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讲:鄂州市诗词学会 余国民</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梁子湖区教育局</p><p class="ql-block">承办单位:梁子湖高中</p><p class="ql-block"> 梁子湖区青少年活动中心</p> 图文、摄像编辑:朱祥胜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18日星期五,庚子年冬至,寒风萧瑟,美丽的梁子湖高中迎来了一位难得的嘉宾——余国民先生。应梁子湖区教育局柯水田局长的邀请,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鄂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鄂州市诗学会会长余国民先生在梁湖高中多功能报告厅进行了一场以《诗话鄂州——走近梁子湖》为主题的诗词讲学活动。梁子湖区全体中学语文教师及太和镇小学语文教师有幸分享了这场诗词文学盛宴。</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诗词讲座活动由教育局副局长柯春明先生主持,他首先简单介绍了余国民先生——这位鄂州的名人,并代表全体学员对余国民先生莅临梁子湖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柯春明副局长致欢迎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子湖区各镇语文老师排序签到</h3> 所有与会者首先在门口戴好口罩,测量体温,有序步入进行了全面消毒的梁湖高中的报告厅签到,并领取《鄂州历代诗歌选》一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邓宝元辅导带领太和镇语文老师签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国民先生在讲课</h3> 上午9时,在全体老师们的期盼中,余国民先生的诗词讲座正式拉开序幕。他从《鄂州历代诗歌选》一书中选取了七首与鄂州及梁子湖有关的古代名人、地点、事件的诗歌进行讲学,并和全体语文老师齐读诗歌,共同感受鄂州乡土诗歌的魅力。余先生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移动,意象与情感的触动,韵律的流动三个方面来诠释诗歌中灵魂的的律动,令人耳目一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区教育局体卫股兼课外活动中心负责人邱金云在听课</h3> 余先生首先讲的第一首诗是春秋的《鄂君歌》,又名《越人歌》。通过诗中的河,余先生介绍了鄂州及梁子湖在过去连接成一片的历史地貌。通过诗中的通假字“被”通“披”,“几”通“机”的注解,向我们讲解了一位唱歌的越女和王子有幸结识并产生爱慕的爱情故事,同时指出浙江一带的越人就是从湖北迁徙过去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讲解春秋之《鄂君歌》又名《越人歌》</font></b></h3> 余先生首先讲的第二首诗苏轼的《游武昌寒溪寺》,余先生带着老师们站在时间流动的角度,细细咀嚼“西上九曲亭”的变迁,“空传孙郎石,无复陶公柳”的传说,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化为了时间流动中滴落的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讲解苏轼诗《游武昌寒溪寺》</font></b></h3> 学习的第三首诗是唐代孟浩然的《溯江至武昌》,余先生向我们解释“武昌”本来指的是我们的鄂州的地名的更改,通过“家本洞庭上,岁时归思催”“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等诗句将人、自然、时间融为一体,感受空间与时间变化给诗词带来的无穷张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讲解孟浩然诗《溯江至武昌》</font></b></h3> 在讲到令老师们壮怀不已的民国宋教仁的五律《梁子湖》的诗句“家国嗟何在”“抚剑独怆神”,余先生提到民国宋教仁的革命精神以及在好友刘复的家乡避难的革命历程,他指出过去的黄石部分地区是属于鄂州的。<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4、讲解民国宋教仁先生诗《梁子湖》</b></font></h3> 吟唱元代诗人丁鹤年《樊口隐居·为李均玉而作》时,通过“万里云霄敛翼回,挂冠高卧大江隈”让我们明白诗人的归隐田园的乐趣,而诗中的“先生柳”“处士梅”的典故,余先生用他渊博的学识都和老师们逐一道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5、讲解丁鹤年诗《樊口隐居·为李均玉而作》</b></font></h3> “五百年前苏子游,青山白水想风流”,明代抗倭名将熊桴的七律《苏子遗亭》是余先生为我们讲解的第六首诗,他特意提到熊桴安葬在家乡(今五丈港闸处),并在其当年读书西山建“伏虎楼”以作纪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6、讲解熊桴诗《苏子遗亭》</b></font></h3> 最后提到梁子湖区的书法家张裕钊先生的诗《樊港道中》,余先生抓住诗中“清”、“寒”等字眼,将张裕钊先生一生的教书讲学经历一一道来,令人感慨不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7、讲解张裕钊诗《樊港道中》</b></font></h3> 余国民先生的的诗词讲座《诗话鄂州——走近梁子湖》娓娓道来、意象深远,诗词典故侃侃而谈,稳重中不乏诙谐的意趣。