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桂阳文化园 ,领略古郡千年史

郴州 刘建军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0日,难得的冬日暖阳,久违的晴好天气,漫步在文化园里很是惬意。桂阳文化园是桂阳县委、县政府精心打造的一张旅游名片,作为一个桂阳人,宣传家乡、推介家乡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义不容辞。我想让更多的朋友在观赏文化园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桂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于是我拍下园中“桂阳历史沿革碑廊”所有碑文,再逐字原文照打做成美篇。老实说此工程真还有点“浩大”,近万字的碑文我一笔一画用书写方式输入,耗费了不少的业余时间与精力,但我认为值得。在充实、丰富自己假日生活的同时,倘若还能为人们了解桂阳历史变迁提供些许方便的话,我将倍感荣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往事越千年(前言)</b></p><p class="ql-block"> 桂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桂阳有上龙泉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泗洲殷商时代、千家坪古人类遗址。中国最古典籍《山海经》载曰:“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商汤与大臣伊尹论谈天下之味曰:“肉之美者,猩猩之唇;鱼之美者,洞庭之鳙;和之美者,招摇之桂;饭之美者,阳山之祭.....”《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游腾为公仲画策曰“请中封以桂阳为小令尹,则有楚。”可见桂阳是个古老的名字,与楚国的形成和兴旺同龄。自秦末汉初始设置桂阳郡以来,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郡县文化史。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绎中,是郡、国、监、军、路、府、州、县重要的地方治所,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衙门治地,写就了一部完整的湖南独有的政区行政史,尽显“楚南名区、汉初古郡”之风彩。舂陵江的汉家故事、蔡伦造纸的故园亲情、赵子龙计取桂阳的三国故事、桂阳昆区的梨园曲音、欧阳海的英雄壮举,构成一幅幅绚丽的历史画卷,可谓四大发明有桂阳,四大名著有桂阳,世界文化遗产有桂阳,现代英雄有桂阳。</p> <p class="ql-block">  桂阳地处楚尾湘源,襟带湖湘,控引交广。桂阳区位独特,北枕衡岳,南通南岭,是湖湘下粤的咽喉要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邦”。既是军事要冲,英雄演绎的战场,又是南来北往,商贸流通的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 桂阳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桂阳矿业资源丰厚,素有“八宝之地”、“有色金属之乡”和“烤烟王国”之美誉。汉代设金官,唐代置桂阳监,专事冶炼,成为朝廷铸币重地。“全国冶铸在湖南,桂阳居十分之三”。大凑山、长富坪,绿紫坳等大型矿山至今长盛不衰,桂阳作为千年矿都,写就了一部厚重的矿冶文化史。</p><p class="ql-block"> 桂阳山川秀美,地灵人杰。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桂阳是一方人才辈出的热土,名宦乡贤,群星闪耀。他们名显当代,光照后人,都是桂阳人民的优秀儿女,成为桂阳的骄傲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桂阳郡(国)</b></p><p class="ql-block"> (前202年—公元963年)</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分湖南地一国四郡,始置桂阳郡,一直到宋乾德元年(963年)郴州桂阳郡设郴州桂阳郡军事,桂阳郡编户废止,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宋期间,桂阳郡、郴州、郴州桂阳郡称谓几度反复,但桂阳郡的大郡风范不变,所以桂阳郡历史长达1165年。</p><p class="ql-block"> 桂阳郡始置时,辖郴、耒、便(永兴)、临武、南平(蓝山)、桂阳(连州)、阴山(攸县)、阳山8县。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平南越,划含洭、曲江(韶关)、浈阳(英德)3县来属,桂阳郡辖县增至11县。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设冀、幽、并、徐、青.....