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宜州区保育院为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健康领域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集团内教师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于12月10日-12月11日特邀来自台湾、成都的前沿幼儿体育专家走进我院,开展为期2天的培训活动。</p><p> 本次培训还惠及宜州区学前教育第一、四、五、六集团的骨干教师,旨在促进集团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幼儿体育运动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提升教师对体育游戏的组织和实施能力,解决教师在体育游戏中的困惑,进一步了解体育游戏的组织流程和组织策略,从而更加专注幼儿体质健康成长。</p><p><br></p> 理论指导 架构体系 <p> 有效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快乐游戏,也是幼儿园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指南》背景下构建幼儿健康教育新理念,实践体育活动新策略,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课程之一。</p><p> 本次培训,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台湾体育大学(幼儿运动学系)研究生的潘幕元老师以全国最前沿的感统游戏理论为基础,从感觉统合定义、幼儿感觉统合的阶段过程、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游戏设计重点等方面,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富有趣味的实操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老师们具体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掌握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过程,为有效提高和创新幼儿体育活动打下基础。</p> <p> 轻松愉快的培训模式下,老师们在形式多变的游戏体验中像孩子一样积极参与体育律动游戏学习,实际感知了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多元性和创造性。</p><p><br></p> 观摩示范 引领成长 <p>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了让老师们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更有效地运用,来自台湾体育大学的幼儿运动学专家、被小朋友们亲切称为“香蕉老师”的杨伟翔老师,分别组织了大班的《小乌龟过河》和小班的《火腿和汉堡》两个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直观地展示了理论学习“课程游戏化”中系统教学体系的三大环节——独立游戏、合作游戏、集体游戏,使老师们通过观摩学习,明晰体育活动不是机械的训练,在了解幼儿动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基本动作技能的锻炼融入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情景之中,既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达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真正意义。</p><p><br></p>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班体育活动《小乌龟过河》</i></p>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小班的体育活动《火腿和汉堡》</i></p> 亲身体验 共享教研 <p> “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唯有实践操作才能内化所学知识!利用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潘老师组织老师们对如何编写体育游戏的教案进行了分组研讨与讨论分享,并由我院的体育教师李富波进行实施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p><p><br></p>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分小组进行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研讨</i></p>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教师代表做活动设计介绍</i></p>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体育教师李富波实施活动设计</i></p>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潘老师对活动进行点评指导</i></p> <p> 最后在“解疑答疑”的互动中把接近尾声的培训推向高潮,老师们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都得到了两位专家老师的一一解答,他们以渗透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简单游戏举例说明,给予老师们专业性指导意见,解决了老师们的困惑。</p><p><br></p> <p> 此次培训,老师们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亲身参与到互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直观感受与操作技巧。在“教学相长”的培训学习中,老师们进一步理解和尝试《指南》背景下幼儿感统游戏的组织和实施,规范教师在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中的动作及简易指导方法,为优化幼儿体育游戏活动,促进师幼在体育活动中的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主审:莫柳焕</p><p>审核:韦金艳</p><p>编辑:何承华</p><p>图片:体育组</p>