得到国际纵队的高度评价。有的被评为“勇冠三军的战士”,有的背伤员的照片被印成海报在马德里全城张贴。中国国内也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他们大力声援。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曾共同署名赠送给中国志愿者一面锦旗,至今还保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杨虎城将军则代表国民政府前往西班牙前线慰问过浴血奋战的中国战士。</h3></br><h3> <h3>中国志愿者合影(背景为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赠送的锦旗)</h3></br><h3> <h3> 由于英法等国对法西斯的一味纵容与绥靖,西班牙共和国政府难以从外界得到武器弹药等物资的补充,战局日益恶化。一九三九年二月,谢唯进随同西班牙共和国军和国际纵队从西班牙东部边境被迫退入法国境内。谢唯进与许多国际战士一起,被拘禁在西、法边境的法国集中营内。1940年3月,在国际团体的援助下,谢唯进被释放出集中营,他与妻子——卡佩娜·谢·安娜医生,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回到了祖国。</h3></br><h3> 谢唯进偕妻子经昆明到达重庆后,组织上安排他留在重庆工作。他们夫妇以开诊所作掩护,开展地下情报工作。谢唯进根据当时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指示,在四弟谢晚樵的帮助下,在重庆临江门韦家院租了一幢三层楼房做寓所,后又在都邮街租了两间铺房,开了一个名为“安丽诊所”的药房,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有一段时间,中共南方局的电台就设在他的住房内,谢唯进的住所也就成了南方局活动的一个秘密据点。</h3></br><h3> 1946年5月,谢唯进随参加和谈的中共代表团赴南京,被派往华中解放区作军事外交工作。1948年11月,调到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团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参加了解放北京,天津的战斗,后随部队南下。新中国成立后,谢唯进历任空军工程部政治委员、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和大校军衔。1965年谢唯进离休,1978年去世。</h3></br><h3> 随着历史的进程和人民的觉醒,西班牙社会对内战中的国际纵队形成了全民共识。1996年,在国际纵队成立60周年的时候,西班牙国家议会全票通过决议并经西班牙国王批准,授予全世界健在的所有国际纵队老战士以西班牙国籍,并欢迎他们到西班牙安度晚年。当年10月,在马德里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来自29个国家的300多名国际纵队老战士已白发苍苍、颤颤巍巍,有的还是拄着拐杖、坐着轮椅进入会场。那一刻,全场起立,欢迎的掌声经久不息。人们高唱起当年国际纵队的歌曲,喊着当年脍炙人口的“不让法西斯通过”的口号,西班牙着名诗人朗诵了当年写给国际纵队的诗歌,表达了西班牙全体国民对国际纵队的感激和爱戴。在巴塞罗那、贝尼卡西姆等城市都建起了国际纵队纪念碑供后人瞻仰。2016年,在纪念国际纵队80周年的时候,西班牙政府决定把马德里南郊的维卡尔瓦若公园命名为“国际志愿军公园”,并在此再建立一座国际志愿军的纪念碑,以永久地纪念各国志愿者为民主西班牙曾经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h3></br><h3>海峡两岸共同追寻英雄的足迹</h3></br><h3> 参加国际纵队的中国志愿者是民族英雄,也是国际主义战士。他们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几十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海峡两岸的中国人。</h3></br><h3> 台湾旅美华人邹宁远、倪慧如夫妇是耶鲁大学的化学专家。他们在一次偶然观看一部介绍西班牙内战的影片《正义之战》时,突然发现似乎有的拉丁字母像是中国人的名字。于是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自费踏上了寻访国际纵队中国老兵的旅途。在十多年里,他们自费走访了十多个国家,采访了上百名有关人员,在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最终核实了十三位中国志愿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他们把采访的情况整理成书,于2001年6月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橄榄桂冠的召唤》。</h3></br><h3> </h3></br><h3> 这对台湾夫妇的工作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肯定。2006年10月,在马德里举办的国际纵队的纪念活动中,邹宁远夫妇作为研究学者应邀出席,并在萨拉曼卡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作了专题演讲。2010年,西班牙准政府机构“亚洲之家”组织座谈会,请邹宁远夫妇到会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2012年,《橄榄桂冠的召唤》由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汉学家劳雷亚诺·拉米雷斯翻译成西文版,在西班牙出版。</h3></br><h3> <h3> 巴塞罗那侨领麻卓民等人和邹宁远夫妇合影(右一为本文作者于小平)</h3></br><h3> 中国人民对参加国际纵队的中国志愿者的英勇事迹铭刻在心,永志不忘。1996年,中国对外友协组织了纪念活动,请国际纵队老战士的子女前来参加。西班牙大使应邀在纪念会上发言,感谢中国人民给予西班牙人民的宝贵支持。2013年5月,《橄榄桂冠的召唤》一书的中文简体字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当世界年轻的时候》的书名出版。同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将谢唯进在西班牙拍摄的一批珍贵照片和笔记整理成画册出版。四川江津县建立了《谢唯进故居》纪念馆。2006年,邹宁远、倪慧莲夫妇前来巴塞罗那时,当地侨领麻卓民等人组织华文报纸召开座谈会,事后各报都刊登了有关消息,使旅西华人知晓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h3></br><h3>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责任永远纪念为世界反法斯战争而战斗和牺牲了的中国志愿者。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和西班牙建交46周年。国内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筹备,准备将中国志愿者的历史功绩和海峡两岸的研究成果合为一体,在西班牙举办一次《西班牙国际纵队中的中国志愿者》图片巡展。宣传中国志愿者在上个世纪为保卫民主西班牙所做的贡献,宣传中国和西班牙之间悠久的历史友谊,以推动中西两国在新形势下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h3></br><h3><strong>长按以下二维码并识别,进入《老兵读史》精彩内容</strong><br></br></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Zw68W6ENDQI0rEFOyqgN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