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冬至”》资料

梵人(修地砖家)

<h1> 一年一度的“冬至”节气跚跚而至,让我们迅速地感受到了难熬的严寒和萌萌的冷酷。</h1><h1> 每年公历的21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的位置时,即是冬至节气。</h1><h1> 今年的冬至为12月21日星期一(农历十一月初七) 18时2分12秒。</h1><h1> 冬至在古代是很重要的节气,当时受到很特别的重视,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把它作为当时的节日来庆祝。后来人们发现冬至日既不代表丰收也不是新一年的开始,难道寒冷的来临也有必要庆祝?于是冬至作为节日被逐渐的淡化并被放弃(部分地区仍有保留),但是,冬至作为非常重要的节气却始终是被人们高度认可的。</h1> <h1>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到23日之间。 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四个标志性的点: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在这四个点中,冬至是最关键性的一个点。它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冬至线)的瞬间,太阳对于北半球的斜射,达到了极限。而过了这一瞬间,太阳又逐渐北移,是谓“冬至一阳生”。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开始了。从“一九”一直数到“九九”,阳气在不断地上升。</h1><h1><br></h1><br> <h1> 但是,冬至这个节气除了带给我们极度的“凉快外,还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本拙文后面将会粗略的告诉大家:冬至节气的来历以及冬至的一些传统习俗等。 (后面先简介一些天文常识)</h1> <h1> 本图是我们可爱的地球,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有一个围绕着旋转的卫星,名字叫月亮。地球自身在不停地旋转,同时还在太阳系内以太阳为中心进行着公转。地球南北轴线与其公转轨道平面成66.34度的夹角,这个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h1><h1> 1、地球自转的特点:</h1><h1>(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h1><h1>(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24小时。</h1><h1> 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h1><h1>(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h1><h1>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h1><h1>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h1><h1>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h1><h1> (4)地球公转速度</h1><h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h1><h1> 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h1><h1><br></h1> <h1> 太阳(Sun)是一个巨大的火球,也是浩瀚的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我们的地球息息相关。</h1><h1> 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7,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h1><h1> 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h1> <h1> 本图显示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及与中心点太阳的位置。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位于太阳系的一个天体,它和浩瀚无限的宇宙相比犹如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地球上的一切都与太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真的是“万物生长靠太阳”哦。</h1><h1> 地球从太阳获得温暖,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正因为如此才能得以繁衍、生长。若是离开了温暖的阳光,地球上必然除了一片黑暗之外,就是一切生物都难以忍受的极度寒冷。</h1><h1> 地球上为什么又有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之分呢 ,这肯定也就与太阳有关喔 。一般地球从太阳获得 温度 的多少与太阳的 距离和直射角度有关。从上面示意图来看,显然,轨道上的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与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关系不大。那么,地球四季气温的变化就只能是与太阳直射地球表面的角度有着直接的关 系囖(后面将说明)。 </h1> <h1> 我们生存的地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其它八大行星共同组成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天体。</h1><h1> 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直径一般通常大约是一光年,约等于6757714个太阳并列在一起的长度。太阳系是一个单恒星系统,但银河系中大多数恒星都属于多恒星系统,像太阳这样的单一恒星系统是比较少见的。太阳系是一个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包括8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和哈雷彗星。</h1><h1> 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始于46亿年前一个巨型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太阳系内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于太阳。太阳系内主要天体的轨道,都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的附近。行星都非常靠近黄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带天体,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倾斜角度。由此方向下鸟瞰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和绝大部分的其他天体,都以逆时针(左旋)方向绕着太阳公转。有些例外的,如哈雷彗星。</h1><h1> 太阳系内环绕着太阳运动的天体都遵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轨道都是以太阳为焦点的一个椭圆,并且越靠近太阳时的速度越快。行星的轨道接近圆形,但许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则是高度椭圆的,甚至会呈抛物线型。</h1><br><h1> </h1><br><h1><br></h1><br><h1><br></h1> <h1>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属于银河系(外文名:Milky Way Galaxy,别名:银汉、天河)的棒旋恒星系统。该星系包括1500~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和黑洞。它的可见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100亿倍,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银河系呈扁球体,具有巨大的盘面结构,由明亮密集的核心、两条主要的旋臂和两条未形成的旋臂组成,因此从地球观测银河系,呈现的是一条环绕天空的银白色环带。