诗中人物的坎坷和不屈的灵魂,伴随着着余先生抑扬顿挫的声调,让梁子湖的语文老师们在聆听和诵读中感受到了鄂州诗词的意趣与高雅。<br> 时间匆匆,讲座已过去两个多小时,老师们意犹未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柯春明副局长作总结</h3> “为什么我的眼中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最后区教育局柯春明副局长以艾青的诗歌开头,就这次诗词讲座谈到了梁子湖区的一些谈姓、汪姓、张姓、熊姓家族的名人及感人故事,并就诗词讲座提出了一些倡议:尝试以传统文化诗词作为乡土教材,尝试成立一个研究探讨诗词文学的队伍,最后大家面对面建了一个诗词学的微信群。<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会作家张先胜先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和中学老师在学习</h3> 讲座结束后老师们在诗词学微信群以即兴创作的方式纷纷发表自己对这次大型公益讲座的感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话鄂州——走近梁子湖》有感</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阜丹</div> 庚子冬,梁子湖区教育局主办《诗话鄂州——走近梁子湖》公益讲座,鄂州市诗词学会余国民与全区语文教师共话鄂州诗词,特赋五律一首,以记此盛况。<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气侵秃木,春风暖客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师集雅会,胜友赏佳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卷邀庾翼,端杯醉鄂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湖山水远,学子酿新樽。</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余先生诗话鄂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沼山中学汪小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峰巅下书香地,语者群英聚一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卷细评多妙句,洗聆恭听众华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越人鄂渚倾君子,苏子西山忆仲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日会诗匆去散,归来犹闻音绕梁。</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会老师合影</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余国民先生讲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柯春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生首讲启宏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话家山细语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子俊才齐努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敢同乡哲比诚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谈红燕老师感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楚地,西山之巅望古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话人杰,梁子湖畔聚英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颂古今,余老先生引诗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君歌,吾辈后生长精神。</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莲花吴从林老师感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醉舞狂歌四十年,花下饮酒月下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公醍醐一点醒,才惊现世有圣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流儒雅实少见,道德文章谁比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日有酒诚乞诫,还望先生不吝言。