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高座读曲

无名

<p>  <b style="font-size: 20px;">史高座</b>: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任武功县作协筹备组组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香港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散曲学会副秘书长 。咸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咸阳市散曲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教师,《中华散曲》责任编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史高座读曲</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正宫·塞鸿秋〕秋日登山&nbsp;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长堤老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删繁就简三秋树,抛红撒绿铺行路,飞泉落地如击筑,石阶壁立悬高处。萧萧西北风,漫漫青白雾,攀登哪敢稍停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11-0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史高座解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首曲的题目是“秋日登山”,这个偏正词组释放出三个信息:“秋(名词)、登(动词)、山(名词)",告诉人们这次活动的时间(时令)和地点。通览全篇,作者紧紧抓住这三个信息点,并巧妙地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行文流畅,很自然的得出结论:“攀登哪敢稍停步”,给人以“长征在路上“的感觉。</p><p>&nbsp;&nbsp; &nbsp; 这个“自然巧妙”,作者是如何完成的呢?</p><p>&nbsp;&nbsp; 曲的第一句,作者借用了郑板桥的书斋联的上联,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化解巧妙,点题自然,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第二句承上,一个“红”,一个“绿”,概括了山路(秋日)的特点,既完成了另一半的点题,,又概述了秋日的山景,使人没有萧条的感觉。“抛红撒绿”犹如天女散花,必定是乐在其中。前两句在写景中点题,在点题中抒情。我们知道,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登山,所以,紧接着,作者紧紧抓住山(秋日的,不是其它季节)的特点,来写自己的感受。写“飞泉”落地有声,这难道不是人生的追求吗?仰望石阶悬高,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另一追求吗?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两个比喻句很是恰当,是景是情,犹如庄周梦蝶,谁能分清是景是情是情是景?前四句,动静结合,使得曲体灵动。接着,作者在第五、六句又用“动”的手法,写出了秋山的特点。“西北风”毕竟不是东风,“青白雾”毕竟不是艳阳高照,登山毕竟不是走平川,所以,“哪敢稍停步”?收官自然巧妙。以“静”起笔,以“动”收官,任你思索,任你回味。</p><p>&nbsp;&nbsp;&nbsp;&nbsp; 这首曲的特点是解题自然巧妙,用典自然巧妙,动静结合自然巧妙,结尾自然巧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2016·11.11</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黄钟.红衲袄〕怡情开怀(通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王文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弃棋摊别众君,远乒乓亲大孙,进山沟做小人。累中有乐寻,苦里有甜饮。曲书随带身边,酒壶时常跟我,每天里抽空品。</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 style="font-size: 20px;">史高座解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题目是“怡情开怀”,怡情,就是怡悦心情;开怀,就是畅开襟怀,无所拘束的样子。这个题目充分表现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作者因何而喜悦呢?原来作者是哄孙子去了。哄孙子这个工作,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的人都是知道的,其中的酸甜苦辣,“你懂的”。</p><p>&nbsp;&nbsp;&nbsp;&nbsp; 这首小令八句话分三层,前三句“弃棋摊别众君,远乒乓亲大孙,进山沟做小人”是第一层,作者从告别入手,隐含着难分难舍的情怀。告别的人可能很多,作者主要选取了棋友和球友,重点突出。从句式上讲,这是一个互文关系的句子,就是说, 弃棋摊,别众君,亲大孙;远乒乓,别众君,亲大孙。这种手法,在古诗文中常常见到。告别了亲朋好友,紧接一句“进山沟做小人”,告诉了“别”的去向。这个“小人”和前面的“大孙”照应,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孙大我小,这正是当前的一种现象。《南齐书·孝义传·杜栖》:“以父老归养,怡情垄亩。”古人弃官不做,回家奉养父母,以此为乐,充分反映了古今观念的差异。而这个“小人”,又和社会上的“小人”不同,用语巧妙,不思而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层两句话,“累中有乐寻,苦里有甜饮”。作者并没有具体写如何哄孙子,而是概括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累中乐,苦中甜。这种累,这种苦,看似概括,但是人们感受到的却是具体,因为哄孙子,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累在其中,苦在其中,但是,不一定乐在其中,甜在其中,因为,人不同,感受是 不一样的。更显出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精当的剪裁,也照应了题目。这句也是一个互文关系的句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三层 是最后三句话,“曲书随带身边,酒壶时常跟我,每天里抽空品”。“抽空”,说明忙里偷闲,更符合哄孙的实际情况。这层,使我们看到了“曲书”,使我们看到了“酒壶”,更使我们看到了第二层的“寻”和“饮”的另一个地方。哄孙乐,读书乐,饮酒乐,凸现了一个乐在其中的形象。实际上,这层,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品”字。“品”什么?品,这是一个会意字,三人为众,因此,品字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品酒,品曲,品哄孙的苦乐,品人生的况味,经过自己的辨别、评定、分析、感悟,得出自己的见解。在这首小令里,恐怕就是“甜”,就是“乐”。一个“品”字,收束全篇,难道不值得我们一“品”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总之,这首小令,构思巧妙,取舍得当。写告别,写感悟,写做法,从哄孙子这一普遍现象,悟出了人生真谛,累中有乐,自找;苦中有甜,自品!</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nbsp; 2020.7.10 </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仙吕·一半儿〕 溜瓜皮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卫英文</b></p><p><br></p><p> 城南旧事莫重提,娃挎竹笼瓜上集,溜罢残红唯剩皮。赏猪鸡,一半儿心酸一半儿喜。</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史高座解读:</b></p><p><br></p><p>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拾瓜皮的娃溜瓜皮。这个形象很逼真,确实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简单,味道却浓烈;形象逼真,思绪却翻腾。</p><p> 题目是“溜瓜皮”,一个“溜”字,刺激视觉,刺激触觉,也刺激心灵。这个“溜”字,常常和“须”字结合在一起,组成“溜须”一词。这个词,人人清楚,常常使用,却难见于"辞典"、"辞海",恐怕是“溜须”的举动太俗气了吧!据说,宋真宗年间,有个副宰相叫丁渭,是靠献媚取宠爬上相位的。一次,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梳理胡子,并对其胡须大加赞扬。 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老宰相寇准,深知丁渭心术不正,就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这首小令说的不是“溜须”,而是“溜瓜皮”,这更是刺激视觉,刺激触觉,刺激心灵。因为,溜须是为了升迁,溜瓜皮是为了生活,他们都做了不该做的事;溜须,使人讨厌,溜瓜皮,让人感到心酸。</p><p>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起笔写道“城南旧事莫重提”,一个“莫”字,得体。犹如小常宝说的,别提啦,八年啦。也犹如鲁迅先生在《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而鲁迅先生又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因为,不说心理别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作者也是如此,“莫重提”却又重提,看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尽管事情不同,但是,感情色彩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心酸”。我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人,对“娃挎竹笼瓜上集”并不陌生,恐怕都当过“拾瓜皮的娃”,有时,能拾到一笼瓜皮也感到幸运。而这个“拾瓜皮的娃”,把拾到的瓜皮还要“溜”一遍。溜瓤剩皮,恐怕是贫困中的贫困了。一个“剩”字,引起下文:“赏猪鸡”。前面是人,后面是禽,人禽共“瓜皮”,层层推进,至此,感情的爆发点达到了高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一半儿心酸一半儿喜”。</p><p> “心酸”什么?“心酸”的是“溜瓜皮”。那么,“喜”什么?“喜”的是我们改变了穷貌,再也不会溜瓜皮了!</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0·11·29</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