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本知识入门

淡淡黄昏月

<p>下面先来讲一下五言绝句的格式及例诗。</p><p>第一</p><p>平起庂收式(平起首句不入韵)</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例句如:唐代 王勃《山中》</p><p>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p><p>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p><p>这首诗是平起首句不入韵(又叫押韵)式。第二句的“归”和第四句的“飞”是押的平水《十灰》韵。但唐代人也有出律的现象。如:第四句的“黄”字位置,应用仄声字。但诗人也用了平声字,但不影响整体诗的美观。</p><p>第二</p><p>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入韵)</p><p>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p><p>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这首诗题目叫《荷塘午时》作者不详</p><p>荷蛙满腹词,夏柳一身诗。</p><p>正午高阳烈,蝉鸣得意时。</p><p>这首诗整体中规中矩。诗中的第一、二、四句中的三个尾字:词、诗、时属韵脚字押上平声《四支韵》</p><p>第三</p><p>仄起仄收式(仄起首句不入韵)</p><p>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如:唐代 王维《相思》</p><p>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p><p>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p><p>这首诗的第一句仄起仄落,就是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四,句尾字枝、与思字便是韵脚字。也是押的平水韵《四支韵》</p><p>第四</p><p>仄起平收式(庂起首句入韵)</p><p>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如:有一首五绝诗《秋狂》作者不详</p><p>秋水绕千山,蜻蜓飞满天。</p><p>白云吐紫气,红日傲天岚。</p><p>这首诗是用的《中华新韵》第一、三、四句的尾字:山、天、岚三个字属新韵《八寒》韵。如用平水韵则不押韵。句中的第二句“飞”</p><p>字位置应该是个仄声字,但作者在这里用了平声字。为了相对作者又在第三句“吐”字位置用了个仄声。严格来说这样的拗救是不合理的。这样一来使第二句孤仄,而第三句孤平。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五绝的四种格式讲解就完了。</p><p>下面大家来欣赏一下本班晚晴女士的一首五绝:赠友(新韵)</p><p>文/晚晴 仄起首句不入韵</p><p>莫论峥嵘事,今朝看洞天。</p><p>从师终不悔,寄笔赋青山。</p><p>她这首诗用的是中华新韵,整首诗中规中矩。在题目下注明了(新韵),同学们如用新韵写诗一定要像这样标注。现在诗词界默认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如用这两个韵则不用标注。</p><p> </p> <p>下面再来说一下七绝的格式,其实七绝和五绝格式形成的规律是一样的。</p><p>第一:平起平收式(即为平起首句押韵)</p><p>我们现在不用古人的诗词来比较了,征得本人同意,老清晰先生这首诗就是样板。</p><p>登高望远步深秋,五谷杂粮待抢收。</p><p>一派风光如彩画,彰城百姓喜悠悠。</p><p>这首诗虽然写得不错,但多少缺了一点诗语。而且第二句第三个字“杂”粮的杂字出律了。这里本应该是用平声字。而“杂粮”的杂字是仄声,这样他的第二句便成了孤平句。(下面给大家分折一下什么叫孤平)孤平则整句话除韵脚处的平声字外,这句诗语就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孤平句是诗家大忌。以后专为大家深入讲解一下什么叫孤平。</p><p>第二:平起仄收式(也就是平起首句不押韵)它的结构是:</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如下面这首诗(作者出处不详)</p><p><br></p><p>天长过雁空中路,日短飞云话鬼凶。</p><p>外出慎观三六九,归来痛饮万千盅。</p><p><br></p><p>这道诗的第三句“慎”字位置应是平声字,作者用了仄声字。因一般在不抅成孤平的情况下一、三字是允许平仄混用的。所以这首诗是合律的。不过作者用的是平水韵,那么韵脚处的“凶”是二冬韵,而“盅”是一东韵。这样的押韵法虽然是允许的,但我们在写诗发表时要注明是《孤雁入群》格。但我个人不提倡同学们用。特别是新学的同学。</p><p><br></p><p>第三:仄起平收式(仄起首句押韵)它的格式是</p><p>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如:张雪琪同学前几天写的这首:</p><p> 家乡</p><p>一道清溪绕半弯,咸溪乡里下町庄。