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北伐

東山玉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逖 (东晋名将)</b></p><p><br></p><p>祖逖(266~321),字士雅 。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p><p>1. 基本信息</p><p>中文名:祖逖</p><p>别名:士稚</p><p>国籍:中国东晋</p><p>民族:汉族</p><p>出生地: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p><p>出生日期: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p><p>逝世日期: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p><p>职业:征西将军</p><p>主要成就:北伐后赵,收复大片失地</p><p>祖逖(tì)是晋朝著名将领,华夏杰出志士,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后因晋朝内乱及晋元帝猜忌,令北伐事业功败垂成,公元321年,祖逖在忧愤交加中病逝。其中有关他的:“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等著名历史典故为后世所熟知。</p><p>祖逖家是北方一个官僚大族,祖上世代担任二千石的高官。父亲祖武,曾任上谷太守。祖逖自幼丧父,兄弟六人中,兄长祖该、祖纳等都开朗爽直而有才干。祖逖性格旷达,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不好读书。常到田庄上去,佯称兄长意旨,散发一些谷帛接济生活困苦的乡亲,因此博得宗族乡里的敬重。后目睹国家四分五裂之现状,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刘琨折节读书,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致力于北伐恢复中原。</p><p>个人品质</p><p> 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质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p><p>2. 轶事典故</p><p>2.1 闻鸡起舞</p><p>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p> <p>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p><p>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p><p> </p><p>2.1 文言原文</p><p>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p><p>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p><p>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p><p>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p><p>字词注释</p><p>主簿:主管文书的官员。</p><p>蹴:踢。</p><p>恶声:相传半夜鸡鸣是不吉之兆。</p><p>渡江:指西晋灭亡后,中原官民大量度过长江,流往江南。</p><p>军谘祭酒:军事顾问类的官职。</p><p>京口:现今江苏镇江市。</p><p>郡国:指全国各地。</p><p>廪:公家发给的钱粮,这里指军饷。</p><p>铠杖:铠甲和兵器。</p><p>部曲: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军队。</p><p>中流:江心。</p><p>屯:驻扎。</p><p>起冶铸兵:兴建冶炼工场,铸造兵器。</p><p>素:一向</p><p>2.2 译文</p><p> 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利的叫声!”就起床舞剑。</p><p> 渡江以后,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p><p>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一样,一去不复返!”于是就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p><p>3. 人物生平</p><p> </p><p>3.1 早年生活</p><p> 祖逖性格豁荡,不修仪检,十四五岁还未读过书,曾令一众兄长忧心。但为人轻财好侠,慷慨而有志节,每到田舍都以兄长们的名义分谷帛救济贫困的人,乡里宗族因而看重他。及至祖逖博览书籍,涉猎古今,往来洛阳时人人都他有赞世才具。侨居在阳平时曾获举孝廉和秀才,但都不应命。后任司州主簿。后曾先后担任大司马齐王冏和骠骑将军长沙王乂的属官,最终升任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司马炽的从事中郎。曾于永安元年(304年)随晋惠帝北征邺城,兵败后逃回洛阳。</p><p> 后来,祖逖发奋读书,“博览书记,该涉古今”。他游历京师,所见者都说他有经时辅国之才。</p><p>后祖逖寄居在阳平。</p><p> 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祖逖二十四岁时,阳平郡察举他当孝廉,司隶进而举荐他为秀才,他一概不应。</p><p>3.2 闻鸡起舞</p><p> 不久,祖逖与司空刘琨一起出任司州(治洛阳)主簿。两人“情好绸缪,共被同寝”,关系十分融洽。</p><p> 时值西晋“八王之乱”的前夜。大族擅权,政治黑暗;豪强纵横,民不聊生,表面上的繁荣已经掩盖不住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了。</p><p> 一天半夜,祖逖被野外传来的鸡鸣声吵醒了,便用脚踢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于是,两人相邀到户外,拔剑起舞。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闻鸡起舞”的佳话。</p><p> 祖逖与刘琨“并有英气”,对每况愈下的政局充满了忧虑,经常议论国家大事,有时夜深还不能入睡,拥被起坐,相互勉励说:“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p><p> 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一场历时十六年的战乱终于爆发了。在“八王之乱”中,祖逖和刘琨萍飘蓬转,各自东西。当时晋王室相互争斗,祖逖为诸王所重视,先后担任齐王司马冏大司马府的掾属、长沙王司马乂骠骑将军府的祭酒和主簿,稍后又迁任太子中舍人、豫章王从事中郎等。</p><p> 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农历7月,洛阳禁卫军在东海王司马越的统率下,拥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随军北伐。但在荡阴战败,惠帝被俘,被挟持到长安,祖逖又随军退还洛阳。</p><p> 西晋宗室诸王为了争夺帝位,使中原地区横尸遍地,生灵涂炭,在宦海中浮沉了多年的祖逖对此深感失望。所以当关东诸王,如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王司马模等人竞相招引他出来做官时,均被他回绝了。东海王司马越又命他担任典军参军、济阴太守,适遇其母病逝,他干脆守丧不出。</p><p>3.3 聚众南下</p><p>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农历6月,洛阳陷落,北方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避难,祖逖也被迫带着亲族宗党几百家南下淮泗(今江苏徐淮地区)。一路上大家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祖逖主动把车马让给老弱和病人,又把粮食、衣物和药品分给别人。他和大家同甘共苦。他还常常想办法,解疑释难。大家既感激他,又敬佩他,一致推举他担任流人队伍的“行主”。</p><p>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中原大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与他们甘苦与共,又富有谋略,于是被推为他们行旅的首领——行主。</p><p> 当祖逖走到泗口(今江苏徐州)时,坐镇建邺(今江苏南京)的镇东大将军、琅砑王司马睿(晋元帝)任命他为徐州刺史。</p><p> 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又征召他担任军谘祭酒,于是,祖逖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定居下来。</p><p> 西晋政权被推翻后,祖逖常怀“振复之志”,他手下的宾客义徒都是暴杰勇士,祖逖待之犹如子。时扬州闹灾荒,这些人便常常劫掠富户。祖逖有时问他们:“比复南塘一出不?”这些人中,有人若被官吏揭露捕获,祖逖便去解救。人们为此非议他,但祖逖仍若无其事,我行我素。</p><p>3.4 中流击楫</p><p> 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农历4月,晋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左丞相,让他率兵二十万直攻洛阳。农历6月复遣使催促。当时,司马睿致力于开拓江南地区,根本顾不上北伐。而祖逖虽出身北方大族,并可以在司马睿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里本可以安享尊荣,步步高升的。但是,他不愿苟且偷安,不贪恋安定舒适的生活。在南北门阀士族热衷于新政权的权力再分配的时候,在他们热衷于求田问舍,进行新的兼并的时候,祖逖义正辞严地提出收复半壁河山,拯救中原同胞于水火的强烈要求。