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胜景一一殿山

英子

<p> 凤凰山</p><p><br></p><p>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老家西浮头村在殿山脚下,走在街上或坐在家里睁眼就能看到那座蔚蓝的山,通常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然而我也与别的孩子一样,看着殿山听着殿山的故事长大,好奇心不时地被挑动。尽管路途艰难,也总想上去看个究竟。在村里读书时,不少同学一有机会就在作文里津津乐道登山经历,描述见闻,抒发情感,表达心得。我也曾游历过大江南北的名川大山,但对殿山依然情有独钟,就算是所谓的乡恋情结吧!殿山位于大同市东南40千米处,在西浮头村西南,距203省道2千米。</p><p> 殿山属恒山山脉,形成于1.3亿年前的造山期,又经历过多次地质变迁,大同板块数次下沉,殿山北麓形成断层,因而呈现出绵延数公里的悬崖峭壁,每次大沉降都留有痕迹,这些痕迹依旧清晰可见。有的峭壁高达一百几十米,几乎垂直于水平面。隆起的峰顶是低密度的石灰岩,有水生贝类动物化石,颇有研究价值。</p><p> 殿山始称凤凰山,相传殿山曾有凤凰居住,不知曾几何时,先民尊这座大山为凤凰山。从此以后,在大同有关凤凰的传说多了起来,比如凤凰曾经飞往桑干河,在河的南岸飘落一羽,先民在这祥瑞的地方定居,并取名“凤羽村”。最出名的是大同又称“凤凰城”,相传大同在建城之前,这里长有梧桐树,一日凤凰降落,面南欲归,但姿态怪异,右翼不举,因被神箭所伤,后带伤南去。皇帝遵从神意,按凤凰落地姿态建城,一座“凤凰城”便在塞北落成。大同古城有东关、南关、北关,唯独没有西关,西关就是那被射伤的右翼。</p><p> 这应是“君权神授”统治理念的表现,但也折射出凤凰山的象征意义。然而大同人为之骄傲,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原始部族崇拜图腾,有鸟图腾、兽图腾等,龙和凤就是由这些图腾抽象神化而来。殿山的悬崖上居住着红头雁,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浮头村村民如今对“红头雁”敬畏犹存,这类似于朴素的图腾文化</p> <p> 北方锁钥</p><p><br></p><p> 殿山地处400mm等降雨量线附近,居于内外长城之间,濒临季风区和外流区的边缘,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因此殿山正好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上,从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两大文明冲撞的战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场所。古往今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事情。</p><p> 正因为这种地缘关系,数千年来,两种文明经历了无数次碰撞和长期交融,大同成为北方军事重镇。每当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往往大同首当其冲,因为大同西北有杀虎口,南有雁门关和平型关,东通居庸关,是游牧民族南下和东进的重要通道。大同成为挺进中原的跳板,占据大同,也就打开通往中原的大门,既便于补给粮草,也有利于屯兵,进可攻,退可守。因此自古以来大同有“北方锁钥”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p><p> 在大同这片土地上,闪现过无数历史人物,也发生过无数历史事件。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陈平为汉高祖解白登之围,拓跋珪建魏定都平城,北魏有七帝在平城近百年,冯太后平城改革,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萧太后欲饮马中原,杨业宁死抗契丹,女真过万敢灭辽,徐达,常遇春攻克大同,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不胜枚举。