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冬至,2020年最后的补养机会,养生攻略请查收~

山水

<p>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类似于一天当中的子时,此时是阴极——阳生,即阳气开始生发。</p><p>《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p><p>冬至节气 </p><p>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p><p>冬至传说</p><p>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他回乡时正是冬季,看到很多乡亲的耳朵都冻烂,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都暖和了,冻伤的耳朵也治好了。为了感恩张仲景,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做出了“饺子”。</p><p>冬至养生</p><p>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时,在《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古人将冬至作为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适应大自然而休生养息的养生理念。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中医养生保健生活中在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冬至阴寒盛极而一阳生,因此在养阴的同时要养护潜藏的阳气。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整体内平衡、顺应自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p>一、养肾——少咸多苦</p><p>寒冷的天气进补,饮食应少咸多苦。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雪梅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解释,按照中医理论,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p><p>从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就应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了。</p><p>二、养胃——少寒多温</p><p>天气寒冷,胃肠疾病易复发,再加上年末聚会增多,饮食不当易引起胃肠不适。</p><p>冬季进补应驱寒暖胃。从中医角度讲,冬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程,气温比较低,如果不注意保暖,不慎受凉,会使得寒邪内克于胃肠,导致胃肠不适。</p><p>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食补中采用温补类粥品进行调理,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食物,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p><p>三、养神——早睡晚起</p><p>养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早睡。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陈秀华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冬季应早睡晚起,着眼于“藏”,不轻易扰动阳气,也不过度忧心操劳、躁动心神。</p><p>但因天气寒冷,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有条件最好睡个午觉,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p><p>冬至是三九天的开始,“三九”是一年中气候最为寒冷的时候,极易引起旧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古语有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如果可以通过艾灸加以干预,不仅可有效预防,对疾病的康复也大有好处。</p><p>三九灸更偏向温补,为身体之阳的生发蓄势。所以,如果你如果本身阳不足,等到春天是生发不足,一定要趁三九之际进行艾灸。</p><p>冬至艾灸推荐穴位</p><p>神阙穴</p><p>冬至艾灸的穴位首选神阙穴。神阙穴就是肚脐眼,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p><p>神阙穴也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p><p>关元穴</p><p>位于脐下3寸,与肚脐对齐。冬季在该穴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作用,能调理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各种问题。艾灸关元穴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强身固体的作用。</p><p>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艾灸涌泉穴可以达到益气补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