祖逖向他进言:“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籓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p><p> 祖逖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愿望,但无异于给司马睿出了一个难题。司马睿自移镇建邺,一心在拼凑江南小朝廷,他和拥戴他的门阀士族都无意北伐。从司马睿来说,虽然国土沦丧,他仍不失为偏安之主;如果北伐成功,这皇帝的宝座还不知究竟属谁呢?但面对祖逖大义凛然的请求,他又不愿落下阻止北伐的恶名,于是,便消极对待此事。为了敷衍天下人耳目,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前锋都督出师北伐,只拨给他一千人的粮饷,三千匹布,不给铠甲兵器,而不给一兵一卒,让他自募士众,自制刀枪。</p><p> 祖逖眼见西晋一片混乱,决心要振兴晋朝,为此礼遇甚至纵容那些暴桀勇武的门客,望日后北伐时他们能作出贡献。同时又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年),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因司马睿一心巩固初建的江东政权,无心北伐,于是只给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更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但祖逖仍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后开展北伐。</p><p> 司马睿的冷漠态度并没有动摇祖逖北伐中原的决心,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流人队伍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船到中流,祖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豪气干云,热血涌动,于是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决不重回江东!祖逖“辞色壮烈”,部属为之慨叹。</p><p>祖逖渡过长江后,暂驻淮阴,起炉冶铁,铸造兵器,同时又招募到二千多士兵。</p><p> 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农历11月,晋愍帝被汉国俘虏,西晋灭亡。司马睿被迫移檄四方,约期北征,祖逖欣然应命。</p><p>3.5 收复豫州</p><p> 时北伐的形势十分严峻。祖逖面临的对手不仅是割据冀、豫一带,拥兵十多万的羯族首领石勒,河南地区还盘踞着为数众多的汉族地主豪强武装,即所谓“坞主”。这些坞主修筑坞堡,自称刺史、太守,称霸一方,依违于晋、赵之间,情况非常复杂。他们可能成为北伐军的盟友,也可能成为北伐军的敌人。这种形势决定祖逖北伐的道路是一条充满了艰难险阻的道路。</p><p> 公元317年,祖逖进驻芦洲(今安徽亳县),果然,北伐军首先遭到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的阻遏。张平、樊雅是兖、豫一带的豪强,乘乱起兵,张自任豫州刺史,樊自任谯郡太守,各据一城,有众数千人。张平部下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多支小部队,各有数百人。张、樊名义上臣属于司马睿,接受司马睿给予的四品将军头衔,实际上不受约束,自行其是。祖逖派遣参军殷乂(ài,yì)去联络张、樊,殷乂有些看不起张平,指着他的住房说这只配作马厩,又指张平的一口大镬说这可以铸铁器。并说张平不能保住头颅。张平大怒,杀死殷义,勒兵固守。张平“阻兵固守”,殷乂诚然不能辞其咎,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这位自封的豫州刺史不能容忍朝廷派来的豫州刺史。这类豪强,虽然他们原来也经常受到敌人的攻击,但当他们的既得利益稍许受到危害,他们则宁肯站到敌人的立场攻击自己的同盟者。祖逖率军进攻,仍不能下。于是祖逖便用离间计,从张平部下分化出谢浮,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p><p> 张平虽死,樊雅仍占据谯城,祖逖进据太丘(今永城),因军中乏食,处境十分困难。樊雅派兵乘夜来袭,攻入营垒,拔戟大呼,直逼祖逖营帐,军中大乱。祖逖临危不乱,安排左右拒敌,督护董昭英勇杀敌,终于打退了樊雅的进攻。祖逖率部追讨,张平余部帮助樊雅迎击祖逖。为了尽快攻下谯城,祖逖向蓬坞堡主陈川、南中郎将王含求援。陈川派李头、王含派桓宣来援,王含也命参军桓宣领兵五百助战。祖逖一面发兵进攻,一面派对桓宣说:“卿先已说平、雅,信义大著于彼。今复为我说雅。雅若降者,方相擢用,不但免死而已”。桓宣遂入谯城劝降。见到樊雅,桓宣说:“祖逖方欲平荡二寇,每何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今若和解,则忠勋可立,富贵可保。若犹固执,东府赫然更遣猛将,以卿乌合之众,凭阻穷城,强贼伺其北,国家攻其南,万无一全也。愿善量之”。樊雅这才出城归降。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祖逖终于攻占谯城,在豫州站住了脚跟,并打通了北伐的通道。</p><p> 正当祖逖以谯城为根据地,且战且耕,逐步扩大战果时,发生了蓬陂坞主陈川叛归石勒的事件。陈川本是号称“乞活”的流民集团的首领,自称宁朔将军、陈留太守。这支流民武装长期割据浚仪蓬陂,曾经投降石勒,又受晋官号。陈川部将李头攻打谯城立功,祖逖遇之甚厚,正好祖逖获得樊雅一匹好马,李头很想要又不敢说,祖逖知道他的心思后,便把马给了他。以后李头经常感激地说:“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陈川闻后大怒,遂杀李头。李头的亲信冯宠鼓动所属四百多人投奔祖逖,陈川更加怒不可遏,大掠豫州诸郡以为报复。祖逖则针锋相对,命卫策在谷水伏击,尽获其所掠之车马子女,祖逖下令,将车马子女全部归回原主,军队一点也不截留。陈川大为惊恐,于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农历4月以浚仪(今河南开封)投降石勒。</p><p> </p> <p>当时石勒建基于襄国(今河北邢台),活动于黄河流域,因实力所限而推行北攻南守方针。南面所要对付的主要是祖逖所率领的北伐队伍。而要阻止祖逖北进,首要的也在于争夺各地的坞堡组织。</p><p> 祖逖得知陈川叛晋后,遂于五月进攻蓬关(蓬陂,今河南开封)。石勒派养子石虎率领五万大军救授陈川,与祖逖军战于浚仪。祖逖战败,退守淮南(今安徽寿县)。石虎在豫州进行了一番洗劫之后,也带着陈川回师襄国,只留下将领桃豹戍守蓬陂坞。农历10月,祖逖派督护陈超攻打桃豹没有成功。农历11月,石勒自立为赵王(史称后赵)。</p><p>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农历6月,石虎派桃豹据浚仪,屯兵西台,从南门出入,祖逖则派韩潜据东台,由东门出入,两军相持四十日。祖逖决定设计智取。当时,双方粮草供应都很紧张,祖逖命令把沙土装在粮袋里,假装成米,让一千多人像运送军粮一样,忙忙碌碌运上东台。又故意让几个人真的挑着大米,走在后面,佯装疲惫在路上休息,等敌军来抢米。桃豹的军队缺粮已久,见晋军运粮,以为有机可乘,突然冲过来抢粮,那几个人扔下粮袋仓皇逃跑。桃豹军士抢得粮米后,以为祖逖士兵都能吃饱,而自己长久饥饿,于是更加恐惧,士气低落。这时,石勒部将刘夜堂用一千头驴运粮食给桃豹,祖逖侦知消息,派部将韩潜、冯铁等部在汴水截击,尽获其粮食和脚力。桃豹闻讯,连夜退兵东燕城(今河南延津)。祖逖乘胜进军,派韩潜进屯封丘(今河南封丘),威逼桃豹,冯铁部进据二台,自己统兵镇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并屡次派兵截击后赵军,后赵很多城镇纷纷叛赵归晋。</p><p> 农历7月,石勒不甘心失败,派遣一万多精锐骑兵反扑,但又被严阵以待的北伐军所败。又经过一年多的反复争夺,祖逖取得北伐战争以来最重大的胜利。</p><p> 祖逖在北伐中不仅善于分化瓦解敌军,而且善于团结可以团结的豪强武装集团和坞壁主,这是他能够以弱小兵力多次打败敌军的重要原因。侦察兵常俘获濮阳人,祖逖总是优待他们,送他们回去,这些人感谢祖逖的恩德,联络了乡里五百家来归附。当时河南境内有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割据集团,他们各据一方,经常以兵戎相见。祖逖多次派人从中调解,晓以大义,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都服从自己的统一指挥。</p><p> 黄河以南,原有一些坞堡主,迫于石勒强大的势力,不得不臣服于石勒,送其子弟到襄国为人质。祖逖允许他们表面上仍归附石勒,任凭他们两边交往,并常派些小部队假装攻打他们,以表明他们并未归附晋朝,从而消解石勒的疑心,减轻坞堡的压力。各坞堡主感戴祖逖的恩德,经常帮助北伐军刺探情报,因而祖逖在战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屡战屡胜,威名远播。</p><p>3.6 图平河北</p><p> 祖逖礼贤下士,善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将士“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在统治区内劝督农桑,恢复农业生产;在军队中一直实行且战且耕,以耕养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祖逖自身生活俭朴,自奉节俭,不畜私产,其子弟与战士一样参加耕耘、背柴负薪。他还收葬枯骨,加以祭奠。