</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赴梁子湖区举行诗词讲座有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国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晨风作伴过田畴,一入黉门展亮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碧水潺湲滋绿地,青峰磅礴护宏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为人表宜修励,共建诗群好放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喜看樊湖春似锦,文山墨海任君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上为与会的老师们在认真听讲</h3> 附:余国民先生《诗话鄂州——走近梁子湖》诗词讲座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诗话鄂州——走近梁子湖</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国民</div><br> 鄂州是一座袖珍型的省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br> 鄂州有将近3000年的建城史。早在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79年),楚国国君熊渠封其次子熊红为鄂王,修筑鄂王城。东汉以前为鄂邑、鄂郡、鄂县。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四月,东吴孙权自公安县迁来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武昌同时成为国都、郡治和县治。1913年,武昌县更名为寿昌县。1914年,又更名为鄂城县。1983年8月,成立鄂州市。“武昌”这一名称在此延用了1692年。<br> 鄂州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山水,欣赏名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鄂君歌(春秋·又名《越人歌》)</font></b></div><br> 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末期,鄂君子皙在河中泛舟,钟鼓齐鸣。有一位越人船女,趁乐声刚停,便抱起双桨用越语唱了一首歌。子皙听不懂,叫人翻译成楚语,就是上面的这首《越人歌》。歌声悠扬缠绵,委婉动听,唱出了越人船女对子皙的深沉真挚的倾慕与爱恋之情。子皙明白歌词的意思后,非常高兴,走过去拥抱船女,并且盖上绣花被,表示愿意和她同床共寝。《越人歌》是我国最早的译诗,是一首优美的情诗,也是一曲古代楚越民族关系和谐融合的颂歌。<br> “鄂君子皙”四字,是封邑、封号和人名的结合体。鄂,指鄂邑;君,是封号;子皙,是人名。鄂君子皙是楚共王的四公子,楚康王熊昭(前559-前545在位)的四弟,封于鄂邑,世称鄂君子皙。《越人歌》作于鄂地的长江与樊湖一带。开头两句叙事,记叙了这天晚上荡舟河中,有幸与王子同舟这件事。“搴洲中流”,即在河中荡舟;洲,同“舟”。诗中运用“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明知故问,且反复追问,表明歌者内心的无比激动,意绪已不复平静而变得紊乱无序,难以自控。越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中间两句描述心情,“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被,同“披”,覆盖。訾,读“紫”音,说坏话。垢耻,耻辱。几,同“机”。顽,纷乱,痴迷;顽,一作“烦”。意思是说,深蒙错爱啊不以我鄙陋为耻,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由前两句非常感情化的叙事转为非常理性的描述心情。最后两句,抒发情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枝,同“知”。说,同“悦”,喜欢。此时的歌者已经将激动紊乱的意绪梳平,情感的抒发十分艺术,语言平易而意味深长,余韵袅袅。“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兴中有比,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句的“心说君”“君不知”,又以“枝”谐音比喻“知”,非常巧妙,值得品味。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顺理成章;而在人类社会,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至于别人有时却并不明白。毫无疑问,此时,在越人的歌词中,既对子皙饱含深沉真挚的爱恋,同时又流露出些许娇嗔埋怨之情。我之痴心,君竟不知。这是越人对王子的责备,是越人面对王子想说而未说的心语,有遗憾与怅惘,更有无奈与伤痛。这里,寥寥数语,越人的欢喜悲伤,紧张羞怯,跃然纸上。诗中借“枝”与“知”的谐音关系做文章的比兴手法,也是《诗经》所惯用的,比如《小雅·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两句,与《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的句式相仿佛。从本诗的用语来看,楚译的《越人歌》深受楚声的影响,又深深地影响到后来《楚辞》的创作,和楚国的其他民歌一起成为《楚辞》艺术之源。