交趾等州,凡十三部皆置刺史,桂阳郡隶交趾州刺史管辖。</p> <p class="ql-block">  公元8年,王莽篡权,自立新朝。公元9年称帝,为建国元年。新朝天凤元年(14年),在全国易改国名,地名,桂阳郡改为南平郡,耒阳县改为南平亭,郡治移南平亭(耒阳)。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建武六年(30年),精简百官,省并郡县,郡县恢复旧名,南平郡恢复为桂阳郡,郡治由耒还郴(今桂阳)。建安十三年(208年),超子龙计取桂阳郡,十六年(211年)任桂阳太守。速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刘备以湘江为界平分荆州,湘江东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孙权。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分郴县西地置平阳郡、平阳县,桂阳郡治移郴县。南北朝宋、齐、梁、陈(420年一560年),桂阳郡一度为桂阳国。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平阳郡、平阳县并入郴州,桂阳郡改郴州。大业三年(607年),郴州复名桂阳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桂阳郡又改为郴州,七年(624年)郴州又复名桂阳郡,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桂阳郡又为郴州,天宝元年(742年),郴州改为郴州桂阳郡,唐至德二年(757年),郴州桂阳郡又改为郴州,州治移至桂阳(平阳)。元和十五年(820年),郴州州治由平阳移郴。天佑元年(904年),郴州复名郴州桂阳郡。乾德元年(963年),郴州桂阳郡郴州桂阳郡军事(郴州军),废去桂阳郡建置。桂阳郡在1165年的郡史上,郡、国、州几经反复交替,郡治几易城池(郴州、耒阳、桂阳),写就了一部辉煌的郡县文化史。</p> <p class="ql-block">  桂阳郡地域广阔,襟带湖湘,控引交广是湘下粤的军事要冲,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邦”,历尽风云沧桑。秦始皇50万军民屯桂阳,戍五岭;汉武帝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平南越;光武帝命马援讨“二征”,还临武;三国蜀将赵子龙兵屯芙蓉山,将计就计取桂阳,一幅幅英雄演绎的历史画卷无不史册桂阳。首任郡守杨璆始筑郡城;卫飒山辟水通岭南,置邮驿,设庠序之教,婚姻礼;茨充推种蚕桑,织麻置履;蔡伦技术革新,发明造纸;胡腾护驾肃官、“义立师门”,一代代良吏乡贤的创举青史留名。李白、杜甫、柳宗元等歌咏桂阳的唐宋诗风流传古今。工农业发展,文化教育始兴,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前进,桂阳郡千秋基业光耀后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桂阳监</b></p><p class="ql-block"> (804年一1133年)</p><p class="ql-block">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胡廷在桂阳置桂阳监,专事冶炼,至宋绍兴三年(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止,桂阳监历史长达329年。</p><p class="ql-block"> 桂阳矿冶丰富,汉代设金官,全国41处,江南唯桂阳一处。东汉郡守卫飒治矿冶铁,罢斥私铸,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5年)朝廷在桂阳大凑山、长富坪、绿紫坳开办大型官办银铅铜矿,并确立烹户、定课税。为加强桂阳矿冶秩序管理,所以唐贞元二十年,朝廷就在桂阳设立桂阳监,专治冶炼。</p><p class="ql-block"> 桂阳监始置时为朝廷直管,不辖县,专事冶炼。至宋天福元年(936年)桂阳监始为辖县的特别行政建制,先后辖平阳、临武、南平(蓝山)三县,以此始,桂阳与郴州分治。</p><p class="ql-block"> 桂阳监时期是桂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冶铜铸钱,经济发达。至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掌280铜坑发展到280多处,铸钱炉全国99座,桂阳占5座,成为朝廷铸钱重镇。史书记载:“全国冶炼在湖南,桂阳居十分有三”。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朗州(常德)司马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改任柳州刺史,两人在衡阳相遇,分手后刘一路南下,道经桂阳、临武,写下了《度桂阳岭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元和十五年(820年),郴州州治由桂阳还至郴州。