因此,北伐军得到河南地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p><p> 一次,祖逖摆下酒宴,招待当地的父老兄弟,一些老人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在座上歌曰:</p><p>“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p><p> 由于祖逖策略得当,民众归心,所以不出几年,基本上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刘琨在写给亲戚的信中,大力称扬祖逖的威德,晋元帝也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p><p>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祖逖领导下的北伐军正是依靠群众的支援,同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苦战四年多,终于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北伐军也由小到大,越战越强,成为一支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的劲旅。石勒慑于北伐军的威力,转而采取守势,他下令幽州官府修祖氏坟墓、成皋县修祖逖母亲坟墓。并写信给祖逖,请求互通使节、互市贸易。祖逖格于形势,没有回信,但听任双方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官方和私人都富足起来,兵马也日益强壮。</p><p>3.7 北伐遗恨</p><p> 祖逖的目标是清定中原,他不敢稍有懈怠,抓紧练兵积谷,准备“推锋越河,扫清冀朔”。正当祖逖准备渡河北进,完成统一大业之时,晋元帝听说祖逖在河南深得民心,屡建战功,怕将来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便于晋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农历7月任命戴渊为都督兖豫雍冀并司六州军事、征西将军,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认为,戴渊是南方吴人,虽然有名望,但并无远见卓识,加上自己目前已剪除荆棘,收复河南,而戴不费气力,即来统御,心中颇为不乐。这时,又传来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眼看内乱将起,北伐还有什么希望!祖逖心力交瘁,忧愤成疾。于是,把家眷安排在汝南大木山下。当时中原的士大夫都认为祖逖应该进据武牢,没想到他却把家属安置到了险要之处,纷纷劝阻他,他不听。</p><p> 祖逖心中虽然忧愤,但仍“图进取不辍”,抱病营缮虎牢城。虎牢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壁垒,易被敌人攻破,特意派堂侄祖济(汝南太守)、汝阳太守张敞、新祭内史周闳等率众筑垒。营垒尚未修成,祖逖病危,农历9月,祖逖病死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终年五十六岁。</p><p> 祖逖死讯传出,豫州人民痛哭流涕,谯梁百姓还自发为祖逖修建祠堂,纪念这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敌、百折不挠的爱国名将。朝庭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p><p> </p><p>3.8 祖逖北伐</p><p> 建兴元年(313年)四月,愍帝在长安即位,以司马睿为左丞相,让他率兵二十万直攻洛阳,六月复遣使催促。当时,司马睿致力于开拓江南地区,根本顾不上北伐。祖逖出身北方大族,本可以在司马睿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里安享尊荣,步步高升。但他不愿苟且偷安,不贪恋安定舒适的生活。在南北门阀士族热衷于新政权的权力再分配,进行新的兼并的时候,祖逖义正辞严地提出收复半壁河山,拯救中原汉家同胞于水火的强烈要求。祖逖向司马睿进言:“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籓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p><p> 祖逖的要求,代表了汉族人民的愿望,但无异于给司马睿出了一个难题。司马睿自移镇建邺,一心在拼凑江南小朝廷,他和拥戴他的门阀士族都无意北伐。但面对祖逖大义凛然的请求,他又不愿落下阻止北伐的恶名,于是,便消极对待此事。为了敷衍天下人耳目,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前锋都督出师北伐,只拨给他1000人粮饷,3000匹布,不给铠甲兵器,而不给一兵一卒,让他自募士众,自制刀枪。</p><p> 司马睿的冷漠态度并没有动摇祖逖北伐中原的决心,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流人队伍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船到中流,祖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豪气干云,热血涌动,于是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决不重回江东!祖逖“辞色壮烈”,部属为之慨叹。祖逖渡过长江后,暂驻淮阴,起炉冶铁,铸造兵器,同时又招募到二千多士兵。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晋愍帝被匈奴贼寇刘曜俘虏,长安失陷,西晋灭亡。司马睿被迫移檄四方,约期北征,祖逖欣然应命。当时北伐的形势十分严峻。祖逖面临的对手不仅是割据冀、豫一带,拥兵十多万祸乱天下的羯寇石勒,河南地区还盘踞着为数众多的汉族地主豪强武装,即所谓“坞主”。这些坞主修筑坞堡,自称刺史、太守,称霸一方,依违于晋、赵之间,情况非常复杂。他们可能成为北伐军的盟友,也可能成为北伐军的敌人。这种形势决定祖逖北伐的道路是一条充满了艰难险阻的道路。</p><p> 建兴五年,祖逖进驻芦洲(在今安徽亳县),果然,北伐军首先遭到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的阻遏。张平、樊雅是兖、豫一带的豪强,乘乱起兵,张自任豫州刺史,樊自任谯郡太守,各据一城,有众数千人。张平部下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多支小部队,各有数百人。张、樊名义上臣属于司马睿,接受司马睿给予的四品将军头衔,实际上不受约束,自行其是。祖逖派遣参军殷乂去联络张、樊,殷乂出身世族,看不起张平,指着他的住房说这只配作马厩,又指张平的一口大镬说这可以铸铁器。并说张平不能保住头颅。张平大怒,杀死殷义,勒兵固守。张平“阻兵固守”,殷乂诚然不能辞其咎,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这位自封的豫州刺史不能容忍朝廷派来的豫州刺史。这类豪强,虽然他们原来也经常受到敌人的攻击,但当他们的既得利益稍许受到危害,他们则宁肯站到敌人的立场攻击自己的同盟者。祖逖率军进攻,仍不能下。于是祖逖便用离间计,从张平部下分化出谢浮,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p><p> </p> <p>张平虽死,樊雅仍占据谯城,祖逖进据太丘(今永城县西北),因军中乏食,处境十分困难。樊雅派兵乘夜来袭,攻入营垒,拔戟大呼,直逼祖逖营帐,军中大乱。祖逖临危不乱,安排左右拒敌,督护董昭英勇杀敌,终于打退了樊雅的进攻。祖逖率部追讨,张平余部帮助樊雅迎击祖逖。为了尽快攻下谯城,祖逖向蓬坞堡主陈川、南中郎将王含求援。陈川派李头、王含派桓宣来援,王含也命参军桓宣领兵五百助战。祖逖一面发兵进攻,一面派人对桓宣说:“卿先已说平、雅,信义大著于彼。今复为我说雅。雅若降者,方相擢用,不但免死而已”(《晋书·桓宣传》)。桓宣遂入谯城劝降。见到樊雅,桓宣说:“祖逖方欲平荡二寇,每何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今若和解,则忠勋可立,富贵可保。若犹固执,东府赫然更遣猛将,以卿乌合之众,凭阻穷城,强贼伺其北,国家攻其南,万无一全也。愿善量之”(《晋书·桓宣传》)。樊雅这才出城归降。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祖逖终于攻占谯城,在豫州站住了脚跟,并打通了北伐的通道。</p><p><br></p><p> 正当祖逖以谯城为根据地,且战且耕,逐步扩大战果时,发生了蓬陂坞主陈川叛归石勒的事件。陈川本是“乞活”流民集团的首领,自称宁朔将军、陈留太守。这支流民武装长期割据浚仪蓬陂,曾经投降石勒,又受晋官号。陈川部将李头攻打谯城立功,祖逖遇之甚厚,正好祖逖获得一匹好马,李头很想要又不敢说,祖逖知道他的心思后,便把马给了他。以后李头经常感激地说:“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陈川闻后大怒,遂杀李头。李头的亲信冯宠鼓动所属四百多人投奔祖逖,陈川更加怒不可遏,大掠豫州诸郡以为报复。祖逖则针锋相对,命卫策在谷水伏击,尽获其所掠之车马子女,祖逖下令,将车马子女全部归回原主,军队一点也不截留。陈川大为惊恐,于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四月以浚仪(今河南开封)投降石勒。</p><p><br></p><p> 当时石勒盘踞于襄国(今河北邢台),活动于黄河流域,与匈奴人刘曜的前赵对抗,因实力所限而推行北攻南守方针。南面所要对付的主要是祖逖所率领的北伐队伍。而要阻止祖逖北进,首要的也在于争夺各地的坞堡组织。祖逖得知陈川叛晋后,遂于五月进攻蓬关(即蓬陂,今河南开封县南)。石勒派侄子石虎率领5万大军救授陈川,与祖逖军战于浚仪。祖逖战败,退守淮南(今安徽寿县)。石虎在豫州进行了一番洗劫杀戮之后,带着陈川部属返回襄国,只留下将领桃豹戌守蓬陂坞。十月,祖逖派督护陈超攻打桃豹没有成功。十一月,石勒僭号赵王(史称后赵)。</p><p><br></p><p> 东晋太兴三年六月,石虎派桃豹据浚仪,屯兵西台,从南门出入,祖逖则派韩潜据东台,由东门出入,两军相持40日。祖逖决定设计智取。当时,双方粮草供应都很紧张,祖逖命令把沙土装在粮袋里,假装成米,让一千多人像运送军粮一样,忙忙碌碌运上东台。又故意让几个人真的挑着大米,走在后面,佯装疲惫在路上休息,等敌军来抢米。桃豹的军队缺粮已久,见晋军运粮,以为有机可乘,突然冲过来抢粮,那几个人扔下粮袋仓皇逃跑。桃豹军士抢得粮米后,以为祖逖士兵都能吃饱,而自己长久饥饿,于是更加恐惧,士气低落。这时,石勒部将刘夜堂用一千头驴运粮食给桃豹,祖逖侦知消息,派部将韩潜、冯铁等部在汴水截击,尽获其粮食和脚力。桃豹闻讯,连夜退兵东燕城(今河南延津东北)。祖逖乘胜进军,派韩潜进屯封丘(今属河南),威逼桃豹,冯铁部进据二台,自己统兵镇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并屡次派兵截击后赵军,后赵城镇纷纷叛赵归晋。