<br> 《越人歌》产生于春秋末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其感情真挚,语言凝练,技法成熟,融叙事、描写与抒情于一炉,表明古越族和楚地的歌谣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我国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br><br>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游武昌寒溪寺(宋·苏轼)</font></b> </div><br>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于二月初到达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离开黄州赴汝州任上,在黄州度过了五个年头的贬谪生涯。这期间,因武昌山水秀丽,特别是被武昌人民的淳朴好客所吸引,经常渡江南来,饮潘生酒,食武昌鱼,游寒溪寺,寻西山梅,尝东坡饼,品菩萨泉,建九曲亭,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br> 从《樊山记》中“予十五年前过之”一语来看,苏轼以往是到过武昌,登过西山的。此次来黄州贬所不过百天,就急切地希望故地重游。南望武昌诸山,盘曲起伏;樊口一带,草木茂盛。然而,隔着茫茫大江,“欲济无舟楫”,只能徒自焦急而已。诗中“空搔首”、“坐看”、“梦逐”这些神态和动作描写,既烘托了诗人急于渡江的迫切心情,也从侧面表现了武昌西山的优美和对诗人的巨大的吸引力。从“今朝横江来”到“惟有漫郎叟”,具体描述了此次西山之行的心情与游踪,景随情至,情在景中。苏轼南来武昌的愿望,一旦成行,喜不自禁。高谈阔论,划破了滔滔巨浪;轻便的芒鞋踏遍了重叠的群山。诗人此行,欣然有得。那寒溪在潺潺地流淌,芝术等各种香草在蓬勃地生长。登上九曲亭,一览众山小;回看江北路,云水更缥缈。这些诗句,突出了西山的巍峨。吴王当年建立的宫殿,草木茂盛;楚地的沼泽区域,无边无际。曾经赫赫有名的孙权试剑石,陶侃西门柳,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却很难寻觅了。那些先贤的人文景观,多么值得怀念啊。如今能够见到的,也只有漫郎元结的一些遗迹了。“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诗,写出了西山自然景观的特点,松风飒飒,流泉潺潺,构成了西山两部动听的乐曲;松、竹、梅三益友同居一山,交相辉映。诗的最后六句,表明打算:买田置屋,定居西山。诗人此次来游,便深深地爱上了西山,以至于初步打算在武昌买田,在西山置屋,在竹林深处安放井臼,用菩萨泉水酿酒。当然,要游好气象万千的西山,一天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正式到西山安家之前,还要带上三天的干粮,才能遍游西山丽景。<br> “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苏轼语)这以后,苏轼多次游历西山,并且还多次向朋友们介绍西山,宣传西山。事实证明,苏轼正是从山水之游中,冲淡当前的困厄,驱除精神上的烦恼,抚平心灵上的创伤,找到人生的乐趣,获得了创作上的丰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font color="#ed2308">3、溯江至武昌(唐•孟浩然)</font></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年青时喜好节义,济人患难,有古人之风。孟浩然在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读书作诗。四十岁时才游历京师长安,相传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浩然当即朗诵《岁暮归南山》,有“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因放还未仕,其后漫游吴、越、湘、闽,但他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家乡隐居。他一生没有做过官,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诗人。著诗二百余首,有 《孟浩然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漫游吴、越后岁晚归家溯江而上到达武昌时所作,其内容主要是写沿途所见的武昌风光,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首联,第一句“家本洞庭上”,交代诗人的家乡所在。诗人的家乡襄阳在汉水之滨,这里说成“洞庭上”,是就大致的方位而言。第二句点名本诗的主旨,“归思”二字,即为诗眼,诗意显豁,总领全诗。思,读去声,名词。一个“催”字,催促,急切,表达出急于归乡的迫切心情,开启下文。颔联抒情,情中有景。“客心徒欲速”主要写情,既照应上句“归思催”,又为下文伏下一笔。年关将至,客心思归,人在旅途,巴不得早点回家。可是,天不遂人愿。这里的“徒”字,准确地表达出“欲速则不达”的心情。下句“江路苦邅回”主要写景,巧妙回答了“徒欲速”的原因。冬天的长江水位很低,溯江而上的道路并不顺利,弯转曲折,难于行进。一个“苦”字,下得很重,人在囧途,江路艰难,心情郁闷,苦不堪言,简直是“山重水复”。颈联写景,景中有情,可谓“柳暗花明”,苦尽甘来。残存的冰冻因为春天的暖风而融解,新鲜的梅花渡过腊月将在枝头绽放。