</h1><h1> 银河系也有自转。太阳系以250千米/秒速度围绕银河中心旋转,旋转一周约2.2亿年。银河系有两个伴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和小麦哲伦系。 </h1> <h1> 我们的地球属于太阳系,太阳糸又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又是浩瀚无限宇宙其中的一个星系,宇宙则包含了无数多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可见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 , 而据科学家推测,宇宙中非常可能存在着多个类似地球及人类这样的天体和文明。</h1><h1> 天地万物的大小,相差很悬殊,从庞大的太阳系到浩瀚的银河系,一直到广袤无垠的宇宙;而分子和原子,又极其渺小。从难以置信的庞大,到不可思议的渺小,宇宙万物的尺寸真的有天壤之别。</h1><h1> 整个宇宙的大小可能为无限大,但目前未有定论。不过有个值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人类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这个值大约为930亿光年。1光年就是光1年传播的距离值,按照光每秒传播约30万千米的速度来计算,可以得出1光年约94607亿千米。那么930亿光年有多远,就可想而知了。</h1><h1> 早期的封建王朝把中央之国看成世界的中心,仿佛天下之大,只不过如此而已。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后,发现早期的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 </h1> <h1> 地球绕太阳公转:指地球绕太阳做周期性转动。公转轨道是非常接近正圆的椭圆,平均角速度是每年360度,平均线速度为每年9.4亿公里。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而且空间指数保持不变,和地球自转一样也是自西向东转动。正是地球的南北地轴与公转轨道存在一个66.34度(天文学上常采用其余角23.26度数据)的夹角导致了地球在绕日运行时产生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气温的季节。 <br></h1> <h1>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h1> <h1> 地球的公转与农历的节气。</h1><h1> 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公转一周为一年,也就是旋转了360度。由于地球的南北轴线与其轨道平面存在一个66.34度的夹角并且始终不变,因此,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必然使太阳的直射光线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在地球表面产生位置的变化,这个变化范围就在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光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变化则直接影响到地球各位置接收太阳光热量的多少,这样就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季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上述变化制定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主要用于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h1><h1>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h1> <h1> 冬至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位置示意。</h1><h1> 图上显示冬至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位置在南回归线,离此纬度越远的地球表面其接收太阳光的热量越少。地球上的北极圈则进入了长时间的连续黑夜,南极却是长时间的连续白天。</h1> <h1> 夏至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位置示意。</h1><h1> 图上显示夏至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位置在北回归线,离此纬度越远的地球表面其接收太阳光的热量越少。地球上的北极圈则进入了长时间的连续白天,南极却是长时间的连续黑夜。由于太阳光线直射位置的不同使得地球上的冬至和夏至气温截然相反。</h1> <h1> 最初的圭表称土圭,又指量测日影长度的圭。根据正午 日影长度用来测定纬度、回归年长度、节气及方向的最古老的天文观测仪器。</h1><h1> 最早的土圭实物现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h1> <h1>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座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东经113°08306±315﹐北纬34°24169±13。中国历代许多天文学家曾到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h1><h1> 现存最大的“石圭”就保存在这个古天文观测台。“石圭”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h1> <h1> 民间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 一 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h1> <h1>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h1><h1>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在这天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今部分地区的民间仍保留冬至过节庆贺的习俗。</h1> <h1> 饺子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东汉时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是 “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最初不是叫做“饺子”,而是叫做“娇耳”。他“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流传在民间大街小巷之中。</h1><h1> 张仲景精通医术,当年在长沙任太守时,当地流行瘟疫,在冬至天寒地冻的某天他看到 穷苦的老百姓忍受着饥寒,连耳朵都被冻烂了,决心救助他们。由于穷苦百姓太多,张仲景忙不过来。于是,便在室外支若干只大锅,将羊肉、辣椒以及中药材置于锅中炖熬。然后将所熬之物捞出切碎,用面粉皮分别包成名叫“娇耳”的耳朵状食品,放入锅中煮熟后连同熬的药汤分发穷苦百姓。百姓食用“祛寒娇耳汤”后,治疗效果非常的明显。</h1> <h1> 古人制作饺子的画面,和我们现在做饺子过程差不多。 由于“祛寒娇耳汤”的治疗效果明显,人们每到农历冬至便仿照“娇耳”制作类似食品。经过多年的改进、提高,便形成了人们在冬至寒季里非常喜欢吃的“饺子”,也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食。后来,人们在冬至制作并食用饺子也就成为传统习俗,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h1> <h1> 由于冬至期间气温比较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在冬至吃饺子了。通常大家都喜欢在冬至用牛、羊肉或者猪排与萝卜炖一大锅,再全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享用着美味佳肴,赏着窗外的冬景,同时热聊一下即将到来的下个年头。而有的人则喜欢邀约朋友一起涮火锅,特别享受那种无拘无束、开开心心的就攴氛围。也有人热衷于一种“狗肉火锅”,认为冬至享用狗肉火锅会在来年使自己“苟火旺”(即幸运)。这种看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其实狗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类忠实的好伙伴,它们理应受到人类的保护。(本文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