七月,石勒不甘心失败,派遣一万多精锐骑兵反扑,但又被严阵以待的北伐军所败。经过一年多的反复争夺,祖逖终取得北伐战争以来最重大的胜利。祖逖在北伐中不仅善于分化瓦解敌军,而且善于团结可以团结的汉族豪强武装集团和坞壁主,这是他能够以弱小兵力多次打败胡寇的重要原因。侦察兵常俘获濮阳人,祖逖总是优待他们,送他们回去,这些人感谢祖逖的恩德,常联络了乡人部曲来归附。当时司州境内有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原西晋政府残军,他们虽对抗胡寇,但各据一方,经常互相以兵戎相见。祖逖多次派人从中调解,晓以大义,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都服从自己的统一指挥。黄河以南,原有一些坞堡主,迫于石勒强大的势力,不得不臣服于石勒,送其子弟到襄国为人质。祖逖允许他们表面上仍归附石勒,任凭他们两边交往,并常派些小部队假装攻打他们,以表明他们并未归附晋朝,从而消解石勒的疑心,减轻坞堡的压力。各坞堡主感戴祖逖的恩德,经常帮助北伐军刺探情报,因而祖逖在战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屡战屡胜,威名远播。</p><p><br></p><p> 祖逖礼贤下士,善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将士“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在统治区内劝督农桑,恢复农业生产;在军队中一直实行且战且耕,以耕养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祖逖自身生活俭朴,自奉节俭,不畜私产,其子弟与战士一样参加耕耘、背柴负薪。他还收葬枯骨,加以祭奠。因此,北伐军得到河南地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次,祖逖摆下酒宴,招待当地的父老兄弟,一些老人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在座上歌曰:</p><p>“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p><p> 由于祖逖策略得当,民众归心,所以不出几年,基本上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当年的好友,此时担任并州刺史的司空刘琨在写给亲戚的信中,大力称扬祖逖的威德,晋元帝也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祖逖领导下的北伐军正是依靠汉族群众的支援,同占据绝对优势的胡寇苦战四年多,终于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北伐军也由小到大,越战越强,成为一支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的劲旅。石勒慑于北伐军的威力,转而采取守势,这个奸险小人下令幽州官府修祖氏坟墓、成皋县修祖逖母亲坟墓。并写信给祖逖,请求互通使节、互市贸易。祖逖格于形势,没有回信,但听任双方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官方和私人都富足起来,兵马也日益强壮。</p><p> 祖逖的目标是清定中原,他不敢稍有懈怠,抓紧练兵积谷,准备“推锋越河,扫清冀朔”。正当祖逖准备渡河北进,完成统一大业之时,晋元帝听说祖逖在河南深得民心,屡建战功,怕将来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便于太兴四年(321)七月任命戴渊为都督兖豫雍冀并司六州军事、征西将军,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认为,戴渊是南方人,北方不是他的故乡;虽然有名望,但并无远见卓识,加上自己目前已剪除荆棘,收复河南,而戴不费气力,即来统御,心中颇为不乐。这时,又传来大将军王敦跋扈不臣,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眼看内乱将起,北伐还有什么希望!祖逖心力交瘁,忧愤成疾。于是,把家眷安排在汝南大木山下。当时中原的士大夫都认为祖逖应该进据虎牢关,没想到他却把家属安置到了险要之处,纷纷劝阻,祖逖不听。祖逖心中虽然忧愤,但仍“图进取不辍”,抱病营缮虎牢城。虎牢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壁垒,易被敌人攻破,特意派从子汝南太守祖济,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等率众筑垒。营垒尚未修成,祖逖病危,九月,祖逖病死在雍丘(治所在今河南杞县),终年五十六岁。</p><p> 祖逖死讯传出,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丧考妣;谯梁百姓自发为祖逖修建祠堂,纪念这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敌、百折不挠的爱国名将。东晋朝廷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p><p>3.9 忧愤而死</p><p> 大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6]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但无远见,无助于北伐,而且自己既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却突然由如此从容不逼的文臣统领,心中甚为不快。同时,祖逖忧虑权臣王敦和宠臣刘隗对立,内乱将会爆发,北伐难成,因而忧愤成疾。祖逖虽然患病,但仍图进取,抱病营缮虎牢城,同时派人修筑营垒作为南部部队的据点以防后赵进侵。</p><p> 同年九月,“妖星见于豫州之分”,祖逖仰视星空,叹道:“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杀我,此乃不祐国也。”不久,祖逖病逝于雍丘,享年五十六岁,追赠车骑将军。豫州百姓如丧父母,谯梁百姓为之立祠。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认为朝廷中再也没有敌手,谋逆之心日益明显。</p><p> 祖逖之弟祖约代替其兄统领部众,[2]但节节失败,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终被后赵攻陷。</p><p>4. 史籍记载</p><p>晋书卷六十二  </p><p>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父武,晋王掾、上谷太守。逖少孤,兄弟六人。兄该、纳等并开爽有才干。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p><p><br></p><p><br></p> <p>辟齐王冏大司马掾、长沙王乂骠骑祭酒,转主簿,累迁太子中舍人、豫章王从事中郎。从惠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遂退还洛。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平昌公模等竞召之,皆不就。东海王越以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母丧不之官。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p><p><br></p><p><br></p><p><br></p><p>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杰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逖抚慰问之曰:「比复南塘一出不?」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谈者以此少逖,然自若也。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籓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p><p><br></p><p><br></p><p><br></p><p> 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众各数百,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浮谲平与会,遂斩以献逖。帝嘉逖勋,使运粮给之,而道远不至,军中大饥。进据太丘。樊雅遣众夜袭逖,遂入垒,拔戟大呼,直趣逖幕,军士大乱。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陈留太守。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p><p><br></p><p><br></p><p><br></p><p> 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p><p><br></p><p><br></p><p><br></p><p> 李头之讨樊雅也,力战有勋。逖时获雅骏马,头甚欲之而不敢言,逖知其意,遂与之。头感逖恩遇,每叹曰:「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怒,遂杀头。头亲党冯宠率其属四百入归于逖,川益怒,遣将魏硕掠豫州诸郡,大获子女车马。逖遣将军卫策邀击于谷水,尽获所掠者,皆令归本,军无私焉。川大惧,遂以众附石勒。逖率众伐川,石季龙领兵五万救川,逖设奇以击之,季龙大败,收兵掠豫州,徙陈川还襄国,留桃豹等守川故城,住西台。逖遣将韩潜等镇东台。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贼既获米,谓逖士众丰饱,而胡戍饥久,益惧,无复胆气。石勒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以馈桃豹,逖遣韩潜、冯铁等追击于汴水,尽获之。豹宵遁,退据东燕城,逖使潜进屯封丘以逼之。冯铁据二台,逖镇雍丘,数遣军要截石勒,勒屯戍渐蹙。候骑常获濮阳人,逖厚待遣归。咸感逖恩德,率乡里五百家降逖。