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阳阿” 究竟在哪?

太行树神焦语录

<p class="ql-block">昨天鹰视太行公众号发了这篇文章,显得有些仓促,下午只好匆匆忙忙又跑到阳城县的阳陵村,重新对阳阿古城的进行了考古搜索和挖掘。收获满满的:一是精美的千佛碑在;二是土城、土塔、土城是天然形成不是人为建筑;三是古松还在;四是发现了大量秦砖汉瓦遗址。</p> <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在2021年1月28日《太行日报》文化周刊</p> <p>阳城阳陵村寿圣寺琉璃塔。</p> <p>新发现的阳阿故城遗址上的大量秦砖汉瓦文化层。</p> <p>古代瓦片。</p> <p>目睹秦砖汉瓦真容。</p> <p>阳阿故城,城后腰自然村古松。</p> <p>“阳阿故城”阳陵村与“古阳阿县”大阳镇,此“阳阿”非彼“阳阿”。</p><p>提及“阳阿”,晋城人通常会想到如今的大阳古镇,因大阳古镇西门有“古阳阿县”匾额,而且这几年开发旅游搞得不错,金石为证,不辩自明。那最早的“阳阿县”究竟在哪?为啥又有人说在阳城县芹池镇阳陵村呢?</p> <p>《辞海》(1986年&nbsp;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阳阿】条释义为:古县名。汉置。治今山西阳城西北。晋废。西燕复置,北魏太平真君中废,和平中又置,移治今山西晋城西北,北齐废入高都。西燕、北魏为建兴郡治所。</p><p>《辞海》中透露出三层意思:一是阳阿为古代县名,汉代设置;二是治所在山西阳城西北(今阳城县芹池镇阳陵村),晋代废;三是西燕复置,北魏废又置,治所移至今山西晋城西北(今泽州县大阳镇)。</p><p>所以,阳城芹池镇的老百姓大都知道,芹池镇阳陵村是西汉阳阿县治所,而泽州大阳镇的人往往随口就会说:那是胡扯!没有的事。难道《辞海》有误?除了《辞海》这一出处,还有其他的记载吗? </p> <p>“阳阿”一名的由来与流经这里的古阳泉水有关。据《水经注》载:“阳泉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经阳陵城南,即阳阿之故城也。”东汉建武初年,封其石于此,为阳阿侯国,三国魏复为县,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县废。阳泉水,今称芦苇河,源于沁水县芦坡庄的鹿台山中,故又名芦河。东流经今阳陵村的汉代阳阿古城旧址。古城南临壑山,地势高峻,如《尔雅·释地》所云:“大陵曰阿”,阳泉水从此流经,故称为阳阿,又称阳陵。此阳城县名之所本。这里所描述的“阳阿”和大阳相距甚远,但与阳陵完全相符。</p><p>如此看来,大阳古镇的解说员为你所讲的“古时大陵曰阿,阳泉水从此流经,故称为阳阿”是从阳城的阳陵嫁接而来,大阳镇与古代的阳泉水(现阳陵村西五公里有羊泉村)相隔甚远,更与后来的芦苇河不相干。武汉科技大学教授韩兵强通过综合论证,对大阳在秦汉、魏晋历史时期的观点为“阳阿县(侯国)在今阳城县阳陵村不合情理。阳阿县(阳阿侯国)在今大阳镇史实性最大…县治从未发生过迁移直至北齐被废。”但其在下结论中又说:“《水经注》记载不能尽信,应结合典籍、山川地形地貌和考古综合确定”。</p><p>那我们就拓开视野,再来看看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对“阳阿”周边的山川、河流和地貌又是怎样的描述的? </p><p>“沁水(沁河)迳行迹,于今犹旧。…又西南经端氏故城(今沁水郑庄镇西城村)东,…又南过阳阿县东。…《魏土地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细致分析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沁水(今沁河)南下经过阳阿县(阳陵村)的东部,而不是大阳镇的东部,大阳镇在丹河西、沁河东。这里又透露出一个晋城历史地名信息——古“建兴郡”位置。关于“郡西四十里有沁水”中的“建兴郡”治所,目前有二种说法:一说是在今泽州县川底乡建兴村;另一说是泽州县大阳镇。记载可变,地形难易。我们通过这一历史记载可以测量建兴村到沁河正西河畔的阳城县润城镇上伏村的直线距离为14公里,如果沿原来的村庄古道走:建兴村-川底-李庄-西庄-王街-东山-上伏-沁河,其距离正好为“四十里”。而大阳镇距离西部沁河边的端氏镇附近直线距离为25公里,如果按村庄古道走:大阳-香山-中村-陈庄-郭河-许村-常店-郑村-兴德-李庄,到沁河边,至少在30公里(60里)以上,所以,这里的建兴郡应是指长河岸边的建兴村。这和《辞海》里释义的“阳阿”“北魏太平真君中废,和平中又置,移治今山西晋城西北,北齐废入高都”相吻合,即,阳阿故城原址在阳陵村,阳阿古县后迁址今大阳镇,北齐废入建州迁址高都。隋文帝时期阳阿更名大阳一直至今。</p><p>至此,我们再来捋一下晋城历史上关于阳阿县的变迁。</p><p>《晋城县志》第75页(卷二·建置)对阳阿县的沿革记述如下:</p><p>秦:上党郡—高都县(大致涵盖今晋城地区的高平、泽州、陵川)、 </p><p>阳阿县(涵盖今晋城地区的阳城、沁水部分地区)。</p><p>西汉:上党郡—高都县、阳阿县(阳阿侯国);管辖地域同上。</p><p>东汉:上党郡—高都县、阳阿侯国;东汉,建安十八年——高都县、阳阿县;东汉,黄初元年—高都县、阳阿县;管辖地域同上。