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原创作品</p><p>摄影 相关资料提供 吴渝生</p><p>点评编辑 配乐制片 任申生</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现任世界华人摄影艺术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国际海洋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国际摄影协会中国区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2005年荣获法兰西文学艺术国际金奖,2013年荣获联合国环保特别贡献奖,2015年并被联合国聘为和平大使。在2017年8月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上,被世界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于世界优秀摄影师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军旅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 2005年4月17日,吴渝生被授予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大奖—法兰西学院第46届文学、艺术、科学国际贡献金质奖,这是亚洲摄影家首次获此项大奖。</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出版的四种语言画册在中国和世界发行,其中有六本被列为国家领导出访礼品赠书和世界中国文化中心指定图书。</p> <p class="ql-block"> 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是许多成功因素的总和:神情、姿态、构图、照明、曝光、制作均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它们是一个总体的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西部各民族地方色彩强列,生活气息浓郁,风格质朴厚重,他的人物定位不是名星大碗,而是普通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吴渝生老师在人物摄影中,能从民俗的视角拍摄人物影像。文化人类学非常重视艺术与特定社会的结构和行功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与心理历程。 吴老师早期拍的风光较多,在后期创作中,他以人物为主,他认为西部的各民族人物,是社会的主体,他们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和感染力。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吴渝生老师的西部人物摄影作品,感悟他的拍摄体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开办吴渝生摄影大家《每日一图》栏目的告知书”</p><p class="ql-block"> 为了与广大摄友交流摄影技艺,共同提高摄影水平,开办了“每日一图吴渝生摄影作品赏析”栏目,由任申生教授给予点评,发给大家交流提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生灵的崇拜”</p><p class="ql-block">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也是藏族男女重要的图腾崇拜物。</p><p class="ql-block">“生灵的崇拜”这幅作品,是吴渝生大师2002年8月,在扎达县托林镇一个藏族家里作客时拍摄的。吴老师边喝茶边观察,发现在客厅正面,挂着一俱绘制精美的牦牛头骨饰件。在女主人的同意下,让她拿着图腾在客厅拍了一张。吴老师发现室内背景杂乱,光线灰暗,不夠理想,随即请她到室外拍照。让女主人抱着图腾靠在灶台上。吴大师用蓝天的背景衬托画面的主体,用主人的头饰和上翘的牛角形成呼应,并使用哈苏50广角镜头对图腾进行适当的跨张,经过重新构思,达到了满意的效果,随即用富士120反转片拍摄,完成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日土藏妇”</p><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吴渝生大师在阿里日土县巧遇仙女节。妇女们早早起床打扮,穿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前往日土县最大的伦珠曲典寺庙祈祷和庆祝。在活动中,吴大师看到一群七、八人的妇女,身着彩裙,胸前穿挂着不同的饰品,好像美洲的土族人一般,即华丽又粗犷。吴大师通过翻译向她们表明来意,她们自动排列好队形照像。拍了张合影后,吴大师感到表情有些呆板,不夠理想。这时,他发现在这8人中,有两个年长的妇女表情自然,举止大方,即邀请她们出列,找好角度和用光方向后,用尼康FM2相机,50豪米标头,135富士反转片,拍摄了“日土藏妇”这幅作品。反复斟酌到满意为止,这就是吴大师的拍摄风格。</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路遇”</p><p class="ql-block"> 阿里普兰县有一种华丽的妇女服装,统承为“宣服”。是用珍贵的金银珠宝,绿松石和玛瑙缝制而成。阿里盛产黄金,当地藏民并和印度,尼泊尔商人交換各种宝石和玛瑙,以供制作这种服饰之用。普兰的“宣服”,往往要经过十几代人不断的添加金银珠宝,才有今日的华贵,有的已经传承了一,二百年,一套“宣服”现在价值都在100多万以上。</p><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吴渝生大师在普兰县采风时,听说6公里远的科迦村有婚庆活动,随即开车前往。到村口时,看到两个身着“宣服”的妇女手拉手在谈话。表情自然,为了不惊动她们,吴老师用哈苏250长焦镜头在远处抢拍了几张,即起名为“路遇”。