</p> <p class="ql-block">  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桂阳监钱官王彤向朝廷进贡新铸钱:“咸通元宝”。乾符六年(879年),黄巢义军由义章(宜章)黄沙峒北上攻占桂阳监和平阳县城。诺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朝廷在桂阳青兰开办锡砒矿,命名“大顺窿”(今雷坪矿)。宋开宝三年(970年),宋太宗赵匡胤减桂阳监岁入白银数三分之一。五年(972年),胡廷免桂阳监太凑山等矿税升。八年,桂阳监使张侃揭发前任董枢、孔璘、赵瑜隐没羡银,朝廷判董、孔二人死刑。宋淳化元年(990年),桂阳监铸”淳化元宝”钱,宋太宗亲作真、行、草三体书写,之后每改年号更铸。宋仁宗万历年间(1041年一1048年),桂阳监判章侁感念桂阳烹丁之苦,作《烹丁歌》,感动仁宗,下诏免烹丁税。</p><p class="ql-block">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期间,郴州州治移至平阳县城,郴州、桂阳监、平阳县三治同城,桂阳成为湘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城市雄伟壮观,是湘南最雄伟的古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宋兵平湖南、郴州、桂阳监入大宋,郴州桂阳郡改为郴州桂阳郡军事,至此桂阳郡编户废。</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桂阳监设官铅总局,矿业收归官办。宋绍宗三年(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桂阳军</b></p><p class="ql-block"> (1133年一1276年)</p><p class="ql-block"> 宋绍兴三年(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辖平阳、临武、蓝山三县。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桂阳军废,桂阳军历史143年。</p><p class="ql-block"> 桂阳军时期,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不稳。宋绍兴二年(1132年)时,岳飞率八千官兵由茶陵经郴州、桂阳入广西贺州攻克曹成起义军,曹成败走连州。岳军张宪从贺、连,徐庆从邵、道,王贵从郴州、桂阳监招降二万余人,与岳飞会于连州,共剿曹成。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宜章县李金率众起义,形成万人大军,攻克郴州城,并南下广东韶关、连州、英德攻占9个州府。朝廷调鄂州军1000余人兵屯郴州、桂阳二军,以防农民起义;宋淳熙六年(1179年),宜章陈峒、邝深率众起义,朝廷深感不安,于是淳熙八年(1181年)在桂阳军、郴州军立县学、军学,以教化峒族子弟。桂阳军时期乃宋朝末年,社会动荡,加上矿税较重,工农业发展无多大起色,社会处于兵荒马乱之时。</p><p class="ql-block">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桂阳军,置桂阳安抚司,辖平阳、临武、蓝山三县。次年,桂阳安抚司升为桂阳路总管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桂阳路</b></p><p class="ql-block"> (1277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桂阳监改设桂阳安抚司,次年(1277年)废安抚司,改桂阳路,设总管府。隶湖广行省湖南道。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桂阳路改为桂阳府,桂阳路设置历史91年。</p><p class="ql-block"> 桂阳路时期,社会平安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兴旺,是桂阳又一个辉煌时期。人口超过了郴州路,1278年,桂阳路辖平阳、临武、蓝山三县,人口达到6.5万户,10.2万人,郴州路辖郴阳(郴县)、宜章、永兴、兴宁(资兴)、桂阳(汝城)、桂东六县,人口6.1万户,9.5万人,桂阳多出近万人。</p><p class="ql-block">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耒阳、常宁二县升州,划归桂阳路管辖,蓝山归郴州,桂阳路辖平阳、临武二县和耒阳、常宁二州,至此经济、社会、人气更旺,大大超过了郴州。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衡、郴、永、桂四路人民抗粮抗丁,起义频繁,朝廷于衡州设行枢密院,加强统治。至元正十二年(1352年),道州、永明、贺州、怀集等地农民起义联合攻克桂阳城,红巾军廖景知部攻克临武,陈渊部攻克蓝山,十七年(1357年),起义军被元军镇压,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粤盐始通桂阳,从此,桂阳不再食淮盐。