</p><p>西晋:上党郡—高都县、阳阿县。</p><p>十六国,上党郡—高都县、阳阿县。</p><p>十六国,建兴郡—高都县、阳阿县。 </p><p>后汉:(东汉25年-220年)时于阳阿、濩泽置侯国,其余县建置不变,同属并州。三国时期,本境属魏。县的建置同前汉。晋代(266年-420年),废阳阿。端氏、濩泽属平阳郡,泫氏、高都属上党郡(治所在今长治市)。</p><p>这时候,可以明确看出阳城、沁水的雏形是从阳阿析出的濩泽和端氏而来。高平、晋城的雏形是从高都析出的泫氏和高都而来。而如今高平最初的雏形是由高平东部的建宁以及陵川礼义、平城而来。</p><p>同治版《高平县志》“古迹”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高平城 魏志曰:永安中置高平县,治高平城,未详其地。府志曰在陵川。”最早的“高平县城”或许是陵川县的平城(高平城、平高城的简称),因北魏永安二年(529年)至北齐末年(577年)的“高平(平高)”县仅存在48年时间,志书上多将其与建兴郡在建兴村67年的历史(后叙)一样被忽略,这不是没有可能。</p><p>而在《泽州府志》“方舆志四”“地表省志”中,阳阿仅在北魏出现过。再检索《历史地名》“阳阿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三十五里阳陵村。西晋废。十六国西燕复置,北魏太平真君中废,和平中又置阳阿县,属建兴郡。移治今山西晋城市北四十里大阳镇。永安中属高都郡。北齐废。”说的就更一目了然。</p><p>我们再细观历史记载:北魏孝武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称帝,分上党置建兴郡;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又废弃。建兴郡(今泽州建兴村)在历史上仅存67年。永安二年(529)改建兴郡为建州,阳阿移治大阳;北齐天保七年(557年)仍属建州,阳阿县(大阳)废入高都郡。大阳镇作为阳阿县治所也仅存28年。至此,阳阿不存,后成为“古县名”流芳于世。从西汉汉高祖刘邦建立政权(前202年)到西晋晋武帝司马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阳陵作为古阳阿县治所大约存在了近五百年历史。</p><p>你若还有疑问,就请亲自去阳陵村看看,那里有建于后唐时期的“福庆院”,宋天禧年间宋英宗赐额为“寿圣禅院”,院中有明万历三十九年阳城琉璃工匠乔永丰父子三人修建的八角十级(27.8米)琉璃塔,480余块浮雕富丽堂皇,形状传神,堪称绝世精品。那里有新石器时期、东周、汉代等多处文化遗址;那里有比秦砖汉瓦更早的土墙、土门、土塔、土城郭;那里还有四根荆条木柱的关帝庙;那里有千年“葫芦形”油松古树;那里有北魏以前的巨型千佛造像碑……</p><p>人,通常就是喜欢喜新厌旧,更喜欢锦上添花。如今的大阳名气大了,就有人著书立传,续写辉煌,更有人附和阳阿非它莫属;但阳陵却忍气吞声淡定在人们的视野之外,阳陵村的老百姓更是倔强:“你大阳不认老祖宗也就算了,反正阳陵是你的老祖根,祖祖辈辈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你不知道,就别轻易下结论‘阳阿侯国在阳陵不合情理’我们还说泽州在晋城不合理呢!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无容置疑。你没来过阳陵,北魏以后的事你可以瞎圪砸,千万别说秦汉以前的事,古时候的土门、土墙、土塔、土城两千多年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至今犹存,你过来看看或许就云开雾散了”。</p><p>如果说《水经注》对“阳阿”的记载有误,我不反对。但你如果说阳陵人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和《辞海》、《魏土地记》、《尔雅·释地》以及《水经注》在“沁水”中对“阳阿”的描述都错了,那我坚决反对。</p><p>“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文章中的名言。但我更坚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看看古书和古树,你说呢?</p> <p>阳陵琉璃塔。</p> <p>老百姓传说的土塔、土门等。</p> <p>新发现的大量古代瓦片。</p> <p>阳城故城北侧的城后腰自然村。</p> <p>古油松。</p> <p>阳陵村关帝庙四根荆条木柱献殿。</p> <p>金元时期的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作者:焦语录 网友赐名:太行树神,微信公众号:鹰视太行。晋城市古村落保护协会、焦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经典传统文化研究院理事,全国古树保护公益志愿者,“太行古堡守护奖”“晋城十大传统文化保护大使”“山西省绿化奖章”获得者,市文物局、文资委专家库专家,《中华焦氏年鉴》编委编辑。系政协第八届晋城市政协委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