不知还有多少重大事件已尘封,不知多少奇闻趣事已鲜为人知。还有好多神化传说,暂不去捕风捉影。艺术虚构的花木兰和穆桂英又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怀和诉求,与这片土地有何渊源,值得追溯。</p> <p> 军事要冲</p><p><br></p><p> 凤凰山横亘于大同盆地和浑源盆地之间,呈带状,形成一道天然屏峰,西浮头村和瓮城口村是这道屏峰的东西两处谷地。从大同南下,途径古定桥跨过桑干河有一条官道,西浮头村是这条官道上的关口,古代瓮城曾设驿站。站在峰顶,两盆地尽收眼底,视野可达数千平方公里,殿山成为一道阻隔南北的天然长城,成为一座视野开阔的瞭望塔,也被用作号令天下的烽火台。山势险要,有利于攻防退守,这是极为难得的地利优势。山顶上有不同朝代修筑的地道,具有军事隐蔽和军事转移的功能。殿山西侧有团崖,是古代屯兵的地方。所以殿山常常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对垒的军事要冲。</p><p> 每当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里发生碰撞,就不知道会洒下多少不同民族的鲜血,也不知道殿山脚下曾经掩埋了多少冤魂和忠骨。西浮头村西有个地方叫乱坟岗,不知道被洪水冲走了多少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将士的遗骨,小时候常能见到这种情景。当置身于此,恍惚间,又能感受到那时的刀光剑影,仍能嗅到那一股股的血雨腥风。2017年西浮头村挖掘出一座契丹贵族墓,在村子的其它地方还有盗墓贼留下的盗洞。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逸闻轶事已被尘封在这片土地下。</p> <p> 殿山——兴国寺</p><p><br></p><p> 早在北魏时期凤凰山上已有僧侣,寺庙初现,很受皇族青睐。“殿山”得名于唐初。有《清代大同古寺庙辑录》和地道石刻可作佐证。</p><p> 隋末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直取长安。刘武周联合突厥席卷三晋大地,李唐王朝的发祥地落入刘武周之手。刘武周麾下有宋金刚,尉迟恭等,能征惯战,锋芒正盛,唐军初期屡屡受挫。后因突厥可汗驾崩撤兵,秦王李世民乘势击败刘武周,刘武周逃彺凤凰山,李世民穷追不舍,追至山下,刘武周已不知所踪,只见峰峦叠嶂,主峰下有五面石壁,犹如伸开的五根手指,将主峰托起;又像五片莲花瓣,形成莲花宝座,主峰栖息其上,神乎其神。李世民便带将士登顶凤凰山,主峰呈四棱锥形,棱角凸翘,酷似宫殿顶部,一座宫殿浑然呈现在眼前,神圣而神秘,传说山中有神灵,疑是凤凰的居所,神灵的宫殿,称其为殿山,膜拜后收兵。久而久之,人们只知殿山,渐忘了凤凰山。</p><p> 后来刘武周以为山下太平了,结果在山下被突厥人所杀,最后他的亲信为他铸了金头,偷偷安葬于殿山脚下。此后不知道有多少盗墓贼为这颗“金头”而疯狂,留下不少盗洞,传闻与此有关。</p><p> 唐初有国师袁天罡和李淳风,他们深谙周易玄学,善施奇门遁甲,洞彻天象风水。唐太宗听从国师建言,在殿山峰顶兴修庙宇,赐名“兴国寺”,旨在护佑大唐江山长盛不衰。</p><p> 在大同周围,殿山并不是最高,山路又很艰险,建庙的砖瓦都是靠羊驮,兴国寺却成为周边唯一建在峰顶的庙宇,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仅现存石窑就有数十间,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p><p> 大同曾经是北魏都城,辽金陪都。远在古都大同,顺御河向南眺望,端庄秀美的殿山便会呈现在眼前,俨然一道秀丽的屏风,自然备受游牧民族的垂青。弘扬佛法是统治臣民的文化基础,是当时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皇族及达官显贵常来登山游猎,驱驾兴国寺朝圣拜佛,有时候在吉家庄村汇集或在南息村休整,这些村子的取名都与此有关。