</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喜马拉雅之母”</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认为;中国西部民风古朴,人物忠厚善良,有许多值得表现和探索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1987年7月,吴渝生老师在阿里普兰县贸易市场采风时,有一位藏族阿妈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阿妈面容慈祥,额头上的带子牵挂着背后的兜筐,负荷沉重。手持一盏油灯,似在烛照世人。脸上日晒风雕皱纹和一双粗糙僵硬的手指显出经年的辛劳。破旧的粗布上裙昭示岁月的磨砺和苦难的人生。然而她却是那样从容镇静,坚实饳强。一双深邃的眼睛似乎包含着力量,她自信自强,沿着人生的轨迹稳步向前。她真是喜马拉雅宽厚崇高的像征,是哺育了憨厚强悍藏族人民的伟大母亲,为人的生命竖立了生存抗爭的榜样和忍耐负重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为了拍好这位阿妈,吴老师跟随她一个多小时,在她即将走出市场,流动人少的环境下,吴老师用尼康FM2相机,70~200变焦镜头,柯达彩色负片,拍下了这个镜头。</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阿里妇女服饰之一”</p><p class="ql-block"> 藏族服饰在中国众多的民族服饰里独具一识。在西藏阿里地区,在象雄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森廊,飞天,宣服,迭山博巴”等传统服饰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保留和发展民族服饰十分重视,鼓励民间服饰艺人带徒传艺,拨出专款支助民间制衣厂和作坊,提倡节假日穿戴传统服饰等,促进了传统服饰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吴渝生老师于2002年7.8.9三个月,专程去阿里地区六县进行采风,并将每个县的妇女服饰系统的拍摄下来,组成了阿里的妇女服饰专题,并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摄影艺术展入选,分别在拉萨和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展览。</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阿里妇女服饰之二”</p><p class="ql-block"> 藏族服饰在中国众多的民族服饰里独具一识。在西藏阿里地区,在象雄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森廊,飞天,宣服,迭山博巴”等传统服饰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保留和发展民族服饰十分重视,鼓励民间服饰艺人带徒传艺,拨出专款支助民间制衣厂和作坊,提倡节假日穿戴传统服饰等,促进了传统服饰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吴渝生老师于2002年7.8.9三个月,专程去阿里的一区六县进行采风,并将每个县的妇女服饰系统的拍摄下来,组成了阿里的妇女服饰专题,并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摄影艺术展入选,分别在拉萨和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展览。</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冰山之父”</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西部各民族地方色彩强列,生活气息浓郁,风格质朴厚重,他的人物定位不是名星大碗,而是普通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冰山之父”这幅作品,是吴渝生老师1984年夏在帕米尔高原塔吉克县瓦恰村拍摄的。吴老师住在当地牧民家里仔细观察。一天早上,在村里发现一个老人正在门前打扫卫生,很有气质。虽然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区,生存艰难,但古铜色的面容和俊俊有神的目光显示出饱经风霜,顶天立地,与恶劣环境抗爭奋斗终身的纲毅和坚强。他像腾空出世,巍峨峻险的亿万年冰川一样,高大雄伟,开拙出了生命的内在气质与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利用早晨的前侧光,背景以冰雪昆仑山为培衬,用尼康FM2相机,70~200变焦镜头,富士135反转片,用f11小光圈增加景深,拍摄了这幅作品。</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小袋鼠”</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放牧分冬牧场和夏牧场。夏牧场离驻地较远,水草丰盛,海拔较高。冬牧场则海拔较低,保暖避风。每到春秋转场季节,大批牛羊迁徙,是北疆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1984年秋,吴渝生老师前往哈巴河县白哈巴边防站采访途中,遇到大批牛羊转场,即停车拍照。他发现在转场队伍中,一个老大爷和一个孙子模样的儿童骑在一匹马上,像袋鼠一样用大衣包裹呵护着他。感到自然亲切,情景动人。吴老师急忙走到他们的马前,用尼康FM2相机,50标头,柯达彩色负片拍下了这个动人的镜头,这幅作品多次在国际影展上入选获奖,并在必胜客“我的父亲”国际大赛获得了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沙疗者”</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吐鲁番库木塔格沙漠景区内,建有多个沙疗所,每年都有不少人前去埋沙治病。