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节到。在潮州,冬节是一个被浓厚的亲情笼罩着的节日。冬节的节日活动,有祭祀祖先和拜扫祖墓的。这个节日祭祖,出了常规的祭品,必须有糯米丸子。<div> 冬节前夕,一大早,我就忙里忙外,上菜市场购买必备的祭拜祖先的物品,鸡、鹅、鸭,要全只,猪肉、鸡蛋、鱿鱼,都必须,更重要的是,必须买好糯米粉和白糖,以准备冬节夜搓丸,和和睦睦过冬节。</div> 冬至不可缺少的是冬至前夕,北方人面食,南方人米食,是地域物产使然。我家乡在南方,冬节吃甜甜的糯米丸是为了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的寄托。<div> 冬节之夜,全家人大小要围一起“搓冬节丸”。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晒。</div><div> 我童年时我和弟弟妹妹不懂事,搓出来的丸子大小不齐,母亲开心地说这是“父子公孙丸”,象征着一家子圆圆满满。</div> 冬节家家户户搓丸,象征团圆,充满欢乐气氛。 冬至节日,除三牲祭祖外,家家都要食冬节九。一早起来,全家老幼都要参加搓冬节丸,人越多越好,搓好后即煮即食。<div> 还要给牛、狗、猪等牲畜食,并在门头、灶头、米缸、牛栏等处粘上丸粒,祝愿人畜平安。古时称冬至为“亚岁”,说“食了冬节丸增一岁”了。</div> 冬节夜搓丸,用料其实很简单,主要是糯米粉和白糖,有需要的还可以加陈皮。做法其实也很简单,陈皮放锅里,加水煮开。糯米粉加些凉水柔和,不用像和面那么麻烦,大概只需一分钟。<div> 和好后掰一块放在手指上,再从上面掰一点放到手心里,用另外两个手指轻轻的搓成圆形。放到锅里煮,全部浮出水面就可以了。加陈皮主要是陈皮味道很好,可以增加口味促进消化。<br></div> 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div> 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节搓丸”。</div> 冬节夜漫漫长夜,天气寒冷,有趣的是,传闻中有些妇女心急,想试试丸子的味道,于是便看到鼎中的冬节丸浮起一粒,就吃一粒,也就有了时而今日的“粒浮粒试”的笑话。<div> 冬节日一早,主妇先熬好糖汤,将丸放入鼎中煮熟。先盛起一大缽留着祭祖,家里的司命公、地主爷、井神、碓神等家中神袛,都要有一碗甜丸作为供品。拜神祭祖之后,一家人把甜丸分吃。冬节丸常常挲得很多,一连吃好几天。<div> </div></div> 民间还有一种很奇特的习俗,把冬节丸粘贴于米瓮、水缸、井头、砻磨、碓臼、箸筒、粿架、鸡笼、猪舍、牛棚等处,耕牛的角也要粘上冬节丸。过了三日,要把这些粘贴上去的冬节丸取回来,说是可以保佑众牲各物平安。<div> 冬节还有一种特色食品叫做“落汤糍”,用糯雀和水揉成一大团,再拈成小团在开水中煮熟,然后粘上芝麻、花生麸、白砂糖和“红缨米”。煮熟的糯雀小团子,放入盛有芝麻、花生麸、白砂糖的盘钵中,用筷子把小团子翻动,粘上尽量多的芝麻花生糖粉,再夹起来吃,味道极佳。<br></div> 有趣的是,冬节搓丸,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div> 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簸箕”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div> 潮州冬节夜家家户户搓丸过节,图的是合家团圆,幸福安康,图的是辞旧迎新,共度欢乐年华。这小小的冬节丸,寄托着美好幸福的情感和美好的梦想,也寄托着浓厚的亲情。<div> 冬节清晨,我醒来的时候,温暖的阳光照射在我煮冬节丸的锅子上,上面泛着甜甜的光亮,我笑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