</p><p>晨昏牧童唱长调,面对溪心草一滩。</p><p>就是仄起首句入韵的。雪琪同学是新学写格律诗的,但还没入门。她也用了韵,由于没有参考资料三个韵脚处用的是三个韵部的字了。所以这首诗不押韵。分别是“弯”“庄”“滩”三个字。如用中华新韵来分折“弯”“滩”是八寒韵,而“庄”是十唐韵。如用平水韵来分,“弯”是十五删韵,“庄”七阳韵,“滩”十四寒韵,三个韵脚字是三个韵部。就算三个韵脚是同韵的话,也有出律现象存在。如“童”字处应是仄声字,“唱”字处应为平声字。作为初学者来说,雪琪同学的诗语还是很有水平的。在此还要提醒大家,格律诗是不允许重字的。这里用了三个溪字。当避!还有挤韵,如“乡”“庄”同属七阳韵部,在一句话里读起来很坳口的。根据雪琪的原意,我帮他调整了一下:</p><p>一道咸溪绕水乡,半弯月色下町庄。</p><p>牧童短笛鸣高调,礼义同村都姓张。</p><p>全诗用一个七阳韵。(雪琪同学介绍他们三个乡都姓张,无杂姓)</p><p>第四</p><p>仄起仄收式(仄起首句不入韵)</p><p>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如下面这首诗(作者题目不详)</p><p>十里摇荷三面柳,三谭印月一湖秋。</p><p>断桥别去重阳日,何日再攀楼外楼?</p><p>这首诗押平水韵,十一尤韵。表面上着是首很有诗意的诗。前面三句都好,第四句作者运用了拗救手法。第三字“再”字处应该是平声字。而作者用了仄声字。如不补救,这句便成了孤平句,所以作者运用了拗救手法第一个楼字处应是仄声字作者用楼字平声救回来了。这就叫三拗五救之法。还是上面说过的那句话,本人不提倡初学者用这种手法。而且我作诗从来不用此法。我们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上万个汉字。这个字不行另换一字。万一换不了,换句!这是本人的看法。不代表其他人。最后说明一下重字。本句里是允许重字的。</p> <p>下面就讲下平仄与择韵。</p><p>先讲下平仄。</p><p>想学写诗必须学会辩别平仄。其实辩别平仄也不是很难。各位都学过拼音,中华新韵基本上都是用拼音辩别的。简单说一下拼音第一,第二声就是平声。第三第四声便是仄声。但诗词界默认的是平水韵。以后学填词是用词林正韵。这两种韵则是古音,古代人没发明拼音,那么古人便以发音的,高、低、长、短。来定界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也可说是五声来分别。那就是平声分为上平与下平声。也叫阴平与阳平。上、去、入,三声为仄声。后来随着语言的演变,慢慢的仄声字就消失了。现在南方有好多地方方言还保持有仄声。按传统说法平声就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古人曾对汉语的声调进行过概括的描述。唐代的释处忠的《六和声韵》中是这样描述的。“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短而促”。简单的学几个字“春”“秋”“年”声调长而不变音。如“月”“日”声音短而促则是仄声。仄声字如中途不换气你拖不下去的。这是简单的辩别法,用熟了就得心应手了。又读“伟”“喜”“是”。</p><p>古人也有这样用歌咏形式把四声编成了歌“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现代的汉语声调,撇开各地方言不同,普通话就没有入声字了。简单辩别一下。古人说“不平便是仄”了。如将古入声字用今音来读,有的原入声字,现在变成平声,如这样来辩别平仄。那么好多名人的诗便出律了。如:</p><p>王之涣的《鹳雀楼》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p><p>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的第四句一层楼的“一”古音是入声,而现在是平声。如用今声来读原来的句式仄仄仄平平。就变成了仄仄平平平了,这样就成三平尾了。也是格律诗的大忌。</p><p>再如主席的七律《长征》</p><p>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p><p>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这是一首完全合律的古体诗。其中第四句的“礴”字和第五句的“拍”字是入声字。如用今音来读第四句变成了“平平平平仄平平”了。四平头又单仄了。第五句“拍”字成平声,便成了“平平仄平平平仄”了。这样就严重失律了。而且也失粘失对了。</p><p>讲到这里,又引起了一个话题《诗眼》主席这首诗的诗眼,我认为就是这个《拍》字。如在这里用其他的字就没这个气势了。关于诗眼这个话题以后专题讲解。关于平仄我也不想多讲了。同学们可以自己去理解,这也是我要求大家买平仄韵书的目的。</p><p><br></p><p>下面再讲下择韵,以上已讲过格律诗、词,都要求押韵的。那么选择韵部也是个学问了。现在诗词界的诗韵脚,默认的平水韵,一般是押平声韵,变体诗除外。大家刚起步,暂时就不学变体,以后会专题讲的。先学好平水韵。平声也分上平声和下平声。上下平声各十五韵,每个韵脚的字数不同。诗家术语称为宽韵,与窄韵。顾名思义,宽韵的字要多此,窄韵字少了很多。如三江韵才二十多个字。所以我们写诗时,尽量选宽韵(有的诗群限韵)除外。