勒又遣精骑万人距逖,复为逖所破,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其得人心如此。故刘琨与亲故书,盛赞逖威德。诏进逖为镇西将军。</p><p><br></p><p><br></p><p><br></p><p>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时中原士庶咸谓逖当进据武牢,而反置家险厄,或谏之,不纳。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先是,华谭、庾阐问术人戴洋,洋曰:「祖豫州九月当死。」初有妖星见于豫州之分,历阳陈训又谓人曰:「今年西北大将当死。」逖亦见星,曰:「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杀我,此乃不祐国也。」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册赠车骑将军。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寻以逖弟约代领其众。约别有传。逖兄纳。 </p><p><br></p><p><br></p><p><br></p><p>5. 历史评价</p><p><br></p><p><br></p><p><br></p><p> 《晋书·祖逖传》对其评价如下: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及金行中毁,乾维失统,三后流亡,递萦居彘之祸,六戎横噬,交肆长蛇之毒,于是素丝改色,跅弛易情,各运奇才,并腾英气,遇时屯而感激,因世乱以驱驰,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励其贞操,契寒松而立节,咸能自致三铉,成名一时。古人有言曰:“世乱识忠良。”益斯之谓矣。天不祚晋,方启戎心,越石区区,独御鲸鲵之锐,推心异类,竟终幽圄,痛哉!士稚叶迹中兴,克复九州之半,而灾星告衅,笠毂徒招,惜矣!赞曰:越石才雄,临危效忠,枕戈长息,投袂徼功,崎岖汾晋,契阔獯戎。见欺段氏,于嗟道穷!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邻丑景附,遗萌载悦。天妖是征,国耻奚雪!</p><p><br></p><p><br></p><p><br></p><p> 祖逖北伐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北伐。虽未有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岳飞“直捣黄龙”的气势,也未能像朱元璋那样一统中华。但祖逖的北伐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由于是白手起家,祖逖以战养战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祖逖虽未能收复失地,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和宗泽、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一样,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p> <p>   (266年-321年),字士稚,汉族,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 。西晋末年,率亲朋党友避乱于江淮。313年,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身份进行北伐。 所部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后因势力强盛,受到朝廷的忌惮,并派戴渊相牵制。321年,祖逖因朝廷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 ,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 后,北伐功败垂成。&gt;  挥军北伐&gt;  313年(建兴元年),晋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3]司马睿当时致力于确保江南一隅不失,根本无意北伐。祖逖进言道:「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司马睿于是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象征性地拨调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以充军费,更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gt;  祖逖率先前随他南下的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行至中流,祖逖眼望茫茫大江,敲击著船楫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渡过长江后,祖逖暂驻淮阴,起炉冶铁,铸造兵器,同时又招募到二千多士兵。&gt;&gt;  收复豫州&gt;  317年(建武元年)六月,祖逖进驻芦洲(今安徽亳县),遭到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的阻遏。张平、樊雅是兖豫一带的豪强,各据一城,有众数千人。张平部下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多支小部队,都有数百人。&gt;  祖逖派参军殷乂去联络二人,但殷乂轻蔑张平,称其不能保住头颅。张平大怒,杀 殷乂,勒兵固守。祖逖攻城不下,遂使用离间计,引诱张平的部将谢浮。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祖逖则进据太丘(今永城)。&gt;  张平死后,樊雅仍占据谯城。樊雅夜袭祖逖,拔戟大呼,直逼大营,军中大乱。祖逖临危不乱,安排左右拒敌,督护董昭英勇杀敌,终于打退了樊雅的进攻。祖逖率部追讨,张平余部帮助樊雅迎击祖逖。为了尽快攻下谯城,祖逖向蓬坞堡主陈川(自称宁朔将军、陈留太守)、南中郎将王含求援。&gt;  陈川派李头来援,王含也命参军桓宣领兵五百助战。祖逖让桓宣劝降樊雅,桓宣于是单马入谯城,劝道:「祖逖方欲平荡二寇,每何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今若和解,则忠勋可立,富贵可保。若犹固执,东府赫然更遣猛将,以卿乌合之众,凭阻穷城,强贼伺其北,国家攻其南,万无一全也。愿善量之。」樊雅于是出城归降。祖逖得以进据谯城(今安徽亳州)。不久,石虎围困谯城,王含又遣桓宣来救,石虎退走。&gt;  对抗后赵&gt;  祖逖对前来助战的李头非常礼遇,李头叹道:「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陈川得知后将李头杀死,李头的亲信冯宠率所属四百多人投奔祖逖。陈川于是派人大掠豫州诸郡,被祖逖派兵击溃。&gt;  319年(太兴二年)四月,陈川以浚仪(今河南开封)投降石勒。五月,祖逖进攻蓬关(蓬陂,今河南开封),讨伐陈川。石虎领兵五万来援,战于浚仪。祖逖大败,退守淮南(今安徽寿县)。石虎在豫州进行了一番洗劫之后,带着陈川回师襄国,只留下将领桃豹戍守蓬陂坞西台。&gt;  320年(太兴三年),祖逖派韩潜镇守蓬陂坞东台。相持四十日后,祖逖派人用布囊盛满砂土,假装是食用的大米,派千余人运至东台;又派人挑着真正的大米,佯作累坏了躺在道旁喘气歇息。赵军派精兵来袭,担夫弃担而逃。赵军见里面全是大米,以为晋军粮食充足,士气大挫。石勒遣大将以千头壮驴运粮,祖逖在汴水设伏尽得其粮。赵军无粮,退据东燕城。祖逖因而尽得二台,并派韩潜进占封丘压逼桃豹,自己则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此后,祖逖多次出兵邀截赵军,使石勒的力量迅速萎缩。&gt;&gt;  忧愤而死&gt;  大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但无远见,无助于北伐,而且自己既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却突然由如此从容不逼的文臣统领,心中甚为不快。同时,祖逖忧虑权臣王敦和宠臣刘隗对立,内乱将会爆发,北伐难成,因而忧愤成疾。祖逖虽然患病,但仍图进取,抱病营缮虎牢城,同时派人修筑营垒作为南部部队的据点以防后赵进侵。&gt;  同年九月,「妖星见于豫州之分」,祖逖仰视星空,叹道:「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杀我,此乃不祐国也。」不久,祖逖病逝于雍丘,享年五十六岁,追赠车骑将军。豫州百姓如丧父母,谯梁百姓为之立祠。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祖逖之弟祖约代替其兄统领部众,但节节失败,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终被后赵攻陷。&gt;  为何不用祖逖&gt;  南渡之后,很多南渡士族极力要求司马睿北伐收复失地,以闻鸡起舞出名的祖逖为其中的突出代表。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司马睿的重用。这是由于司马睿不会用人吗?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祖逖北伐的要求和司马睿立足江南的目标存在冲突,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他放弃了祖逖。&gt;  祖逖率领宗族宾客南渡后,司马睿开始还是重用他的,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又征用为军咨祭酒。但祖逖仍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多次上书司马睿,积极要求北伐。而此时司马睿政权在江南尚未立稳脚跟,对北伐能否成功更是怀疑,所以很现实地选择了保存江南政权的策略,因此对北伐态度极其冷漠。有人说司马睿本人「素无北伐之志」,这似乎有些要求过分了。他和王导实际上是在致力于割据江南,静观时变;渡江之后,他在建康建立了实际上的独立政权,实现了偏安江左的规划,但是并不稳固,需要加强内部建设,保存实力。&gt;  尽管司马睿政权对北伐不积极,但由于南渡百姓及部分南渡士族强烈要求光复失地,重返家园,因此,为了笼络人心,司马睿也不得不表面上同意祖逖北伐。