</p> <p> 玉陨留魂</p><p><br></p><p> 明朝万历年间重修殿山兴国寺,这有明确记载。兴国寺不是一次成型,而且最终也没有竣工就被清兵抄没,如今寺院内还有尚未完工的建筑,初步认定这些建筑至少分三期修建。</p><p> 明末,明朝将领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大顺,当满清入关后,姜瓖杀掉农民起义军将领张天琳之后又降清,因屡遭清廷猜忌,1648年复归南明,以割辫为标志,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对抗清王朝,发动了戊子之变,声势浩大,运动很快燃遍北方,与南方的反清复明运动遥相呼应。英亲王阿济格用红衣大炮围攻大同,后多尔衮亲自在曹夫楼督战,朔州,浑源相继被攻陷,大同孤立无援,坚守了9个月,最后杨振威杀掉姜瓖兄弟,献城降清。清兵入城,多尔衮下令屠城,官吏兵民尽皆被诛,仅仅赦免了23名降清将士及家眷。为泄愤,多尔衮下令将城墙拆掉5尺。大同几乎成了空城,大同废,不立官,三年不纳士,不录官,统治机构移至怀仁和阳高。在这场民族对抗战中,浑源和朔州也遭屠城,后来逐渐移民复兴,然而30年后还有好多土地仍旧荒芜。</p><p> 王朝兴替,民族扰攘,人命如草芥。数千年来,荼毒生灵的争夺战谁知在这发生过多少回?大规模逃亡,大规模移民,周而复始。</p><p>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何况殿山历来就是军事要冲,为了扑灭这场反清复明的大火,清王朝几乎调动京师所有主力,史称“八王围云中”。兴国寺主持及僧侣仓皇逃往浑源南部大山深处,只让小沙弥留守寺院。清兵上山搜剿反清将士,躲闪不及的将士及庶民尽皆被戮。同时殿山兴国也被抄没捣毁,为了掩盖真像的残暴,清军和官吏对外声称:寺内妖僧强抢民女,因为从寺院内搜出很多小脚女人的绣花鞋,这可以认定妖僧在寺院内玷污清规戒律。这样就给“烧杀劫掠”冠以堂而皇之的“为民除害”,给“捣毁寺庙”披上“替天行道”的外衣。</p><p> 殿山周边至今还流传:主持临逃前藏匿聚宝盆的说法。这可能是先人们比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原故吧!剧情很精彩:若干年后,主持又偷偷地回来,寻找自己所藏的聚宝盆,一入山便大吃一惊,他发现漫山遍野的松树上都系着一根红头绳,因为当年他把聚宝盆藏在一颗松树下,掩埋好,并系了一根红头绳。这宝贝可不假,硬是给他复制出满山的松树,主持傻眼了,怎么也找不到。突然间,在这渺无人烟的山林里发现留守寺院的小徒弟,他竟然奇迹般地活着。当年大难临头各自飞,主持此时尴尬羞愧,怯问徒弟是靠什么生存下来的。徒弟深感世态炎凉,凄然戏言:“靠烧胳膊,煮石头”。师父信以为真,以为徒弟修成正果,不敢小觑。当然原故事很长,神话色彩更浓,但不想造神,只概述部分内容。我们无法知道这故事的现实素材是什么,也不能准确把握先人的创作情怀,但也可以猜想当年屠城的血腥,抄庙的残暴,以及此后多年的荒凉。</p><p> 从此以后,兴国寺一蹶不振,山上再也见不到僧侣香客,山下再也听不到晨钟暮鼓。寺内僧侣陆续汇集浑源天峰岭,成为北岳恒山佛教一脉的雏形。佛教与那里已兴起的道教及儒教逐渐交融,形成三足鼎立。殿山兴国寺荒废败落,湮没在大山深处。但人们依然把殿山称之为“北恒山”,究竟是什么原因,尚待考证;殿山美景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她的荣光令先民永远难以释怀。</p><p> 如今兴国寺已容貌全非,又经历文革二次破坏,仅剩下残垣断壁,建筑、雕塑及绘画业已支离破碎,只有那尊矗立的石碑依旧在泣诉,怎能不让人触目伤怀,扼腕叹息。石碑是立于明朝后期的功德碑,现在石碑已锈浊斑驳,字迹模糊,能勉强辨认部分内容:有太原府,大同府,浑源州的字样,还有南动庄许氏族人,我村陈氏族人等,重修庙宇捐赠财物的有府州官吏,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地方名流。可见殿山对周边的影响力之大,而且波及甚远。地上还躺着一块石碑,看不到下面的文字,或可解密更多的尘封往事。