看到残冰解冻,新梅开花,诗人的乡心不禁为之一振,喜从中来,家乡越来越近了,怎不叫人心花怒放!这一联与上一联一“苦”一“乐”,在情绪上形成一个转折,一个对比。尾联写景,以景作结。诗人边走边看,边思边想,你看,那著名的武昌官柳,柳干苍劲,柳枝飘拂,正在吐出新芽,隐隐约约地,掩映着长江边上的亭阁楼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严寒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脚步清晰可闻。柳枝吐芽,预示春天的到来。这里仿佛一幅特写,在全诗的末尾勾画出“武昌柳”的形象,突出了冬天“武昌柳”这一意象独特的风姿,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行看武昌柳”,按律,应为平平平仄仄,但这是一个拗句平平仄平仄,句中自救。“武”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这是“拗”;“昌”应用仄声却用了平声,这是“救”。看,读平声。全诗音律和谐,第二、三两联自然成对,颇为工整,并无斧凿之痕,表明近体诗到了盛唐特别是王维、孟浩然时代,已经非常成熟了。</span></div></h3>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晚泊梁子湖(民国· 宋教仁)</font></b></div><br> 宋教仁(1882—1913),号渔父,湖南人。1904年,宋与黄兴等人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后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黄兴一起到武昌协助湖北都督府办理外交,筹建临时政府。这首诗,写于留学日本之前。当时,宋教仁和黄兴等人筹备举行反清起义,不料事泻,被清廷通缉,辗转于武汉、鄂州等地。1904年的11月,宋教仁来到了梁子湖避难。<br>日落浦风急,天低野树昏。首联对仗,描绘梁子湖及湖畔的景色。浦风,水边的风。首句点明时间、天气,一个“急”字,景中寓情,不仅写出了湖风的怒号,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归岸的急切。诗人的视线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湖面,转移到了梁子岛的岸边。第二句,写出了诗人的视线转移的过程。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有“野旷天低树”句,描写的是日暮时刻旷野无垠的情景。这里,诗人有所借鉴,有所创新,诗人在“树”的前面冠一“野”字,显示出梁子岛岸线的悠长和树木的苍劲;句末用一个“昏”字,写出了暮霭笼罩下的树木给人的朦朦胧胧的感觉,“昏”字下得颇为深沉。颔联继续写景,并且为颈联的直抒胸臆张本。诗人乘坐的小船在茫茫的梁子湖上颠簸,终于靠近了湖心岛的浅滩。浅渚,浅滩。这个“依”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小船缓缓靠近梁子岛浅滩的情景,还表现出一颗漂泊的心灵终于有了暂时有所归依的淡淡的欣喜。这一句点明了“晚泊”的题意和地点。接下来“秋月照征人”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人物。诗人以“征人”自许,内涵相当丰富。年青的诗人以一个即将远行的战斗者自许,表现出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可贵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家国嗟何在?”这是深沉的感喟,更是愤激的诘问,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革命党人对国难民瘼的深刻忧思。这是全诗的灵魂,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乾坤渺一身”一句,化用了杜甫《江汉》诗中“乾坤一腐儒”的意思。在诗人看来,与辽阔无垠的天地相比,真是“渺沧海之一粟”,个体的生命当然是微乎其微的。然而,重整乾坤、复兴中华不正是靠我们革命党人吗?这里,诗人并没有灰心丧气,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充满了自信,蕴含着革命党人“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语)的坚强信念。“夜阑不成寐,抚剑独怆神。”尾联勾画出这样一幅画面:抒情主人公彻夜无眠,在夜阑人静的时候,独自披衣起床,徘徊于宁静的梁子岛上,极目苍穹,心事浩茫,手抚长剑,独自怆神。结句因情生景,慷慨激昂,与同时代的秋瑾女士《满江红》中的词句“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异曲而同工。全诗至此,一位忧国忧民,矢志献身革命的青年战士诗人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br> 这首诗以浩瀚的梁子湖为背景,以美丽的梁子岛为立足点,勾画出梁子湖、岛风光的概貌,酿造出苍凉沉郁的诗意。在艺术表现上,或即景抒情,或因情生景,或情景交融,手法灵活多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r><b><font color="#ed2308">5、樊口隐居(元•丁鹤年)</font></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丁鹤年(1335-1424),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永庚,号友鹤山人。