司马睿于是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却不愿意给予实质的支持,只给几千军队,千人口粮和三千匹布,剩下的东西让他自行解决。&gt;  祖逖还是率兵渡江北上,在长江上击楫起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达出自己北伐的壮志。渡江后,祖逖进屯淮阴,招募军士,锻铸兵甲,并屯田积谷,随后进军太丘、雍丘一带,并积极联合一些坞壁的地主武装,共同对付石勒。不到几年的时间,祖逖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并在收复之地劝课农桑,允许边境人民开展互市贸易,使收复之地呈现出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gt;  但是祖逖始终没有得到东晋政权的支持,北伐终以失败而告终。这除了史家常说的权力争斗等因素外,从用人角度讲,祖逖的抱负虽然宏大,但是与司马睿的战略规划确实存在冲突。他不能为司马睿所用是有原因的。</p> <p>祖逖北伐</p><p>北边暂且放下,再说南边。司马睿称晋王后,继续全力剿灭占据荆州的杜曾。这时候,由于陶侃被王敦排挤,陶侃的一部分旧将郑攀、马俊等人已投奔了杜曾,杜曾的实力变得很强,把荆州刺史王廙打得屁滚尿流。陶侃原来的副手,勇将朱伺在与杜曾的交锋中受重伤,不治身亡。赵诱、朱轧等晋将战死,杜曾的势力遍及长江中游一带,成为东晋的心腹之患。</p><p>王敦见自己连连挫败,向谋士钱凤讨办法。钱凤道:“要除杜曾,非梁州周士达不可。”周士达,就是当年和陶侃一起定荆湘的浔阳太守周访,士达是周访的字。周访和陶侃是儿女亲家。王敦也正因为周访的关系,当时才没有杀掉陶侃。</p><p> 这回王敦急忙亲自去请周访,并向他许诺,如果灭了杜曾,一定让他来当荆州刺史。周访遂以李桓、许朝为前锋,率一万梁州兵去战杜曾,路上又招了几千人马。到了沔阳(今湖北仙桃),与杜曾在城下一场恶战。直杀了整整一天,周访左右两军都开始败退,只有中军勉强应付。周访早已暗藏了八百精骑,人强马壮,等到杜曾来攻中军时突然杀出,以一当十登时把杜曾的军队冲乱。周访的梁州兵趁势反攻过来,杜曾大败。</p><p> 周访和杜曾打了半年仗,杜曾败多胜少,最后逃入武当,据险而守。周访屡次强攻,损兵折将。只好把军队扎在山下,不再强攻。周访在山下重金找到当地采药人,寻了一条密道,派一支军队从武当山后杀入杜曾的营中。然后,又继之以正面强攻。杜曾大营被踹,前面攻势又猛,支持不住,全军溃败。手下大将马俊和苏温把杜曾生擒,献给周访,周访命斩了杜曾,遂平了荆州。</p><p> 按王敦的承诺周访应当为荆州刺史,司马睿也觉得凭周访的功劳,这个肥缺也应当给人家。偏偏又是钱凤作梗,劝王敦自兼荆州重地,不可把这个地方给了外人。王敦于是上奏让晋王司马睿改派周访为安南将军,仍为梁州刺史。司马睿对王敦当然是言听计从,当即答应,按照王敦的意见下了任命令。</p><p> 周访见王敦再一次食言,把任命诏书撕得粉碎,又把王敦送来的玉环、玉碗等厚礼当着使者掷碎于地,骂道:“你给几个臭钱以为就能打发了我么?”自此把王敦当做仇人。王敦知道自己惹下了这位名将,也把周访当做心头之患,打算寻机会将此人除去。</p><p> 东晋灭了杜曾,国家算是暂且安定,但东晋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祖逖北伐。这时祖逖已经占据了安徽中南部,正打算攻取安徽西北部的谯郡。谯城守将是张平、樊雅,这两个人本是中原流民,就是上一章最末讲到的乞活军的一部分。两人拥兵上万,在这一带势力很强。</p><p> 祖逖本打算攻城,参军桓宣说,大家其实都是自己人,都是汉民,也曾是东晋子民,有话好商量。我正好又和张平、樊雅有过一面之交,不如我进去劝降。</p><p> 能用嘴皮子说下来这个城池当然更好啦。祖逖于是派桓宣入城。张平、樊雅也是讲道理的人,说现在天下大乱,自己在这里割据无非是据兵以自保,混口饭吃。桓宣说,混能混到什么时候呢?不如干点儿正事吧。你看,我们是东晋派来的正规军,打算北伐恢复晋室,你们不如加入我们。大家一块儿立功建业不好么?</p><p>张平、樊雅说好啊,两下里很快谈妥。祖逖又派参军殷义进城收编。殷义是个自命不凡、十分欠揍的家伙。他进城后故意侮辱张平,指着他的军府说:“此屋也就能当马厩。”又指着府中一个大铁锅说,“此玩意儿放这儿也是个废物,不如化铸为铁器。”</p><p>张平不高兴道:“这是帝王镬,以后咱们北伐成功天下清平后还要用的,怎么能毁去?”</p><p>殷义斜着眼看了张平一眼道:“你的脑袋还不定能不能保住呢,你还想保一个破铁锅?”</p><p><br></p><p>张平本来就是个粗人,此时再也忍不住了,先把殷义的脑袋砍下。他认为祖逖有意派这个东西来侮辱自己,遂关上城门死守,又把殷义的首级悬在城头示众。祖逖见殷义被杀,也没闹明白,不过翻脸是肯定的了,当即率兵攻城。张平率众死守。一连数天祖逖攻不下来。后来还是桓宣劝降了张平手下大将谢浮,杀死张平才得以攻下城池。樊雅率兵前来报仇,被祖逖打得大败,战死军中,剩下的人一看主将死了,便一齐都投降了。</p><p>这时又有占据蓬陂、陈留(今河南开封)的乞活军首领陈川派大将魏硕在祖逖所占的各县抢掠,祖逖派韩潜设伏杀败魏硕,一直追到蓬陂。陈川猝不及防连丢几城,知道不是祖逖的对手,干脆投降了石勒。石勒派桃豹领兵去与祖逖交战。两军相持了将近两个月,韩潜的军粮渐渐紧缺。因为当时河南和安徽等地连年战乱,许多地都撂荒了,很少有人种田。祖逖的军粮绝大部分需要从江东运来,因为道远,所以难以为继。</p><p>祖逖判断对方身处河南,粮草需从黄河以北接济,必定也有粮荒,遂派人绕道桃豹背后,劫了桃豹的军粮。桃豹一看军粮无继,只好撤军,祖逖因此得了蓬陂,大军进入河南。</p><p>这时河南有荥阳太守李矩驻兵在新郑,河内太守郭默驻兵在怀县,河东太守魏该驻兵在宜阳,这些人都是流民,也算是乞活军的一部分,平时各自为政,遇有敌人来袭时便联手互保。他们听说祖逖进兵河南,便一齐归顺了祖逖。接着,驻守洛阳的汉国大将赵固献城给李矩,也加入到祖逖的军队来。刘聪听说祖逖尽占河南、安徽之地,便命太子刘粲率军十万来攻洛阳。赵固守不住洛阳,败走阳城山(今河南焦作)。这时李矩、郭默等援兵才刚刚赶到,与刘粲对峙于洛阳城外。</p><p> 李矩、郭默、赵固、魏该等军半夜袭击刘粲,刘粲没有防备被杀得大败,率败军退到黄河以北。因为晋军偷营时都喊“生缚刘粲,以赎天子!”刘粲逃回平阳后奏请刘聪杀司马邺,说只有杀了司马邺才能动摇东晋北伐的决心。</p><p> 刘聪犹豫道:“我以前杀了司马炽,民心还不是这个样子?照样有新的皇帝被晋朝拥立!还是不要杀司马邺了。”</p><p> 刘粲道:“当年周武王难道想杀纣王么?不过是怕他成为后人的祸患。现在祖逖所过之处,投奔者甚众,都以迎还司马邺为号召,我看应当早除此人!”</p><p> 刘聪被说动了,遂杀司马邺,此时为公元317年12月。</p><p> 消息传到江东,已经是公元318年3月,建康百官遂请司马睿称帝,刘琨、段匹、段疾陆眷、邵续、慕容廆、崔毖等冀北和东北的割据势力也得到了司马邺被害的消息,派使臣前来劝进。司马睿假装推托了几次,然后在王导等人的极力劝说下,终于同意登帝位。</p><p> 建武二年(318)三月丙辰,司马睿正式登基,是为晋元帝。司马睿登基时还有一个小插曲,礼毕还朝时,司马睿请王导和他共坐御床,一齐受百官的朝贺。王导吓了一大跳,再三拒绝,司马睿才没有坚持。但“王与马共坐天下”的话,从此为天下人所用。</p><p> 司马睿追谥幼帝司马邺为“晋愍帝”,立司马绍为皇太子,加封王导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王敦为江州牧,授李矩为司州刺史。所有文武官员都有封赏。</p><p>同在这一年,辽西公段疾陆眷病卒,段氏鲜卑发生内乱,祖逖的好友,晋末英雄刘琨被害!</p><p> 段疾陆眷病卒后,因为他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遂由段疾陆眷的叔父段涉复辰继大单于位。段匹和刘琨的儿子刘群领着几千人马前往辽西为哥哥奔丧。</p><p> 段疾陆眷的堂兄弟段末柸对段涉复辰道:“我看段匹并非是为奔丧而来,而是来篡位的。”</p><p> 段涉复辰一想也是,段匹是段疾陆眷的亲弟弟,也有资格继大单于位,自己继了侄儿的位置,段匹不满是有可能的。而且奔丧就奔丧吧,你带几千人马干吗。必是篡位无疑。于是问段末柸怎么办。</p><p>段末柸道:“这很简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叔叔已经是大单于了,难道还要把这个位置让给他不成?您派大军去击败段匹即可。”段涉复辰于是派十万精兵去阻截段匹。这十万兵刚走出去一天,段末柸就在京城发动了兵变,杀死段涉复辰,并杀尽段涉复辰的兄弟子侄及其党羽,自命大单于。派人将十万精兵收回,重新整兵之后,再来战段匹。</p><p>段匹数千人马自然寡不敌众,大败逃回蓟城。刘琨的儿子刘群被俘。段末柸对刘群很不错,不但用贵宾的礼节相待,而且说要任命刘琨为幽州刺史,逼着刘群写下劝降父亲的书信,派密使潜到蓟城,请刘琨为内应,一齐对付段匹。</p><p>使者被段匹的巡兵捉住,搜出书信。刘琨本来带兵据守在征北城(今北京市大兴县境内),听说段匹败回,便来探望。一来就被段匹扣住,并拿出刘群的书信给他看。</p><p>段匹道:“刘兄如果想把小弟献给段末,小弟愿伏首就擒。”</p><p>刘琨大惊道:“我与你是同盟兄弟,其志在于恢复晋朝,一雪国耻。我怎么会因为一个儿子的缘故就背叛国家,辜负朋友呢?”</p><p>段匹笑道:“我知道刘兄是光明磊落的人,其实并没有怀疑你。”</p><p>段匹本要放刘琨回去,段匹的弟弟段叔军道:“我们这片地方是汉夷混杂之处。晋人之所以不敢轻视我们,是因为我们段氏鲜卑团结而强大。现在我们骨肉不和,正是晋人起义的好时机。凭借刘琨的威信,振臂一呼,万人响应。如果放他回去,有人趁机拥刘琨起兵,那段氏之地当为晋人所有,我们将无存身之地。”</p><p>段匹是个软耳根子,听了这话便把刘琨软禁起来,并派人去征北城招降刘遵。刘遵守城不出,段匹率军攻破征北城,把刘遵擒回。</p><p>幽州别驾卢谌,是当年司马颖手下重要谋士卢志的儿子。他原本是刘琨旧将,听说刘琨被拘,便带人潜入刘琨的院内,要救刘琨出城。</p><p>刘琨叹道:“人谁能不死?我只恨下不能为国争一方领土,上不得带军归附晋土,国仇国耻不得洗雪!”说罢推辞不行,卢谌劝了几回也劝不动。只见刘琨挥毫泼墨,写下一首诗:</p><p>幄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球。维彼太公望,昔是渭滨叟。</p><p>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p><p>重耳凭五贤,小白相射钩。能通二霸主,安问党与仇?</p><p>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p><p>谁云圣达节?