</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元年(1368年),桂阳路改成桂阳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桂阳府</b></p><p class="ql-block"> (1368年一1376年)</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桂阳路改为桂阳府,辖平阳、临武二县和耒阳、常宁二州,隶湖广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蓝山划归桂阳府,耒阳、常宁二州降为县,划入衡州府。桂阳府辖平阳、临武、蓝山三县。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撤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三县隶属衡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平阳县升为桂阳州。所以桂阳府只有8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从桂阳府开始,朝廷以“毁农田,伤风水”为由,封山禁矿,桂阳矿业逐步衰落,一直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方启禁开矿,大凑山、长富坪、绿紫坳等大矿才重新开采,期间桂阳矿业冷落300多年。桂阳府期间,虽然矿业不兴,但社会文化事业仍然兴旺发达。桂阳府只有8年时间,期间只有李福一任知府,平阳县也只有项希静一任知县,但政治清明,重修了文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桂阳州</b></p><p class="ql-block"> (1380年一1732年)</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撤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三县隶属衡州府。十三年(1380年),平阳府升为桂阳州,隶衡州府,辖临武、蓝山二县(平阳县编户至此废)。清雍正十年(1732年),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桂阳州历史长达352年。</p><p class="ql-block"> 桂阳州期间,桂阳矿业先衰后起,经济由潇条到繁荣。明洪武年间(1368年一1398年),官府以“毁农田,伤风水”为由封山禁矿,桂阳矿业开始衰落,一直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方启禁开矿,桂阳矿业才再度兴起。</p><p class="ql-block"> 桂阳州期间,农民起义频多,社会动荡。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山瑶民杜回子率众起事,朝廷调茶陵卫千户4员一千余兵镇抚。二十三年杜回子等再次起义。明至德十四年(1519年)瑶民起义攻克桂阳州城,宝庆指挥刘怀章率兵到桂阳,被义军所杀。明崇祯八年(1635年),临武矿工刘新宇发动起义,攻克桂阳、郴州。十六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克郴州、桂阳州城。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李自成部将郝摇旗与湖广总督何腾蛟联合抗清,从衡阳南下攻打桂阳州城,郝部四万余人驻扎丰泉铺(仁义圩)与清军争夺州城,战斗惨烈,州城死者枕籍。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率兵反清,攻占衡阳,郴州、桂阳文武百官纳印归顺,为避三桂之讳,把桂阳州改成南平州。十八年吴败,南平州复名桂阳州。</p> <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高僧比丘大用由燕京来桂阳传授佛教,广收生徒,住静室庵,称静室庵派,桂阳、郴州僧人多出地派。明嘉靖初年(1522年),知州戴录仿名体主修《桂阳州志》11卷,开桂阳史志之先。明万历十三年,知州罗大奎倡修舍下渡七拱桥,规模宏伟,工艺精湛,是为湘南一绝。并得戴录史稿增损编成桂阳州志传世。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烟草传入桂阳。同时苏昆传入桂阳,戏班如雨后春笋,结合桂阳民间曲调,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桂阳昆曲”,城乡演唱,甚是繁荣。明崇祯十年三月初四,大旅行家徐霞客至桂阳,写下著名的《游龙洞记》,十二年(1639年),分桂阳州西南和临武部分地置嘉禾县,分桂阳西北和道县部分地置新田县,皆隶桂阳州。</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二年,知州董之辅、孝廉吴为相修纂《桂阳州志》传至今日。