</p> <p> 烟雨殿山</p><p><br></p><p> 我姥爷常常提及他年轻时候,从东后口村出发,数十壮丁盛装列队,抬着“龙王”前往殿山祈雨,来回要走50公里。每逢宾客远道而来,我村先祖都会盛情款待,礼遇有加。可见殿山在先民心中的那种神圣光环并没有因为兴国寺的败落而彻底消退。</p><p> 登殿山会上瘾,从不觉得累。似乎每次登山都有所收获,总以为对殿山还算略知一二,然而登的次数越多,困惑也越多,反倒清醒地认识到:离真正认识殿山相距甚远。</p><p> 回想年少时第一次登殿山,一靠近殿山就紧张起来了,只觉得自己太渺小,挺拔的山峰直插云霄,悬崖峭壁摇摇欲坠,深怕自己无处逃生,下山后还心有余悸。</p><p> 且不说殿山的文化底蕴多么的深厚,在冷兵器时代,战略地位多么重要,也不说在地质科考古生物研究方面的价值。单说他的整体构型,局部造型,任凭你的想象力有多么的丰富,终究你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站在不同的方位,定然会在脑海里呈现不同的想象:</p><p> 心静她则静,心动她亦动。静时犹如睡佛,慈眉善目,神态自若。亦或宛若秀女,体态端庄典雅,眉清目秀,呼之欲出。</p><p> 若是在电闪雷鸣,疾风暴雨前后,勃然苍龙驾雾,一会儿英姿飒爽,翩翩起舞;一会儿风驰电掣,狂奔怒吼。</p><p> 每座山峰造型各异:有的像龟,安和祥瑞,憨态动人;有的像虎,张牙舞爪,咄咄逼人。有的像猿,身姿矫捷,动辄欲逃。</p><p> 山间怪石嶙峋,有穿铠甲的武士,威武雄壮。有着古装的美女,古朴端庄…… 那千姿百态的天然“雕塑”,怎能不让人惊叹造物的鬼斧神工!</p><p> 当地有“殿山戴帽,长工睡觉”这句民谣,即殿山下雨是周边下雨的前兆。殿山自身营造了一个小气候,常常是山上下雨山下晴;山上有露山下无。难怪山里石头上,仅仅一小堆土也能生长草木,以致远观蔚蓝,近看碧绿,这就是殿山灵气所在。</p><p> 每逢雨季,秀美的山峰总是被笼罩在烟雨中,雨前云雾缭绕,雨后云蒸霞蔚,因此,人们把老是处在云雾深处的山洞叫做“出云洞”,身在其中如入仙境。 殿山北麓悬崖总长达数千米,峭壁下日照时间极短,与山下温差很大,且树木丛生,空气清新,盛夏也凉爽惬意,即使过了六月,有的山沟还有冰。总是山下酷热难熬,山上风清气爽,蚊蝇全无,这里有人类最宜居的温度、湿度、亮度、高度,空气富氧,没有噪音,适宜避暑、休闲、养生。</p><p> 山上还有一个地方,从来都是落雪即化,天气越冷,呼出的“白气”越多,人们惊异地称它“气眼圪垯”,真想一探究竟。主峰下叫五道渠,暴雨后清澈的雨水从峭壁的低洼处飞流直下,会出现短暂的瀑布,一落千丈,也够壮观,加之秀美的景观,可谓风景如画。</p><p> 五道渠西是六道场,那里有降龙木,属被子植物,它的神妙功效很多,但破天门阵是神话。六道场在晴朗无风的时候,竟然能听到风声、雨声、流水声,有点玄,到如今还没找到科学的解释。再往西是牛栅沟,群峰犬牙交错,腾挪跌宕,时常传出不知哪些种类动物的叫声,一个人待在那里,只觉得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我曾被吓得从山上飞奔下来。</p><p> 还有斧刃山、箭口山、尖锋山、秀女峰、马脊梁、马蹄坡、龟驼龟、团崖等等,都景观别致,故事传奇,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暂且留给将来或他人再续。</p><p> 山上植被茂盛,乔木有苍松翠柏,白桦、椴树、山杨、山榆、山杏、山桃、樱桃、槐树等。灌木种类很多,大多数叫不出名,多是原生态物种,草本植物多为中药材,有的种类特别稀缺珍贵。 山上常能发现狍、獾、野兔、狐狸、松鼠的踪迹,以前曾有狼和豹。鸟的种类多,而且数量也多,有鹰、雕、雁、山鸡、雉鸡、斑雉、山雀、云雀、山鸽、黄鹂、画眉、啄木鸟、布谷鸟等,还有不少我也叫不出名来,山里的声音几乎都是它们发出来的,待在山里才明白什么是天籁。</p><p> 春夏之交,山间草木喷绿,青翠欲滴,真让人不忍心碰触。峰峦叠嶂,又有绿屏镶缀,宛若裙带流苏,风韵尽现,妩媚而娇艳。到处山花争艳,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山间鸟兽忽隐忽现,它们想来看个究竟,但又略存戒心,躲躲闪闪。