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九讲(起承转合)

云梦

<p>主讲:紫玉清涵</p><p>图片:网 络</p> <p>‘起’是开端;</p><p>‘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p><p>‘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p><p>‘合’是结束全文。</p> <p>起:</p><p>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先声夺人,或作大的笼罩,总要先占地步,为全诗提神。</p><p>起时为全诗定调子,严肃还是轻快,朴素还是华美,开笔就确定了。要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造成一种不平凡的局面,使读诗开始阶段,就能被吸引,这就是起得响亮,夺人眼球,让人有想读下去的欲望,这才算起得成功。</p> <p>绝句起法一般比较响亮,这与篇幅有关,以后会说到。律诗呢,一般平起比较多见,唐诗中不乏起得响亮律诗,所以,诗无定法,能响亮的尽量响亮,就像美女帅哥登场一样,首先把看官的眼球牢牢抓住,就成功了一半。</p> <p>前题是,注意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所选择的物事要符合主题,能与后面的情合成完全的意境。</p> <p>承:</p><p>它是承接首联的句子,一般是两个对仗的句子。</p><p>要紧承首联,稳健顺承,注意起如果是急的起,那么承宜纡缓,起如果是缓的,那么承宜坚挺赴之。</p><p>要为颈联做铺垫和准备。</p> <p>特别说明一点,起和承是相同意境或话题下的两个步骤或环节。不能割裂开来。承是起的佐辅,承的任务就是对起的意境或话题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并以之突出起的意境或话题,使得起的意境或话题更有力度。因此,承,绝不能脱离起的话题而另起一个话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是承接首联,铺垫颈联)。</p> <p>转:</p><p>转出新意,就是不能一味地说下去,全是流水帐,要制造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处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p><p>转应俯仰上下,照顾前后。转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地位,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互相照应。总的来说就是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断裂形转而意不转。</p> <p>文如看山不喜平,不能一望平川,必须来点变化,通俗来说,转,就好像美女的曲线,看起来忒美,不能一马平川如飞机场一般就没看头了。但也不能全转断了,也好比俗话说的打断骨头连着筋,不能真断了。不能前面在国内,后面一下子转美国去;不能前面说东,后面说西,必须听头儿的话,说往东就绝不往西。</p> <p>合:</p><p>合句就是论文的论点,全诗的点睛之笔,全诗合句收不好就如同一盘散沙,败笔之作。</p><p>(五律)一般尾联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p><p>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要注意扣回起句或者题目,不能跑倒姥姥家去了。</p><p>要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p> <p>简单的说就是:</p><p>起——不管用哪种起法,起得响亮,如一记惊雷,夺人眼球,一定更加吸引人。至于平还是响亮由个人把握。</p><p>承——承的任务就是承上启下,承接首联,铺垫颈联,必须对仗。</p><p>转——转就是制造波澜,使诗有起伏感,要做到形转而意不转,打断骨头连着筋。如果在颈联必须对仗。</p><p>合——全诗的点睛之笔,可以情结、景结,要回扣起句或者题目,余味袅袅。</p> <p>起承转合没有固定的章法,就五律而言,起承转合可以分别在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也可以在尾联转合,作为五言律诗而言,多是以颔联、颈联共同作承,而以尾联第七句作转,八句合。</p> <p>大家读读,分别说说起承转合在哪一联?</p><p>首联明起,直接点题,颔联顺承,颈联继续写景加深、渲染情感,尾联转合回扣首联和题目。</p><p>这种布局特点是:其他三联写情或者情景交融,颈联拔峭,从空间或时间上尽量放大写景,信息容量很大,饱满。相对于其他三联来说,颈联最丰满。</p> <p>首联明起响亮,响亮在于“独”和“惊”。“独有”“偏惊”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矛盾心理,起得有悬念,惊什么呢?勾引读着看下去,原来啊,作者惊的又是一年春,看到江南早春景象而怀乡了,典型的触景生情,见景思乡。中二联从远近、动静来极尽描绘江南早春美景,这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承首联的“惊”,为尾联的“归思”做准备,这就是承上启下。</p><p>这种布局特点就是:起得响亮,情感先出,然后顺着给出的诗眼来层层展开描写,最后回扣起联或题目总结收束。</p> <p>首联对仗景起,承(颔联、颈联)情景交融,尾联转合,景结。</p><p>这种布局特点是:起景起或者情景交融,承情景交融,转合流水句子,合宕开一笔景结,把所有的情感蕴藏在景色里,令人回味无穷,余味袅袅。</p> <p>叙事平起,颔联拔高承上,颈联转情,尾联总结。