祖籍西域,回族。其父职马禄丁曾任武昌(今鄂州)达鲁花赤(相当于县令),退职后落籍武昌,故随父迁居武昌,且以父名“丁”为姓。丁鹤年一生勤奋好学,不求仕进,又逢乱世,饱经沧桑,晚年以耕读自娱,潜心佛学,精通诗律,对绘画、书法及古代诗论也颇有研究。曾自编《海巢集》,后人辑有《丁鹤年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此诗副题是“为武昌李筠玉作”。李筠玉,名肇楫,武昌人,元大夫,元亡后,隐居樊口。当时,丁鹤年正隐居南湖,二人有“不臣异代”的共同志守,故赠以诗。《樊口隐居》高度赞扬了李筠玉归隐樊口的志向,表现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也反映了丁鹤年在武昌的生活及思想情况。首联,赞扬李筠玉归隐樊口的行为。人们常常用“大鹏展翅”形容气势雄伟,磅礴宏大。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以“敛翼”,比喻李筠玉从官场归来,形象而新颖。敛,收敛。下句直接点明题意。李筠玉辞官后,隐居在大江之滨的樊口。挂冠,指弃官。高卧,晋谢安辞官,居于东山,后以“高卧东山”或“高卧”为退隐的代名词。颔联,描绘李筠玉的隐居环境。春意渐浓,抔湖一带,门前巷陌,翠柳依依;大雪初霁,樊山北麓,园中林下,蜡梅点点。这不正是苏东坡当年载春酒、赏官柳、寻野梅的情景再现么?毫无疑问,流露出诗人对李筠玉隐居环境的歆羡之情。此联用典,切合地域特点,非常到位。先生柳,源自“武昌柳”,陶侃的曾孙陶渊明,因不满官场污浊,弃官回家,慕曾祖遗风,门前植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五柳已非陶令宅,百花今岂杜陵庄。”(丁鹤年《兵后过武昌》)处士梅,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人称和靖先生,性情恬淡,不趋名利,隐居西湖孤山,不婚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有“梅妻鹤子”之称,世号“林处士”。这两句诗是推崇李筠玉有陶渊明、林和靖的高亮风标。颈联,游山玩水,足见二人深厚友谊。他们志趣相投,互为知己。游览樊山,欣赏美景,翠色一片;来到江边,共饮美酒,绿意浮动。屦,一作“履”,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汉水,借指长江。尊罍,盛酒的器皿,罍,读若“垒”。尾联,仰慕前人,进一步抒发恬适的隐逸情怀。坡仙鹤,月下吹箫,均用苏东坡《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赤壁泛舟故事。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天地自然给与人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也是诗人所追求生存环境。诗中运用比拟手法,以“坡仙鹤”比作李筠玉,志同道合,情趣相投。</span></div>全诗善用比喻、比拟和典故,抒情表意,颇有特色。<b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r><b><font color="#ed2308">6、苏子遗亭(明· 熊桴)</font></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熊桴(1507—1569),明湖广武昌(今鄂州)人。字元乘,号镜湖居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出任太仓知州,御倭寇有功,升苏松兵备佥事,击海寇,屡报捷。后因功晋秩正二品,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带病迎击海寇,卒于军中。朝廷以其平寇有功,赞其“以死勤事”,追封为副都御史,赠兵部左侍郎。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于县东五里处,并在其当年读书之西山青龙岗建造“伏虎楼”,以作纪念。说起“伏虎楼”的“伏虎”二字,颇有一些来历。据记载,熊桴自幼刻苦好学,不计寒暑。一天傍晚,熊桴在吴王避暑宫读书时,稍觉疲乏,推开宫门,只见一只猛虎蹲在门外,尖牙似铁,正虎视眈眈。熊桴大声吼道:“我钟山川之灵,当捐躯报国,岂可为你这恶兽充饥!”猛虎听到熊桴的吼声,贴耳曳尾而去。</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熊桴不仅是一员安邦定国的名将,也是一位舞文弄墨的文人,在征战频仍戎马倥偬之余,写下了大量诗文,著有《诗选》《镜湖集》《水陆事宜》《乡约》等书。故乡武昌的山水名胜和风物人情,经常被熊桴作为写作的题材,本诗即为一例。苏子遗亭,即九曲亭,原在西山九曲岭道旁,苏轼于废亭基上扩建,故名。原亭后废,后人将亭移至古灵泉寺不远处。诗人登上九曲亭,自然想到了苏轼,想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诗中抒发了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本诗在写作技法上别具一格,突破了先景后情的惯例,而是由远及近,由虚到实。五百年前,苏轼被贬黄州,踏浪南来,多次畅游西山,还扩建了九曲亭;至今武昌的山山水水还不时地回想起苏轼留下了的风流余韵。这里,将“青山白水”赋予人的情感,一个“想”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总起下文。