四十六年(1707年),知州伍士琪迁城南学宫(文庙)于城东旧址,建正殿五楹,东西庑各七楹,大成门、乡贤祠各三楹,气势宏伟,为湘南之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桂阳直隶州</b></p><p class="ql-block"> (1732年一1913年)</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十年(1732年)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领导蓝山、临武、嘉禾三县,隶衡永郴桂道,一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止,时间长达181年。</p><p class="ql-block"> 桂阳直隶州期间,前期社会平稳,启禁开矿,经济繁荣。后期咸丰、同治年间战事频发,寨堡大量修建。咸丰二年(1852年)白水彭运洪于小洞聚众起义,建制”洪顺”,泗洲寨把总陈高飞夜袭义军,彭被杀。同年八月,太平天国义军杨秀清部攻占桂阳州城,知州李启诏逃到樟树下投水自尽。是年州人李观龙又于白水洞起义攻克桂阳、新田交界的永桂厅;咸丰五年州人李石保联合广东、湘南天地会义军发动历时两年的起义,先后攻占桂阳、郴州,战斗惨烈,李石保在广东乳源牺牲。咸丰九年三月,太平军石达开攻占桂阳州城后,欲过七拱桥北向取衡阳、长沙,在七拱桥与陈士杰展开激战,只好转道新田、宁远、永州,入广西。同治元年战事将息,陈士杰奉檄在桂阳建寨堡24座,史称”湖南州县奉檄建寨堡,无过桂阳。虽天下州县寨堡,也无过桂阳也”。</p> <p class="ql-block">  雍正十年,知州张明叙上奏修建桂阳考棚,周回一百八十丈,宏伟壮观,乃“九府四州之最”,州民感念其善举,棚侧立祠祀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桂阳发生地震,从南至北,震声如雷。三十年,知州张宏燧与卢世昌、邵五已撰成首部《直隶桂阳州志》。三十六年,州衙在芙蓉山腹建起”汉顺平侯赵将军祠”(子龙庙),知州叶元棋作《汉顺平侯赵将军祠记》。三十九年,知州宦儒章迁建鹿峰书院于城南锦湖(今桂阳三中)。道光三年(1823年),戎夏首士等在桥市关口,遵其古迹,建亭设赵侯像,置田舍以祀赵子龙。十二年(1832年),划桂阳白水等地与新田部分地设永桂厅,筑城上流洞杨家铺,以镇瑶民。</p> <p class="ql-block">  同治七年(1868年),知州汪学灏等人修纂、湘潭举人王闿运修辞润色,历时四年的《桂阳直隶州志》27卷完成,成为当时湖南四大名志之一。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予湖南阵亡的抗日弁勇在桂阳流渡桥建昭忠祠。十三年,州人陈士杰、魏于义等捐修龙潭书院,并作了《龙潭书院记》。同年,知州陈国仲重修蒙泉亭。二十八年,桥市架珊村暴发霍乱,死300余人。二十九年,桂阳推行新学,改书院为学堂。三十四年,美国传教士文美莉入桂阳州城十字街建福音堂,传授基督教。</p><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一日,同盟会员李国柱率嘉禾、临武、蓝山农民起义,攻克桂阳州城,桂阳结束清朝封建统治。民国二年(1913年)桂阳直隶州改成桂阳县,隶郴州管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桂阳县</b></p><p class="ql-block"> (1913年一一)</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隶属郴州,原桂阳县(汝城)复名汝城县。桂阳县建置至今1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桂阳百年县史中,前期处于民国时期,工农革命高涨,中共通过地下活动武装工人、农民,先后成立桂阳县农民协会、桂阳县苏维埃政府。这期间,桂阳许多有识之士先后参加湘南起义,洋市、雷坪、庙下之战,迎接红军长征路过桂阳,奋起反击日军进犯,工农革命军攻克桂阳县城,迎接湘南游击大队进城等革命活动,桂阳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十三日和平解放桂阳。</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同年十二月成立桂阳县人民政府,县长雷天一,成立中共桂阳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徐行。次年组建民兵,开展清匪反霸工作,肃清境内残余土匪。开展农业生产和乡村建政工作,废除保甲制度,组建支前委员会,筹粮筹款支援抗美援朝。之后又先后开展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反右斗争、大跃进、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运动。</p> <p class="ql-block">  桂阳县在百年进程中,虽然历经曲折,但人民翻身作主人,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口兴旺发达。1964年全县人口42.67万人,2014年人口88.6万人,桂阳县成为湖南”经济十强县”,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