知命故无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p><p>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矣如云浮。</p><p>朱实陨劲风,繁英落数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p><p>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p><p>这首《重赠卢谌》后来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此诗前面铺叙历史上贤人辅助圣君故事,暗比自己和卢谌、段匹共扶晋室,并说明自己一心为国,不计私怨。诗的后面写功业未建而身被拘絷的痛苦,倾吐自己壮志未酬、时不我待的怅恨和悲哀。悲凉慷慨,千载之下,尚动人心魄。</p><p>卢谌怀揣此诗,大哭而去。数日后,段匹诈称奉东晋天子密诏,杀刘琨及其子侄四人。刘琨死时,年仅四十八岁。</p><p> 卢谌率刘琨余部投奔辽西段末柸,奉刘群为主。幽州晋人有些南去投奔石勒,有些北去投奔刘群,段匹势力大减。北边有段末柸不断进攻骚扰,西南两方又有石勒大军进逼,幽州的各个城池渐被段末柸和石勒蚕食。段末柸很快打到蓟城,城下一战,段匹大败。刘群乘虚占了蓟城。段匹只好率段文鸯等亲信部下领着残兵,一直向南来到山东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东),投靠了乐陵太守邵续。</p> <p>祖逖北伐居谯城</p><p> “隔河见古树,因忆古谯城。楚王营建时,意在主齐盟。诛贤信奸倭,国为子胥倾。兴废如浮云,沧桑凡几更。祖逖负大志,淮阴曾驻兵。一从得太邱,此地为所并。天意挫英杰,中原龙虎争。空传击楫誓,大攻不克成。感叹驱马回,旧堞寒鸦鸣。”</p><p> 这首《览古》诗的作者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时任夏邑知县的方立桢,诗中提到的谯城,位于夏邑县北三十一里,今骆集乡境内塔坡王庄一带。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夏邑县志》记载,“晋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遂克谯城而居之。元以前谯城地有祖逖祠,今废。时天阴雨,独隐隐见城堞焉。”东晋时期著名的大将军祖逖北伐时驻守谯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p><p><br></p><p>图片</p><p><br></p><p>祖逖负大志,北伐建勋功</p><p> </p><p> 公元266年,祖逖出生于范阳郡逎县(今河北涞水)一个大户家族。祖逖字士稚,少年时放荡不羁、喜欢行侠仗义,扶危济贫。十四五岁了大字还不识几个,成年后,他突然省悟,要想报效国家,必须有文韬武略,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习练武艺,并立下了雄心壮志。这壮志不立则已,一立成名,还为后世创造了“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两个励志的成语故事。</p><p> 西晋时期,祖逖和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感情深厚,时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天半夜,祖逖忽然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喊起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后来每天鸡叫时分,他们便披衣起床,习剑读书。由于祖逖勤学苦练,后来成为了国家栋梁,后世把“闻鸡起舞”比喻为有志报国、即时奋起的人。</p><p> 公元311年,匈奴人刘聪领军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在内乱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西晋王朝统治摇摇欲坠,旧臣们在长安拥立司马邺称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匈奴军又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结束。</p><p> 亡国后的西晋,军民百姓纷纭南下徙居避乱。317年,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司马睿在琅琊王氏家族王导及南下流亡的大臣帮助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晋王位,改元为建武,史称东晋。</p><p> 东晋确立初期,政权尚不巩固,还要不时刻刻的面临北方的威逼。这时,东晋的关键人物登场了,他就是祖逖。</p> <p>祖逖面对东晋的现实,不甘故国倾覆,恒存振复之心,于是主动请缨,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呢,表面上支持,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领豫州刺史,却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饷、三千匹布帛,兵马一人没派;兵器铠甲一件没给。即便如此,祖逖北伐心意坚决,带着当年一起南迁的百余家人渡江北上,并在江中以楫击水而发誓:“如果不能恢复中原而又再次渡江,就如同这江水。”后世把祖逖立志奋发,率兵北伐的誓言,称为“中流击楫”,以激励成就大事的决心。</p><p> 北上过江后,祖逖驻扎在淮阴,招募了两千多壮士,并以淮阴为根据地,在此打造兵器,筹集粮草,训练军队,观察形势、等待时机,各地民众又纷纭响应,数年间,祖逖收复黄河以南中原大片的领土,一时间使得匃奴人不敢南侵。一日,有人上报兖豫一带有豪强张平、樊雅占据谯城,拥兵数千,聚坞自保。祖逖意欲收编,以扩充自己的军队,于是派人联络前去说服张、樊二人,张平却不买账,盛怒之下杀了来使,并固守谯城,与祖逖的北伐军对抗。祖逖使用“离间计”,并以重金引诱张平部将谢浮反叛,袭杀了张平,谢浮率众归降。祖逖顺利进据太丘(今河南永城)驻扎。张平一死,樊雅不甘被俘,率兵夜间突袭祖逖大营,祖逖沉着指挥,兵勇奋战,虽击败了樊雅,但也折损了不少兵力。</p><p> 面对易守难攻的谯城,祖逖还是有所顾虑,遂向南中郎将王含求援,王含手下有一将士桓宣与樊雅平日素有交往,于是派他前去谯城劝降樊雅。桓宣来到谯城对樊雅几番游说,“祖逖正准备荡平勾奴人刘聪、石勒,需要仰仗你作为后援,如果你能弃暗投明,既可建功立勋,又能保全富贵。但若还要固执不化,一旦攻城,仅凭你手下这些兵众,是难免血流成河,葬身战场,献城归顺方是万全之策。”经过桓宣的一番利害分析,樊雅觉得有理,于是率众出城归降祖逖。</p><p> 祖逖收编樊雅后,以谯城为根据地,招兵买马,编组军队。北伐军的规模再一次得到扩大,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p><p><br></p><p>图片</p><p><br></p><p>遗迹传故老,谯城今复在</p><p> </p><p> 《读史方舆纪要》有这样一段描述,“谯城在(夏邑)县城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城,遂克谯城而居之,谓此也。”《十六国疆城志》:“下邑有故谯城。”《太平寰宇记》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夏邑)县北三十一里,晋永昌元年石勒攻襄城,城父,遂围谯。赵王二年,石虎攻蔡豹于谯城。建武元年,勒遣石虎围祖逖于谯城,为逖所败。”</p><p> 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说的也是祖逖,他收复河南后,休养生息,善待百姓。一次设宴招待当地耆老,耆老们流着眼泪道:“我们那么老了,却能得到祖将军这样的父母官,虽死无憾。”祖逖则作歌应道:“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后人把这段故事称之为“置酒作歌”。</p><p> 以上记载均说明了同一个事实,那就是祖逖居谯城后,多次被石勒石虎们围攻,但由于谯城固若金汤,几尽未遂。祖逖还善于体恤民情,犹对下属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只要手下将士稍有微功,他便会加以赏赐,鼓舞斗志。他在谯城还带头发展生产,劝督农桑,敬老爱幼,深得民心拥护。在民族危亡之际,是为华夏爱戴的民族英雄,晋元帝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祖逖守护着中原腹地,为江南的东晋政权稳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p><p><br></p><p>图片</p><p><br></p><p> 关于谯城的来历,至少可以追寻到楚平王时期(公元前528年至前516年),楚平王在古栗邑(今夏邑)城北筑谯陵城。史书上也有明确记载,“县北三十里,楚平王所筑谯陵城也。”谯陵城即谯城,其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方圆十里,占地广阔。自东晋大将军祖逖驻守此地,又加以修固,形成了四门遥相呼应,城池戒备森严的古城。</p><p> 上世纪五十年代,谯城四门遗址尚在,经专家考古论证,今骆集乡将军寺村即为谯城东门;王集乡西彭楼村东有一阁寺,为谯城西门;骆集乡贾庄村西南有一高土台,即谯城南门所在;骆集乡塔坡王庄村前原前有一古塔,为古谯城法云寺塔,即谯城北门,也是最繁华的地方。</p><p> 据历史记载,谯城城内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居乐业,和谐共生。每逢阴雨天气,城内烟雾缭绕,城堞时隐时现,犹如海市蜃楼,形成了“谯城阴雨”之胜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地面所存建筑被破坏扒掉,逐渐废弃或改作他用,昔日胜景沦为平地,已不见当时之壮观景象。</p><p> 千年遗迹的古谯陵城,它的存在,无疑为古老的夏邑增色不少,大将军祖逖挥师北伐,攻克而居谯城的故事,更为后人津津乐道。</p><p> 2013年骆集乡为恢复这一古文化遗迹,在塔坡王庄北一公里处,与当地成功人士联合斥巨资复建谯城。