沙疗分为全身疗法,局部疗法和室内室外疗法,以达到治疗关节炎,脊柱炎,徧瘫,畏寒症,妇科病及健身素体美颜美容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1984年夏,吴渝生老师在吐鲁番下部队时,利用周未多次去沙疗所采风。在拍摄中,他发现室内沙疗光线和背景复杂,不很理想。而室外光照充足,人员集中利于拍摄。他观察到有一位维族中年大汉,将双腿埋在沙堆里,只露出一双大脚,额头微微流出汗珠,表现出愉快的笑容。吴老师很快换上28广角,并缩小光圈以增加景深。用尼康FM2相机,柯达135彩色负片,拍下了“沙疗者”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影子”</p><p class="ql-block"> “影子”这幅作品是吴老师用决定性瞬间一次性抢拍的。1988年夏,吴渝生老师在新疆和田军分区工作时,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去采访当地的人文风情。他发现一个维吾尔族家里装饰图案漂亮,民族气氛浓厚。征得女主人同意后,他即进屋拍摄。这时,猛然听到对门邻居在呼喚女主人,女主人即拉开门帘走到门口应答。这时,光线将女主人的身段优美的线条投影在门帘上,而门帘的图案又为画面增加了美感和神秘感。吴老师赶快转身抢拍了一张,这个姿势只保持了5秒钟。再拍时女主人已转身回屋了。用尼康FM2相机,50标头,柯达彩负拍摄。</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英吉沙少女”</p><p class="ql-block"> 从新疆喀什南行60公里,就来到南疆八大重镇之一的英吉沙县。这里的妇女都喜欢穿着黒色长袍,头戴黑羊羔皮制作的高帽,别具风味。</p><p class="ql-block"> 1988年夏,吴渝生老师来到英吉沙采访,在县文化馆吐尔逊的指引下,前往服饰集中的塔瓦村采访。拍摄了服装的设计缝制,衣帽的特写和人像。在人群中一个服饰特殊的少女引起了他的注意,少女黑色的衣袍上披着白色的沙巾,头戴的长帽上别着一朵红花,给人的印象深刻。便为她单独拍照。为了表现好她的披肩和红花,吴老师采取从侧面拍摄,并将背景处理成黑色,整幅照片以黑,白,灰,红四色处理,以达到反差强列,画面简结,气质高雅的目的。用勃浪尼卡120相机,80标头,富士反转片,拍摄了“英吉沙少女”这幅作品。</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喜上眉捎”</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吐鲁番库木塔格沙漠景区内,建有多个沙疗所,每年都有不少人前去埋沙治病。</p><p class="ql-block"> 1984年夏,吴渝生老师在吐鲁番下部队时,利用周未多次去沙疗所采风。在一次采风中,吴老师发现有几个哈萨克族妇女在沙疗时谈笑风生,十分有趣。特别是有位大妈,表情丰富,性格开朗。虽然在沙疗中皮肤长期受太阳的照射,已形成了古铜色,但也掩饰不住她活泼愉快的表情。吴老师在她表情达到高潮时,用尼康FM2机机,50标头,柯达彩色负片按下了快门。</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卖艺者”</p><p class="ql-block"> 吴渝生老师在人物摄影中,能从民俗的视角拍摄人物影像。文化人类学非常重视艺术与特定社会的结构和行功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与心理历程。吴老师的摄影作品“卖艺者”就具备了这种关联和因素。</p><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吴老师在新疆和田采访时,在集市上发现一个清素的维吾尔艺人,手拿沙巴依(一种民族手持的节拍器),表情十分投入地哼唱着歌曲。为了捕捉这位民间艺人的风姿,吴老师跟随他一个多小时,当他陶醉在音乐旋律之中,演唱达到高潮时按下了快门。用尼康FM2相机,70~200变焦镜头,柯达彩色负片拍摄。</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和田妇女”</p><p><br></p><p>民俗的内容指的是一个民族全部的生活范围,包括饮食起居,服饰冠履,恋爱婚姻,宗教祭词,占卜禁忌,民间工艺等。吴渝生老师在拍摄西部人物时,沒有仅仅满足于猎奇制胜,而是在充分展示外部特征的同时,力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p><p>吴老师在1988年8月在新疆和田拍摄的“和田妇女”这幅作品,头上扣着当地传统的黒色小帽,白布包头,身披长裙,浑身包裹严严实实,只露一双眼睛,表现了和田妇女的传统装朿。拍摄时,吴老师看到墙面挂着一幅民族图案的墙布,具有装饰神秘感。吴老师即让妇女坐在图案前,为作品增加了当地民俗的符号。用尼康FM2相机,50标头,富士反转片拍摄。</p><p>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罗布泊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西部,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从夏商周秦时代,就有许多原始部落在这里栖息。其欧罗巴人和雅利安人属印欧体系的古老民族,人类学家认为罗布泊的原住民即是远古从欧洲迁徏来的欧罗巴人。</p><p class="ql-block"> 1987年夏,吴老师在新疆若羌县36团采访时,发现4连有个叫热合曼阿不拉的老人,已经87岁。他高眉骨,大鼻子,蓝眼睛,服饰也有别于维吾尔人,很象欧罗巴人。吴老师还了解到,他原住在罗布泊,由于罗布泊生态恶化,湖水干固,他12岁时,全家边放牧边迁徏,每年向外移动20~30公里。在他26岁时,全家才落脚在若羌县。假如他真是欧罗巴人,那他就是人种学上的活化石,让人类学家去考证,他的人像就有了特殊的价值。吴老师用尼康FM2相机,28广角镜头,富士反转片拍摄了他的肖像。</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塔吉克老妇”</p><p>人物摄影属于社会纪实范畴,自从摄影术发明以来,社会纪实摄影始终处于主流位置,许多摄影艺术大师都以人类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密切关注着普遍人的生存壮态。