</p><p>大家注意看,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起的缓,承的就坚挺。首联就着题目叙事,颔联承首联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景,手笔刚劲,境界宏阔,洞庭湖把吴楚大地一分为二,天地万物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何等威武!是不是很坚挺?</p><p>颈联转情,从宏阔的景一下子跳跃、联系到自身的情,抓住颔联的“浮”,这个“浮”暗示着国家的动荡不安,进而不着痕迹地转到个人的情感上面来,看着感觉断了,其实暗地里连着,颈联就是顺着颔联下句的意而来。</p> <p>尾联在颈联的基础上总结,突出情感,情结。</p><p>杜甫的五律在颈联转的很明显,和王维布局的不一样,王维五律大多七转八合,这个大家以后阅读的时候不妨仔细分辨就不难发现规律。</p> <p>这种布局特点是:起承转合明显,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分为两半,前二联景,后二联在景的基础上转情,收束。</p> <p>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p><p>前三联着重描绘在辋川闲居时候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闲逸。尾句用典结尾,借两大隐士接舆(楚国的陆通),五柳先生(陶渊明)来抒发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p> <p>  大家对比一下杜甫上面的那首《登岳阳楼》,王维这首是不是七转八合?</p> <p>首联就题目平起点题。</p><p>颔联拔高(这又是一首起的缓,承坚挺的例子),颔联千古名句,把时间距离拉长,空间距离拉宽,读者可以从这空间、时间里脑补出很多内容(沧桑、思念等等),而不是赤裸裸的写出来,这就是诗的厚度。</p><p>颈联接着颔联,描写见故友后的情形,一喜一悲,情感跌宕起伏。</p> <p>尾联不是常规沉浸在相聚把酒话桑麻这个套路里,上句转另开一个思路,反着问既然是这么亲密的朋友,相聚这么高兴,为什么不归去?下句回答“淮上有秋山”,至于这秋山怎么吸引他不归去,这个由读者脑补,这就是余味。</p> <p>前三联起承,描写作者归隐之心和归隐后的安逸。尾联转合,宕得很远,这个在上一讲有详细讲解。</p> <p>首联平起点题,颔联写景拔高(又是一个例子),颈联继续承颔联写景,尾联转合拟人,景结。</p> <p>首联对仗点题写明汉江的地理位置,中二联极尽笔墨写景,动感十足,诗中有画。尾联转合用典。</p><p>这首五律,前三联王维写得非常动感十足,大气,为了后面的留醉埋下伏笔,这就是铺垫,大家记住了吗?前面所有的说辞都是为后面的结服务,而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都写什么,不能做无用之功。</p> <p>复习了这么多例子,我们对五律的布局心里应该有个大致印象,起承转合也就差不多这几种。</p><p>看了作业,目前很多朋友缺的是内存,再次强调要多阅读古诗,多积累,古人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到处去拜师,师父给予的只是基础,而基础知识,我们也已经讲的差不多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个好的师父,自己却不积极学习,整天躺在师父的光环里到处炫耀,这是要不得的。</p> <p>所以还是要阅读,遇见好的词句、立意、典故、方法等等,都统统收进自己的仓库存起来备用,等到用的时候拿出来加工,变为己有,注意别死硬套用,生拉硬拽,要注意灵活变通,不落痕迹,才是上品。</p><p>诗无定法,目前找不到路的时候最好还是参照古人的例诗进行描摹,只有把知识掌握了,才能无形胜有形,灵活变换。</p> <p>继续复习咏物诗</p><p>咏物诗的关键两点:</p><p>第一:不即不离、不沾不脱</p><p>第二:找到物和人的契合点</p> <p>前面已经举过很多咏物的例子,这里就不再一一重复,大家有空再去翻阅之前的讲义就可。</p> <p>首联直接点题,说燕子的特点、属于季节性迁徙动物;写燕子出身低微也间接说作者自己出身低微。和李林甫比起来,张九龄确实低微得多。</p><p>颔联、颈联继续承接首联,说明燕子的生活习性和习惯;</p><p>颔联意思是,它哪知道自己如同泥土般卑贱呢,只不过见到玉堂敞开,便飞进去了。泥滓:比喻卑下的地位。玉堂:诗中比喻朝廷。颈联意思是,它不时双双飞人深房绣户之中,每天也不知多少次随着华美的车子飞去飞回。华轩:富贵者乘坐的车子。两句比喻受到皇帝的宠遇。</p> <p>尾联转合,转的很巧妙,说啊,燕子我很渺小,并不想竞争什么,鹰隼你们不要乱猜我的心思,结的很耐人寻味,把层次提高到一个高度。鹰隼:这里暗喻李林甫为首的皇亲国戚。</p><p>作者以海燕自喻,既表现了见机远害、不与物竞的恬退心情,也表现了清和自守、虚怀容物的政治风度。</p> <p>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p> <p>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九讲作业:</p><p>咏物:“牡丹、马”二选一,模仿所讲过的咏物诗,五律一首,平水韵。注意起承要衔接紧密,转出新意,合的有余味,注意中二联的变化,咏物与抒情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马</p><p class="ql-block">铁鼓声犹奋,金刀影出尘。</p><p class="ql-block">敌营中汗血,关塞外通神。</p><p class="ql-block">俗欲随风渺,忠肝刻竹陈。</p><p class="ql-block">兼怀天下苦,万死得成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