2015年《大将军祖逖》历史剧在此选景并开机,完成了攻城、比武招亲、决战等重要故事情节的拍摄。</p><p><br></p><p>图片</p><p> 如今,在谯城遗址的东门中轴线上,古色古香的建筑耀眼夺目,高大俊美古邑牌坊,屹立在正前方,其精湛的木雕图案,五彩斑烂,精美绝伦。牌坊中间“谯城古邑”四个大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张剑峰题写,其字书写端庄,苍劲有力,与牌坊交相辉映。仿古汉白玉神兽石雕分列在拱桥两旁,玲珑剔透,高雅威武,像卫兵一样守护着的谯城大门。</p><p> 沿拱桥台阶,拾级而上,牌坊后面不远处便是谯城城楼,顺着平坦的道路往西慢行,不一会儿就来到城门楼下,抬头望去,只见城楼飞檐翘角,直插云霄,楼阁彩绘,色彩鲜明和谐,蔚为壮观!</p><p> 登上谯城城楼,凭栏临风,大有极目楚天之感。远眺古谯大地,民居林立,田陌纵横,人来车往,似乎都在默默地诉说这里的历史过往,也让后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古谯城沉淀两千多年的风景。</p> <p>东晋为何不用祖逖?一代名将致力北伐 忧愤而死!</p><p>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汉族,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名将。西晋末年,率亲朋党友避乱于江淮。313年,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身份进行北伐。祖逖所部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后因势力强盛,受到朝廷的忌惮,并派戴渊相牵制。321年,祖逖因朝廷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死后,北伐功败垂成。</p><p><br></p><p>  挥军北伐</p><p><br></p><p>  313年(建兴元年),晋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3]司马睿当时致力于确保江南一隅不失,根本无意北伐。祖逖进言道:“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司马睿于是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象征性地拨调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以充军费,更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p><p><br></p><p>  祖逖率先前随他南下的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行至中流,祖逖眼望茫茫大江,敲击着船楫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渡过长江后,祖逖暂驻淮阴,起炉冶铁,铸造兵器,同时又招募到二千多士兵。</p><p><br></p><p>东晋为何不用祖逖?一代名将致力北伐 忧愤而死!</p><p><br></p><p>  收复豫州</p><p><br></p><p>  317年(建武元年)六月,祖逖进驻芦洲(今安徽亳县),遭到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的阻遏。张平、樊雅是兖豫一带的豪强,各据一城,有众数千人。张平部下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多支小部队,都有数百人。</p><p><br></p><p>  祖逖派参军殷乂去联络二人,但殷乂轻蔑张平,称其不能保住头颅。张平大怒,杀死殷乂,勒兵固守。祖逖攻城不下,遂使用离间计,引诱张平的部将谢浮。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祖逖则进据太丘(今永城)。</p><p><br></p><p>  张平死后,樊雅仍占据谯城。樊雅夜袭祖逖,拔戟大呼,直逼大营,军中大乱。祖逖临危不乱,安排左右拒敌,督护董昭英勇杀敌,终于打退了樊雅的进攻。祖逖率部追讨,张平余部帮助樊雅迎击祖逖。为了尽快攻下谯城,祖逖向蓬坞堡主陈川(自称宁朔将军、陈留太守)、南中郎将王含求援。</p><p><br></p><p>  陈川派李头来援,王含也命参军桓宣领兵五百助战。祖逖让桓宣劝降樊雅,桓宣于是单马入谯城,劝道:“祖逖方欲平荡二寇,每何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今若和解,则忠勋可立,富贵可保。若犹固执,东府赫然更遣猛将,以卿乌合之众,凭阻穷城,强贼伺其北,国家攻其南,万无一全也。愿善量之。”樊雅于是出城归降。祖逖得以进据谯城(今安徽亳州)。不久,石虎围困谯城,王含又遣桓宣来救,石虎退走。</p> <p>对抗后赵</p><p><br></p><p>  祖逖对前来助战的李头非常礼遇,李头叹道:“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陈川得知后将李头杀死,李头的亲信冯宠率所属四百多人投奔祖逖。陈川于是派人大掠豫州诸郡,被祖逖派兵击溃。</p><p><br></p><p>  319年(太兴二年)四月,陈川以浚仪(今河南开封)投降石勒。五月,祖逖进攻蓬关(蓬陂,今河南开封),讨伐陈川。石虎领兵五万来援,战于浚仪。祖逖大败,退守淮南(今安徽寿县)。石虎在豫州进行了一番洗劫之后,带着陈川回师襄国,只留下将领桃豹戍守蓬陂坞西台。</p><p><br></p><p>  320年(太兴三年),祖逖派韩潜镇守蓬陂坞东台。相持四十日后,祖逖派人用布囊盛满砂土,假装是食用的大米,派千余人运至东台;又派人挑着真正的大米,佯作累坏了躺在道旁喘气歇息。赵军派精兵来袭,担夫弃担而逃。赵军见里面全是大米,以为晋军粮食充足,士气大挫。石勒遣大将以千头壮驴运粮,祖逖在汴水设伏尽得其粮。赵军无粮,退据东燕城。祖逖因而尽得二台,并派韩潜进占封丘压逼桃豹,自己则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此后,祖逖多次出兵邀截赵军,使石勒的力量迅速萎缩。</p><p><br></p><p>东晋为何不用祖逖?一代名将致力北伐 忧愤而死!</p><p><br></p><p>  忧愤而死</p><p><br></p><p>  大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但无远见,无助于北伐,而且自己既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却突然由如此从容不逼的文臣统领,心中甚为不快。同时,祖逖忧虑权臣王敦和宠臣刘隗对立,内乱将会爆发,北伐难成,因而忧愤成疾。祖逖虽然患病,但仍图进取,抱病营缮虎牢城,同时派人修筑营垒作为南部部队的据点以防后赵进侵。</p><p><br></p><p>  同年九月,“妖星见于豫州之分”,祖逖仰视星空,叹道:“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杀我,此乃不祐国也。”不久,祖逖病逝于雍丘,享年五十六岁,追赠车骑将军。豫州百姓如丧父母,谯梁百姓为之立祠。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祖逖之弟祖约代替其兄统领部众,但节节失败,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终被后赵攻陷。</p> <p>为何不用祖逖</p><p><br></p><p>  南渡之后,很多南渡士族极力要求司马睿北伐收复失地,以闻鸡起舞出名的祖逖为其中的突出代表。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司马睿的重用。这是由于司马睿不会用人吗?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祖逖北伐的要求和司马睿立足江南的目标存在冲突,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他放弃了祖逖。</p><p><br></p><p>  祖逖率领宗族宾客南渡后,司马睿开始还是重用他的,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又征用为军谘祭酒。但祖逖仍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多次上书司马睿,积极要求北伐。而此时司马睿政权在江南尚未立稳脚跟,对北伐能否成功更是怀疑,所以很现实地选择了保存江南政权的策略,因此对北伐态度极其冷漠。有人说司马睿本人“素无北伐之志”,这似乎有些要求过分了。他和王导实际上是在致力于割据江南,静观时变;渡江之后,他在建康建立了实际上的独立政权,实现了偏安江左的规划,但是并不稳固,需要加强内部建设,保存实力。</p><p><br></p><p>  尽管司马睿政权对北伐不积极,但由于南渡百姓及部分南渡士族强烈要求光复失地,重返家园,因此,为了笼络人心,司马睿也不得不表面上同意祖逖北伐。司马睿于是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却不愿意给予实质的支持,只给几千军队,千人口粮和三千匹布,剩下的东西让他自行解决。</p><p><br></p><p>东晋为何不用祖逖?一代名将致力北伐 忧愤而死!</p><p><br></p><p>  祖逖还是率兵渡江北上,在长江上击楫起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达出自己北伐的壮志。渡江后,祖逖进屯淮阴,招募军士,锻铸兵甲,并屯田积谷,随后进军太丘、雍丘一带,并积极联合一些坞壁的地主武装,共同对付石勒。不到几年的时间,祖逖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并在收复之地劝课农桑,允许边境人民开展互市贸易,使收复之地呈现出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p><p><br></p><p>  但是祖逖始终没有得到东晋政权的支持,北伐终以失败而告终。这除了史家常说的权力争斗等因素外,从用人角度讲,祖逖的抱负虽然宏大,但是与司马睿的战略规划确实存在冲突。他不能为司马睿所用是有原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