吴渝生老师继承了社会纪实摄影这种优良传统,他不受人像摄影五花八门所谓的新潮派,类抽像派,类野兽派的侵染。也不拍婚纱摄影的强暴光,强化妆,用时装异化人的影像。把女人都拍成白雪公主,把男人都拍成奶油小生,某取商业暴利。他始终坚持严肃认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老老实实拍人,努力表现人的性格气质。这次发表的“塔吉克老妇”还有近期介绍的“冰山之父”,“喜马拉雅之母”,“卖艺者”,“我不是小袋鼠”等。使读者看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写真人像,感到,自然,亲切,实在,增加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p><p>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高原母子”</p><p class="ql-block"> 吴渝生老师认为,人类社会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幸福不断进行斗争的历史。各民族都有勤劳勇敢,善良和平,关心弱势群体的优良品德。因此,摄影家的人物摄影应当着重表现人生的顽强坚韧,生存进取,互相关爱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1988年,吴老师在塔吉克县郊区采访时,发现有一对母子形像十分动人,在长期的严寒缺氧的生存环境下,母亲尽心的呵护着孩子,体现了人类对新一代传统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无私奉献。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显得安静温和,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带,儿童的脸上泛着高原红,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吴老师用尼康FM2相机,50标头,富士反转片拍下了这个镜头。</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黒衣少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他们居住的干栏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黑衣壮的衣裤套裙别具一格,这种着装束显示出立体层次感,人也显得活泼秀雅。以崇尚黑色为主题的审美意识,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人像摄影以刻画和描绘被摄者的外貌与神态为自己的表现任务,所以人像摄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备”。这副作品是吴渝生大师拍摄于2008年9月,用哈苏500C相机、80标头、富士反转片拍摄。背面是干栏建筑粗糙的墙泥和黒石,衬托少女皮肤之细腻。</p><p class="ql-block">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瞅”</p><p class="ql-block"> 一幅好的人像摄影作品,必须要在创意,构图,用光,画貭方面取得平衡。并能夠传递被摄者本身之外的更多信息。而在众多的要素中,最主要的是要使照片达到神形兼备,而要达到神形兼备的首要因素,是要表现好这双传神的眼睛。一幅好的人像作品,如果不能表现好传神的眼睛,也就没有感染力了。</p><p class="ql-block"> 吴渝生老师的“瞅”是在1987年6月在新疆叶城县拍摄的。他在农贸市场采风时,发现一个修鞋匠眼睛十分传神,炯炯有神的眼睛一直在观察和发现着什么。吴老师用尼康FM2相机和70~200变焦镜头,将焦点聚焦在他的眼睛上,当他眼睛上翻,看着吴老师时,他迅速的按下了快门。</p><p class="ql-block"> 申生点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萨满教的传人”</p><p class="ql-block">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萨满教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后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祷告、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萨满教仪式与藏传佛教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形式曾被中国的元代和清代制度化为国教。萨满跳神时,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腰间系铜铃驱病健身。这幅作品是吴渝生大师在四川凉山美姑县哈洛乡拍摄,时间2009年7月,当时萨满传人正在“工作”,吴老师抓住他上半身全副装饰和神态用相机佳能5D2,24~105变焦镜头拍摄。</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塔吉克少女”</p><p class="ql-block"> 塔吉克族主体在中亚,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地区,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p><p class="ql-block"> 塔吉克年轻妇女和姑娘平时穿红、黄花色连衣裙,并穿长裤,夏季在裙外加一背心。“库勒塔”帽是塔吉克妇女区别其他民族妇女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帽上面绣满了塔吉克族妇女喜爱的图案,色彩艳丽而夺目。帽外加方形大头巾,妇女大都喜爱装饰,戴大耳环和颈绕数道珠项链,胸前佩戴名为“阿勒卡”的圆形大银饰。