百鸟争鸣,此起彼伏,都想卖弄一下歌喉,抒发一下浪漫情怀。山间神游,再多的烦恼也会被稀释,一切负面情绪终将荡然无存!</p><p> 中秋前后,山中野果陆续成熟,有榛子、野葡萄、樱桃、沙棘、山杏、山桃等。有的可食用,有的可药用。一场秋雨一场寒,凉风袭来,把不同造型的树叶蹂躏得青一块紫一块,黄一片红一片,五彩斑斓,搅得人眼花缭乱,天赐美景,却之不恭!</p><p> 登山观景,养身又养眼;听蝉鸣鸟叫,呼吸富氧空气,养耳又养肺;冲淡杂念,舒缓情绪,养心为根本。难怪僧侣和道士总在山上修炼。</p> <p> 魅力殿山</p><p><br></p><p> 殿山和桑干河是云州区的地标景观。古代殿山是塞北明珠,如今因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鲜有人问津。今年夏天,有两位同仁用8个小时登过殿山,尽管疲惫,仍在“快手”展示了殿山的自然景观和兴国寺的文化遗存。令他们为难的是山上无路,遗憾的是文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无路,登山十分艰难,专家或学者大多只能远观其表,所以对殿山的描述多限于宏观层面。</p><p> “是金子总会发光”!殿山是我市稀缺的旅游资源,大同县县志明确记载,殿山是旧志云中八景之一,享有盛誉。自从张鸿生先生发现大同睡佛后,更给殿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实大同睡佛就是由恒山山脉的马头山(海拔1866米)、殿山(海拔1836米)、小泉华山(海拔1803米)和马鞍山(海拔1422米)绵延而成,全长14公里。从云州区的杜庄或湖东看过来,由西向东,睡佛犹似释加牟尼的神变像:佛身比例恰与人体比例相符;由东向西则酷似仰身侧面的窈窕淑女。</p><p> 网上查阅,有资料记载:1992年秋,西藏活佛多龙来到大同,看到这一山脉后,也十分肯定地说是佛像。多龙说:“凡自然天成的佛像应该正看是佛像,倒看是女像,而大同睡佛恰恰与此相符。”</p><p> 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张畅耕先生对睡佛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颁发了鉴定证书,确认睡佛形象犹似释加牟尼的神变像,是重要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专业人士的评说自有他的道理。</p><p> 殿山自然景观优越,可与北岳恒山和悬空寺媲美,奇峰林立,姿态万千;原生态植被优越,堪称天然植物园。山有水则灵,如在山沟建几个水库,既增添景致,又有利于农林牧渔,以坝堤为路,一举多得。殿山的文化底蕴也不逊色,只是关注度不够,缺乏研究考证。</p><p> 203省道是晋北地区的旅游线,贯穿了晋北地区的大多数旅游景点。殿山的地理位置显赫,距省道两千多米,且夹在桑干河与浑河之间,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周围还有桑干河湿地公园、大同黄花基地、吉家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张福荣大师创建的黑陶基地,翁城口古驿站、龙凤寺、晋北名居吕家大院、地貌奇特的土林、山青水秀的乌龙峡及册田水库等景点,如果对殿山予以打造和宣传,那么它必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p><p> 殿山的地形、地貌、气候及周边环境,适合开展的旅游项目很多,如;避暑山庄、玻璃栈道、蹦极、滑雪、游泳、垂钓、生态园、采摘园、民俗村、农家乐、花海摄影、古装骑马登山、地道游览等。姑且不说深度开发,就是在山上山下把路修好,也必将吸引来相当多的游客,对投资商也有强大的诱惑,这就是殿山的魅力所在!开发殿山必将改善周边环境,造福周边居民,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p>作者:陈拾中 1393526648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