苏轼被贬黄州的五个年头里,上百次来到武昌,留下多少事迹和墨宝,现在一一“想”来,该从何说起?诗人用极为简练的手法,聚焦于“孤亭两赋”。站在九曲亭上,首先,诗人想到了苏轼当年的辉煌。金莲夜,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召入对便殿,……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这里用苏轼曾经在朝受宠的事例同后来受贬谪的遭遇作对比。其次,诗人想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前、后《赤壁赋》。两赋一出,洛阳纸贵,赤壁之名,传遍天下。站在九曲亭上,环顾山下,抔湖樊口,有翠绿的官柳、粉红的荷花,曾经在这一带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如今的江滩上、长江边,渔火点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击楫,原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这里,含有诗人保卫祖国东南海疆战斗历程的感怀。结尾再提苏轼,回归题旨。武昌西山天底下这方风景绝佳之地,敞开胸怀,容纳了苏轼这位贬官;苏轼也为武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五百年过去了,真应该放声大笑,天上的浮云,还像从前那样,舒卷自如。有道是,乌云遮不住太阳,这“浮云”的意象,蕴含丰富,韵味无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诗中以“想”字开头,以“笑”收尾,苏子、迁客,遥相呼应,结构谨严圆融。</span></div></h3>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7、樊港道中(清·张裕钊)</font></b></div><br>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晚清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武昌符石乡(今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后考授内阁中书,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学士之一”。先后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地书院。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被誉为“张体”。著有《左氏服贡注考证》《今文尚书考证》《濂亭文集》《濂亭诗集》等。<br> 《濂亭诗集》收有张裕钊诗歌275首,多为五言和七言。从思想内容上看,其诗有三个特点:写景状物,抒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之情;淡泊名利,抒发孤寂忧愤之情;怀古咏史,对中国古代圣贤流露出怀疑的态度。从艺术风格上看,其诗有三个特点:沉雄悲慨、清淡孤苦、艰深古奥。以学问为诗,具有宋诗的特点。<br>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于作者回乡省亲的樊港小舟中,樊港现名长港。诗中通过樊港道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叙写,描绘了一幅水乡冬景图,表现出对农事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起句即有三层意思:“泽国”点明水乡的环境,为这幅冬景图设置广阔的背景;“霜清”既点明时间季节,又渲染气氛,严霜遍布,尤觉清冷无比,景中含情;“农事稀”三字,写出了此时田间地头少有人影的情状,既补足了诗意,也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农事的关心之情。承句写所见所闻,在茭白和芦苇夹杂丛生的深处,忽然,泼喇喇地,几只水鸟腾空而起,在田野里回旋,打破了水乡的宁静,然后降落下来,栖息在田野的另一处。菰芦,指茭白和芦苇。作者就地取材,以水乡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入景,动静结合,给冬日清冷寂静的田野带来几许生机。转句写作者樊港溪头所见的情状,在樊港的一条支流旁边,零散地居住着几户人家。这时,作者乘坐的小船,正行驶在樊港道中,由北往南,视野是开阔的,视线由远及近,逐渐拉回,最后定格在几株寒柳和几间茅屋上,“寒柳毵毵静掩扉”。毵毵,毛细长的样子,指冬季细长而无叶的柳条。结句凸出了寒柳和柴扉的意象。寒柳,即武昌柳,樊港道中,尚存一二,此时柳叶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细长的枝条;几户农家,几间茅屋,柴扉虚掩,一个“静”字,内涵丰富,环境的静谧,农村的萧条,内心的寂寞,尽在其中。 <br> 本诗言短意丰,寥寥四句,宛如水墨画一般,泽国、霜野、菰芦、水禽、田舍、小溪、寒柳、柴扉,意象密集,营造出凄清静谧的意境。诗中首句的“清”字和结句的 “静”互相呼应,给全诗抹上了一层黯淡凄清的色彩,这与作者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和忧伤国事同情人民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