这幅作品是吴渝生大师拍摄于1996年7月,地点新疆塔吉克县马尔洋村,用尼康FM2相机,70~200变焦镜头,富士反转片拍摄。</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塔吉克少女天真可爱,衣装典型,神形俱佳是吴大师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0, 0, 0);">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小天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0, 0, 0);">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首府设在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0, 0, 0);">小天使,是1985年10月1日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庆祝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群众庆祝大会时,吴渝生大师在学生参会队里发现瓣子多,活泼可爱小姑娘时,在她笑的最甜蜜时拍摄的,用尼康FM2相机,50标准镜头,富士反转片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0, 0, 0);">任申生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新疆长寿老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新疆和田、沙雅等南疆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五大长寿乡之一。 长寿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崇尚和喜好自然饮食有很大关系。新疆除了抓饭、烤馕、奶茶、干果、杂粮之外 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促进他们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性快乐能歌善舞、饮食清淡、合理,营养平衡。适当“饥饿”是共同的习性。</p><p class="ql-block"> 图片中的这位长寿老人从他的肤色和神态一看就是心神健康,虽然连胡须都白透了但依然对生活充满阳光。吴渝生大师拍摄于新疆和田地区,当时是1996年夏天,用尼康FM2拍摄。</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新疆长寿老人之二”</p><p class="ql-block"> 新疆和田、沙雅等南疆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五大长寿乡之一。 长寿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崇尚和喜好自然饮食有很大关系。新疆除了抓饭、烤馕、奶茶、干果、杂粮之外 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促进他们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性快乐能歌善舞、饮食清淡、合理,营养平衡。适当“饥饿”是共同的习性。</p><p class="ql-block"> 图片中的这位长寿老人看上去慈善祥和笑对人生,一双健壮劳动的手依然结实有力,和蔼的双眼俊俊有神,吴渝生老师拍摄于新疆和田地区,当时是1996年夏天,用尼康FM2拍摄。</p><p class="ql-block">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新疆长寿老人之三”</p><p class="ql-block"> 新疆和田、沙雅等南疆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五大长寿乡之一。 长寿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崇尚和喜好自然饮食有很大关系。新疆除了抓饭、烤馕、奶茶、干果、杂粮之外 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促进他们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性快乐能歌善舞、饮食清淡、合理,营养平衡。适当“饥饿”是共同的习性。</p><p class="ql-block"> 图片中的这位长寿老人面部虽然刻满了岁月的沟壑,但气色红润,透过眼镜看到一双对生活充满坚定的眼神。从领口看到老人俭朴勤劳生活。吴渝生老师拍摄于新疆和田地区,当时是1996年夏天,用尼康FM2拍摄。</p><p class="ql-block"> 任申生点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吴渝生摄影大家《每日一图》摄影作品赏析,阿里风光专题总结编辑为第一集,西部人物摄影专题总结为第二集,以后还继续发布《每日一图》其他专题摄影作品赏析,敬请摄友们关注。</p><p class="ql-block"> 自从开办《每日一图》以来,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谢。为了提高摄影技艺,著名摄影家吴渝生以图示教、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敬可佩,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p> <p>编辑制片 申生</p><p>国际海洋摄影协会会员</p><p>具有国家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p><p>北京退休教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