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府驻地现名巴彦浩特镇,意为"富饶的地方"。其实它原来的名字就是"定远营"。</p> <p>汉朝名将班超出征西域时曾在此驻扎,后论功行赏封为"定远侯",其所驻营地也就称为"定远营"了。</p> <p>巴彦浩特(定远营)地区"扼瀚海往来之捷径,控兰塞七十二处隘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载,现在的定远营古城是由陕甘总督岳钟钟琪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奏请朝廷,于雍正八年(1730年)建成,作为满蒙旗兵镇守驻地的。颇似当年成都少城的性质。</p> <p>定远营古城原有南城门、东城门。而我们则是从因旅游之需新建的"贺兰门"进入并登上城楼开始参观的。</p> <p>今天是2020年10月1日,游人较多。上得城楼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三个身着民族服装的蒙族美女。我们应邀帮她们留下倩影后,她们得知我们从四川远道而来,也乐意与我们合影。</p> <p>三个美女都是今年刚考上大学的学生,离家巳一月,回来看看。当我问她们为什么要考西安矿治学院时,她们说:我们家乡有三大沙漠和大量戈壁,是闻名世界的石材之乡,学成归来,能为开发和利用家乡的资源出一份力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呢?真为年轻一代的初心骄傲。</p> <p>定远营城座南朝北,据地形高下,倚山筑城,气势轩昂。城东西长一华里多,南北北宽约一华里,占地约25万平方米。城墙周长三点三华里,全用灰白色的粘土石杵夯打而成,高大坚固,甚为壮观。</p> <p>定远营的城墙上可以跑马,垛口如锯,威武耸立,庙塔楼阁,错落有致。俨然一座军事要塞。</p> <p>我没想到,塞北大漠之上,居然还有这样一处保存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古建筑,</p> <p>由于定远营的历史意义和兼具蒙、汉民族的建筑风格,200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定远营东城墙段,朝外修了一截形似牛尾巴的城墙,所以当地人也称定远营为"卧牛城"。</p> <p>蒙古族顾实汗之孙和罗理于清康熙25年即归顺清廷,因出征青丶藏有功,被封为世袭亲王.,封其驻地就在定远营。雍正八年(1732年),亲王府即奉旨迁入了营内,故当地人也称定远营为王爷府。</p> <p>从罗理之子阿宝、阿宝之子罗布桑多尔济起,至第十代亲王达理扎雅时,定远营巳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p> <p>由干亲王阿宝在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与清廷的关系尤为密切,故其家庙建成后乾隆赐名"延福寺",俗称衙门庙。</p> <p>清廷曾有多位格格下嫁到阿拉善和硕亲王府,而亲王在北京后海也建有阿拉善王爷府,由于亲王和公主们两地往来频繁,所以定远营内也多仿北京的建筑风格。</p> <p>王府的建筑完全依据《大清全典》典章制度,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内蒙古和硕特部的风俗、民情、礼仪、伦理,成为了大漠上唯一的一处清代宫廷建筑的代表,所以当地人也称定远营为"塞外小北京"。</p> <p>定远营内庙宇、街巷.、宅院、花园等建筑群落为典型的清代北京四合院群体和颐和园园林风格,其整体可谓是设计独特,宏伟壮观.。其细微处又雕梁画栋、古典精雅。在塞外可称是建筑精品。</p> <p>令人痛心的是,"文革"中"破四旧,立四新",定远营高大的南城墙几近拆毁,只剩下巍峨的"定运营"城楼。革委会成立后又有人觉得它"占地碍事",于1974年将城楼彻底拆毁。惟经历了1730年至1974年244年的"定远营"三块石刻城门大字,幸被有心人收藏了下来。l</p> <p>定远营是蒙古族和硕特部从游牧走上定居的起点,是内蒙西部最具传统特色,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集中,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古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单位。</p> <p>2008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阿拉善左旗定远营保护总体规划》。2010年阿左旗政府也自筹资金对定远营王府花园等进行了恢复修缮。</p> <p>我们现在看到的定远营已非旧制,不过在旧址上搞个仿制品总还能勾起我们对历史的回忆,是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赞叹,是对破坏文化的"文革"的谴责?不过现在定远营内的街巷中商铺林立,要想在街巷间拍个照片都难,所以我无法提供市井照片。我真怀疑这是为了保护文物呢还是借文物的名义经商。国家不是一再要求不要在文物保护区内经商吗?为什么令行而禁不住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