下面我把它们归纳一下:</p><p>宽韵有:一东174字,四支164字,七虞308字,十一真171字,一先235字,七阳270字,八庚197字,十一尤247字,共计八个韵部。</p><p>中韵:十三元167,十四寒123,六鱼123,二箫183,十二侵70,二冬120,十灰111,八齐123,五歌125,六麻167,四豪110,共十一个韵。</p><p>险韵也叫窄韵</p><p>三江25,九佳55,三肴107,十五咸41,共四个韵。</p><p>共计三十个平声韵,仄韵现在不计了。</p> <p>  下面接着来给大家讲一下“孤平”与“三平尾”。</p><p> 先说下孤平,孤平是清朝学者李汝襄发现而提出的,演变成诗家大忌。所说的内容是,指某一诗句中除韵脚在外,被仄声字夹围了才一个平声字的诗句,就叫孤平句。如下面七绝句式:</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这种句式的第二句:后面平声字是韵脚字不计。三四字位置是两个平声字,如你写诗时只用了一个平声字,那么这句就是孤平了。再如第四句头尾四个平声字,第七字是韵脚,剩如还有三个平声字,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二字和第六字的位置一定要用平声。否则也成了孤平句。当然这句式比第二句句式要强点。因为他有四个平声句位。下面用一首诗来作下比较。(作者不详)</p><p>自古柯山一局棋,无人对弈有菩提,</p><p>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p><p>空山松子悄悄落,黑白盘中局局迷。</p><p>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如第一句在柯山的柯字位置用了仄声字,这句便成了孤平句了。而第四句的“盘”字位置用了仄声字也是孤平句了。即使在黑字位置用了平声字,还是叫孤平句,因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这独指七言句,五言句式有的第一字都不能泛用。另外要讲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犯了个极大的错误,就是没把握好平仄。就是第三句,全句只有一个变化前面“空中松”三个字平声外,后面四字全部是仄声字。句式即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了。前面三个字无可非议,一三可平可仄。第二字本来就应该是仄声,他主要是“悄悄”两字用错了。</p><p><br></p><p>再讲五言句的孤平。如格式为:</p><p>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这样的句式,一、三、四,句的第一个句第一个字可平可仄。第二句第一字千万要用平声字,否则就是孤平了。下面又用一首五言绝句诗为例:</p><p>菩提得梵音,静野自然宁。</p><p>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p><p>眼里乾坤亮,胸中日月明。</p><p>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第一句菩字是不能换的,否则是孤平,第四句胸字位置一定是平声,否则孤平。</p><p>总结概括一句,五言句,七言句,除韵脚平字外,句中绝对不能只有另外一个平声字。即使七言绝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而用了平声后也有了两个平声字,还是孤平。</p><p><br></p><p>再讲下什么叫三平尾:</p><p>顾名思义三平尾就是后尾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也是诗家一大忌。</p><p>在五言句式为”仄仄仄平平”时</p><p>第一个字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三个字绝对只能是仄声字,否则就出现了“三平尾</p><p>”。如第二课评的诗句</p><p>河蛙满腹词,夏柳一身诗。这后一句:”身诗”是平声字。而一古音读仄声字,好果把一字换个其他字如“千身诗</p><p>”。千平声。就三平尾了。换句话说如用今音来读,这句本来就是三平尾。所以我上几节课就讲了平水韵与新韵的区别。</p><p> 同样七言格律句式中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一、三,是可平可仄的。而第五字绝对不可以混用。仄就是仄。如换平声字便成了三平尾了。</p><p>如前面讲的,贾爱格的诗“空中鸣雁数声长”把第五个字改为“千声长”呢。千也是平声,便是三平尾了。</p><p>又如“春来两岸绿丛丛”。这一句式,他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把绿字改为“花丛从”呢,他的句式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这便是三平尾了。</p><p>怎么样检查是否有三平尾呢?在结句处有两个平声字的句式一定要注意。五言句的第三字,七言句的第五字一定要把好关,这两种句式犯三平尾的几率高。其余句式除非是诗盲写出来的,不然不会出现三平尾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